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建筑材料网络社区

故宫藏 铭刻 清代(一)

只看楼主 收藏 回复
  • - -
楼主
  

点击上面蓝色文字关注,更多精彩资讯等着您

 



铭刻

 

铭刻一词包含铭文与镌刻两方面内容,商代的甲骨刻辞、商周的铜器铭文,以及战国、秦、汉以来的印章、砖瓦、陶器、封泥、刻石、碑和帖上的文字皆可属于铭刻范畴。
  商代的甲骨刻辞是刻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人称甲骨文。目前已发现的甲骨文字约有五千多个。故宫博物院所藏殷墟刻辞甲骨约四千余片,著录于《殷虚书契续编》、《卜辞通纂》、《殷契佚存》、《殷契拾掇》、《殷契拾掇二篇》、《甲骨文合集》等书中。
  砖瓦属于古代建筑材料。考古发掘表明,目前所见最早的砖文出现在战国时期。故宫博物院所藏的东汉时期刻字砖内容丰富。另外,120余块上世纪三十年代西北科学考察团发掘出土的高昌砖也收藏在故宫,这些麴氏高昌砖对于研究高昌文化的发展、丧葬习俗以及西域与中原的关系等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刻石,有碣石、碑刻、墓志、摩崖、石经、造像题记、题名、帖等等多种形式。碑是刻石文字中的一种,最早的用途是为下棺。刻碑的兴起始于东汉之初,盛于桓、灵帝之际。从内容上讲,碑可分为墓碑、功德碑和记事碑三种。帖在形制上与碑不同,为横石。一般高一尺有余,宽二尺五左右。所用材料有石有木,木帖版常采用枣木或梨木刻成。从编辑体例上分,有丛帖和单帖两种,丛帖是将一人或多人的几件或多件书迹、诗文、信札等收集起来进行镌刻,而单帖则是一种帖独立成篇。两者收刻数量不同,刊刻目的皆为书法、文字的流传。人们用纸、墨将碑帖刻石上的文字椎拓下来,这样字迹清晰,便于阅读,同时保存方便,流传益广。据记载,刻帖的最早年代起于南唐,相传有《昇元帖》、《保大帖》,但未见流传。现见到最早的可信丛帖,是北宋宋太宗时所刻的《淳化阁帖》。碑帖是传承中国古代文化的一种重要载体,具有多方面的学术价值和艺术价值,它为历史学、文字学、文学和书法艺术提供了大量的宝贵资料,可与史籍互相补证。
  故宫博物院收藏各个时代碑帖有几万件,小部分是清宫旧藏,大部分是近五十年搜集入藏的。一批著名的鉴藏家如朱文钧、马衡、张伯英、吴兆璜、张彦生等相继将珍藏赠与故宫博物院,聚集了一批递藏有序的善本(宋拓、明拓和孤本)。

 

 清代1

 

1.   清初拓东汉郑季宣碑

 

《郑季宣碑》,东汉中平二年(185年)刻,碑在山东济宁州(今山东济宁县)。拓本纵90.5cm,横110cm。隶书18行,前15行是序,行37字,后3行是铭,行35字。碑阴横刻篆书尉氏故吏处士人名”8字。其它因剥落几难辨认。清乾隆五十一年(1786年)翁方纲嘱黄易升碑,于是碑阳较前多若干字。侧刻黄易题记,现仅残存数字。
  《郑季宣碑》书法古健雅杰,在汉碑中堪称杰作。
  此本为故宫藏清初拓本。其中字右半清晰,今司二字未泐。有潘宁、梁章钜题跋,陈兆崙、刘彬华观款及许顽章钜之印等钤印6方。
  宋洪适《隶续》,清顾炎武《金石文字记》和王昶《金石萃编》等著录。 

 



2.   清拓东汉衡方碑

 

