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贡院始建于光绪元年(公元1875年),由陕甘总督左宗棠主持修建。至公堂是始建于1875年的甘肃贡院保存至今的为数不多的建筑之一。甘肃自明代起其行政管理就隶属于陕西,直到康熙二年,即1663年时才从陕西划分出来,成为一个独立的省。在明代至左宗棠任陕甘总督前(左宗棠于1866年任陕甘总督),甘肃一直没有自己的科举场所。甘肃学子如果想参加考取举人的科举考试,必须前往陕西有关的闱场应试。清光绪以前,时逢西北战乱,甘肃连续十年未曾科考。同治年间,时任陕甘总督的左宗棠看到这种状况后,立即上书清廷,请求在兰设立贡院,清廷批准后甘肃贡院于光绪元年落成,地址在今兰大二院内。1875年贡院建成后的30年间,甘肃共考取举人681名,进士116名,超过了过去200余年的总和。
甘肃人习惯称甘肃贡院为甘肃举院,为什么这样称呼呢?这是因为,兰州有两个贡院。一个是位于贡元巷的兰州府贡院。虽然康熙五年(1666年)甘肃从陕西省分出,另立一省,但是甘肃士子仍然千里迢迢赴西安,在陕西贡院参加乡试,而甘肃省(含今宁夏、青海、新疆)的武科校内场,学院的科考、岁考,则在兰州府贡院举行。这个贡院是由原来的行都司署改建的。另一个是甘肃贡院。它是陕甘分闱后,陕甘总督左宗棠于光绪元年(年)在海家滩子新建的、用来举行乡试考取举人。兰州城里有两个贡院,为了有所区别,通常将甘肃贡院称为甘肃举院。
各省贡院都建在省城的东南隅,坐北朝南,包括康熙时改建的兰州府贡元巷的贡院,因为它的规模不大,而光绪元年新建的甘肃贡院却在省城西北隅,坐东朝西布置,其规模宏大。这是因为,兰州黄河中流,南北两山夹峙,形成东西长南北窄的带状河谷川地,受地形限制,亦建成东西长南北窄的带状城郭。而周长十八里多的城郭内,官署、民居、书院、庙宇、商肆、街道,早已占满空间,不得已只好选择西北郭外兴建贡院。这也是左宗棠不拘泥于祖宗礼法,因地制宜思想的反映。
自光绪元年左宗棠创建甘肃举院后,于光绪十一年(1885年)陕甘总督谭钟麟增修后,其地盘东西长达一百四十丈,南北宽九十丈,东、南两面利用郭城墙,西、北两面新筑城墙,成为一座卫星城,矗立在黄河南岸,镇远浮桥稍西。其规模之宏大,在当时各省贡院中,也是数一数二的。在这个小城内,又筑较低一周城墙,两圈城墙之上,遍置棘刺,以防抢手等作弊者翻越,故称贡院为棘闱。小城之内,自西向东在中轴线上依次排列:大门、龙门、明远楼、至公堂、牌坊及栅栏、水池、观成堂、内帘门、衡鉴堂、雍门。大门外迤南有外官厅、外供给所。大门。南北有点名厅、搜检厅。明远楼到至公堂南北两侧建四千间号舍,称南文场、北文场,可同时供四千名士子考试。号舍按《千字文》编号。每间号舍三面是墙,均向南开放,约宽三尺,深四尺,高八尺,仅容一人,南口镶有活动号板,当作写字桌。至公堂到雍门之间,南北两侧亦建对称的厅所,为考官办公及住宿之地。
考官分为内帘官和外帘官,阅卷诸官叫内帘官,弥封、收掌等官叫外帘官,以内帘门为界,各司其职。贡院在建筑物及制度方面,都突出防范舞弊的作用,显示出它的严密性,亦即不管内帘门里,还是外帘门内,严防帘官互相串通。
宣统二年,莫理循到兰州游览举院,自西向东拍摄高耸的明远楼,摘于邓明《明远楼与甘肃贡院的兴废》
贡院是无形科举制度的有形体现,在京城是规模仅次于皇城的建筑群,而在各省会城市中贡院则是最大的建筑群。贡院中最为醒目的建筑物就是明远楼。自明万历以来,来华的西方人无不对气势恢弘的贡院感到惊奇,就用绘画和摄影扑捉全貌,或者单体建筑,给我们留下了珍贵的形象资料。图一就是澳大利亚人莫理循于年拍摄的甘肃贡院的明远楼,是原地原貌、原汁原味、惟一保存下来的珍贵老照片。
1910年(宣统二年),莫理循到兰州游览举院,自西向东拍摄高耸的明远楼,反映的是的它正面形象,楼门洞之东,影影绰绰两个人影,及至公堂的局部形象。楼的南北两侧,密如蜂巢的号舍依然完好如昨,两棵老树落尽残叶,兀然挺立,一竿巡警灯残破,人去楼空,透漏出几许萧疏。1905年(光绪三十一年),清廷下诏于丙午(1906年)科起,所有乡会试、各省岁考、科考一律停止,持续了一千多年的科举制度终于完结。转眼才四年光景,甘肃举院竟如此败落,事物的兴废真是不可预测,一叹!
