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建筑材料网络社区

常玉:我生命中一无所有,我只是个画家.

只看楼主 收藏 回复
  • - -
楼主
  


我们的步伐太过时

我们的躯体太脆弱

我们的生命太短暂了

——常玉


常玉(1900—1966)


常玉签名


常玉是谁?

很长一段时间里,

人们有过这样的发问——

对这个一度被遗忘的名字。



常玉 SANYU


中国最早旅法的西画家,

有中国马蒂斯的称号。
1900年10月14日生于四川。
1966年8月12日在其巴黎工作室內逝世。



1
关于常玉


常玉(1901-1966),字幼书,生于中国四川顺庆(今南充)一富裕家庭。常玉的父亲常书舫是个深爱书画的人,在乡绅中比较有远见卓识,对子女的培养极为上心,供玉食,教修养。家和万事兴,见识定素养,儿女辈中果然教出了几个会经商、懂治学的好才子。只是常玉的天性,既不同于商业头脑发达的大哥常俊民,也不同于富有治学头脑的毕业于日本早稻田大学的二哥常必诚,率真活泼有余,严谨自律不足。他自小偏爱艺术,对线条与色彩敏感异常,总跟在父亲身后写写画画,不多时就显露过人的艺术天赋,令父亲大喜过望。


盆花


待常玉年岁稍长,父亲便厚礼请来清末民国的蜀中大儒赵熙(1877-1938年),亲授常玉诗文与书画。无怪乎,无论常玉离开中国多少年,无论他多么深谙西方现代艺术,其绘画笔触里,总是闪耀着一股清秀的人文气,东方意味浓郁。


常玉(右)与兄长常俊民约1910,常泽清提供


从9岁长到14岁,常玉在才情冠绝一时的赵熙先生身旁,专心习修了五年书法与绘画。耳濡目染来的秀逸,那可是根子上的。14岁少年初成,书法笔力渐长,绘画有了根基,可以送出家门见更大的世面了,常玉便被送到千里之外的上海美术学校就读。


读美术学校之前,常玉的绘画已是相当不错,书法甚至比绘画更好,以至于他觉得不用在美术学校呆许久。



美校读书一年,常玉便去日本看望二哥常必诚。1919年常玉以留法勤工俭学的方式前往巴黎,与徐悲鸿、林风眠熟稔,常玉的艺术观点却与他们不同,他不进美术学院进修,常在咖啡馆里一边看《红楼梦》或拉着小提琴一边画画。


常玉赠予徐悲鸿与蒋碧薇的作品 1921 年

左:徐悲鸿与蒋碧薇,约1923年。艺术家出版社提供
右:常玉,《牡丹》,水墨水彩纸本,1921年,60.5 x 43.5cm。台北苏富比提供。


▲牡丹,1921,这也是艺术家现存最早的画作,他将此画作赠予徐悲鸿


巴黎画派也可以说是荡子画派,艺术家们都是在巴黎的异乡客,莫迪里阿尼来自意大利,苏丁来自立陶宛,奇斯林来自波兰,藤田嗣治来自日本……常玉没有执著于自己的中国身份,天性的轻盈让他和巴黎无缝对接。


常玉(前排右)与友人,约1925年于巴黎


朋友王季冈这样回忆道:“(常玉)住St.Michel街边旅馆三楼一斗室……外出随带白纸簿和铅笔。坐咖啡馆,总爱观察邻桌男女,认有突出形象者,立即素描;亦课外作业自修也……有时家中汇款未到,无多余钱,辄啃干面包,喝自来水度日。惟一值钱的照相机,时常存入当铺,或向我告借几十万。待家款到,再赎再还……其人美丰仪,且衣著考究,拉小提琴,打网球,更擅撞球。除此之外,烟酒无缘,不跳舞,也不赌。一生爱好是天然,翩翩佳公子也。”