《衡方碑》为东汉灵帝建宁元年(168年)九月立。拓本纵223cm,横107cm。隶书,23行,行36字。碑额题汉故卫尉卿衡府君之碑2行,10字,二行之间有竖格线。碑主人衡方,字兴祖。官至京兆尹、兵步校尉,有政绩。门生故吏朱登等乃镌石以颂其功德。碑文末行有两行小字:门生平原乐陵朱登字仲希书。该碑原在山东汶上郭家楼,清雍正八年(1730年)汶水泛决,碑陷卧,由郭承锡重立。现存山东泰安岱庙炳灵门。
  此碑书法以体丰骨壮、朴茂凝重而著名。清姚华《弗堂类稿》称:《景君》高古,惟势甚严整,不若《衡方》之变化于平正,从严整中出险峻。何绍基评其方古中有倔强气
  此拓为故宫藏清拓本。拓墨精良。字存少半,仪之已连。
  此碑曾著录于宋赵明诚《金石录》、洪适《隶释》,清顾炎武《金石文字记》等书。 

 



3.   清拓南朝萧憺碑

 

《萧憺碑》,亦称《始兴王碑》,徐勉撰,贝义渊书,郜元上石,房贤明镌。此拓本为故宫藏清拓本,纵331cm,横130cm。楷书36行,行86字。额题阴刻楷书梁故侍中司徒骠骑将军始兴忠武王之碑”17字。碑阴列迹人名。此碑高大,原有楷书3,000余字,今多漫漶,仅存三分之一。贝义渊之字下半未泐,有刘喜海吴国俊伯英吴氏收藏等印7方。
  此碑书法对后世影响极大。康有为认为欧派书法源于此碑。他说:贝义渊书《始兴王碑》,则长枪大戟,实其率更若结体峻密,行笔英锐,直与率更《皇甫君碑》无二,乃知率更专学此碑。(《广艺舟双辑》)。
  此碑曾著录于洪颐煊《平津读碑记》、陆增祥《八琼室金石补正》和罗振玉《雪堂金石文字跋尾》。 

 



4.   清初拓东汉嵩山三阙

 

《嵩山三阙》,清初拓本,由《太室石阙铭》、《少室石阙铭》、《开母庙石阙铭》合装。白纸镶边剪裱本,浓墨拓,共7开半,锦面装璜。《太室阙铭》2开,每开14行,行9字;《少室阙铭》3开半,每开10行,行6字;《开母庙阙铭》2开,每开10行,行4字。有朱翼盦题签,收藏印2方。
嵩山三阙是太室石阙、少室石阙、开母庙石阙三阙的合称,位于河南嵩山地区,是我国现存最古的庙阙。
  太室石阙位于嵩山太室山中岳庙内,为中岳庙的神道阙,分东西两阙。铭文刻于东汉安帝元初五年(118年)。正文隶书27行,行9字,第310字。碑额篆书。少室石阙位于河南登封县城西少室山之东麓,是少室少姨庙前的神道阙,东汉安帝延光二年(123年)刻。其南面刻有篆书铭文,存22行,行4字。碑额篆书。开母庙石阙又名启母庙石阙,因避汉景帝刘启讳,改。此阙位于河南登封县城北万岁峰下,是启母庙神道阙,东汉安帝延光二年(123年)刻。篆书32行,无额。嵩山三阙的铭文表达了对山神的崇拜。
  《太室石阙铭》字体宽和周正,古朴渊雅,隶法遒劲雄浑;《少室石阙铭》篆书宽博浑朴,;《开母庙石阙铭》书风与《少室石阙铭》近似,惟字体稍小,体势方古。《少室石阙铭》与《开母庙石阙铭》并为汉篆刻石上品。康有为曾云:茂密浑劲,莫如《少室》、《开母》,汉人篆碑,只存二种,可谓世之鸿宝,篆书之上仪也。
  清顾炎武《金石文字记》、王昶《金石萃编》,张彦生《善本碑帖录》,马子云、施安昌《碑帖鉴定》等书著录。 

 




5.   清拓东汉孔彪碑

 

