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7年10月21日,亚洲金融危机爆发的前一天,海螺水泥成功发行3.61亿股H股,募集资金8.23亿港元,开创了中国水泥行业境外上市的先河,海螺水泥股份有限公司由此从海螺集团脱胎而出。
二十年风卷云舒,二十年波澜壮阔,二十年栉风沐雨,二十年创新图强。追逐着中国改革开放的时代大潮,海螺水泥勇于创新、开拓奋进,从H股上市与国际金融资本市场接轨,到导入先进的现代企业管理模式;从“T”型发展战略、布局全国,到扬帆海外、践行“”,海螺水泥的每一个节拍都跟上了时代的乐章,踏波逐浪,大步走在行业最前列。在成长的道路上勇于突破,在创新的道路上不断探索,在绿色的道路上阔步前行,海螺水泥始终怀揣着“为人类创造未来的生活空间”的那份初心,砥砺前行。
精耕资本市场
助推企业做大做强
改制上市是市场经济发展的产物和要求,通过股份制改造和发行上市,可以推动企业实现规范发展,提升品牌价值,提高员工福利,为企业创新提供动力和能力。海螺水泥牢牢把握住了机遇,利用资本市场,不断明确发展方向、完善公司治理、夯实基础管理,提升竞争优势和实力,进入持续快速发展的通道。1999年6月中旬,安徽省人民政府通报表彰了安徽海螺水泥股份有限公司等20家积极改制、规范运作、取得明显经济效益的企业,更加坚定了海螺水泥深化改革的决心。
继在香港联交所挂牌上市之后,2002年,海螺水泥在上海证券交易所公开发行2亿股A股,募集资金8.2亿元人民币,成为第一家A+H股水泥上市公司,加速了海螺水泥“T”型战略的实施,率先打破水泥建厂模式,创立了“熟料基地+异地粉磨站”的“海螺模式”。:“今后要形成这样的结构,就是大厂主要搞熟料生产,小厂搞粉磨加工,象可口可乐一样,原料生产厂就一个,灌装厂到处都是,形成专业化生产,质量也就有保证了。”《安徽日报》评价此种模式“在技术上、管理上、体制上开辟了一条中国水泥工业自主发展的成功之路。”
2000年8月,、国产化”日产5000吨熟料示范线。
2003年11月,海螺水泥在香港“闪电式”配售了7220万股H股,募集资金5.98亿港元,为公司实施华南发展战略,开拓以珠江三角洲为核心的华南市场提供了资金保障。2006年8月,上证·亚商中国上市公司股东财富增长100排行榜揭晓,海螺水泥成为“最能为股东赚钱的上市公司”。
2007年4月,,将荻港海螺、枞阳海螺、池州海螺、铜陵海螺4家公司的员工股份通过定向增发方式由上市公司收购,成为中国资本市场规范运作,提高上市公司运营质量的典范。期间,海螺水泥还成功实施了股权分置改革,“每10股送现金15元、外加6个月之后现金补差权”的股改方案,以71%的投票率创下了股改全面推开后的新高,创造了股权分置改革的纪录。
2008年5月,全球金融海啸来临之前,公司公开增发2亿股A股,募集资金114.76亿元人民币,用作西部项目建设,加快走向全国的进程。此次公开增发,再次成为资本市场再融资的经典案例。2008年5月12日,汶川地震发生,举世震惊。作为行业龙头的海螺水泥,毅然扛起支援西部的大旗,在西部一次性规划建设11条新型干法水泥熟料生产线,总投资近100亿元,满足了灾后重建和西部经济建设对优质水泥的需求,促进了西部水泥产业的结构调整升级。
随后,海螺水泥加速了迈向全国的步伐,采取全资收购、股权控股、项目托管等多种合作方式,先后在云南、陕甘、广西、湖南、江西等区域实施战略布局。2008年4月,平凉海螺建成第一条在高寒、高海拔地区的水泥生产线,结束了甘肃省没有5000吨大型熟料生产线的历史,同时也创造了西北地区生产线建设时间最短的纪录;同年7月,在四川达州、广元和重庆忠县建设水泥熟料生产基地;响应贵州省淘汰水泥落后产能,建设新型干法水泥熟料生产线,先后在贵阳、黔南、遵义地区布点,其中贵阳海螺成为贵州省目前单个产能最大的工厂。2008年12月27日,海螺水泥净销量突破一亿吨大关,实现了里程碑意义的跨越。
