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建筑材料网络社区

上士吴付涛的“新兵突击计划”:再和自己死磕一次又何妨!

只看楼主 收藏 回复
  • - -
楼主
  

拼搏到无能为力,坚持到感动自己。转岗后,无论是新专业训练还是共同课目训练,吴付涛都这样要求自己。毛盾 摄

正午时分,训练场上,,小声背记着上面的内容。他面前的水泥地面上,白粉笔画出密密麻麻的标记符号,被骄阳照得明晃晃刺眼。


吴付涛正在准备转岗后的第一次示范教学。为了这次教学,他已精心准备了一个多月。


登台授课的感觉,吴付涛并不陌生。当兵11年,只有初中文化的他勤学苦练,很快成长为业务大拿,是原单位破障专业的“教头”。


然而,前段时间,随着一纸命令下达,吴付涛告别熟悉的原单位,告别擅长的破障专业,来到新组建的连队,成了道路专业的一名新兵。


吴付涛正在经历自己军旅的重大转折。相近的时刻,在大江南北的座座军营里,在这场“脖子以下”改革中,相似的转岗也在很多官兵身上发生:从一个兵种到另一个兵种,从保障岗位到战斗班排,从传统战位到新型作战力量……


吴付涛至今清晰记得,那天,老连队撤编了,全连官兵被带到操场上列队,一个一个地被任命新岗位,被新的单位带走,“就像是二次分配,重新经历新兵下连”。


他心里清楚,情景虽相似,意味却不同:新兵下连是在一张白纸上书写自己的未来;这一次,投入新的开始前,得放下10多年来获得的本领、经验和荣耀,能一样吗?


不过,吴付涛还是从一名新兵的角度,给自己制订了一个再次成为专业能手的“突击计划”。今天要完成的示范教学,正是他给自己定的目标之一。


吴付涛能够成功转型吗?


这是个进行时态的问题,需要回答的,不止他一个人。

“改革调整后,我仍有岗位在,却感觉已‘失业’”


临别老连队前,吴付涛独自一人走进装备库房,呆坐了两个小时。


破障车、冲锋舟、爆破器……这些别人眼里的铁疙瘩,早已被他当成亲密战友。11年来,它们陪他度过了最美好的青春岁月,也成就了他的军旅辉煌:爆破能手,10余次担纲某新型装备重难点课题攻关,荣立三等功1次……


“改革调整后,我没有脱军装,仍有岗位在,却感觉已经‘失业’了。”吴付涛说,当时自己满脑子都是宣布命令后战友们相互告别的画面:一个拥抱,一句“好好干”,然后无语凝噎,泪水涟涟。


好好干,哪那么容易啊!吴付涛知道,对于所有人来说,挑战才刚刚开始。


吴付涛到新连队报到后的第三天,专业训练便正常展开了。以前在老连队,只要有示范课目,他都是台上的教练员。如今,搬个马扎坐在台下听课,吴付涛既失落又无奈:“谁让咱是新专业的‘小白’呢。”


这还不算啥。由于对示范教学听得一知半解,在随后的分组训练中,别人10分钟就能完成的内容,吴付涛用了近半个小时才勉强完成。


更令人难堪的是,不少喊吴付涛“班长”的新战士都比他的训练成绩好。训练结束后,再听到新战士喊“班长”,吴付涛不禁有些心虚。


那天晚上,从不抽烟的吴付涛,趁没人注意的时候拐进超市买了一包烟,找了一个僻静的角落,把自己埋进了一团烟雾里。


转岗后,。


“要不,明年我退伍回家吧。”拨通妻子的电话,吴付涛倾诉起自己心中的苦闷:专业不对口学起来吃力,向年轻的战士请教又放不下面子,很快要面临士官选取,很可能还没练好本领就被淘汰……


“想回就回来吧。”电话那头,妻子的轻声宽慰,反而让吴付涛感到更加沉重。他知道,那样的自己,不是妻子所期待的。


那年9月,妻子到了预产期,为了不影响吴付涛执行某重大实弹发射任务,硬是不让他回家陪产。“你想当个好兵,我也想当个好军嫂,带着军功章回来看我和孩子吧。”


往事一幕幕,心事几重重。浓烈的烟味呛得本不会抽烟的吴付涛直咳嗽。突然,他猛地一甩头,用力搓了搓脸:“吴付涛,别像个孬兵,遇到困难就退缩!”


