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建筑材料网络社区

他是扬州八怪里最穷困潦倒的人, 在外漂泊二十年, 只为画好一幅画.

只看楼主 收藏 回复
  • - -
楼主
  


他是扬州八怪里最穷困潦倒的人,

在外漂泊二十年,

只为画好一幅画。



鸿雁入画,由来已久,历代的诗人、画家留下了许多表现鸿雁飞、鸣、食、宿的作品。五代黄荃,宋代崔白,元代王渊,明代林良均有画雁之作。


清代有一位以芦雁自命、以画雁名世的画家,人称“边芦雁”,虽被皇帝赏识,却不愿做官,在“扬州八怪”中,唯其抱璞蹭蹬,终生隐居。





他就是“扬州八怪”之一的边寿民。清代著名花鸟画画家。初名维祺,字颐公,又字渐僧、墨仙,号苇间居士,山阳人(今淮安区),晚年又号苇间老民、绰翁、绰绰老人,江苏淮安秀才。善画花鸟、蔬果和山水,尤以画芦雁驰名江淮,有“边芦雁”之称。




出身寒门



山阳边氏是世代书香之家,但边寿民祖与父都无功名,属于寒门。他自幼聪颖,诗文书画,为长者所称,虽境遇困穷,却能坚守寒士清操。


据传,他对于同宗富家、同里豪绅,不乐往来,安贫守道,课徒之业,以文字笔墨自适。


早在康熙四十三年(1704年)边寿民20周岁之际,即入学为诸生,但由于他鄙薄章句帖括之文,应乡试而不中式,乃更寄情于诗画。


他居住在山阳旧城东北隅梁陂桥附近,远离闹市,清幽静寂,四面环水,芦苇丛生,风景绝佳,入秋尤宜,秋水澄碧,芦花飘白,蓼花透红,游憩其间,此身如在画图中。



边寿民曾在《芦雁》作品中题诗道:


秋风白雁下黄芦,要作无人看处图。

廿载江湖边塞客,于今衰病息菰蒲。

有人征画自携钱,宿食飞鸣要画全。

老我孤踪少俦侣,只图只影落秋烟。


芦雁倾注了边寿民一生的心血。他笔下的泼墨芦雁,苍浑生动,朴古奇逸,曲尽其态。边寿民还以墨竹法写芦,疏而遒劲,更使他的笔下的芦雁图交映生辉、出神入化。



清 边寿民 晴沙集影图 166.3×93.6cm 北京故宫藏


此图是边寿民画芦雁的代表作。图上仅绘芦苇丛边二雁,悠闲宁静,姿态生动自然。用笔洗练娴熟,墨色深浅把握自如,反映了画家长期与雁朝夕相对,观察入微,从而达到了“自与心会,画与神契”的意境。



不负少年游



边寿民喜欢远游,在外游历二十年,所以有“楚水吴山都历遍”之句。他还远适北国。“塞北风霜,江南烟树,到处为家”,虽指雁言,亦为以雁自喻。而下文“匹马秋风,孤舟夜雨,人在天涯”则实为诗人自道。


他在《述怀》诗中说:“迹随秋雁远,心似白沙平。不羡稻粱足,惟耽山水情,冥冥谢弋者,与世久无争。”这是他心地的自我写照,也是他不同流俗的个性。



自度前身是鸿雁



相传,边寿民为了画好芦雁,在淮安城东北偶水滩芦苇中筑一苇屋,秋季,芦花冷白,蓼花透红。


虽人迹罕至,却有往来雁群停留栖息。每年秋冬季节,便潜居室内,仔细观察芦雁的飞鸣宿食、游泳、嬉闹的情景。


因为对芦雁的生活习性了如指掌,画起芦雁来得心应手,如有神助。以泼墨法绘画鸿雁,寥寥数笔,就能勾画出鸿雁的千姿百态,以至人称“边芦雁”。


郑板桥有诗赞云:“画雁分明见雁鸣,缣湘飒飒获芦声,笔头何限秋风冷,尽是关山离别情。”