截止2016年底,海螺水泥产能从476万吨发展到3.31亿吨,增长了65倍,年均增长25%;熟料总产能从494万吨发展到2.44亿吨,增长了48倍,年均增长23%,是世界上最大的单一品牌水泥制造商。净销量较1997年增长了78倍,年均增幅26%;市场份额占全国水泥市场份额为12%,较1997年提升了11个百分点,在水泥行业和省属企业中继续保持领先位置。2017上半年水泥上市企业营收排行,海螺水泥以319.08亿元名列榜首,世界权威金融分析机构标普全球评级将海螺水泥的长期企业信用评级从“A-”上调至“A”,体现出对海螺水泥运营质量、市场地位和盈利能力的充分认可。
坚持技术创新
勇攀世界水泥巅峰
创新,是推动企业发展的源动力。海螺水泥始终紧盯国际先进水平,通过引进消化、自主研发与集成创新,在中国水泥发展史上树立起了座座丰碑。早在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中期,就在宁国水泥厂建成了我国首条自主成套设备的日产2000吨熟料预分解窑新型干法水泥熟料生产线。2002年,铜陵海螺、池州海螺率先建成日产5000吨国产化示范线,使新型干法水泥吨投资从1000元左右下降到300元左右,打破了国外垄断大型水泥生产线装备供应的局面,设备国产化率90%以上,在全国掀起了新型干法水泥生产线建设热潮,新型干法水泥生产比重由上世纪末的不足10%迅速超过了90%,加速推进了我国水泥工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
要想做强,目光必须长远,海螺水泥瞄准了更高的目标,筹划组建大型生产线和大型熟料生产基地。2003年8月,池州海螺日产8000吨生产线项目正式建成,填补了我国建材装备、技术上的多项空白,缩短了我国水泥工业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在认真总结池州海螺项目建设经验的基础上,2004年,铜陵、枞阳先后建成4条日产10000吨新型干法水泥熟料生产线。2011年又先后在芜湖、铜陵、阳春建成了代表世界技术最先进、单线规模最大的3条日产12000吨熟料生产线,技术指标处于国际先进水平。特别是阳春海螺生产线的建成标志着海螺水泥掌握了特大型生产线的装备成套技术和窑尾预热分解核心技术,继续保持了国内外同行业的技术领先优势,实现了特大型水泥生产线建设与管理的再次跨越。
2004年,铜陵海螺建成国内首条日产熟料万吨生产线。
在低投资、国产化新型干法水泥技术方面取得历史性突破的同时,海螺水泥不断加大研发投入,成功开发出原料立磨、第四代新型篦冷机等水泥生产线全套的五大主机设备,并广泛应用于印尼、巴西等海外市场,推动了与水泥投资项目配套的产品、技术、服务的“全产业链出口”。
技术创新效果好不好,关键看指标。从2006年开始,海螺水泥就着手制定3-5年主要经济技术指标考核标准。随后,根据国家行业标准和节能减排要求,本着“一厂一策”和“一机一策”原则,自下而上、层层研讨,制定了“十二五”和“十三五”主要经济技术指标考核标准,既保持了指标的先进性又贴近生产实际,构建了完备的对标管理体系,有效地促进了指标的持续优化和企业管理水平的提高。与2016年相比,2017年上半年公司主要经济技术指标进一步改善,吨实物煤耗下降1.92公斤,吨熟料综合电耗下降1.21度,吨粉磨工序电耗下降5.1~6.07度。