“你可以被淘汰,但在你的岗位上必须是合格的兵”


差距就是努力的方向。吴付涛决定首先找准自己的能力差距。


第二天一到训练场,他就找来连队与自己岗位相同的技师逐个专业课目进行比试:操作挖掘机,技师用时12分钟,挖出一个底平壁直的方形坑,吴付涛用时超过了25分钟;使用摩托锯,技师3分钟内在树干上锯出5段切口平滑、厚薄均匀的木块,吴付涛好一番折腾后,锯出来的木块怎么看怎么“蹩脚”……


一轮轮比试下来,吴付涛的心情越发沉重,原本下定的决心又开始动摇了:自己的专业基础差了这么多,能补得上来吗?


打击还在继续。转岗后的第二周,连队选拔技术骨干参加上级组织的专业集训,吴付涛满心期待能够得到这次机会,好好提升自己的专业技能,可最终公布的名单里并没有他。


站在公示栏前,吴付涛愣了许久。“我能理解,毕竟年轻的同志脑瓜活、学得快,更有培养价值。”话虽这么说,可吴付涛的确有些灰心了。


“你是个要强的兵,作为曾经训练场上的排头兵、管理上的优秀班长,连队干部倚重你、身边战友敬佩你,如今突然觉得自己没用了,难免迷茫……”得知吴付涛转岗后的情况,老连长李昊山专程赶到新连队与他促膝长谈。


“说实话,以前我喜欢训练场,感觉那里就是展示本领的舞台;现在,我害怕进训练场,害怕面对质疑的目光。”在老连长面前,吴付涛低着头,吐露心声。


“我们都说,改革将让我们这支军队浴火重生。其实,这首先意味着我们每个人都要按照改革的要求完成自我重塑。”李昊山拍了拍吴付涛的肩膀,“记住,作为一名战士,你可以被淘汰,但在你的岗位上必须时刻都是合格的兵!”


这番话,老连队解散那天,老连长就对即将分流换岗的战士们说过。只是,此时听起来别有一番滋味。吴付涛记得,那天,老连长说完这些话后,全连最后一次呼喊连训:“士兵突击,永争第一!”一遍接着一遍,很多人都把喉咙喊哑了。


“士兵突击,永争第一!”夜幕下,老连长用力握握吴付涛的手,说完这句话后走了。吴付涛站在原地一遍遍地重复着,不自觉间已泪流满面。


“从头再来,再和自己死磕一次又何妨”


吴付涛真的拼了。


他给自己制订了一份3个月的“突击计划”,分阶段为自己提升专业技能设置时限,跟训、自学、偷师,多管齐下补齐短板。


连队技师、四级军士长童波的训练笔记被他借了过来,一页一页地誊抄、背记,连旁白备注都不放过;他还网购了《公路工程机械驾驶与故障排除》等专业书籍,然后按章节拆成薄册子,装在口袋里,随时抽空背记。


连队有3名新兵曾参加上级组织的专业集训,擅长道路专业的数据计算,吴付涛没事就往他们身边凑,有时还帮他们一起打扫卫生,抓紧时间请教。


连队官兵都知道,吴付涛随身带有“四件宝”:教材、秒表、卷尺和笔记本,教材随时背记,秒表和卷尺记录训练成绩,笔记本用于写训练体会。


“从头再来,再和自己死磕一次又何妨!”在突击计划表的备注栏里,吴付涛用红笔写下这句勉励自己的话,并在下面加了一道横线。


行胜于言。战友们都发现,吴付涛确实和自己较上劲了。


那天,连队组织工程机械操作训练,吴付涛的训练课目是挖掘机操作。那段时间,他一直在自学工程机械操作理论,轮训完挖掘机操作后,便又趁训练间隙去练装载机和推土机操作。一天下来,吴付涛实践操作了3种机械。结果,连长误以为他挤占别人的训练时间,把他批得满脸通红……