正如边寿民自己曾说过的:“自度前身是鸿雁,悲秋又爱绘秋声。”他用一辈子来达到“雁我两忘”的境界。


“边氏芦雁”形象生动,造型极为准确,摆脱了前人繁细的表现手法,删繁就简,形神兼备。他认为“画不可拾前人,而要得前人意”,并根据纸墨的特点,大胆落墨,昂示了其绘画上的深厚功力。


边寿民用写竹法绘芦苇,浓淡、枯润、疏密兼而有之,多以赭墨绘滩头、芦苇,雅淡有致,深得“遗貌取神”的妙趣。后有擅长芦雁的画家,如薜怀、程璋等人,皆仿“苇问居士大意”,可见其对后世影响之深。



心性淡薄,却贵在情深



欲将自己的人生以实际行动寄托鸿雁,边寿民于乾隆元年(1736年)建成了苇问书屋。此书屋位于淮安旧城东北隅梁陂桥附近,四面环水,芦苇丛生,人迹罕至,却有往来雁群停留栖息。


尤以秋季为胜,秋水澄碧,芦花冷白,蓼花透红;有屋数楹,还有专供绘画的小亭,专设玻璃窗户,观察鸿雁飞鸣、食宿、游泳的情态。



苇间书屋先后有6位画家为之绘制《苇间书屋图》,50位文士为之题咏。金农调侃地说:“三分水,一分屋。菰芦声,秋雨足。中有人,媚幽独。时高吟,沧浪曲。破毛禽,晚争浴。画出来,黛五斛。”


郑板桥笑言:“边生结屋类蜗壳,忽开一窗洞寥廓”。郑板桥赞扬:“画雁分明见雁鸣,缣缃飒飒获芦声。笔头何限秋风冷,尽是关山别离情”。

晚年他在《望湘人》中写道::“笑鲰生老矣,未了情缘,白头红粉相聚。还记取泼墨图中,添写个、人眉妩。”字里行间都是对故人的思念。



工诗擅词,为画名所掩


边寿民擅诗词,然散佚未刊,诗名为画名所掩。他的诗词,每首都能看出其性情,像这首《满江红·自题苇间词集》更见情义珍重。


老去填词,只不过一抒胸臆 。叹年来,家园冷落,客途萧瑟。楚水吴山都历遍,春花秋月都虚掷。借长声短调作愁吟,苇间集。



那敢望,前秦少?那敢并,今朱十?况诗工半百,盛唐高适!红烛乌丝书也愧,燕钗蝉鬓图难得。算阶前古砌乱莎中,秋蛩唧。


其实在漫游期间,边寿民的画已经传遍南北。康熙皇帝的第四子雍亲王胤禛在王府中“张其画四幅于屏”。后来雍正继位,有人尝劝边寿民“一游都门,可博进取”。



对于封建时代的寒士来说,直接受知于帝王,确实是一条猎取富贵的捷径,清前期以诗或画邀恩宠、备侍从者,不鲜其例。然而,边寿民漠然不以为意,可见他志不在此。


自古论画,先论人品,文人画要素,更要讲究人品第一。清人松年在其《颐园论画》中指出:“书画清高,首重人品。品节既优,不但人人重笔墨,更钦仰其人。”


今人潘天寿更是强调:“品格高,落墨自超。此乃天授,不可强成。品格不高,落墨无法。人格方正,画品亦高。”在边寿民身上,画如其人,不失当,人如其画,恰适宜。



边寿民的一生寒微竭蹶、身无长物处境,与其为人高洁、特立独行性情有关。


若想改变这一窘境,只要稍稍低下他高傲的头颅,便能青钱白璧,高官厚禄,但他却始终没有这样做。


孟夫子所称“此之谓大丈夫”者,指的大概就是如边寿民那样操履端方、风骨庄纯之人吧。



点击查看往期精彩


热烈祝贺温古文化荣获2017两岸教育行业"精品项目奖"

“云端山城,醉美周宁”书画名家采风写生活动

中国诗词书法大赛决赛(厦门站)圆满落幕

温古艺术网携手“最美中国字”免费练字大型公益活动!



戳原文,更有料!              

举报 | 1楼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