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由哲学人生网(ID:zxrsnet)整理首发,来源:百度文库(http://dwz.cn/32XDsz)
转载请带上以上信息,视为授权
存在感是一种比美貌和财富更强大更恒久更幸福的力量。 每个人都在刷存在感中希望自我得到重视,感觉受到社会重视,受到广泛关注的心理。所谓存在感是指活在这个世界的某种自豪感,说明这个世界需要你,你之于世界仍有价值。
在茫茫人海中,也许你一眼就能够注意到某个人,一定是这人的身上有与众不同的地方,这种特别之处,就是存在感。容易被人忽视、没有存在感,在现在这个快节奏的社会,从某种程度上来讲,是一件很可怕的事。
你是否觉得自我价值得不到重视,总是无所适从,没有自信,得不到很好的肯定和表扬,觉得自己很没有存在感?
你深爱着,却被轻视。 你参与着,却被忽视。
你竭尽全力想和这个世界发生联系,却感到自己越来越像个无声无息的影子,孤独寂寞。
存在感对我们来说意味着什么?是存活于世的自豪感,是被需要的幸福感, 存在感的缺乏反映了精神世界的空虚和寂寞。我们常常听到,“存在感是刷出来的”,也就是说,孤独的人渴望做出一些不平凡的事情或举动吸引别人的注意,以获取所谓的存在感。
网络时代,微博时代,朋友圈时代,人人都刷存在感,适当地刷一刷,一周有那么几次,发几句内心感悟,晒几张生活照片,相互给点个赞,关注点赞的人多了,就会有一种炫的感受,这种被他人特别注意而产生的感觉就是存在感。
现实中,很多人不再愿意与人面对面交流,却愿意把照片和体悟发在微信朋友圈里;很多人不再深入阅读,却对朋友圈里的心灵鸡汤深信不疑;很多人在现实生活中标榜特立独行,在朋友圈里却自嘲为生活的失败者。朋友圈就像是一面镜子,镜子里的我是另一个我。镜子里,每个人的身份都可能跟现实中不同,有人更诚实,有人更虚伪。一个“更”字把一个人变成了两个人,或者说同一个人因为朋友圈的存在实现了一次或成功或失败的“人格分裂”。
而这种分裂背后,则是一种新型的“社交综合征”。 在他人眼里,我是怎样一个人?我是个成功者还是失败者?每个人的内心,潜藏着对自身身份的一种难言的“焦虑”。
每个人都有不止一个身份,人们往往不满足于某个身份,心生焦虑,然后再从其他的方面,或者干脆再造一个身份予以补偿。
——《身份的焦虑》,英国作家阿兰〃德波顿 著
多重的身份在网络时代变得更加直观——网络聊天中,一个抠脚大汉可以伪装成玻璃心少女,游戏中,一个现实世界的失败者可以变身拯救世界的侠客,而在朋友圈中,我们几乎每个人都想在其中展现出另一个我——一个更真实或者更虚假的自己。
“信息时代,不会有人在意真正的你是什么样的,他们相信自己的眼睛看到的。”有专家说,这恰恰是朋友圈这样的虚拟社区流行的根本原因,“你终究能从中找到志同道合的朋友,或者伪装成志同道合的朋友。”
说存在即合理,果真如此的话,我们似乎毫无必要为自己的存在多作证明,就像路边的石头一样,实实在在地位于那里,毋庸赘述。但现实却相反,在这个社会里,大家都争先恐后地为自己代言,好的坏的言论,唯恐迟一秒说出口,别人就看不到听不到我们似的。现在可供我们发表言论的手段太多,有时候我甚至会想,也许我们多多少少都患上了“证明强迫症”。我们不懂何为真正的沉默,也不愿沉默,我们迫不及待地证明自己的存在,却觉得存在感愈发稀薄。
存在即合理,没错,但存在感却不是理所当然地伴随生命而来。存在是一个客观事实,它让我们得以进入他人的眼睛,让我们占据一个角落,但存在感却是一个认识自我检讨自我完善自我的旅程,它使我们活出一个更美好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