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建筑材料网络社区

福安大暑好风光,最让人回味的竟然是......

只看楼主 收藏 回复
  • - -
楼主
  

  大暑·社口

   [dà shǔ]

2017

所属季节:夏季

是24节气中的第十二个节气

时间:每年7月22日或23日

气候特点:高温酷热

习俗:饮伏茶,晒伏姜,烧伏香等


饮伏茶

        三伏天喝茶,古时候,很多地方的农村都有个习俗,村里人会在村口的凉亭里放些茶水,免费给来往路人喝。如今,这样的凉亭很少见到了,不过在福建,这个几百年前的习俗却被一直保留了下来,而且服务更加周到。每个凉亭里都有专人全天煮茶,保证供应。这种茶在福建有个专门的称呼,叫做“伏茶”。


喝茶

真正的安静,来自于内心。

一颗躁动的心,无论幽居于深山,还是隐没在古刹,都无法安静下来。

你的心最好不是招摇的枝柯,而是静默的根系,

深藏在地下,不为尘世的一切所蛊惑,只追求自身的简单和丰富。

茶香中,一颗心慢慢沉静下来。

浮躁世界红尘滚滚,惟愿内心清风朗月。




品读社口


 社口地名由来

     歌曰:“虾蟆把水口,双龙落湖头,谁人得此地,珍珠满嘴流”。 又因原后门山寺多,称“寺口”,近音称“社口”。

     社口镇位于福安市西北部,白云山东麓,距城区22公里,省道301线、社晓公路横穿东西,福寿高速纵贯南北,是中国名茶“坦洋工夫”红茶发源地,素有“闽东茶叶之乡”的美誉。全镇区域面积96平方公里,下辖24个行政村,总人口2.7万人,其中畲族6000多人。2015年工农业总产值17.67亿元,人均纯收入16036元。

     社口镇是省级生态乡镇,以茶业、竹业为主的现代农业独具特色。全镇现有茶园面积4.2万亩、毛竹面积1.2万亩,是我市茶叶、毛竹主产区。拥有全市最大的全国绿色食品原料(茶叶)标准化生产基地和茶树良种培育基地;拥有茶企64家,其中省级龙头企业2家,宁德市级龙头企业5家。林下经济、山地综合开发初具规模,铁皮石斛、水蜜桃、蜜柚、油茶、莲子等生态农业品牌价值逐年提升。

     社口自然风光秀丽,人文景观独特。省级历史文化名村—坦洋、特色风情畲寨、千亩生态观光茶园以及赤岩山、仙洞顶、天乾丘、猴头山、天狮洞等人文、自然景观交相辉映。富春溪上游—西溪贯穿全境,西溪沿岸“茶香竹绿、宜居宜业”的美丽乡村景观带逐步成型。“畲家风情”、“品茶养生”等精品乡村特色旅游不断完善,将成为福安西北部生态旅游区中风景秀美、独具特色的旅游休闲地。

     新理念实现新跨越,在“十三五”期间,社口镇党委、政府将坚持发展第一要务,推进“大镇区”战略,打造宜居宜业特色茶镇,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努力奋斗。



     关于社口镇,就要说到坦洋工夫红茶的发源地坦洋村。走进村口,一枚“巴拿马太平洋万国博览会”金奖的奖章就呈现在众人面前。这枚奖章,透露出的是坦洋工夫茶当年的兴盛。“闽红精品天下高,坦洋功夫列榜首”说的就是坦洋工夫茶。自1915年至今,坦洋工夫茶经历了鼎盛时期,现在也正经历着平淡期,这枚奖章的光辉,相信又会再一次以高傲的姿态,展现在世人眼前。而今,让我们再一次走进这个负有“天下第一盛名”的坦洋工夫茶发源地,福安市坦洋村。




     曾经熙熙攘攘的屋间小道,留下了他斑驳的历史。燕归花谢,早因循、又过清明。如今是一般风景,两样心情。零零散散的脚步,映不出过往急急忙忙拥挤的景象。那些曾经的欢声笑语,貌似也随着岁月一起沉淀下来。物是人非,蓦然回首,更多的是对过往的眷念。如今的小道,映出的是一份安宁,安抚躁动的心。随着小道的深入,呈现在眼前的是曾经忙得不可开交的制茶基地。



     如今的百年前的制茶厂房,没有了昔日辉煌的日子,静静躺在这里,等待人们去发现,仿佛已经完成了他的历史使命,老态龙钟的他,正安详静息;又仿佛,期待另一次的崛起,期待重现当初的辉煌,让人们的呐喊声,重新响彻屋间。墙上挂满了许多当时留下的记忆,随着记忆的深入,好似置身于此,一大群人围着忙里忙外,那种充满叫喊声的时光,仿佛又回来了。但却是花开不语,花落无言,只能静静看着眼前的记忆,让时间模糊了曾经的喧嚣,静待盛景重开。



     现在的坦洋村,虽然不见当初繁华的时光,但却有另一番古朴的韵味。目前的坦洋,正在打造成坦洋景区,将往日的辉煌,重新带入尘世,让世间对坦洋工夫茶多一份了解,多一份期待。走进一条一条巷子,一路经行处,莓苔见履痕。偶有弹孔清晰可见,墙上留下的不仅是岁月的痕迹,也是当初坦洋兴盛的见证。春夏秋冬,四季变换,不变的是坦洋的气息。




品味

感受茶香,品味百年茶味


坦洋工夫红茶




  茶干

条索紧细显毫,色泽五黑有光

净度良好,毫尖金黄


  茶汤

茶汤红亮

汤色有一种沁,人心脾的美

汤水过滤过杂质,清澈如天山的泉水

汤色红亮恰到好处

细细品味,那独特的茶韵

余香的浓厚


 