“拼搏到无能为力,坚持到感动自己。”5月底,完成武装五公里越野的预定目标后,吴付涛再次在备注栏里写下感言,这次,他在文字后面画了个竖着大拇指的“点赞”符号。


为之点赞者,不只他自己。随着吴付涛的专业技能一天天进步,连队开始把他调整到一班班长的岗位上委以重任,让他带着更多的战友一起“士兵突击”。


如今,终于第一次站上了新连队示范教学的讲台,吴付涛显得很兴奋,声音洪亮而高亢,身上的迷彩服早已被汗水浸透,但脸庞上看不出丝毫疲惫。


这个经历了改革阵痛的士兵,正充满换羽新生的希冀,就像一株移栽后的大树,在截断的旧枝处努力萌发着新绿。


吴付涛的“突击计划”原本只制订了3个月,现在,他正准备制订第4个月、第5个月的……


这个转岗士兵的突击没有停歇,转型仍在继续。


相关阅读

,85%的人认为——


转岗,阵痛过后是机遇


■傅泽云

随着“脖子以下”改革到来,这个夏天,。来自5个不同部(分)队的官兵告别老单位,组成新旅队,部队编制体制发生结构性改变,作战任务被重新赋予,全旅有800多名官兵变换了专业、调整了岗位。


转岗后,该旅官兵的工作生活状态如何?有哪些思想困惑与现实挑战?有什么样的成长愿望?最近,我们通过问卷调查、逐营连座谈等形式对转岗官兵进行了思想调查。


“从零开始”的阵痛少不了


“压力山大”是四级军士长曹辉明转岗后的第一感受。在原单位,曹辉明是一名油料保管员,多年的岗位历练,让他练就了一身过硬本领,多次在比武考核中夺得名次。转隶到新单位当一名驾驶员,曹辉明越想越感到压力大。


调查中,超过95%的转岗官兵表示,有一种“从零开始”的阵痛。尤其是原专业岗位的技术骨干,不少人对学习新专业有畏难情绪,担心新技能还没学精练熟就在下一次选取士官时被淘汰。


下士苌文举原来是某型火箭布雷车首席教练员。部队整编后,该型装备的相关编制被取消,苌文举也因此“下了岗”。如今,苌文举的新岗位是水中蛙人爆破。从首席教练员到新专业的“门外汉”,苌文举直言,巨大的心理落差,让他一度不知所措,甚至怀疑以往的付出是不是都白费了。


缺少专业教材和训练装备,也客观造成了不少官兵转型难。改革调整后,这个旅新增了许多专业和岗位,官兵以前都不曾接触过,但训练装备、大纲教材等短期内又难以到位。调查中,38%的官兵对此表示担忧。


新岗位其实也有新期待


“大家聊天时都说,这才是当兵打仗的感觉,学新技术的热情都很高。”抢建抢修连文书毕波在座谈中谈到,如今,新的连队编配了高速挖掘机、装载机、高空作业车等大型特种装备,“战”的定位更加明晰,“战”的能力也更加彰显。


胜任新岗位有难度,但也有吸引力。旅工程和核生化信息中心主任刘强谈到,新增加的专业岗位很多都技术含量比较高,这些都是前沿技术,很多人对投身这么牛的高技术兵种挺自豪的。


改革调整后,部队鲜明的为战导向,也让转岗官兵练兵热情高涨。下士宋方武谈到,旅队成立之初就明确提出,70%以上的年度奖励指标用于军事训练和大项任务,“转岗后,大家都站在新的起跑线上,只要肯吃苦、敢拼搏,未来一定会很精彩。”


新岗位、新憧憬。问卷调查结果显示,85%的转岗官兵认为,阵痛过后是难得的新机遇:学习深造的机会更多了,成长成才的舞台更大了……


对能力升级有“三盼”


