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族锡绣主要分布在贵州省剑河县清水江沿岸南寨乡的柳富、中富、展溜、白露、绕号、上下白都、展来、反寿,敏洞乡的高丘、平鸟、平教、小高丘、上下白斗、圭涛、圭怒、和平、章沟、干达和观么乡的白旦等村寨。
关于锡绣的起源,传说苗族先民来到清水江两岸居住后,由于当地盛产木材,且水路运输非常便利,大家就从山上把木材砍伐下来,编成木排,沿清水江而下,到湖南洪江一带,用木材换取其他商品。当时有人发现锡与银子的颜色相似,并且不易被氧化,于是就有人把锡用于苗族的刺绣上,因锡绣制品的光泽度好,质感强,深受当地苗族人民的喜爱,锡逐渐成为这一地区苗族刺绣的一种重要材料。
工艺流程
用剪刀将锡片剪下长约18厘米,宽约1毫米的细锡丝条,把细锡丝条拉直,一头打一小勾,另一头剪成针头状,同时把准备好的布垫铺在已锈有图案的棉布上,用针将图案的一根棉线挑出后,再用针头状的细锡丝条穿过已挑出的棉线,把打一小勾细锡丝条紧扣棉线,用剪刀把细锡丝条剪下,并将余下的细锡丝条反扣在棉线上,这样就完成一个扣锡过程,之后按棉布上的图案周而复始进行,也就形成了所看到的锡锈制品。
基本特征
苗族锡绣的基本特征是以藏青色棉织布为载体,先用棉纺线在布上按传统图案穿线挑花,然后用金属锡丝条绣缀于图案中,再用黑、红、蓝、绿四色蚕丝线在图案空隙中绣成彩色的花朵。
锡绣都是一代代手把手教出来的,每人的上辈就是师傅,当女儿出嫁时,母亲要将一套绣好(用丝线绣制但包锡)的图案交给女儿,让其继承锡绣传统,传承人就是下一代。
苗族锡绣在材料上使用金属“锡”最终来完成一件刺绣品,正因为用料上的特殊性,使其与其它用蝉丝线作为刺绣的材料相比具有特殊性,改变了人们传统刺绣的用料观念,形成了一种独具特色的刺绣。在剑河,最独特的苗族服饰要数南寨锡绣,其堪称苗族服饰中的一绝,也是世界上绝无仅有的一种刺绣方法。这一刺绣方法仅存于剑河县南寨乡的绕号、柳富、白斗等少数苗族村寨,他们从种棉花、纺纱、织布、上染料到成品的制作过程,全部沿袭古老的传统工艺。
本文选自 贵州非物质文化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