《孔彪碑》,墨拓整纸碑阳(额、阴失拓),已裱立轴。纵199cm,横85.5cm。隶书18行,行45字。
  孔彪字元上,为孔子第十九世孙,生活在东汉后期。初举孝廉,除郎中,博昌长。后历任尚书侍郎、治书御史、博陵太守、下邳相、河东太守等职。以病辞官退养。东汉建宁四年(171年)七月亡故,享年49岁。此碑为故吏崔烈等13人(题名于碑阴)为颂其遗德而立。原石现存山东曲阜孔庙。
  碑文前序后铭,简约雅饬,堪为东汉碑铭标本。隶书写于界格之中,字不大,而字距、行距极宽,布局清朗通透。杨守敬《激素飞清阁评碑记》谓其字笔画精劲,结构谨严,最为定评。向列汉隶名品之一。惜剥蚀较甚,损字较多。
  此本第五行膺皋陶字、第六行坐家不命字已损,然仍可辨认。第六行削四凶字左上可见。第十四行辩物居方字存半,字有残存笔画可见。当为清代中前期旧拓。钤有张德容鉴藏金石文字三衢张氏金石寿考2方。
  宋欧阳修《集古录跋尾》、欧阳棐《集古录目》、赵明诚《金石录》、洪适《隶释》、陈思《宝刻丛编》,明杨慎《金石古文》、都穆《金薤琳琅》,清孙承泽《庚子销夏记》、顾炎武《金石文字记》、翁方纲《两汉金石记》、钱大昕《潜研堂金石文字跋尾》、阮元《山左金石志》,近代王昶《金石萃编》、方若《校碑随笔》等书著录。 

 



6.   清拓西汉群臣上寿刻石

 

 《群臣上寿刻石》,墨拓整纸本,已裱立轴。本幅纵26cm,横26cm。篆书115字:赵廿二年八月丙寅群臣上酬此石北。原石为清道光年间杨兆璜在当时的直隶广平府永年县(今河北永年县)西60里娄山访得,故又名赵娄山刻石。拓本罕传。似此本淡墨初拓、字口肥润、笔画清晰者更为少见。

  专家一般认为此石是西汉赵国群臣为其王刘遂祝寿时所刻。赵廿二年为汉文帝刘恒后元六年(前158年)。西汉刻石传世本稀,又以此石为最早。且其字体浑朴古拙,篆书中兼有隶法,堪称秦汉之际篆隶过渡时期的书法代表作品。亦有个别专家认为此石之系公元4世纪之后赵,或系战国时期之赵国
  此拓本幅内有赵之谦小楷一跋。右侧裱边镶沈树镛题签一、吴广霈跋三则。左侧裱边镶俞樾考论此石年代的手札二封(三页)、吴广霈跋一则(二页)。鉴藏印记有:沈氏金石均初藏宝积川胡澍、川沙沈树镛、仁和魏锡曾、会稽赵之谦同时审定印武林韩小亭氏审定金石文字盱眙吴同远公望父审定金石书画印记当湖朱善旂建卿父珍藏等。
  有关此石的著录主要有:清赵之谦《补寰宇访碑录》、沈西雝《交翠轩笔记》、张德容《二铭草堂金石聚》、陆增祥《八琼室金石补正》、杨守敬《激素飞清阁评碑记》,现代张彦生《善本碑帖录》、沙孟海《中国书法史图录》等。

 



7.   清拓西汉杨买山地刻石

 

