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明时期龙泉青瓷装饰中的戏曲故事元素探讨
刘净贤
元明时期龙泉青瓷的装饰技法与纹样极其丰富,其推陈出新的装饰题材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多元文化元素交融的现象。本文仅就龙泉青瓷纹样中别具特色的戏曲故事元素稍做耙梳和探讨。
我国古典戏曲在宋金元时期逐渐形成、发展并成熟。宋代手工业和商业发达,城市繁荣,市民阶层扩大,迎合广大市民品味的杂剧表演也随之兴盛起来。到了元代,这一趋势愈发明显,戏曲艺术益加成熟,杂剧、散曲是最为常见的表演形式,此外还有很多地方戏。明代,戏曲创作在元代基础上又有了新的发展,流传于民间的原有戏曲故事得到改编和完善,新题材也不断涌现。龙泉窑扎根于民间,善于不断从其它艺术门类中汲取创作灵感,增强自身的生命力。将戏曲故事元素融入青瓷装饰,是元明时期龙泉窑的一大特色,笔者试在下文中举例说明并加以探讨。
龙泉大窑窑址出土的一件元代印花人物纹盘残片〔图一:1〕,在盘底凸弦纹圈内阳印人物故事纹:主仆二人立于楼台之上,仆人侧身执扇翣,楼外树影婆娑。画面内容与江苏金坛洮西元代窖藏出土的凸花人物故事纹银盘〔图一:2〕的图案相类。金坛窖藏银盘画面左侧有尊者五人立于云头,右侧楼阁月台上立捧物、执扇翣侍者六人,画面祥云缭绕,左上方云头还有桂树及捣药玉兔,推测为元代流行的戏曲故事“唐明皇游月宫”。大窑青瓷盘盘底图案似应由此简化而来,画面上方的繁茂枝桠应为月宫的标志——桂树。
图一:1 元代“唐明皇游月宫”纹盘
龙泉大窑出土的青瓷“唐明皇游月宫”纹盘残片
图一:2 元代“唐明皇游月宫”纹盘
江苏金坛洮西元代窖藏出土的“唐明皇游月宫”纹凸花银盘
福建平潭大练岛元代中晚期沉船出水的一件龙泉青瓷盘〔图二〕,内底凸弦纹圈内阳印所谓的人物故事纹:一名女子伫立堂内,婢女捧物随侍一侧。画面中建筑的样式、阳印凸花的表现效果皆与“唐明皇游月宫”纹青瓷盘图案近似,亦应是元杂剧场景的表现。元代龙泉青瓷具有浮雕或浅浮雕效果的模印装饰,恰适合于剧曲题材的表现,营造出舞台表演的效果。
图二 福建平潭大练岛元代中晚期沉船出水的
龙泉青瓷人物故事纹盘残件及其盘心纹样
除用阳印图案表现戏曲故事外,龙泉窑工匠还直接于器物上刻写元曲道白。如浙江省博物馆收藏的一件元代龙泉窑青瓷敞口洗,内口沿刻有“万水千山望你归,待归后,情何济,苦也个”字样。
以上三件作品皆以元杂剧、散曲以及其它戏曲形式元素融入创作,是元代戏曲艺术发展及市井通俗文学兴盛的反映。杂剧和散曲起先繁荣于北方,以大都为中心,后逐渐南传,元中期以后,江浙取代大都成为新的中心,以至江浙地区处地偏僻的龙泉窑青瓷上也引入了戏曲元素,以迎合广大民众的喜好。这一现象在追求青釉素净之美的宋代龙泉窑尚未见到,是元代伴随戏曲繁荣及龙泉青瓷装饰技法、纹样增多而出现的新情况。
到了明代,戏曲创作在元代基础上又有了新的发展,流传于民间的原有剧曲故事得到改编和完善,新题材也不断涌现,表演形式亦推陈出新。明太祖、明成祖皆好北曲,对明初戏曲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此外,《大明律》规定:“凡乐人搬做杂剧戏文,不许粧扮历代帝王后妃、忠臣烈士、先圣先贤神像,违者杖一百;官民之家容令粧扮者,与同罪。其神仙道扮及义夫节妇、孝子顺孙、劝人为善者,不在禁限”。明初统治阶层的青睐推动了明代戏曲创作和表演的繁荣,神仙道扮、义夫节妇、孝子顺孙、劝人为善等题材因受到律法的鼓励而大为流行。
戏曲表演的繁荣在明代龙泉青瓷上亦有所体现,举例如下:
大英博物馆收藏的一件明代龙泉窑凸雕人物故事纹青瓷大罐〔图三:1〕,腹部以剔地凸雕结合阴线刻划的手法表现了负剑仙人、善男信女、“岳阳”楼以及“昇仙”桥等人物和场景〔图三:2〕,具有极强的叙事性,应当讲述的是我国古代流传极广的纯阳子吕洞宾度脱桃精、柳精得道升仙的故事。
