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建筑材料网络社区

工艺新峰丨王艳俐——2017“新峰计划”工艺入选艺术家

只看楼主 收藏 回复
  • - -
楼主
  
王艳俐
2017工艺新峰

王艳俐,生于19791月,浙江杭州人。2000年毕业于杭州商学院,大专文凭。现为杭州市上城区非遗传承人,杭州市民协抽纱刺绣专委会成员。


创作感言

自从1993年踏进杭州市工艺美术学校的时候,我就开始和工艺美术结下了一个不解之缘,兜兜转转又经过了大学的学习,进入社会从事设计工作,一直到2012年参加了“薪火传承”国大师带徒的项目,跟随王文瑛大师学习机绣技艺,就这样重新回到了工艺美术这个大家庭里来,这也是一种特别的缘分。工艺美术产品是在其实用价值基础上,更赋予它一种独特的美学表现,两者的相互结合,需要我们手艺人本身具备严谨和工整的工艺态度,也要有创造性和开拓性的思维,在理性和感性间跳跃和结合。同样,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我,有着前赴后继的历史使命和责任,要让机绣这项非物质文化遗产变得更有生命力,这个使命我责无旁贷。目前也正是国家文化回归的年代,这是我们当今手艺人的幸运,现在是多少人甚至几代人的努力和坚持下才得来的。在这样的大好时光里,带着喜悦、感恩和责任,认真地做一个手艺人,更要做一个守艺人!

作品欣赏

保俶远眺 50cm×50cm 2016

桥问柳 50cm×50cm 2016

桃花燕子 36cm×23cm×10cm 2016

春 36cm×23cm×10cm 2017

广济桥 70cm×113cm 2015

运河拖船 42cm×64cm 2014

果实来禽图 57cm×57cm 2016

双狗 67cm×60cm×18cm 2017


守艺机绣,只为永恒

——记青年机绣技艺传承人王艳俐

王艳俐,2000年毕业于杭州商学院艺术设计系,之后一直从事影视广告工作十多年。20129月,杭州市推出“工艺与民间艺术薪火传承计划·工艺美术大师带徒学艺”活动,没有任何缝纫机操作经验的王艳俐带着好奇心报名学机绣。

“看了大师们的宣传海报作品,当时我有一种冲动,就是想:如果找到一个到老了还能从事的艺术工作,将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情!”

报名参加向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王文瑛学习机绣的人来自全国各地,每个报名者需经过几轮考试,提交绘画作品、现场完成花卉素描和图案设计,由专家和王文瑛大师打分。王艳俐凭借自身具备的美术基本素质获得了第二名,从而成为王文瑛新收的五名学徒之一。

王艳俐学习机绣技艺至今已有五年,从不会操控缝纫机到可以用棉线绣出树叶、花草、鸳鸯小鸟等。在王文瑛大师的指导下,经历了艰苦的基本功训练。她的一幅《葡萄与小鸟》在2013年获得“非遗传薪——杭州抽纱艺术精品展”优秀展示奖,及第一届浙江省民间美术周“民艺有约”精品展银奖。后来此作品被台湾客人收藏,这让她获得了成功的喜悦和信心。

2015年,她作为全国25位刺绣人才被江南大学录取,参加了“国家艺术基金刺绣艺术人才培训”项目,和来自全国的同行们一起,在江南大学接受了为期三个月的培训。在学员们的作品展览性汇报期间,王艳俐现场为全国各地的行业精英们表演了机绣技法。

王艳俐所从事的“机绣”从词义上更应该理解为“手工缝纫机绣”。它的工作特点不在于机器本身,而在于人对绣像的把握,让这种家用老式缝纫机成为自己的手或者笔,来完成对绣像的表现。它虽然不像中国传统手绣那样具有上千年的历史,但它也是人类社会工业文明和传统文化的产物。在老式缝纫机慢慢退出历史舞台的今天,王艳俐的老师王文瑛作为亚太地区手工艺大师,以传承和创新,使这种已经褪了色的机器绽放出不一样的光芒。这也是为什么杭州机绣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绣种,而成为浙江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的原因。

王艳俐拿着手上圆形的竹质绷架,“这不是外面十字绣的那种圆绷架,这里每一个圆形的竹绷架都取材于五年以上的老竹子,请竹匠师傅特别制成,拿回来后还要自己打磨、绑线和包布。打磨均匀度和包布的松紧度以及包布位置都很重要,关系到绷布的松紧度,从而影响到绣品的质量。“当时,老师也是手把手教我们的。老师曾经说过,一个好的绷架是一副好作品的基础。”