作用与功效


1

1

1

提神消疲

       红茶中的咖啡碱藉由刺激大脑皮质来兴奋神经中枢,促成提神、思考力集中,进而使思维反应更显敏锐,记忆力增强;又能加速排泄乳酸(使肌肉感觉疲劳的物质)及其他体内老废物质,达到消除疲劳的效果。


1

2

1

生津清热

    夏天饮红茶能止渴消暑,是因为茶中的多酚类、醣类、氨基酸、果胶等与口涎产生化学反应,且刺激唾液分泌,导致口腔觉得滋润,并且产生清凉感。


1

3

1

减肥美容

       红茶还是极佳的运动饮料,因为茶中的咖啡碱具有提神作用,又能在运动进行中促成身体先燃烧脂肪供应热能而保留肝醋,所以让人更具持久力。



1

4

1

利尿

       在红茶中的咖啡碱和芳香物质联合作用下,增加肾脏的血流量。提高肾小球过滤率,可以缓和心脏病或肾炎造成的水肿。


1

5

1

消炎杀菌

红茶中的多酚类化合物具有消炎的结果,所以细菌性痢疾及食物中毒患者喝红茶颇有益。


1

6

1

解毒

      据实验证明,红茶中的茶多碱能吸附重金属和生物碱,并沉淀分解,这对饮水和食品受到工业污染的现代人而言,不啻是一项福音。



1

7

1

养胃护胃

       红茶经过发酵烘制而成的,茶多酚在氧化酶的作用下发生酶促氧化反应,含量减少,对胃部的刺激性就随之减少了。


1

8

1

舒张血管、有益心脏

       研究发现,心脏病患者每天喝4杯坦洋工夫红茶,血管舒张度可以从6%增加到10%。常人在受刺激后,则舒张度会增加13%。





社口游记



福安十八乡镇之一 —— 社口镇

 坦洋村

茶之乡


历史溯源


      “坦洋”村名最早见于清乾隆二十七年(公元1762年)的《福宁府志》,因村形如长块木板,又称“板洋”。坦洋村自然环境秀丽,空气清雅,一条小溪潺潺地流过村前,远近处都可以看到层层叠叠的茶园,闭上眼仿佛就有如许茶香萦绕在心间,跳跃在鼻息间。


      坦洋村是驰名中外的“坦洋工夫”红茶的发祥地,有着生产“坦洋工夫”茶的悠久历史和深厚文化底蕴。清人郭苹野有《坦洋村记》云:“至坦洋,四山排闼,一水中流,鸡犬相闻,圜阓茂盛。产茶美且多,有武夷之风,外邦称为小武夷是也。”至今,坦洋村内还保留着古民居、古茶行、炮楼、廊桥、天后宫、施氏祠堂的古建筑。


      坦洋村里,茶庄货栈鳞次栉比,长街幽巷庭院深深。从这里走出了施光凌、胡大盛、吴步云、施长埙、胡兆江等一批纵横商界、叱咤风云的闽海茶商。站在历史扉页的今天遥想当年,每年的春季,坦洋村街市“工兮商兮,攘攘熙熙”,整座村庄就像漂浮在茶香里,就连茶人呼出的鼻息里都有了茶的味道。

      1915年,坦洋工夫作为华茶代表,在巴拿马太平洋万国博览会上荣膺金奖,并成为英国王室特供茶,每年赚取外汇百余万元,由此确立了世界名茶的地位,开创了闽红乃至中国红茶的新纪元。据史料载,自清光绪六年至民国二十五年(1881至1936年)的50多年间,坦洋工夫每年出口上万担,远销荷、英、法、日和东南亚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创下了半个多世纪的辉煌荣光。


      改革开放后,坦洋工夫——白云山麓的红衣佳人,才渐渐重洗仙颜,再现“生态、和谐、健康、高贵”的品格、醇厚的芳香和浪漫的红艳,以全新的姿态走向人间与世界。


       风雨廊桥、天后神宫、茶栈茶场、土筑雕楼、茶商群宅、大族宗祠、老式油坊……今日茶村仍有许多与茶有关的古建筑遗存。徜徉青砖黛瓦的坊巷间,重温坦洋工夫的坎坷,如同返回历史。


      如今,当我们再次踏进这个造就“坦洋工夫”的村落时,它已在历史的风尘间褪去了往日的繁华与荣耀,唯有满山茶香依然如故。



《游记 • 大暑 • Ⅰ》

坦洋村




走进坦洋村


坦洋村全景



白云山下坦洋乡,小武夷名不妄扬

村口大门

       从福安市区搭乘城际巴士,15分钟左右高速公路车程即抵达社口镇随后再到坦洋村。当天天朗气清,一下车就见到远处的山头上一片葱葱郁郁的茶园。坦洋村的村口近年兴建了一个气派的牌坊,上书“历史文化名村坦洋”,进出坦洋村都要经过这个牌坊。

真武桥

     沿着平整的公路往里走,就可以看到一座廊桥,廊桥边上还竖立一块刻有“坦洋”二字的石板标记,往四周查看,才知道这就是坐落在坦洋村口的茶叶交易桥——真武廊桥。

      真武廊桥始建于清乾隆二年,先后历经三次重修。桥长39米,跨31米,单孔跨度5米,高11米,桥面阔三开间,进深十五开间,歇山顶,中设神龛,奉祀真武大帝以镇水患,故称“真武廊桥”。如今该桥既是茶叶交易场所,也是乡民祭祀祈福的地方。