图三:1 大英博物馆藏明代龙泉青瓷
吕洞宾戏曲故事纹大罐
图三:2 大英博物馆藏明代龙泉青瓷
吕洞宾戏曲故事纹大罐腹部图案展开图
这件青瓷大罐与龙泉大窑枫洞岩窑址出土的一件人物故事纹执壶〔图四〕,无论在装饰及釉色上都极为相似。枫洞岩所出执壶亦以剔地凸雕结合阴线刻划的手法表现伫立于庭院中的仕女及女仆形象,人物的姿态、衣着、飘带、发髻,屋宇的门窗、栏板、地面等细节及纹理皆与这件大罐极为一致,二者应为同时期甚至同一窑场的作品。根据发掘报告,枫洞岩执壶应为明代早中期的作品,则大罐的年代也应大致相当。明代早中期,正是吕洞宾系列神仙道化剧在民间广为流传并久演不衰的时期,这与明初统治者及《大明律》对“神仙道扮”题材的提倡不无关系。
图四 龙泉大窑枫洞岩窑址出土的
明代人物故事纹青瓷执壶
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收藏的一件龙泉窑露胎八仙人物纹青瓷八角梅瓶〔图五〕,瓶腹八个长方形露胎开光内分别模印并雕刻八仙过海场景,皆为阳文模印,人物形象饱满生动。该梅瓶一般被认为是元代至明代初期的14世纪作品,然而其与龙泉大窑枫洞岩窑址出土的明代中前期的露胎模印花仙人骑兽纹三足筒式炉的釉色及装饰技法相似,因此为明代中期以前产品的可能性更大。
图五 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藏明代龙泉青瓷
露胎八仙人物纹八角梅瓶
八仙是中国民间传说中久为流传的道教八位神仙。明代,八仙传说更趋定型,表现八仙故事的剧曲亦很多样,主要有周宪王朱有燉创作的《群仙庆寿蟠桃会》、《瑶池会八仙庆寿》等,多是贺寿题材。龙泉窑工匠将剧曲中民间喜闻乐见的八仙形象融入青瓷的装饰,正反映了当时八仙剧的流行。
龙泉大窑曾出土一件明代中期露胎印花盘底残片〔图六〕,盘内底模印阳文图案,画面以朵云纹为地,正中竖立一棵柱子,柱下伏卧骏马一匹,一猿缚于柱上,柱端印一“心”字,其下悬挂一把大锁。笔者推测,此图案来源于《蓝采和锁心猿意马》,是一直流行至明代的带有庆寿性质的神仙剧。龙泉窑工匠用直观的图案简单叠加,将剧曲中的意象表达出来,体现了其朴素、世俗的审美趣味。
图六 龙泉大窑出土的明代
露胎“心猿意马”纹青瓷盘底残片
明代龙泉东区个别窑场生产的一种印花碗,内壁回纹带下多阴印二至四组人物故事纹,图案旁边往往有榜题,内底心的菱花形开光内常印有“宁”、“高”、“孜”、“魁”、“端”、“长生不老”等文字。内壁图案的常见题材有历史故事〔图七〕、二十四孝故事〔图八〕、诗文图像〔图九〕等。
图七 吉林扶余油田砖厂明墓出土的
明代龙泉青瓷历史故事纹碗
图八 明代龙泉青瓷二十四孝故事纹碗
图九 上海黄浦区求知中学明墓出土的
明代龙泉青瓷诗文图像纹碗
此外,最具特色的要数一批戏剧题材青瓷碗,碗内壁往往以若干组场景讲述同一个戏曲故事,情节性很强,常见的题材有《琵琶记》、《白兔记》、朱买臣故事、苏秦故事等。如表现《琵琶记》剧情的作品有:河南信阳征集到的一件带有“伯皆”、“牛丞相”、“弥寿”榜题的碗〔图十:1〕;北京故宫收藏的内壁有“真女”、“牛氏”字样的碗〔图十:2〕;鲍尔旧藏的榜题为“伯皆”、“弥寿”、“頁”(真?)、“氏”的碗。而上海徐汇区桂林公园张萱家族墓出土的2件龙泉青瓷碗,内壁图案旁有“刘知远”、“三娘”、“刘郎”、“赶鬼”字样,表现了《白兔记》的主要剧情。广东民间工艺博物馆收藏的龙泉青瓷碗,内壁所印图案配以“朱买臣”、“宝氏女”榜题〔图十一〕,描绘了朱买臣故事。大英博物馆收藏的一件青瓷印花碗,描绘了四组场景,分别配以“周氏女”、“苏大叔”、“苏秦读古书”、“六国乘相”榜题〔图十二〕,交代了战国时期纵横家苏秦的故事。
图十:1 明代龙泉青瓷《琵琶记》戏曲故事纹碗
河南信阳征集的明代
