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地方,都有一段难忘的历史,都有一段尘封的记忆。
在南城县洪门镇庄上村,有处墓葬遗址,遗留的石雕足以窥探墓主地位的尊贵,足以见证南城昔日的繁华和辉煌。
庄上村是个省级贫困村,地理位置比较偏远。从县城出发,经洪门镇继续往东约五公里,向北拐进一条村道,再行约十公里才能到达。墓葬遗址在离村庄约500米,一座名叫资圣山的山岗上。穿过村庄,经过一座水泥桥,再前往约百米就能到达山脚。
经过水泥桥,才真正有田野味道。葱郁的树林,潺潺的流水,清新的空气,一片洁白花丛,一条田间小道,好一幅天然画卷。不一会儿,就到了资圣山南侧。
资圣山上多为杉木,杉木挺拔而繁茂,山脚有条小道直通山顶,幽静而深邃。沿小道前行数十米,一对石柱和石狮在两侧傲然耸立。石柱基座大气精美,石柱呈方形,高约五米,宽约四十公分,图案为腾龙和祥云,栩栩如生,似胶龙在云海中翻腾。右侧石狮损毁严重,左侧石狮保存较为完整,形象逼真,虽为石质,却兽性十足,气势吓人。
又上缓坡前行数十米,在一平坦地上,依次有一对石马、文武翁仲。石马四只脚不见踪迹,身驱保存完好,马辔、马鞍、缰绳仍清晰可见。
文武翁仲毁坏严重,头颅被人生生用锐器砍去。随行的村干部说,这是解放初期在“”中被人所破坏。虽然不见头颅,但从文武翁仲的动作姿势来看,其神色必定谦恭。幸好,文武翁仲的身躯完整,武翁仲的铠甲、腰带,文翁仲衣着,纹路清晰,精美无比。
再上徒坡百余米,便到达墓的寝陵。寝陵外侧是一根长约两米、宽约三十公分的石条,里面有一坍塌的大泥坑,横着十余根(块)巨型石条、石块。据村干部介绍,此墓为第三代恭益王朱厚炫陵墓,寝陵解放前被人私自盗挖。
从残存的石马、石狮、石柱、文武翁仲等可以看出,墓主生前地位的显赫和生活的奢华。只是随着时间的流逝,一切都灰飞烟灭,留下的是落寞和沧桑。
人间富贵花间露,纸上功名水上沤。时光荏苒,岁月悠悠,春去秋来,溪流依旧潺潺,林涛依旧呜咽,可惜曾经辉煌化沧桑,繁华成梦幻,帝王成坟塚,徒留一地凄凉。
明益藩王系简介:
第一代益王是益端王朱佑槟,为明太祖朱元璋的六世孙、宪宗朱见深的第四子。其六岁时(咸成化二十三年,公元1487年)被册封为益端王,明弘治五年(公元1492年)始建益王府,弘治八年(公元1495年)竣工。从益王府竣工时至崇祯十七年(公元1644年)明代灭亡止,益藩王系前后150年,总共世袭了七代八王,是明朝历代就藩延续时间最长的一支皇族。
益王府的大致范围:东至王府大道、西至天主教堂,南至原二压厂(现实验中学西门),北至天一山。益王府像皇宫一样建有三殿(前殿、正殿、后殿),另有三宫、书院、宗庙、守备所、进膳房等800余间。益王之下还封有郡王,他们也在城内修建了多处郡王府(史据史料记载有40余处)。
益王系陵墓在南城县有两个相当大的墓葬区,即洪门庄上王墓区和岳口游家巷王墓区。每一墓区都划有很大一块地盘作为保护范围,在此区域内不得开山、砍伐、狩猎。王墓除有石人石马明显标志外,都筑有护墓围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