      据当地村民介绍,过去真武桥是福安通往寿宁的重要通道。当年这里也是茶叶运输最繁忙的地方,桥下的水路可以通船,茶叶就是从这里启运欧洲各地的。每逢茶市开市,或农历三月三、五月五,坦洋茶农们都会摆上供品,烧起一炷炷香,祷告廊桥平安,祈求茶乡兴旺。由此可见,真武桥在坦洋茶农们眼中已不仅仅只是一座桥,伴随着“坦洋工夫”的兴盛衰败,它已变成一种传统的民间文化,其中包含着当地茶农对这满山茶园的一片深情。


《游记 • 大暑 • Ⅰ》

坦洋村



       过了真武桥不远,便进入坦洋村中,村民大都居住在坦洋溪的南岸,县道穿村而过,成为该村的闹市。坦洋村分上街和下街,这里的古宅几乎都是当年繁华的时候建造的。据《福安县志》记载,最隆盛时,坦洋一条街就有36家茶行,每年制干茶两万多箱,而这便是坦洋下街。

百年古茶街 

       整个下街是一条狭窄巷道古弄,和同伴随性拐进路边的一户卖茶的人家——坦洋真武红茶业有限公司,主人家很热情地招呼我们,说话间就烧水为我们泡茶,娴熟的一套动作后,很快就为我们每个人递上了一杯红茶。自认为不是懂茶之人,只闻得茶香在被子凑近鼻子近处时一阵阵飘散看来。认真地呷一口,便是满心欢喜,倒不是因为一下子就懂得了喝茶的奥秘,而是在坦洋工夫茶的起源村庄,享受热情好客的当地人奉上的一杯红茶,这是他们对我们的礼遇,也是我们与一路上的心心念念有了一次真正的邂逅。


坦洋工夫红茶


       喝茶,应该是坦洋人生活中如呼吸一般自然的存在。晨起,他们那一颗喝茶的胃也慢慢苏醒,然后开始它新一天的与茶的“耳病厮磨”。在当地人的指引下, 继续往下街走,整个坦洋村都显得特别宁静,下街的巷道两旁是高大的泥墙,泥墙黄中透红,些许剥落,墙面上还有依稀可辨的语录依稀可辨。


       施氏大宅为施光凌故居,他是坦洋功夫红茶的创始人之一。那天阳光很好,老宅虽然难掩破旧之态,但却阻挡不住我想象它昔日的繁华。继续在此间开展现代生活的人,在庭院的天井处种上了盆栽,整整齐齐,可见主人家生活的用心。

施氏大宅

       厅堂两侧的对联已经褪去了红色的底色,只留下苍劲有力的黑色字迹在木墙上,无声却有力。


      下街古弄两边的“坦洋工夫”古茶行建筑远观并不惊人,可走近一看甚觉高大,临街铺面式的,内里如民居宽敞的厢房,有二层三层,最高为四层。据介绍,茶行底层收购茶叶;二层放置风扇、平筛等设备,为精制之所;三层做仓库;如有四层的,则为工人的住房。至今依然有茶农们在这些古茶行中制茶研茶,代代传承着属于坦洋茶农们自己的“坦洋工夫”。




《游记 • 盛夏大暑 • Ⅰ》

坦洋村



坦洋村丨横楼


横楼


      “丰泰隆”茶行旧址,由施光凌亲手创建,也是他的府第,论年月与“坦洋工夫”同庚,见证了三百年来坦洋村的历史变迁和坦洋工夫的发展历程。该楼外观三层,每层11开间,是当时制茶与卖茶的基地,,省立三都中学从海岛内迁坦洋,此楼作为学生宿舍使用,还接纳了来自各地的逃亡学生。

      从下街出来,沿着县道走差不多两百米就到了上街,位于上街尽头山脚下至今保持完好的五座深宅大院特别引人注目。据介绍,五座古宅分别为一仙堂、二仙堂、三仙堂、四仙堂、五仙堂,大都有百年的历史了,大宅的主人大都姓王。


坦洋村丨炮楼

炮楼


      炮楼建于民国初年,当时坦洋村民为了保护村民生命财产安全,是该村的标志性建筑之一,如今保存完整的有2座。炮楼高四层,以三合土夯筑,极为结实坚固,第二层以上每层对外开外小内大的窗户,既可作采光、通风口,同时也可作为瞄准台,对外防御。

      炮楼泥黄色的外墙上,裂开了很多口子,不知道有多少人曾经站在它的脚下守护这一方天地的平安。那些人可曾对自己心爱的姑娘许下美好生活的愿望,可曾期盼与自家灯火下守候着的那个人一起去最远的远方,又或者,可曾在每个清晨送出问候与微笑。



《游记 • 盛夏大暑 • Ⅱ》

黄兰峡谷




       黄兰大峡谷是一片亘古荒僻的“处女地”,这里山林葱郁,竹海绵延,岩奇洞幽,涧水潺潺。青山绿水间,猕猴、山麂、豹子、山羊、豪猪等珍禽异兽出没林区。漫步其间,奇观迭出,令人流连忘返。



      黄兰峡谷还是鸟儿的天堂、猕猴的乐园。山林之间,不时能清晰看到猕猴、山麂等野兽的脚印和踪迹。如今,野生猕猴群数量达到近200只。



产业

      社口是一个以茶叶为支柱产业的乡镇,村民世代以茶为生,据史记载,社口从唐代中期即开始种茶,距今已有上千年的种茶、制茶历史。是中国“坦洋工夫”红茶的发祥地。全镇共有茶园面积4.2万亩,户均6亩,涉茶人员2万多人;有大小加工厂家70家,其中精制厂8家,2015年全镇干茶产量3500多吨,产值2亿多元。