信息化和工业化的深度融合,是新一轮技术创新和产业变革发展的需要。海螺水泥以开展《水泥生产智能化控制关键技术及应用》等国家重点科研项目为契机,与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华东理工大学、浙江大学等高校开展合作,加快全椒、芜湖海螺智能化工厂建设,在下属子公司试点运行了设备辅助巡检、供销物流信息管理、水泥包装栈台自动装车等信息系统,不断提高生产和管理效率。2017年上半年,在川渝、贵州等区域24家子公司建成投用供销物流信息管理系统,提高了运行质量和效率。运用“智能化、自动化”手段,建成了水泥包装栈台无人插袋全自动包装系统、自动装车系统和机械手包装自动码包系统,降低了劳动强度,保障了员工健康。
作为一个传统的资源性、竞争性产业,海螺水泥一直能够在技术上、效益上执行业之牛耳,很重要的一个因素就是始终瞄准行业技术前沿,加大自主创新力度,走出了一条依靠科技进步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的道路。二十年的摸索和研发,海螺水泥开辟了新型干法水泥“低投资、国产化”的先河;自主研发的生产管理系统、物流调度系统和销售管理系统无缝对接,搭建了产品质量和企业成本控制的统一信息化管理平台,成为水泥行业国内乃至全球第一家建立生产调度管理中心的大型企业;产品品种由单一的普通水泥,发展到能够满足不同客户需求的多品种水泥;研制的核岛水泥、无磁水泥、灌浆水泥、高铁水泥等特种水泥,用于连云港核电站、上海磁悬浮列车、东方明珠塔、杭州湾跨海大桥等标志性工程,填补了国内多项技术空白,产品销往美国、澳大利亚、欧洲等72个国家和地区,成为国内第一家把产品打入美国市场的水泥企业。
推进转型升级
走绿色发展道路
“既要金山银山,也要绿水青山。”海螺水泥坚持的是一条绿色可循环发展的道路。面对经济增长和保护环境的矛盾不断加剧,取舍之间,考验的是决心、勇气和担当,海螺水泥毫不犹豫地选择将绿色环保作为发展的基石。
2010年3月,铜陵海螺建成世界首条利用水泥窑协同处置城市生活垃圾示范项目,将垃圾残渣变成了制作水泥的原料,水泥窑的碱性环境可以有效分解二噁英等有害气体,排放限值比世界上最严格的欧盟标准还低。目前此项技术已在安徽、贵州、甘肃、广东、重庆等多省市推广,建成项目22个,年处理垃圾能力200万吨,有效解决城市生活垃圾处理占用大量土地和二次污染的难题,为建设美丽中国做出了贡献。
1998年,宁国水泥厂建成了国内第一个水泥窑纯低温余热发电示范项目。此后,海螺一直致力于经验的吸收、学习和再加工,在原有工艺基础上,针对水泥工艺特性改进设计,实施个性化设计和装备国产化改造,研发出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水泥余热发电综合利用技术,2006年开始,在公司内部和行业中大力推广,生产线配置余热发电系统也被国家列为水泥厂的建厂标准。
作为水泥行业的领军企业,海螺水泥积极贯彻落实国家节能减排要求,形成了富有海螺特色的“精细化操作+低氮燃烧+选择性非催化还原”脱氮脱硝技术,有效降低了氮氧化物排放,减少了氨水消耗和对设备系统的腐蚀,处于行业领先水平。
与自然融为一体的海螺生态环保工厂
绿色转变,关键在于生产过程的控制,为解决水泥包装发运环节扬尘,公司采用栈台全封闭、增大收尘负压、水泥包风机清灰、增设收尘等技改措施,使现场环境大幅改观。结合多年摸索,公司与多家专业技术单位合作对公司熟料生产线窑头、窑尾配置电收尘设备进行技术交流和研讨,形成了电除尘器本体、电源体和烟气调质“三位一体”的改造理念,新建的水泥熟料生产线采用了当前最优配置标准。