买山地刻石,墨拓整纸本,已裱立轴。本幅纵119cm,横51.5cm,其中有拓墨处约43cm见方,上下余纸则为清人徐同柏于道光壬辰年(1832年)题写的释文及跋语。
  铭文隶书5行共27字:地节二年十月,巴州民杨买山,直钱千百。作业守,子孙永保其毋替。因多漫漶,故依徐释。
  石刻于西汉宣帝刘询地节二年(前68年),清代在四川巴县出土。道光十一年(1831年)被钱安父携归湖州,拓赠同好。后又归吴重光家,至咸丰十年(1860年)石毁。原石拓本流传极少,有翻刻逼真。
  此石之可贵首先在于西汉石刻文献传世稀少;其次在于其字体取势扁方,波磔毕具,为成熟汉隶之最早标本,极受书法史家的重视。
  此本淡墨精拓。钤有均初均初所得郑斋金石子善双溪草堂图记昆陵吕氏欣木收藏书画金石碑帖图记等鉴藏印章。
  主要著录有:清冯登府《石经阁金石跋文》、洪颐煊《平津读碑三续》、杨铎《含青阁金石记》、何绍基《东洲草堂金石跋》、方朔《枕经堂金石书画题跋》、陆增祥《八琼室金石补正》、汪鋆《十二砚斋金石过眼录》,现代张彦生《善本碑帖录》等。 

 



8.   清拓东汉樊敏碑

 

《樊敏碑》,拓本纵255cm,横117cm,隶书,22行,行29字,有篆额阴文汉故领校巴郡太守樊府君碑”212字,碑阴刻北宋眉山邱常与南宋眉山程勤懋题跋,碑首以两兽蟠其上。
  东汉建安十年(205年)三月,此碑立于四川芦山(今芦山县),刘盛刻,息喿书。虽见于宋人著录,但碑一度佚失,清道光年间重出土。
  杨振方在其《碑帖叙录》中评价此碑:石质粗而锋芒多杀,无从定其笔法高下,而一种古穆之气终不可磨灭。” 
  故宫所藏《樊敏碑》清拓本,其中字未损,有朱翼盦题签,并有师曾眼福等印7方。
  此碑著录于宋赵明诚《金石录》、洪适《隶释》,清孙承泽《庚子销夏记》、陆增祥《八琼室金石补正》。 

 



9.   清初拓北魏高貞碑

 

《高貞碑》,刻于北魏正光四年(523年)六月。拓本纵200cm,横93cm。碑额篆书阳文方笔龙骧将军营州刺史高懿侯碑”12字。碑文正书24行,行46字。碑阴刻嘉庆丙寅(1806年)孙星衍移碑记,并翻刻泰山29字于后。碑于乾隆、嘉庆年间出土于山东德州卫河第三屯,后移至德州县学。
  此碑书法方劲峻整,笔势畅达,结体虚和。杨守敬《评碑记》云:书法方整,无寒俭气。
  故宫所藏此拓本为清出土初拓本,拓工精湛,字口清晰,其中第八行于王未损。
  此碑著录于清洪颐煊《平津读碑记》、瞿中溶《古泉山馆金石文编残稿》、陆增祥《八琼室金石补正》。

 



10.清拓北魏刁遵墓志

 

刁遵墓志,高74cm,宽64cm。拓本装裱成轴,纵75cm,横65cm。正书28行,行32字。
  右下角残缺。有碑阴两列,兄弟作一列14行,子作一列22行。北魏熙平二年(517年)一月刻。墓志于清雍正间在河北省南皮县出土,初出土即缺下角,乾隆廿七年(1762年)渤海刘克伦补木刻题跋于缺角处,未几即毁。复刻跋。后归南皮张氏所藏,志石现已不明所在。
  为渤海世族,该墓志述刁遵家世政迹。
  近人叶昌炽在其《语石》一书中评价刁遵墓志:北朝墓志,刁惠公第一。
  此拓为故宫藏清拓本,右下角有刘克伦等木刻阳文题跋,字未泐,温恭好善稍损。钤有廉生所藏之印。
  此墓志曾著录于清王昶《金石萃编》、洪颐煊《平津读碑记》、陆增祥《八琼室金石补正》。 

 




11.清拓隋孟显达碑

 