      毛竹生产是社口的另一主导产业,全镇共有毛竹面积10968亩,人均0.42亩,每年毛竹采伐量可达40多万株,产竹笋(包括春笋、冬笋)250多吨,可实现经济效益1200多万元。全镇现有规模竹木加工企业1家,小型竹木加工厂2家,毛竹丰产示范基地3个(分别是:坑里坑百亩丰产示范基地、利岔千亩丰产示范基地、牛山湾八百亩丰产示范基地)。



其他村落


 龟龄村


      这是有着上千年历史的古村落,命运坎坷,经历了屡次的变迁。这里曾经商贾云集,如今却是有些凄清。但村中的古老传说,千年古寺———龟龄寺,以及与朱熹等历史名人的渊源却仍可看出它过往的辉煌。



      到龟龄村就不能不去龟龄寺。这是一座千年古寺,也是一座历经坎坷的古寺。据《福安市志》记载,唐咸通元年(860年),龟龄寺在龟湾始建,是福安市现存16座建于唐代的寺庙之一。由于历经1000多年,所以这座寺庙曾多次辗转重修。此后,,部分被拆去建炼铁厂,1960年至1965年曾作为综合厂生产车间,,1966年后寺庙先后成了大队部、宣传队、知青点地址。1981年后落实宗教政策,龟龄寺这座千年古寺才得以恢复。1984年在翻修厨房挖地基时,挖出了6斤古钱币,据考证是1400多年前的唐代文物,十分珍贵,寺尼便将铜币悉数交县文化馆保存。龟龄寺还出土有唐宋年间的石雕刻,有6块大小不一的石刻,上面雕刻有花鸟鱼虫图像,造型古朴,神态各异。它们大多被当成基石,放置于佛像的底座。而寺中最引人注目的是一座石龟像,因历经沧桑,石龟头部已经损坏,据传大约重约二三百斤。而它也可称得上是龟龄寺的“吉祥物”。在寺尼的指引下,记者见到了这座石龟像。龟身雕刻的栩栩如生,但遗憾的是,这只庞大的龟像只有龟身而无头。在龟脖处有明显的断痕,头部为何断了已无从考究了。

      龟龄寺原本有许多关于龟的雕塑,但随着岁月洗礼,如今能见的仅存这一石龟了。据说,1166年南宋乐清著名的政治家和诗人王十朋路经长溪(今福安)来到寺中,十分喜欢该寺并取自己的字“龟龄”二字为寺名。

      历经千年风雨的古寺面积只有约500平方米,有大雄宝殿、观音阁两座大殿,一座膳房,一座宿舍。虽然寺庙不大,但古朴的建筑、幽雅的环境,让人远离世俗的喧嚣。寺内的梵音古韵,更是令人流连忘返。

      相传,南宋理学家朱熹,以及他的得意门生也是后来的女婿黄干都曾在龟龄村讲学过。而朱熹到此讲学缘于黄干。他们讲学的地点就是千年古刹“龟龄寺”。据《福安市志》记载,宋庆元年间(1195~1200年),朱熹曾到社口龟龄寺讲学。


 仙溪村


      仙溪村,地处福安市西北部,白云山东麓,距离社口镇约14公里,全村176户787人,常住人口234人,下辖仙溪、里岙、仙岭碓三个自然村。该村至今有1140多年历史,是集唐街、宋祠、明巷和清房于一个古村落,村内仍保留大部分清朝时期的古建筑和鹅软石村道,2015年,该村列入福建省第一批传统村落。该村建档立卡贫困户1户4人,现有党员22人。全村耕地面积646亩,有林地面积2589.11亩,茶园面积1207亩, 2015年村财收入1万元,人均纯收入15328.07元。

      仙溪经济基础薄弱,村财收入微薄。村民经济收入来源以采茶为主,现有茶叶企业1家,年产茶叶75吨。

      林业资源丰富。常绿阔叶林和落叶阔叶混交林及针叶林带。主要植物种类为樟科、壳斗科、落叶松、栎树类等。

历史文化悠久,村内建有气势宏伟的宗族祠堂(徐氏宗祠和林氏宗祠)和庙宇宫观(龙溪宫、龙溪后村宫),另外还有一尊宋代石雕定光佛像。

      仙溪村四周群山环绕,中间由两个狼牙交错的山脉汇聚而成,最高海拔383.5米,最低海拔128.0米,仙溪河蜿蜒盘旋其中,水流湍急,为漂流河道、设施布局及生活区的建设提供了优越的地貌条件。今后几年,仙溪村将围绕自然资源优势,打造现代化的旅游休闲区。


镇头村


     填头村地处福建省福安市西北部,白云山东麓,距福安市区约18公里,村总面积5.8平方公里,下辖填下、竹工坂、填头、半岭、茶湾、坑坪、坑坪口、社洋、龙洋、坑里、上潘洋11个自然村,共有人口519户2076人,常住人口1500人,建档立卡贫困户7户20人,现有党员29人,预备党员1人。全村耕地面积1319亩,有林地面积6069.02亩,茶园面积3591亩,2015年人均纯收入18984元,村财收入1万元。填头村位于省道301线旁,交通便利,福寿高速公路社口互通口就建设于此,近年来,填头村积极争取上级资金用于基础设施建设,各自然村道路交通条件明显改善,用电、电视、通讯等设施基本完善,群众文化生活不断丰富,文化阵地建设逐步完善,人居环境建设步伐加快,农业基础设施条件得到加强。