仔细观察莫理循所拍明远楼的照片,楼为木结构,三层,层层飞檐翘角,筒瓦鳞鳞,间以兽脊。雕梁画栋,痕迹依旧,气象宏伟,不失其举院最高建筑物的地位。楼筑在砖台上,底层砖砌,开四个砖券门,以供四面通行。砖台四面明柱矗立,其上架设二层穿廊及“亚”字形栏杆,兼有底层遮阳避雨功能。第三层筒瓦四坡欑尖顶,四条带脊聚于琉璃宝顶,宝顶内暗藏避雷针。三层西檐下悬挂颜体楷书“明远楼”巨匾,庄严肃穆。
何以说“庄严肃穆”呢?这是因为,明远楼高达十来丈,而楼南北都是八尺高的号舍,楼东至公堂、观成堂、衡鉴堂均高约二丈许;城墙高三丈五尺,城墙外建筑物大致在一丈左右。因此,明远楼有鹤立鸡群之势,危乎高哉!每三年秋季举行一次乡试,考试时,监临、监试、巡察等官员登楼瞭望,整个考场内外形势都在目中,以监视考场秩序,稽查士子有无私相往来,执役人等有无代为传递关通之弊。中秋节外帘考务即将结束,监临等官,登楼赏月赋诗叙谈,如释重负。监临由陕甘总督充任,以纠察关防总摄考场事务。监试由科目出身的道台、知府充任。巡察由县丞充任。
甘肃举院至公堂,这是全国仅存的两座至公堂之一。至公堂是监临(用大员监临,以纠察关防总摄闹场事务)、外帘官(在考场提调监试的官员)办公的处所。至公堂位于举院的中心位置,是从考场区(号舍)进入考务区的第一座建筑。此堂是七间悬山顶的大殿,檐下悬挂左宗棠书“至公堂”巨匾。“至公”出自《吕氏春秋・去私》:“舜有子九人,不与其子而授禹,至公也。”是说舜传位禹,不传于其子,传贤不传亲,是极为公正的做法,足以垂范后世。“至公”是科举制度的重要理念和原则,考试的基本原则是公平客观,犹如准绳。例如普遍采用试卷的密封、誊录、糊名等法,杜绝了考官的主观因素,使考试体现公平竞争的精神。自隋唐发展到元代,至公理念始以直观的形式出现,方才出现以至公堂为名的考场建筑。整个甘肃举院建筑布局谨严有序,气势宏大,功能齐全,分工明确,充分显示出科举考试作为国家抡材大典的严肃性和权威性,体现出维护考场庄严的精巧匠心。明柱上悬挂左宗棠撰书楹联:“共赏万馀卷奇文,远撷紫芝,近搴朱草;重寻五十年旧事,一攀丹桂,三趁黄槐。”体现了左氏秉公识拔人才思想,怀念当年自己科考的艰难。
“至公堂”由左文襄公亲自题写。门楣两侧对联亦是文襄公手书。
上联:共赏万余卷奇文,远撷紫芝,近搴朱草 “近搴朱草”四字已磨灭不可辨认
下联:重寻五十年旧事,一攀丹挂,三趁黄槐(文襄公谓自乡试一试即中,会试三战不成)
观成堂是第二座建筑,为七间硬山顶大殿,悬挂谭钟麟撰书楹联:“秦陇分闱以后,生聚教训,偻指十年,几番星使搜罗,得士期为天下用;国家吁俊之方,经策诗文,扃门三试,休道风檐辛苦,吾曹亦自个中来。”回顾甘肃设闱十年以来选拔人才的历程,并表明自己也是通过科考而进入仕途的。观成堂典出桓宽《盐铁论结合》:“故民可与观成,不可与图始。”此堂也是外帘官办公之所。
衡鉴堂是第三座建筑,亦为七间大殿,悬挂典试使者刘瑞祺撰书楹联:“丹綍新承文治,启千秋运会;朱衣默鉴辛勤,念三载工夫。”说陕甘分闱为了长期实行文治,考官要秉公阅卷,选拔人才。衡鉴,原为衡镜,张说《中书令逍遥公墓志铭》:“衡镜高悬,文武矫首,才无我失,善若己有。”这是说衡可以量轻重,镜可以照美丑典。宋人避宋太祖祖父赵敬讳,改镜为鉴。衡鉴堂之意,就是考官要像衡和鉴一样,公平清明,妙选良能人才。此堂是考官校阅试卷,定名次的的处所。
科举考试废除后,三任陕甘总督崧蕃、升允、长庚,秉承朝廷旨意大办“新政”,甘肃举院现成的殿宇房舍,以及多重院落,成为设立学堂、公所、工厂、农场的最好场所。兰州道彭英甲于1906年(光绪三十二年)三月,在举院西部设立甘肃农业实验场,分南北两场,引种甜菜,种植蔬菜新品种,向全省推广。五月,在东部设立甘肃劝工厂,分设织布、栽绒、绸缎、玻璃四科。1907年,在东北部设立农林学堂、矿务学堂,大体在北号舍一带,在西北部设立甘肃官书报局。1908年,。1909年三月,,大体在南号舍一带。1910年,在矿务学堂稍西设立甘肃高级巡警学堂。