岗位调整只需一纸命令,转岗官兵胜任新岗位却有很长的路要走。


在发放的调查问卷中,关于能力升级,转岗官兵普遍有“三盼”:18%的人盼有机会到专业院校学习;62%的人盼能常态化邀请技术专家和骨干来授课辅导,尽快提升专业技能;还有20%的官兵希望旅里能够定期集中组织专业轮训,缓解营连技术骨干不足的压力。


对此,旅人力资源科科长任春光介绍说,为了让转岗官兵尽快学有所成,他们在筹划组织“分专业、大集中”骨干轮训的基础上,安排机关业务科科长下到营连指导分队训练,采取理论夜校、骨干代培等形式,帮助转岗官兵快速提高专业技能。


此外,他们还根据官兵适应新岗位的反馈情况,对部分转岗官兵进行了岗位微调。他们推出工作岗位“双向选择”机制,安排转岗官兵结合专业特长、性格特点等,选择连队编制内1至2个预期岗位,旅里再综合岗位专业需求和官兵意愿定人定岗,最大限度地人尽其才,将适合的人用到适当的岗位上。


拥抱大时代 重塑新的我

■李华


“仍有岗位在,却感觉已‘失业’。”当改革调整“靴子落地”,上士吴付涛面临的换岗压力,不是个别现象。


在军队规模结构和力量编成的改革过程中,许多官兵都将和吴付涛一样走上全新岗位,经历转型带来的阵痛——


空降兵原某师司令部直属队工兵连集体转岗,从保障部队转为一支新型作战力量。后勤变先锋,排长郭校形容这是一次“乾坤大挪移”。他们要重塑的,不仅是作战技能,还有专业兵种的运用思维。


大学生士兵陈彬走下站岗执勤的哨位,成了武警四川省总队直升机大队的一名机务兵。正在某基地参加严格业务培训的陈彬所面临的挑战,既在于掌握全新的本领,又在于将曾经的成绩“归零”……


换岗,不是一次普通的工作调整。它充满挑战,也蕴藏机遇。在新的一轮“士兵突击”中,谁能够更快适应新的岗位、锻造新的能力,谁就能成为勇立改革大潮的弄潮儿。


换岗,不是官兵自己的小事,而是关系军队建设的大事——没有一个个个体的自我重塑,哪来一支军队的换羽新飞?履职新岗位,每名官兵脚下都有一个与军队建设发展紧密相连的时代坐标。


事实证明,一个人只有融入时代发展,才能更好地塑造自我,彰显其人生价值——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救亡图存的大潮中,中文和历史双百分、物理却只考了5分的清华学生钱伟长毅然“弃文从理”,致力于科技强国。最终,他成为中国近代“力学之父”“万能科学家”。


上世纪70年代,36名大都只有初高中文化的水兵,最先闯入了我国核潜艇时代。他们中,有的人曾是抗美援朝战场上的英雄,但一道命令之下便向科学技术的高峰发起冲锋,驾驭我国首艘核潜艇驰骋水下战场,再立新功。


2010年,即将到龄停飞的战斗机飞行员李浩选择了改飞无人机,一路见证中国空军步入无人作战时代,李浩也成了空军“首席无人机飞行员”……


当然,转型总是有阵痛,重塑从来不简单。为补上理科短板,钱伟长废寝忘食苦学一年,才使得数理课程成绩超过了70分;为驾驭核潜艇,第一代核潜艇官兵学习了30多门学科知识,操纵上万种设备;为飞好无人机,李浩经历了4次转隶、5次移防,从东部沿海一直走到西北戈壁……


有则寓言讲,晾衣竿问笛子:“同为竹子,为什么我一文不值,而你却备受欢迎?”笛子答:“因为你只挨了几刀,我却经历千雕万凿。”


是做晾衣竿,还是做笛子?是在改革调整的时代大考中败下阵来,还是积极重塑自我、雕琢成器?这是换岗后,每个官兵都必须作出的回答。


愿每位战友都能拥抱大时代,重塑新的我。

(本文刊于《解放军报》2017年8月10日第05版;原标题为:上士吴付涛的“新兵突击计划”

阅读军报更多文章

请点击下方小程序

作者:陈 利

编辑:王天益 陆金路 火艺卉

编审:曲延涛


举报 | 1楼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