     村财收入有限,群众以茶叶为主要收入来源,部分自然村面貌仍然较为落后,为改变这一情况,近年来,该村大力发展山地农业,引导种植蜜桔、毛竹等经济作物,拓宽茶叶销售渠道,发展海外市场,村庄面貌,群众生活均质量逐步提高,人民安居乐业。


岩下村


     岩下村系福安市黄兰溪水库建设的库区村之一,该村现有人口678人,其中常住人口525人,现有党员19人,预备党员1人。全村耕地面积308亩,有林地面积1249.3亩,茶园面积1000亩, 2015年村财收入4000元,人均收入17874元。

     岩下村位于社口镇区旁,交通便利,近年来,在镇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先后完成社仙线2公里道路拼宽工程,村内群众文化活动场所等设施建设。

     岩下村自然资源丰富,水力资源尤其突出,社口镇属岩下电站就驻于此。1993年完工的岩下电站,总装机容量达800KW,2014年为适应用电需求,开始技改,在下游新建一座厂房,预计改造后总装机容量可达5720KW。

     该村经济基础相对薄弱,群众主要以采茶为生,村内现有茶厂1家,年产绿茶150吨。


岭后村


     岭后村位于社口镇东北部山区,下辖岭后、大坝头、桐家山、浦头、根洋坑、过路看、田九洋等7个自然村,共有189户694人,常住人口310人,建档立卡贫困户6户23人,现有党员23人,预备党员2人。全村耕地面积738亩,有林地面积3220.17亩,茶园面积930亩,毛竹面积825亩,2015年人均纯收入13986元。由于地处偏远,该村经济基础较差,群众主要以种植茶叶和劳动力转移为经济来源。


吉洋村


      吉洋村位于福安市社口镇东部,位于省道301线旁,距301省道1.65公里,全村共有293户1026人,常住人口300多人,建档立卡贫困户1户2人,现有党员26人,预备党员2人。全村耕地面积830亩,有林地面积3190.28亩,茶园面积1760亩, 2015年村财收入2000元,人均纯收入9560元。2016年被福安市市委评为“福安市先进基层党组织”。

      吉洋村经济发展情况良好,境内拥有盛永丰金属材料有限公司和福建省林芝茶业有限公司等2家规上企业。群众主要经济来源以茶叶种植、加工及劳动力转移为主。

       2015年村级组织换届后,新任村两委成员在社口镇党委、政府的关心与帮助下,以申报和建设省级美丽乡村为契机,先后筹集资金200多万元,完成进村道路拓宽,茶园道路路面修整,港湾式车站等民生基础设施建设,群众生产生活条件逐步改善。2016年,该村计划对村内房屋进行立面整治,村道路硬化,停车位建设,村内环境绿化、公测、建设广场等设施建设,成为宜居农林山村。


潘洋村


       潘洋村位于社口镇南部,系一个畲族行政村,下辖潘洋、竹兰下、外厝、池垄、下兰等5个自然村,总人口994人,其中少数民族人口400多人,占全村总人口40%,常住人口300多人,建档立卡贫困户5户19人,现有党员18人,预备党员1人。全村耕地面积1010亩,有林地面积2363.07亩,茶园面积1400亩, 2015年村财收入5000元,人均纯收入17445元。

      潘洋村交通便利,社岭公路穿村而过,各自然村均完成水泥道路硬化,近年来,在上级部门的大力支持下,福安市市区到潘洋村17公里公路道路拼宽工程已完成13.6公路,剩下社岭公路谢岭下村至潘洋3.4公里路段拼宽工程正在设计,计划年内动工。

      该村村民主要经济作物以茶叶为主,畜禽养殖、果业种植为辅。现有茶叶企业2家,年产绿茶70吨。

       近年来,潘洋村在上级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先后完成外厝自然村350㎡小广场建设,村内道路修建,村委楼扩建,农田水利设施等民生工程。


谢岭下村


     谢岭下村位于社口镇西南部,是一个少数民族行政村,下辖谢岭下、兰下、东岭、山头垅、井中等5个自然村,共有211户746人,常住人口425人,其中畲族人口600多人。建档立卡贫困户1户4人,现有党员19人。全村耕地面积810亩,有林地面积2966.79亩,茶园面积1330亩, 2015年人均纯收入9270元。

谢岭下村作为畲族人口聚居村,畲族文化传承悠久,每年在“三月三”和“七月七”都会举办畲歌会,庆祝畲族传统节日。

      该村产业发展独具特色,除稳步发展生态茶叶种植外,群众多以林下养殖作为经济来源,全村农民收入稳步增长。

      2015年,谢岭下村被列为福建省级美丽乡村,在上级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下,该村大力开展环境综合整治,基础设施建设和乡风文明建设,全村各项工作取得明显成效。


沙溪村


      沙溪村位于社口镇东部,省道301线贯穿全村而过,下辖沙溪、吴厝下、西夏、下洋和三坑等5个自然村。全村共有490户1889人,常住人口845人,建档立卡贫困户1户4人,现有党员44人,预备党员2人。全村耕地面积1216亩,有林地面积4228.947亩,茶园面积2618亩,2015年人均纯收入17789元。

     近年来,在上级部门和镇党委政府的关心支持下,沙溪村基础设施投入不断加大,吴厝下大桥于2015年顺利竣工,吴厝下村民从此告别使用渡船来往西溪两岸的历史;顺利完成沙溪安置地建设并顺利分户到位,妥善安置了福寿高速拆迁户,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社口镇作为茶叶重镇,茶叶种植是沙溪村村民的主要收入来源,以福云6号、7号为主要茶树品种。拥有茶叶加工企业2家,年产绿茶600吨。在稳固茶叶种植基础的同时,沙溪村引导群众大力发展山地农业和林下经济,以太子参、柑橘为主的农业产业不断壮大。