《孟显达碑》拓本,不署撰书人姓名,隋开皇二十年(600年)书刻,正书,26行,行49字,纵176cm,横66cm
碑额题魏故假节龙骧将军中散大夫泾州刺史孟君之碑阳文篆书420字。
碑主孟显达字令道,武威人,北周武成元年(559年)五月卒,年四十二,隋开皇二十年(600年)十月廿八日葬于雍州太兴县。
此碑1910年出土于西安城南李王村唐韦顼墓内,作为韦顼石棺之顶石用。幸而碑阳向下,故碑文大半尚存。碑阴向上,雕为屋脊形。碑阳首行缺38字,第二行缺2字,出土后为长安教育局管理,至1948年移至陕西碑林。
此墓志书法秀劲端雅,具有北朝书法的气息,又有南朝的风韵,其结构严谨,笔画带有明显的隶意。近人方若《校碑随笔》以为:开虞、褚先声,较《龙藏寺》尤谨严。
此本为故宫藏晚清拓本,拓工较精。有朱翼盦题签。 

 



12.清拓东汉大吉山买地摩崖

 

《大吉山买地摩崖》,东汉建初元年(76年)刻,墨拓,整纸裱轴。纵267cm,横146cm。马衡先生捐赠品。
此石为东汉建初元年(76年)所刻的买地文书,隶书昆弟六人,共买山地。建初元年,造此冢地。直三万钱”20字,顶上有大吉二字立额。此石在绍兴跳山,所以亦称《跳山摩崖》,字径约20cm,笔画丰腴,气势恢宏,为汉石奇品。于清道光三年(1823年)偶然被发现后,便极受金石、书法界重视。
此拓本为清拓,右上角有马衡壬子(1912年)孟冬二跋。跋称此石系道光初年会稽杜春生访得,与《三老讳字忌日记》皆东汉时物,为浙中最古之石。又云:汉隶大字极少,见于今者惟石阙、摩崖两种。其余刻碑之字至大亦不过如《尹宙》、《孔宙》诸碑,无逾二三寸者。摩崖以此为最,其次则《褒斜刻石》;石阙首推杨宗,若高颐、冯焕诸阙,又以次递小矣。杨宗与此相仿佛,皆径尺许,书扁额当取法乎是。
此本拓墨厚重,字口清晰准确,又有马衡先生亲笔考证、评骘,是为可珍。

 



13.清拓西晋郛休碑

 

《郛休碑》,西晋泰始六年(270年)刻,墨拓,剪裱册页24开半。每开纵34cm,横38cm。马衡先生捐赠品。
  此碑篆额题晋故明威将军南乡太守郛府君侯之碑,西晋泰始六年(270年)立。碑文隶书,方整规矩,书法风格已与汉隶大异其趣。碑阳漫漶已甚,碑阴保存较为完好。清道光十九年(1839年)在山东掖县泊上村出土。原石曾归端方收藏,现存北京故宫博物院。由于西晋碑刻极少,所以此碑在中国文字发展史上占有独特的地位,名气很大。
  此本为清末旧拓。封面有马衡题签。册内马氏朱批7处,并于每页上裱边书释全文。册后有马衡先生甲寅(1914年)季秋一跋。跋中反对张少薇《金石聚》认为之假借的说法,指出姓氏诸书虽穷披博采,亦不能无遗漏。当据此碑以补诸书之阙。” 

 



14.清拓北魏曹望禧等造像残座

 

《曹望禧等造像残座》,北魏正光六年(525年)刻,墨拓四纸,合装为轴。纵238cm,横92cm。马衡先生捐赠品。
  此石晚清时出于山东临淄桐林庄,为弥勒造像之石座,北魏正光六年(525年)三月造。正面线刻头顶香炉的仙人及双狮,左右两侧刻男女供养人及侍者、车马行列,皆极精美。背面刻楷书造像记。出土后归陈介祺收藏,传拓不多。后由上海来远公司经手售去法国,拓本不可复得,价格腾贵,遂成珍品。传世多翻刻赝本。此本为原石墨拓,衣纹流畅,字口清晰,鱼子纹粒粒可辨,颇堪赏玩。马衡先生从碑商手中购得此本,十分珍惜,并在题跋中流露出自己对文物流失的担忧。
  马衡先生甲寅(1914年)冬题诗堂云:元魏襄威将军柏仁令曹望熹造像。此石旧在山东,今春有人辇运至沪,为欧洲人重价购去。余从碑贾处得此拓本,郑重藏之。噫,吾国人心嗜利,不知保存百年之后,谁复有古物之观念耶?又边跋云:《高贞》、《高庆》二碑亦正光时物,书法与此绝相似。唐《等慈寺碑》亦由此夺胎者。” 