常玉(左二)、邵洵美(左一)、郭有守(右二)等友人结伴郊游


1950年初,黄永玉和一帮画家慕名到巴黎拜访画家常玉。众人在常玉的画作前皆暗自叹服,同时又无比惊诧于常玉的孤独:老迈的常玉独自一人住在一间小阁楼里,一年只能卖出三两张小画,勉强维持生计。


常玉 约1950年 ©Comte Arnaud de Maigret


2、 常玉笔下的女人、动物与花 


他是早期知名海外画家之一,亦是近代中国画坛的一个异数,因为他擅长画画,却是以顽童心理、游戏心情在作画。他画画不讲究书法、画理,而是随性所之、随兴所至,画他的好恶、画他的心情。绘画对常玉而言,是一种情感的自然发泄。常玉从最熟悉的中国艺术,投入另一个崭新的西洋艺术领域,以中国绘画的基础,不断地摸索追求,巴黎艺术派别林立,艺术家各领风骚,终于成就常玉简练流畅的特殊绘画风格。


喜悦的


1、与人物

常玉作品


常玉在探索发发展人体画的过程中,从不曾轻忽了身为中国人所特有的感性。他运用高明的书画技巧,文人的抒情封风貌,并结合大量的中国式图案,汇聚成一种独特的艺术风格,透过他这样的一位现代画家,对当时的艺术潮流作了最佳的诠释,并发扬光大。


▲中国花布上的粉红,1930s,油画 画布,45 x 81 cm


常玉很少画男人,他一生都迷恋女人曼妙的身姿。他曾说:“我画室这张沙发虽然早已破旧不堪,但这上面落坐过至少一两百个当得起美字的女人!”


曲腿,1950s/60s,油画 纤维板,150 x 150 cm


戏貓,1950s,油画 纤维板,79 x 128 cm


侧卧,1930年代


常玉画作的风格受到他幼年学习书法和中国传统水墨的影响,从他画作的线条中,可追索出属于书法运笔的流畅性,带着以“书法入画”的独特意趣,重复利用中国最传统的书写工具——毛笔,一笔一笔画出他眼中的现代。


▲双(双面画),1930s,油画 纤维板,48 x 31 cm


▲红毯双美,1950s,油画 木板,101 x 121 cm


屈膝


立姿


常玉的女人体作品表现角度与常人不同,他以整个身体轮廓表现内心的风景,他笔下纤细不多,大都是丰满肥硕的女子,即便是亭亭玉立、玉体冰肌的女人体也都是脂润肌满,风韵张扬。


▲黑白双美,1940s,油画 木板,37.8 x 45.5 cm


只是,再受拘束,请美丽的女人来当模特儿的钱,是从来不省的。在常玉的画笔下,男人几乎没有入过他的法眼。就是他自己,也没画过一幅自画像,这在“就地取材”的艺术家里,是很罕见的。他几乎不审视自己的样子,一双训练有素的眼睛,永远顾盼在女人身上。


▲绿色背景四,1950s,油画 纤维板,100 x 122 cm


▲金毯上的四,1950s,油画 木板,123 x 141.5 cm


端坐淑女


常玉画的五,

2011年5月30日

罗芙奥“现代与当代艺术”专拍

成交价1.28亿港元

创下当时华人油画最高成交纪录


▲五,1950s,油画 纤维板,120 x 175 cm


2、静物

常玉作品


常玉的静物画,尤其是『花』,在他一生的作品中占极大的部分。常玉在乡愁里完成了一个自己梦想的国度。这个国度有春日繁华,有回忆不完的富贵华丽,也有繁华落尽以后的凄沧寂寞,不可言喻的孤独荒凉。


▲茶壶,1930s,油画 画布,27 x 19 cm


常玉画作中的东方元素并非中国文人画的出世与傲气,而是充满传统中国工艺缤纷的装饰元素。他在画作中大量使用代表招财进宝的金钱纹、寿字纹及盘长纹样,并以黄色配金色烘托出热闹的节庆意象。