大坪村


      社口镇大坪村位于我镇东北部,北与寿宁接壤,海拔500多米,下辖大坪、塔仔两个自然村,全村共208户人口752人,其中少数名族户93户,人口432人,占全村人口的60%左右,建档立卡贫困户4户15人,现有党员28人,预备党员1人。全村现有耕地面积371亩,茶园面积1207亩,其中新品种金观音超过200亩,山林面积1997亩,生态林1084亩。2015年人均收入13456元。

      大坪村自然风光秀丽,林业资源丰富,以枫树、楠木为主的古树林蔚然成荫。基础设施完善,各自然村道路均已实现水泥硬化,用电、电视、通讯等设施基本完善。畲族文化浓厚,每年“三月三”,塔仔自然村都会举办畲歌会,全村畲族同胞欢聚一堂,共庆佳节。

      近几年,在上级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完成村内道路硬化、饮水安全工程、村级活动场所、停车坪、照明工程、农田生产机耕道建设等民生工程,群众生产生活条件极大改善。

      该村村民经济收入来源主要依靠茶叶种植、生产、加工及劳动力转移。组织群众创建七月七茶业种植合作社和添牛专业合作社,该村除茶叶种植外,大力发展林下养殖,群众收入逐年提高。


山里村


      山里村位于社口镇西南部,东和龟龄村接壤,西与潘洋村相邻,南和谢岭下交界,北与林柄村毗邻,土地面积4.14平方公里,平均海拔400米,是一个畲族行政村,下辖山腰、马尾兰、里后等10个自然村,总人口285户1053人,其中畲族人口670人,约占全部人口的63.7%,目前村内常住人口300多人,建档立卡贫困户13户39人,现有党员19名,预备党员2名,全村共有耕地面积943亩,茶园面积1380亩,山林面积4117亩。2015年人均纯收入15041元。

     该村交通便利,是社口镇南部乡道交汇点,社岭公路穿村而过,村级道路建设基本完善,近年来,投入资金55万元,完成后宅、马尾兰、山枣园等自然村道路硬化,目前除潘厝、里后两个自然村外,其他自然村道路均已实现水泥硬化。

      该村经济基础薄弱,常年在村群众330人,主要经济收入以种植茶叶、稻谷为主,现有茶叶加工企业2家,年产绿茶300吨,水稻120吨。

      作为畲族为主的建制村,该村高度重视畲族文化的保护和挖掘,计划通过造福工程项目对山腰畲族自然村进行整村搬迁,并在新村建设畲族歌会一栋,丰富畲族群众文化生活。


公岐村


      公岐村位于社口镇东南部,下辖公岐、公家洋、岐兰山等3个自然村,全村现有人口244户895人, 常住人口500多,建档立卡贫困户9户35人,现有党员22人。全村耕地面积983亩,有林地面积3619.33亩,茶园面积1539亩, 2015年人均纯收入17000元。曾被授予“社口镇先进基层党组织”等荣誉称号。

      该村基础设施完成,村级道路状况良好,三个自然村均通水泥道路,用电、电视、通讯等基础设施基本完善。

      茶业是主要支柱产业,现有茶叶加工企业1家,年产绿茶50吨。

      近年来,公岐村在社口镇党委、政府的指导下,通过“一事一议”财政奖补项目等有利政策,多方筹措资金,抓好公益事业建设,共投入200多万元,完成了村道硬化、村篮球场、村文化广场、安全饮水工程等基础设施。下一步,该村将加大投入,力争完成与坂中乡仙源里村公路连接线建设,缩短该村与福安市区交通里程,促进村内经济发展。


秀峰村


      秀峰村位于省道301沿线,分为上坂、中坂、下坂,共有241户900人,常住人口600多人,建档立卡贫困户3户10人,现有党员35人。全村耕地面积463亩,有林地面积1679.58亩,茶园面积1148亩,荷花面积52亩,2015年人均纯收入19488元。先后荣获“福安市第十二届(2012-2014年度)文明村”、“第一批福建省传统村落名录”、“第二批省级特色景观旅游名镇名村”等荣誉称号。

      秀峰村地势平坦,土地肥沃,极其适合农业发展,主要经济作物有:茶叶、水稻、毛竹、荷花、绿竹、蔬菜等,村内拥有砂石厂1家,茶叶加工企业2家。

      近年来,秀峰村加大资金投入,先后修建完成生态观光茶园1200亩,观光荷田52亩,水泥硬化主干道2.3公里,硬化步行道2.6公里,村内生态环境得到极大改善。

      2016年,在社口镇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下,秀峰村成功申报省级美丽乡村。今年村两委计划完成村内环境综合整治,包括花圃建设、村内绿化、电线整治、停车位及污水处理设施、荷田观光步行道建设等,努力将秀峰村建设成为西溪旁的美丽乡村。


荣岭头村


      荣岭头村位于社口镇东北部,离市区20公里,西与寿宁交界,南接潭头镇,该行政村下辖6个自然村:上村、彭加洋、岐岭、蕉坑里、燕岩头、东桂洋。全村共有人口247户975人,其中畲族人口330人,占总人口34%,目前村内常驻人口600多人,建档立卡贫困户6户26人,现有党员13人,预备党员1人。全村共有耕地面积666亩,茶园面积1447亩,林地面积4894亩。村经济收入主要源于茶叶、毛竹、水果种植及劳动力转移,2015年人均纯收入16660元。