二十年来,海螺水泥始终坚持将传统水泥工厂打造成循环经济的示范点。海螺水泥的工厂依山傍水,绿树环绕,鸟语花香,完全颠覆了众人对水泥厂“烟囱冒黑烟、天空灰蒙蒙”的老印象,红顶、绿草、蓝天、碧水,已经成为海螺花园式工厂的标志,有的新人甚至将婚纱照的拍摄地点选在了厂区的樱花树下。仅2017年,海螺水泥就已投资2.5亿元,先后对50条生产线窑头电收尘器分批次实施升级改造,投资0.7亿元对18条生产线实施复合脱硫改造,投资5000多万元启动白马山水泥厂5万吨级“水泥窑烟气二氧化碳捕集纯化示范项目”。工信部发布的2017年第一批12家绿色制造示范名单,海螺水泥下属芜湖海螺、荻港海螺均入选。
实施人才战略
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
在2017年新进高等院校毕业生座谈会上,高登榜董事长说到:“海螺的团队是海螺的核心竞争力。”海螺水泥的飞速发展离不开一支对事业有感情、有热情、有激情、有痴情的团队,离不开每一个为了梦想打拼的海螺员工,是他们用激情筑造了海螺水泥现在的成就。
“2004年我们开始开拓广西市场,当时广西市场是小水泥遍地,仅桂林市就有13家水泥厂,‘垫资’‘三角债’问题使市场竞争十分无序。海螺品牌对于当地人来说,是一个陌生品牌,海螺水泥与当地立窑小水泥比不仅没有任何优势,甚至有的农村用户问我们,你们海螺水泥可以浇楼房大梁吗?可以修6层以上楼房吗?当时觉得这些问题简直不可思议,可是市场就是那么严酷。可是我们海螺人就有一股敢打敢拼的干劲,拉网式调研、走访、宣传,目前海螺水泥在主销售区域已成为客户首选品牌。我们不仅让海螺水泥不断在当地站稳了脚跟,更成为高端水泥的代名词。”回忆起开发广西市场的那段日子,兴安海螺总经理项勇记忆犹新。
正是这样一群有梦想的人,汇聚到了一起,共同描绘了海螺水泥发展的蓝图。在大家为企业默默奉献的同时,海螺也为每一个有梦想的年轻人提供了施展才华的舞台。公司大力实施“百名干部培养工程”,秉着“让合适人去做合适的事,合适的事选合适的人来做”的原则,优化中层、主管、专业技术人员的竞聘流程,选拔德才兼备、优秀务实的年轻干部,推动骨干队伍年轻化、专业化、知识化进程。陈飞是台州海螺的一名工段长,曾授被予集团公司“特别贡献奖”。他说在海螺最深的感受就是只要你肯干愿干,海螺给每一个人都提供了广阔的平台。
微笑的海螺姑娘
伴随着海外发展大幕的拉开,海外项目人才的需求逐步加大,公司开始建立完善各专业国内志愿赴海外项目人才库,有针对性地开展培训辅导,有效地解决了国内派遣人员培养储备不足的问题。在把内部人才送出去的基础上,加快推进海外人才本土化进程,邀请当地水泥协会相关领导和专家开展技能培训,制定合理可行的培养计划,通过选派当地员工赴国内公司跟班培训学习、中国籍员工与当地员工一帮一“结对子”和建设学习型班组等方式,不断提高当地员工的技能水平。通过专项培训会、现场工作实践、维修技能考评、班组长竞聘等方式,调动当地员工积极性。海外项目的外籍员工已达1500余人。
“能者上、劣者汰”,是海螺水泥一直倡导的考核机制。2016年,公司分层分级开展警示约谈60人次,对7名履职尽责不到位的干部进行了降职使用,按照程序对108名干部进行了任职交流,提拔了11名后备干部充实到部室、子公司班子任职。2017年7月,针对新进高等院校毕业生的“海螺英才工程培训计划”正式启动,10月第十二期中高级管理人员培训班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正式开班,公司干部培养和员工队伍建设常抓不懈。目前,公司员工已达43092人,其中高级管理人员485人,中层管理人员2158人,专业技术骨干5461人,一支懂经营、善管理、能适应市场经济和企业发展的职业经理人队伍正在逐步建立,一支业务精湛、技术过硬的专业人才队伍已经初步形成。
紧随“”
加速国际化发展