▲八卦与小提琴,1930s,油画 镜面,13 x 10 cm


▲水果盘,1930s,油画 画布,36 x 44 cm


▲瓶中花卉,1930s,油画 纤维板,33 x 27.5 cm


绿叶盆菊



静物画的题材选择上,常玉也常以“出淤泥而不染”的荷花、象征“高风亮节”、“节节高升”的竹子,或脱俗的“采菊东篱下”的菊,无论在用色、构图及题材方面,皆可看到画家深受中国传统艺术的影响。


▲白菊,1930s,油画 画布,73 x 50 cm


▲瓶菊,1933.10,油画 画布,41 x 32.5 cm


▲青花盆与菊,1950s,油画 纤维板,91 x 62 cm


吴冠中说:我觉得常玉自己就是盆景,巴黎花圃里的东方盆景。


▲方盆黄连,油画 木板,131 x 81 cm


3、动物

常玉作品


在常玉的生命中,动物是一个持续不间断的存在,出现在他早起与后期的画画当中,常玉早起所描绘的动物均单独出现在画布上,除了迷人之外并没有太多其他意涵。到了后期,这些动物找到了属于他们的独特定位,在常玉已趋暗沉的画风中成为主角。常玉深知存在的不稳定性,这样的构图可能是一种隐喻。---Jonathan Hay,“Sanyu's Animal”,Sanyu:Language of the Body


▲棕色,1930s,油画 镜面,18 x 24 cm


▲椅子上的(双面画),1930s,油画 纤维板,46 x 32 cm


动物主题。也以充满现代性的绘画技法表现满溢着浓浓乡愁的“北京马戏”。这种兼融东西美学的表现手法,形成了常玉个人特有的艺术魅力。


▲北京马戏


▲小鹿,1930s,油画 纤维板,75 x 58 cm


▲牧童与水牛,1940s,油画 画布,81 x 100 cm


▲白象,1940s,油画 纤维板,50 x 64.7 cm


据悉,常玉在绘制最后一张油画时,仍与好友达昂随时保持着电话联系。

常:我开始画了一张画……

达:是什么样的画?  

常:你将会看到!

达:我现在就过来……  

常:还不到时候。

达:那要等到几时?  

常:再过几天以后……我先画,然后再简化它……再简化它……

几天之后,他说:我完成了。那是只极小的象……在一望无垠的沙漠中奔驰……这就是我……


喏~就是下面这幅,本该被景仰的巨人却一路独自探寻,无人同行。难能可贵的是他始终遵从内心,至死都还是那个清高不羁的贵公子,在苍茫炎凉的人世沙漠中孤身狂奔。


▲孤独的象,1960s,油画 纤维板,80 x 130 cm


常玉爱马,幼年得父熏陶,其妻也被爱称为“ma”。他画得最多的马儿,或成群结队,或俩俩偎依,或形单影只,却都带着一身美好的稚气,欢快地行走追逐在宇宙间,透着孩子的无邪与英雄的无畏气概。


▲枯树 / 双马,油画 木板,106 x 178 cm


20岁出国之后,常玉再未见过他的慈父。而当初爱他教他的父亲,就是一名以画马闻名百里的乡绅。别离父亲半世,身旁一张照片全无,他想念他的父亲,便借由父亲最爱的马儿提起画笔,每画一匹马儿,仿若就在与亲人对话一般。


▲红土双马,油画 木板,87 x 123 cm


▲木下双豹,1950s,油画 纤维板,42 x 56 cm


▲猫与乌鸦,油画 木板,123 x 138 cm


风景

常玉作品


常玉的风景特有一种飘零之感,有别于的生之喜悦;东方的形式散落咋西方现代的色彩之中,在纷繁丰华之间,夹带着现代人的飘荡。只是这一回,波特莱尔笔下的闲晃行人,远从中国漂来,流落在巴黎。--刘巧楣