王艳俐的机绣创作,起始于最基础的针法练习,从最简单的直线、曲线的练习,到一片叶子,一个花瓣。每一种针法都要练习几十甚至几百遍,一块布上同一个形状的图案密密麻麻地排列着,很容易就分辨出起步阶段到熟练阶段的过程。这是她和机器的一种较量和磨合,同时也是修心养性的一个过程。“这些供练习的布现在一直存放在我的箱子里,留到今后作为纪念。”

学习期间,王艳俐不仅学习了老师对于技艺的严谨态度:再三推敲、比对作品的比例、层次和线条,不落下每一处细节。因为细节决定成败,哪根线出问题,不行都是要拆的。若一旦出错,发现之后又不改,会成为脑海里挪不去的遗憾。王文瑛大师的严谨、认真和执着也在一天天地感染着工作室的每一个人,王艳俐从基本功一步一步练习,与同事们相互切磋学习,在老师的言传身教下慢慢地进步、提高。

杭州工艺美术博物馆二楼的机绣工作室里,摆放着王艳俐和同事们的各类获奖作品。王艳俐拿出一张照片,“这是我最早的一幅最完整的棉线作品《葡萄与小鸟》,当时在练习拉针,这是拉针结束后的一件完整作品,完成后自己也挺喜欢的,目前已经被人买走。只有照片留存了。”照片上两只小鸟轻盈的身体、俏皮的动作,和蓬松的羽毛已经表现很到位,丁点大的眼睛虽是用棉线绣的,却也是精细、生动,可见其绘画的底子和针法的控制能力。

完成了采用棉线的绣制工作,也就是完成了基础针法的训练,在老师一步步的带领下,2014年进入了第二个重要环节:丝线绣学习。虽然说材料只是换了一根线,但是这根丝线只有棉线的几十分之一粗,却大大增加了绣制的难度和表现力。丝线绣作品《茶花之恋》光泽度明显优于棉线绣,画面的光感更为华丽,色彩层次更为细腻,一片小小的花瓣上可以运用6-7层色彩变化,使得王艳俐的耐心、细心和对画面精致度的提炼大大地上了一个台阶。“丝线乱针绣”是王艳俐学习机绣以来最喜欢的一种绣法,“乱针绣能够非常充分地将我之前去学校里学习的色彩感觉,很自由地发挥到作品中去,增加画面的色彩感和绘画感,更能接近于绘画本身的意蕴,真正感觉到以针代笔的自由与畅快。”这段时期前后,王艳俐绣出了一些西湖十景题材以及运河题材的单面壁挂作品:《保俶塔》《三潭印月》《运河拖船》《广济桥》等。最具代表性的是《广济桥》,树木的苍劲有力,石桥的古朴、沉稳和庄重,每块石头堆砌起来的不同变化和关系,不缺细节。这也是2017年参评“浙江青年造型艺术人才”的作品之一,最后因此获得了殊荣。

这些机绣作品不断丰富和磨练着王艳俐机绣乱针绣的技艺,无论是对画面的整体造型把握,还是各个主体的细节刻画,特别是色彩上,总是在其还原物质本身的基础上又有更多的艺术表达,提高了画面的艺术表现力,在机绣艺术、造型艺术的学习道路上慢慢地成熟,渐渐形成了自己的创作风格和特色。

2016年中国(杭州)工艺美术精品博览会上,她的《运河拖船》荣获金奖;2017年,王艳俐参与西湖风景题材系列作品创作,在第七届(浙江)工艺美术精品博览会上获金奖;2017年获得杭州民间工艺师的称号,这既是五年拜师学艺生活的一个证明,也是她机绣艺术道路的一个新开端。在谈到学习结束后的打算时,王艳俐希望能在今后的机绣技艺传承道路上更多地尝试不同的题材,树立更明确的属于自己的艺术表达语言。

“看到老师对机绣事业五十余年的坚持和努力,听到很多人在见过机绣后那种惊讶的神情,也触发我愿意把机绣继续做下去、传出去的想法。希望创造更多能被历史记载下来的永恒,同时让杭州机绣被更多人所认识!”

——


举报 | 1楼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