入民国,举院原有堂舍几乎全部被公所、学校占据。1913年,校长蔡大愚将甘肃法政专门学校迁入举院,校址平面呈L形,包括北号舍所建的农林、矿务、巡警学堂校舍,及明远楼、至公堂、观成堂一带。1928年,法政改为兰州中山大学,后改为甘肃大学、甘肃学院,在校长(院长)邓春膏的努力下,成为甘宁青最早的一所高等学院。1946年,甘肃学院改为国立兰州大学,辛树帜大力扩建,几乎占据整个举院的空间。同时,聘请名教授,购置图书仪器,为新中国的兰州大学奠定了基础。当时,将至公堂改为中山堂,观成堂改为图书馆。
袁世凯的爪牙、甘肃督军张广建打着建工厂的旗号,在举院南号舍暗建子爵府,正当内部装修,弹冠相庆,好不得意,不意1916年3月22日,洪宪皇帝下台的消息传来后,张广建大为扫兴,就在大殿两侧盖了些工房,就将甘肃机器局迁入,以掩盖他拥戴袁皇帝的罪行,无意中为甘肃机械制造业大了个基础。甘肃学院及国立兰州大学时期,将机器局改为学校附属医院。前几年,被拆,盖为大楼。
左宗棠陕甘分闱后,为了崇德报功,皋兰修学社在举院西北隅,建成左文襄公祠(亦称湘阴祠),废科举后,此祠南至南城墙,西城墙东至龙门的地段归皋兰修学社所有。1917年,翰林刘尔炘在这里建祝枏别墅和潜园,并将皋兰兴文学校迁入,为地方培养可用人才。
1917年,在衡鉴堂及其南北设立甘肃公立甲种农业学校,由甘肃大林区署(相当于省林业厅)专员罗经权任校长。1935年农校迁至何家庄,次年甘肃工业学校迁至农校旧址。解放后,在这里设立兰州劳动技校,化工机械厂,衡鉴堂里作车间,90年代后期被拆,盖为高楼。
衡鉴堂曾做省立农工学校的礼堂
贡院曾被民国甘肃总督张广建曾改为甘肃制造局,此图应为衡鉴堂,图摘自兰州市志
2004年5月,兰大二院拆除贡院的衡鉴堂,受到了兰州市政府的处罚。但勒令施工方异地重建该建筑的处罚并没有得到执行。破坏省级文保点就这样不了了之。
1919年,刘尔炘重修五泉山,新建太昊宫,祀奉伏羲、黄帝、女娲,并祀孔子在陇右的弟子秦祖、壤驷子、石作子,附祀陇上先儒。为了强化五泉山的儒教文化内涵,刘尔炘于1920年,将明远楼从举院迁建太昊宫东面,成为五泉山中轴线上的重要建筑。刘尔炘将三层题名万源阁,伏羲、周文王、周公、孔子二层题名思源楼,祀奉周敦颐、邵雍、朱熹;底层题名望来堂,为研讨学术之所;并为各层撰书多幅楹联,其中一联曰:“为千秋绵绝学;留一线是微阳。”则表明刘尔炘弘扬儒家文化的深刻用心。幸亏移至名山,否则早被权势者拆毁盖大楼了。
明远楼高三层,居高临下,全闹内外形势悉在眼中,监临、监试、巡察官登楼眺望,察士子有无私相往来及执役人等有无传递关通之弊。1923年刘尔炘先生重修五泉山时将明远楼移建于藏经楼废址上,并更名“万源阁”。
1927年,在举院龙门一带,原潜园旧址建甘肃造币厂,邓隆为监督,铸造银元。1930年八月十六日,曾在甘肃举院乡试中考中解元,后来又考中进士的邓隆,在造币厂重开鹿鸣宴。所谓鹿鸣宴是考试放榜后,地方长官为考官、学政及中式诸生举行的宴会,吟咏《诗经・鹿鸣》之章,故名。乡试废止27年后,邓隆邀省城进士、举人、贡生、秀才,重开鹿鸣宴,赋诗唱和,自有一番感慨。邓隆的两首七绝正是这种感情的流露:“观成堂接至公堂,旧事重提喜欲狂。携酒贪看古时月,不知清露湿衣裳。”“明远楼空月似烟,谁教沧海变桑田?黄槐零落秋风里,旧事回头廿七年。”进士杨巨川的和诗则有:“若问当年明远楼,飞从平地上山头。五泉高矗万源阁,依旧文光射斗牛。”
纵观神州大地,昔日贡院已无完整的遗留,仅有贡院中的个别单体建筑幸存,如南京江南贡院的明远楼,昆明云南贡院的至公堂,河北定州贡院的号舍,而只有甘肃,在甘肃贡院原址保存有至公堂、观成堂(即将坍塌),以及易地迁建的明远楼,这应当是个异数。然而,我们守着宝山,不知道保护,开放利用,可叹!