▲竹,油画 木板,82 x 117 cm


▲新月,油画 木板,97 x 126 cm


▲红梅与白梅,1960s,油画 纤维板,122 x 135 cm


▲荷花与红鱼,1950s,油画 纤维板,116.8 x 179 cm


▲绿枝红梅,1960s,油彩 综合媒材 木板,119.6 x 180 cm


▲红鱼,1965,油画 画布 裱于木板,14 x 19.5 cm


▲双鱼,油画 木板,13 x 18 cm


▲电线上的麻雀,1930s,油画 画布,50 x 80 cm


3
孤独的常玉


观赏常玉的画作而不被感动的人,可说是毫无生趣。Jan D.Voskuil------荷兰籍艺评家


“我的生命中一无所有,我只是一个画家。关于我的作品,我认为毋须赋予任何解释,当观赏我的作品时,应清楚了解我所要表达的……只是一个简单的概念。” 常玉自述道。



1946年接受法国艺评家皮耶•祖弗(Pierre Joffroy)采访时,他说:

 

“欧洲绘画好比一席丰盛的菜肴,当中包含了许多烧烤、煎炸的食品以及各色肉类。我的作品则是蔬菜、水果及色拉,能帮助人们转换及改变对于欣赏绘画艺术的品位。当代画家们总带点欺骗地以多种颜色作画。我不欺骗,故此我不被归纳为这些为人接受的画家之一。”


世界如何看待我的作品,和我又有甚关系!


常玉巴黎的工作室,1950年代 ©台北苏富比


在常玉去世之前的1964年,他曾应邀前往台湾举办个展,却因护照问题未能成行。因为此次展览而寄达的42幅画作却留在了台湾。


常玉与黄季陆摄于常玉巴黎工作室中,1963年 ©傅维新


当时,邀请常玉的四川老乡黄季陆还特意寄了400美元给他作为机票钱,并劝说其定居台湾任教。想必,当时常玉的心情也颇为复杂,他回应道:


“从前一个人过的惬意,不需要成家。一个人爱画就画、爱玩就玩,很自在,不觉得孤单。去年冬天因为屋顶玻璃窗破了,漏风雨,我把梯子放在桌子上去糊窗子,不小心摔下来,不省人事,幸好门房听见人梯摔下的声音很大,将我救起送医,那时起我就感到一个人生活的孤单了。”


“我仿佛做了一个最荒唐、最艳丽、最秘密的梦……”徐志摩来巴黎看他,他这样说到。


晚年常玉


1966年,常玉因瓦斯中毒意外在巴黎过世。


常玉去世后,他的作品曾成捆出现在巴黎的拍卖市场,售价仅数百法郎。20年后,单张售价已达数万法郎。数十年间,他的价值逐渐被发掘。2004年,巴黎东方吉美博物馆举办了常玉生平大型作品回顾展,呈现了他1920年代至1960年代的重要代表作。


他的花朵,他的女人,他对动物的静静凝视,是他在用那颗率真的心,与世界对话。


某一时间段,在人耐不住寂寞的时候,这些行为看上去似乎是完全没有价值的。但价值意味着什么呢,人类一切正面的价值,不都是为着精神的愉悦与欢乐吗。


参考资料:

顾跃编著《常玉》,河北教育出版社2007年出版

图片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转载请联系元培学堂


回复关键字









美育|蔡元培|蒋勋|赵孝萱|林语堂|师资|艺术品投资|书法|油画|水彩画|工笔画|瓷器|电影|音乐|建筑|形象美学|意大利|巴黎|苏州|日本|巴厘岛|丽江|台湾|以色列|普罗旺斯|景德镇|武当山|敦煌|葡萄酒|咖啡|非洲鼓|香|微学堂|极简主义|


 点击“阅读原文”

了解更多元培学堂

↓↓↓↓↓↓


举报 | 1楼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