、印尼工业部共同签署水泥项目合作备忘录,到2017年9月印尼西加海螺正式开工建设,六年的时间,海螺人豪情满怀,不断征战海外市场,走遍大半个东南亚,从南加到马诺斯,从印尼到缅甸,从缅甸到老挝、柬埔寨、再到俄罗斯,快速完成了市场布局,实现了从单一产品出口,到承建国际工程,再到海外投资建厂的大步跨越,成为安徽省属大型企业和中国建材工业“走出去”的先行者。目前海外落实发展项目15个,设立了16家公司,海外员工达2200多人。
2011年9月,带着全体海螺人的梦想,肩负“海外再建一个新海螺”使命,南加海螺的先遣者们开始了在异国他乡的创业之路。在茂密的原始丛林,他们克服了语言、文化、气候等困难,披荆斩棘,逢山开路,逢水架桥,抢抓工程节点。从南加海螺项目前期准备开始,经过800多个日日夜夜的艰苦奋战,2014年11月18日首条日产3200吨水泥熟料生产线顺利点火投运,一座现代化的海螺水泥工厂在南加里曼丹拔地而起,项目工程建设工期仅仅用了24个月,创造了印尼同类工程建设的奇迹。
南加海螺是海螺海外投资的第一个工业项目,坚定了海螺海外发展的信心,并以更审慎的目光、更宏大的视野,对印尼全境进行了广泛深入的考察,坚持以市场为切入点,把发展新项目建在有竞争力和广阔销售市场的区域,建立“基地+粉磨站+中转库”的发展模式。目前已在印尼形成8个公司、7个水泥项目载体,年水泥总产能685万吨,成为印尼第四大水泥企业集团。所有项目建成后,海螺在印尼的熟料总产能将达到1700万吨,水泥总产能达到2160万吨。
2016年6月28日,缅甸海螺隆重举行日产5000吨新线开业庆典仪式。
随着“”倡议的不断推进,为水泥行业带来了新的需求空间和发展机遇。海螺水泥发挥行业龙头企业的引领作用,继续在缅甸、老挝、柬埔寨和俄罗斯等国投资建厂,构建起海外发展的大格局,推动着海外发展驶入快车道。柬埔寨马德望海螺自2017年2月全部取得前期关键权证批文后,正围绕12月28日点火投产目标全力推进;俄罗斯伏尔加海螺已成功注册,正全力推进项目报批报建及工程管理工作。
与此同时,公司发挥技术装备和专业体系优势,积极承包海外项目,并带动国内一大批优秀的装备制造及配套加工企业的技术和产品输出,已累计承接了包括水泥余热发电、水泥生产线和燃煤自备电站在内的33个海外工程总包项目,合同总金额达4.8亿美元,进一步促进了海外战略的实施。
“我们所做的一切,就是要让当地的政府和老百姓,相信我们,认可我们,是真正来这里为他们做事,与他们形成命运共同体,共同发展。”在海外项目建设的过程中,公司积极融入当地文化,履行企业社会责任。缅甸曼德勒省委书记Dr.Zaw Myint Maung说:“海螺是个好企业,不仅增加了政府的收入,还招收当地人在海螺工作,解决了我们的就业困难。我支持海螺在缅甸发展。”在缅甸地方遭遇特大洪灾之际,主动捐款救灾,帮助灾区人民重建家园。为皎施工业园区医院送去药品,缓解医院缺药难题。资助当地修公路、建寺庙,与当地居民结下了友谊。
二十年,国内第一条5000吨国产化示范线、第一条万吨线,第一套余热发电机组、第一个千万吨级基地,宛如镶嵌在中国水泥发展长河中的颗颗明珠。2017年8月,在国际水泥评论杂志社发布的最新世界水泥六强榜单上,海螺水泥名列全球第二位,这是中国水泥生产企业首次荣登该榜。,中国水泥看海螺”,也不仅是一句口号,不仅是对海螺的夸赞,而是扎根于每一个海螺人心中的梦想,每一个海螺人都在用行动践行着这个梦想。
丝路兴,中国兴,世界兴。一股来自东方的春风,让世界感受到了中国的温度。沐浴着充满生机与希望的和煦春风,海螺人初心不改,砥砺奋进,在“”倡议的引领下,谱写海螺水泥更加辉煌灿烂的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