2008年6月27日于节园30日改。
邓明《明远楼与甘肃贡院的兴废》
陕甘分闱前的甘肃乡试
清初沿袭明制,甘肃属陕西布政使司。康熙二年,陕西布政使司分左右而布政使司,左布政使司驻西安府,右布政使司驻巩昌府。康熙六年,陕西左布政使司改为陕西布政使司,陕西右布政使司改为甘肃布政使司,开始分置甘肃省。
陕甘虽然分省而治,但甘肃的文教、考试依旧附陕而行。
学政是“掌一省学校、士习、文风之政令”的地方教育长官,主责其省院试,巡按各府举行岁科两考。但陕西甘肃只置一位学政。“陕甘学政远驻陕西三原,三年一度,按临甘肃,举行岁、科两试,均与各省不同。”由于陕甘只有一位学政,本该三年两次的岁科两考在甘肃只有三年举行一次。且因为同治回乱的缘故,陕甘学政已十余年没有按临甘肃,由于战祸阻断,甘肃的科岁两试长期处于废弛状态。
“学政行署在府城东,每三年一至,按试府属士子于此,逢武乡试以为贡院。”甘肃的贡院只承担兰州府士子的院试和甘肃省的武乡试,甘肃没有乡试贡院,甘肃考生要参加乡试需赴西安应考。
但是“甘距陕道阻且长”,“士人赴陕西应试,非月余两月之久不达”,“计甘肃府厅州县,距陕近者平庆泾、巩秦阶两道,约八九百里、千里;兰州一道,近者一千三四百里,远者一千六七百里;兰州以西凉州、甘州、西宁,以北宁夏,远或二千馀里,或三千里;至肃州安西一道,则三千里或四千里,镇迪一道,或五六千里不等。”
在清代乡试中,陕甘两合地作一“中省”取士。而按“文风、人口、丁赋”的估算标准,陕甘的中式额叫其他省过少。所以左宗棠在奏稿里说“甘肃士人经明行修,能自淑其乡里者,尚不乏人。至掇科登第以文章经济取重当世者,概不多见”。甘肃之所以出现习儒者尚有,登第者几稀的不合理现象,除了闱路远难,寒士乏资,回乱冲击外,最主要的原因还是乡试中额太少。
陕甘分闱的历史背景
左宗棠在平定了新疆叛乱前,就奏报朝廷计划实行陕甘分闱,据左宗棠观察,甘肃由于民族混杂,朝廷统治并不牢固,所以他希望通过在甘肃实行乡试,来笼络西北士子,,防止“以夷变夏”。即所谓“允其分闱就试,届时简派学政,按期校阅,则经正民兴,边氓长治久安之效,基于此以矣”,“然非科名无以劝学,非劝学则无读书明理之人,望其转移风化,同我太平,无以知之。固非谓科第文章,足以歆动庸耳俗目,兼可博取民誉也。”
分闱之后甘肃每年的中式额有四十名,另加取回族举子一名。从光绪元年到二十九年共取六百八十一名举子,其中最著名的就是左文襄公的得意门生安维峻。安维峻在甲午议和后弹劾李鸿章李莲英,要皇太后归政与皇帝,被革职发配张家口,有陇上铁汉的美誉。
编 辑:「河南人事考试」编辑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