      荣岭头村山地面积广,盛产毛竹、茶叶、桃、李,现有茶叶加工厂两家。加工绿茶远销省内外。用电、电视、通讯等基础设施基本完善。荣岭头和其他自然村在1997年在村民集资和政府的帮助下方修路通车,但交通路况极差,给当地群众带来很大的不方便。2005年完成了通往潭头镇3.4公里的路面水泥硬化。2012年,由福安市人大常委会牵头,斥资230多万,帮助荣岭头村完成了社口到荣岭头村5.1公里的道路水泥硬化,极大造福了一方群众。


坑里坑村


     坑里坑村位于社口镇北部,与晓阳镇毗邻,全村共有166户631人,常住人口300多人,下辖坑里坑、洋中坑等11个自然村,是一个少数民族村,也是福安市黄兰溪水库建设的库区村之一,其中移民10人。建档立卡贫困户5户24人,现有党员13人,预备党员1人。全村耕地面积462亩,有林地面积5930.25亩,茶园面积950亩,毛竹面积1000亩,2015年人均纯收入9037.5元。2014年6月被福安市委评为“先进基层党组织”。

     坑里坑村交通基础设施完善,社晓公路穿村而过,大部分自然村已通水泥道路,道路状况良好。该村有着丰富的森林资源,现有毛竹林有1100多亩,该村群众的经济来源主要依靠茶叶和毛竹,毛竹主要分布在坑里坑、洋中坑、里溪头、外溪头和龙山岗等五个自然村。2006年以来,该村通过“富民工程”改造低产毛竹,前后共投入100多万元,改造500多亩,形成坑里坑千亩毛竹丰产示范区,群众收益也从原来的每亩收益几十元增加到现在的2000元。2015年,通过现代竹业示范项目,完善示范区基础设施,方便群众生产生活。下一步,坑里坑村将继续加强毛竹的科学管理,进一步提高毛竹质量和产量,切实增加群众收入水平。


上山村


     上山村位于社口镇西部,下辖上山、利溪、斜当坂、山头、下湖后、上党等8个自然村,全村共240户920人,常住人口100多人,是一个少数民族村。建档立卡贫困户3户14人,现有党员20人。全村耕地面积570亩,有林地面积6448.4亩,茶园面积983亩,2015年人均纯收入8587.71元。   

     上山村环境优美,自然风光秀丽,境内不仅有社口镇最高峰赤岩山,海拔989米,龙溪穿村而过,时常有鸳鸯,白鹭在期间嬉戏,西岸陡壁处时常有成群猕猴出没,令人流连忘返。

     道路交通设施建设不断完善,先后完成下湖后、徐墩坂、上山、山头、利溪等五个自然村道路水泥硬化,利溪大桥建设等设施建设,群众出行条件日渐改善。该村地处偏远,经济基础薄弱,群众主要以种茶为生,拥有2家茶叶加工企业,年产绿茶约90吨。


岩坑村


      岩坑村地处福安市社口镇东北部,下辖岩兜、岭兜、上茶坑、下茶坑等4个自然村,全村共246户878人,常住人口540人。建档立卡贫困户2户6人,现有党员20人。全村耕地面积1030亩,有林地面积3628.92亩,茶园面积1333亩, 2015年人均纯收入17350元。

     岩坑村林业资源丰富,古树成林,以一颗700多年树龄的枫香树王尤为突出,曾入围福建树王评选。

     该村地处偏远,经济基础差,群众主要以种植茶叶和外出务工为主要经济来源。近年来,,投入20多万元,该村大力发展林下铁皮石斛种植,共栽种铁皮石斛两万丛,预计2017年即可产生效益,有力促进群众收入增长。


林柄村


      林柄村位于福安市北部社口镇中部,群山环绕,交通不便,分本村、上村和下洋三部分,全村共213户876人,外出务工、经商人数约600多人,建档立卡贫困户2户5人,现有党员37人,预备党员1人,是个地处偏远的老区基点村。全村共有耕地面积570亩,茶园面积1056亩,山林面积3023亩, 2015年村财收入8000元,人均纯收入18500元。曾被授予“全市先进基层党组织”“社口镇先进基层党组织”等荣誉称号,2013年,林柄村被福安市政府列为市级第四批扶贫重点村。

(朱熹)

      为传承朱熹文化,林柄村投资96万元成立朱熹农业种植专业合作社,统筹发展水果、茶叶、毛竹等产业。建立土地流转制度竹等产业,在不改变土地使用性质的前提下,将外出村民荒废的田地、茶园和山林和村集体的山林集中出租,将使各个种植作物连成片,统一管理、统一施肥、统一技术指导。其中复垦荒芜的竹林100多亩,生产春笋、冬笋及毛竹,每亩实现5000元的经济收入,并将逐步将其余300亩竹林复垦。近几年,在市科技人员的指导下,种植了230多亩油茶,各类水果170多亩,其中橙70亩、桃40亩、奈李40亩,杨梅10余亩,钢架大棚葡萄10余亩。

     


溪坪村


      溪坪村位于社口镇西部,社晓公路沿线,距镇区3公里,交通便利,下辖溪坪、樟岗两个自然村,其中樟岗自然村为畲族少数民族自然村。溪坪村总人口203户782人,其中少数民族户55户,230人,占全村人口的的20%以上,常住人口300多人,现有党员21人,预备党员1人。目前,该村耕地面积390亩,茶园面积1500亩,林地面积2827亩。村内群众主要以种茶为生,2015年人均年收入15062元。

