山东建筑材料网络社区

黄陂木兰乡雨霖村:历史在此穿梭

只看楼主 收藏 回复
  • - -
楼主
  


  雨霖村,一座位于武汉黄陂木兰乡中心的千年古村,朴秀而宁静,对于喜好古建筑的人来说,这里是不容错过的去处,因为这里有湖北最大的古建筑博物馆,它是由省古建筑保护中心将湖北境内分散于民间的多座原生态古民居文物建筑,集中搬迁复建形成的。

  目前,已从阳新县、通山县、崇阳县、枣阳市等地整体搬迁复建十余栋,有建于唐末的“廖氏官堂”,有建于清代的“竹林旧宅”……穿梭其中,仿若穿越时空,那些曾洒满欢声笑语的庭院、留下斑驳沧桑的青砖灰瓦、无不是记录和传承老屋生息繁衍的生动卷轴。





明清古建筑博物馆:历史在此穿梭



  雨霖古建筑群地处黄陂区木兰湖雨霖村,又称“湖北明代藩王博物馆”和“湖北明清古建筑博物馆”,省级文物保护单位。馆区内以抢救性搬迁复建的古建筑作为展厅及库房,占地161亩,总建筑面积12022平方米,其中既有半部世家(宋太祖旁系后裔)的民居,又有出过许多才子的廖氏官堂,还有张之洞的别墅,以及北伐军的指挥部。馆区还修建了东南园墅、西部山寨等6大景区,并设计了湖北明代藩王历史文化专题陈列,让观众感受“观民间古宅艺术,赏王府珍贵文物”的乐趣,体验荆楚地域悠久历史文化传统和博大精深的民间古建筑艺术魅力。


  史书记载,明代共有220余名藩王,湖北是藩王重地。朱元璋始封藩王,武昌即为楚王的府第所在,之后共44位藩王均受封,藩王数量仅次于河南。全国现已清理发掘的明藩王墓10余处,湖北就有5处,居全国第一。


  依照“保护为主,抢救第一”的文物管理方针,省文化厅将分散在全省的著名古民居文物建筑,进行集中搬迁复建。这些丰赡的遗存,如今或实物、或模型、或图片等,汇聚在雨霖村的明代藩王博物馆中,展现千年尘封的历史。这些隐匿在喧嚣之外,静静伫立在历史烟尘中的建筑,或许才是让我们读懂历史的关键所在。


  目前,阳新、通山,枣阳、崇阳等地首批12座古民居、宗祠会馆等建筑,已呈现在木兰湖畔,供游人免费参观。



有考古专家说,明朝是湖北经济发展的巅峰时期之一,明藩王文化不仅形成了独特的文化体系,还对湖北明清文化有着重要影响。但湖北已挖掘的藩王墓分散在武汉、襄阳、钟祥等地,所有建筑和文物也都保存于当地,不利于形成系统保护。通过兴建博物馆,将分散在各地的文物迁入馆内,将古建筑搬迁复建,对明代建筑和文物的保护具有积极意义





半部世家:满含儒家情怀的家宅



  紧贴木兰湖南岸边,伫立着一幢青砖青瓦老屋,它面阔三间,依次为前厅、天井、后堂。正门高悬“半部世家”石刻匾额,门楼额枋上雕有八仙朝圣与双龙,这是迁自阳新白沙镇潘桥巢门村的赵氏老屋,属于清代建筑。



半部世家原屋主人赵启辉系北宋太宗皇帝赵匡胤的后裔,老屋大门的匾额上刻着“半部世家”,出自“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说,把儒家学说的忠孝仁爱的为政之道、济世利人的道德修养和处世心态体现得淋漓尽致。



赵氏老屋院落相套,为硬山搁檩结构,平面近方形,面阔三间,中有天井,对称布局,院落相套高墙封闭自成一体,马头翘角错落有致,白墙黛瓦典雅大方,建筑外观青砖门罩,砖雕镂窗,木雕楹柱;彩绘以暗八仙、吉祥草、山水画、百鸟图相组合,使建筑美轮美奂。



  古人云:“无雕不成屋,有雕斯为贵。”赵氏老屋的雕刻工艺精美绝伦,成为整栋建筑的最大亮点。老屋门厅前有镂空雕花门楼,门厅内有格扇屏风;天井两侧的厢房外墙活灵活现的狮头柱十分精巧;天井周边看枋设有垂花柱,垂花柱头雕有狮、象、麒麟,柱底雕有花篮和灯笼,柱间雕有神话、戏剧故事和别致的花罩装饰,华贵典雅。二层环廊处设“美人靠”。后堂内的鹅颈轩、方形藻井、如意轩、额枋及斜撑都有寿山福海等历史传说故事的单面透雕,耐人寻味。堂内不设立柱,整个空间宽敞明亮,造就了传统民居科学合理的生存艺术空间。





廖氏官堂:罕见的悬山式建筑



  廖氏官堂原址位于崇阳县金堂镇,明代建筑。据族谱记载,廖氏家族于唐宣宗初年从浙江金华迁徙而来。,为朝庭累立战功,至元末明初,又为朱明江山立下了汗马功劳。明朝洪武年间,追封廖氏先祖廖忠为虎威将军,廖恕为瑞国公。被朝廷赐修官堂、庙宇并予公祭。


  廖氏官堂于明万历年间曾有过一次大修。现存建筑一组三进,分别为下堂、中堂和上堂,由院落相连。官堂面阔五间或五间并列,下堂又为官堂的正面入口,大门檐下设有斗拱,硬山搁檩结构,中堂、后堂均为穿斗式结构,在明间则借鉴了抬梁式的建筑结构特征,增加枋的断面尺寸,枋不仅穿柱而且还抬柱,使部分柱子不落地,扩大了室内的使用空间,使堂屋的公共活动空间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利用。



  廖氏官堂为悬山式建筑,屋面坡度平缓,用材粗犷,上堂金柱直径达80厘米,建筑多处使用斗拱,月梁形穿枋,中堂、上堂柱础粗壮、古朴。这些建筑特征都显现了明代建筑的基本要素。这座明代早期,处于崇山峻岭之中的家族式官堂在全国民用建筑中极为罕见,它的发现和保护,为研究我国南方明代建筑制度和政治经济的历史状况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





竹林旧宅:突破传统的传统建筑




  “竹林旧宅”(又名阮氏老屋)原址湖北通山县黄沙铺镇,清初建筑。据族谱记载,阮世祖阮籍为魏晋时期的七名士之一,因常聚竹林、针贬时事,被尊称为“竹林七贤”。留下了“古时明月下,竹林有七贤”佳话。



  阮家于清康熙年间从江西搬迁到湖北通山后,为敬仰先贤修建了竹林堂,故称竹林旧宅,距今已有三百多年历史。该旧宅分为前厅、天井、厢房、后堂四部分。为鄂东南具有代表性的典型传统民居。前厅大门置雕刻精致的门轴石、门槛石。明次间用木隔断,后堂穿斗梁架,柱不落地,立于大额杭之上,扩大了室内使用面积。


地址:

黄陂天下综合自长江日报、武汉金报、新华网、郊游武汉

- END -


往期精彩请点击左下阅读原文


举报 | 1楼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