龙泉青瓷《琵琶记》戏曲故事纹碗
图十:2 明代龙泉青瓷《琵琶记》戏曲故事纹碗
故宫博物院藏明代龙
泉青瓷《琵琶记》戏曲故事纹碗
图十一 广东民间工艺博物馆藏
明代龙泉青瓷朱买臣戏曲故事纹碗
图十二:1 大英博物馆藏明代龙泉青瓷
苏秦戏曲故事纹碗
图十二:2 大英博物馆藏明代龙泉青瓷
苏秦戏曲故事纹碗内壁展开图
上述阴印人物故事纹的青瓷碗主要产于龙泉东区道太、前赖、大棋一带的窑场,产品造型相同,胎釉特征相似,尺寸规格一定,装饰手法和风格一致,几乎没有早晚变化,应当是这些窑场在不长的一段时间内持续生产的产品。这类人物故事纹碗多出土于墓葬之中,其中有些是下葬年代明确的纪年墓,如上海宝山区月浦镇成化十六年(1480年)黄孟瑄夫妇合葬墓,江苏淮安弘治九年(1496年)王镇夫妇合葬墓,湖北京山孙桥弘治十五年(1502年)陈思礼、余氏二娘夫妇合葬墓。结合墓葬纪年及器物特征,我们推测这类碗的生产年代应当集中于成化至弘治前后的明代中前期。碗内壁描绘的题材多样的戏剧故事,应当是明代中前期民间戏剧繁荣在人们日常用品上的反映。上海嘉定区宣昶夫人墓出土的一册南戏《新编刘知远还乡白兔记》〔图十三〕,被推测为成化年间刊本,正是明代中前期刘知远戏曲故事流行的直接实物证据。
图十三 上海嘉定区宣昶夫人墓出土的
南戏《新编刘知远还乡白兔记》说唱词话刊本
戏曲创作与表演的繁荣是我国古代社会后期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各种形式的戏曲表演不仅流行于都会市井,还传播至僻野山乡,深入到社会大众的精神世界。戏曲故事的情节、对白和人物形象深入人心,成为民众喜闻乐见的文化符号,并作为装饰图案呈现在日常器用之上。宋代以降,瓷器上常以戏曲故事场景以及唱词、道白作装饰,磁州窑彩瓷、景德镇窑青花瓷等都是丰富多彩的展示平台。对戏曲场面的描绘不是青瓷装饰的长项,但元明时期的龙泉窑工匠也不甘落后,用自身擅长的精美印花及刻划花直观地表现戏曲故事元素,从侧面反映出元明时期戏曲表演盛行、俗文学发达的社会文化现象。
元明时期的龙泉窑大胆引入戏曲元素作装饰题材,丰富了自身的装饰纹样,为青瓷的生产注入了新鲜活力,从而为龙泉窑在元代的大发展以及明代前期的继续繁荣提供了助力。将戏曲元素融入青瓷装饰,不见于追求青釉素净之美的宋代龙泉窑,是元明时期伴随戏曲艺术繁荣在龙泉青瓷装饰中出现的新情况。
[作者单位:故宫博物院博士后科研工作站]
(责任编辑:项坤鹏)
文章由作者授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本文为文章缩写,欢迎读者阅读期刊原文。
本文摘自:刘净贤《元明时期龙泉青瓷装饰中的戏曲故事元素探讨》,《故宫博物院院刊》2018年第1期。
《故宫博物院院刊》
出版周期:双月
国际标准刊号 ISSN:0452-7402
国内统一刊号 CN:11-1202/G2
语种:汉语
开本:16开
国内邮发代号:2-411,国外发行代号:BM101
每期定价:25元。
订阅方式:
1、邮局统一订购
国内邮发代号:2-411
2、线上订阅购买
天猫淘宝旗舰店:ggcbs.tmall.com/
店内查找“期刊馆”选购
故宫微店:https://wap.youzan.com/v2/showcase/homepage?alias=7ikcmjpc&sf=wx_menu&redirect_count=1
此外可在京东、当当、亚马逊网店购买
3、实体书店
北京地区可在三联书店、万盛书局等机构购买
投稿方式:
投稿邮箱:yuankan@dpm.org.cn
邮寄地址:北京市东城区景山前街4号 故宫博物院《院刊》编辑部
邮政编号:100009
更多学术信息敬请关注微信公众号:
故宫博物院院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