      近年来,溪坪村在上级的大力支持下,先后投入150万元,完成村委楼加层建设;1.2公里、宽4.5米的至章岗自然村的机耕路;沿河修建完成65米护岸工程和110多米溪边栏杆;完成村内环境整治工作;公共厕所建设;400米村内道路硬化等民生工程。

      2016年,在社口镇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溪坪村成功申报省级美丽乡村。今年村两委计划完成社晓路沿线45户民房的立面改造;村内环境综合整治,包括花圃建设、村内绿化、电线整治、停车位及污水处理设施建设等;沿河50米河道景观坝建设及公路沿线500米防洪护岸工程,努力将溪坪村建设成为坦洋溪旁的美丽乡村。


溪口村


      溪口村位于社口镇西部,共有人口169户638人,常住人口300人,现有党员28人,预备党员1人。全村耕地面积180亩,有林地面积1472.32亩,茶园面积1207亩,2015年村财收入20800元,人均纯收入17158元。

      茶叶是溪口村的主导产业,溪口村在继品种改造和生态茶园建设之后又提出建设户型茶叶加工厂。户型茶叶加工厂,是将茶叶进行初制加工,以提高茶叶附加值,进而增加村民收入。目前已发展了5家户型茶叶加工厂,每年共增加经济收入一百多万元。除此之外,溪口村还加大劳动力转移,鼓励有技术的农民成立水泥灌溉施工队,增加经济收入。

      近年来,在镇党委、政府的领导和挂钩单位企业的支持下,溪口村紧紧围绕“机制活、产业优、百姓富、生态美”的总体要求,扎实开展美丽乡村建设的各项工作。投资100多万元建设完成占地13亩的溪口村下公园一期、二期工程,茶园生产机耕路硬化,村内环境综合整治等村内基础设施建设,村容村貌得到极大改善。

      溪口村在发展的同时,也不忘加大对社会事业的投入。每年重阳节都会召开老人座谈会,给70岁以上老人们送上一些纪念品;在每年的春节也会组织村干部对困难户、五保户、老年人进行慰问。溪口村还加大对助学的投入,对考取上本一本二和大专的学子分别给予一定数额的鼓励。

      溪口村先后获得了宁德市和福安市“先进基层党组织”,宁德市“五四红旗团支部”,,福安市“平安家园”创建活动“先进示范村”等荣誉称号。


利岔村


       利岔村位于福建省宁德市福安市北部,距市区29公里,离社口镇政府所在地7公里,全村利岔、南山、三峰山、桐湾等5个自然村,共有人口428户1619人,其中畲族800多人,占全村总人口50%以上,常住人口800多人,建档立卡贫困户9户34人,现有党员33人,预备党员1人。全村耕地面积1387亩,有林地面积8411亩,茶园面积2902亩,果园面积200亩,毛竹面积2600多亩,2015年人均纯收入10188元。

      毛竹生产是利岔村主导产业,全村共有毛竹面积2600亩,每年毛竹采伐量可达8万多株,产竹笋(包括春笋、冬笋)50多吨,可实现经济效益100多万元。。

      作为畲族基点村,利岔村畲族文化氛围浓厚,素有对唱畲歌之习俗,自明代起,该村年年都有组织畲民举办赛歌会。1972年开始创办民族小学,1982正式成立南山民族小学,吸引各地民族学生300多人到校就读,1988年被宁德市授予民族试点学校。几年来,培养了一批畲歌洋子弟。

      近年来,在社口镇党委政府及上级领导的支持下,全村共改造茶园500多亩,转移村剩余劳动力30多人。通过积极开展茶园品种结构调整、生态茶园建设、现代化茶叶加工建设、毛竹丰产示范基地建设等工作,为实现社会和谐发展、人民富裕而不断努力。


牛山湾村


      牛山湾村位于社口镇南部,地处白云山麓景区境内,南与穆云乡白岩溪交界,距镇区15公里、福安城关30公里。下辖山后、下山仔、洋面、北山四个自然村,全村人口680人,其中畲族人口500多人、占村总人口80%,常住人口200人。建档立卡贫困户13户42人,现有党员19人。全村耕地面积358亩,有林地面积5718.09亩,茶园面积1372亩, 2015年村财收入8000元,人均纯收入14200元。

     牛山湾村是清朝乾隆八年,雷姓祖宗日贤公由康厝乡金斗洋村迁徒而至,“日间放牛,夜宿山湾”村名由此而成。

     牛山湾村背靠高耸的五指峰,其后就是闽东第一峰----白云山景区。前方群山环绕,村脚下黄兰溪下游,“马渡”溪流淌,古村寨和红旗渠等人文景观交相辉映,衬托村庄美景。

     作为畲族行政村,牛山湾村畲族文化底蕴深厚,村内畲族语言,民族风俗依旧,仍保留有完整的畲族古村寨,每到“三月三”畲族传统节日,村内群众便会共聚一堂,举办畲歌会,对畲歌甚为热闹。

     解放前是革命基点村,该村村民钟阿细是闽东革命独力团秘书,后随红军北上抗日牺牲,其后裔是烈属家庭。  

     群众主要经济来源以茶叶、毛竹为主。拥有茶叶加工企业2家,年产茶叶100吨。

      近年来,在上级领导和部门的支持和关心下,牛山湾村确定了茶叶品种改选、种植中药材、毛竹示范基地建设、畲族村寨开发等经济发展思路,为群众发展生产和改善生活起到良好的推动作用。




福安 · 社口



扫描二维码

关注『云上茶城』公众号

品读品味






举报 | 1楼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