 



15.清初拓北齐房周陁墓志

 

《房周陁墓志》,北齐天统元年(565年)刻,墨拓,整纸折装。纵62cm,横69cm。马衡先生捐赠品。
  此志刻于北齐天统元年(565年)十月廿四日。志文书法体兼隶、楷,笔意灵活流畅,为北齐碑志的典型面目。志末大字篆书一行七字曰房仁墓志记铭之,体例极罕见。
  原石清光绪初年在山东益都出土,曾归潍县郭氏、黄县丁氏收藏,现存北京故宫博物院(见《处士房周陁墓志》)。此本为郭家精拓,有钤印可证。其第十五行末字犹存,是出土初拓本的特征。拓本护封有马衡先生题签。鉴藏印钤郭恩光甫珍玩 

 




16.清拓隋邓州大兴国寺舍利塔铭

 

《邓州大兴国寺舍利塔铭》,隋仁寿二年(602年)刻,墨拓,剪裱册页三开。每开纵30cm,横34cm。马衡先生捐赠品。
  此铭刻于隋仁寿二年(602年)四月。楷书颇为佳妙,故为世所重,至有翻刻牟利者。此本为原石精拓,一字不损,且经金石名家魏锡曾收藏,很是难得。拓本封面有马衡题签,册后有其宣统庚戌(1910年)十一月二日跋云:此拓毡墨精湛,有魏稼孙收藏印。旧与一整本合装,今将整本别为一册,此片为临写之本。该跋之书风与塔铭深为契合,可见马氏是认真地临写过的。鉴藏印章钤仁和魏锡曾稼孙之印 

 




17.清拓隋张贵男墓志

 

《张贵男墓志》,隋大业二年(606年)刻,墨拓,整纸折装。纵62cm,横68cm。马衡先生捐赠品。
  此志原题隋邯郸县令蔡府君故妻张夫人墓志铭,隋大业二年(606年)十二月二十九日刻。清光绪十五年(1889年)于河北邯郸出土。原石曾归王孝禹、端方收藏。该志楷书严谨端雅,为隋碑的代表作品之一,极为艺林所重。此本淡墨精拓,钤有匋斋藏石印,乃清末端方家所拓。鉴藏印钤匋斋藏石凡将斋中金石文字马衡审定等。
  拓本护封有马衡题签,并另作题跋五行,以辨识志中模糊难读之字。 

 




18.清初拓唐张府君妻田雁门县君墓志

 

《张府君妻田雁门县君墓志》,唐天授二年(691年)刻,墨拓,剪裱册11开。每开纵29cm,横27cm。马衡先生捐赠品。
  此志为武则天大周天授二年(691年)六月刻。内有武周所造新字多个。小楷温润雅饬,婉媚多姿,用笔极为灵活,是唐志书法的上品。惜原石早已不明所在,只有少量拓本传世。
  此本基本无缺损字,笔画清晰如新,当是清代初拓本。
  拓本册后有马衡先生一跋,指出此志始由清毛凤枝《关中金石存佚考》著录,当时藏赵元中家。跋之上款是静盦先生,说明此册当时尚未归马氏。鉴藏印钤静盦鉴藏马衡审定 

 




19.清拓东汉樊敏碑册页

 

《樊敏碑册页》,东汉建安十年(205年)刻,墨拓,剪裱册页二十一开。每开纵34cm,横38cm。马衡先生捐赠品。
  此碑篆额题汉故领校巴郡太守樊府君碑,东汉建安十年(205年)三月立于四川芦山县。隶书大字朴厚雄健,为汉碑名品之一。宋以后曾长期佚失,清道光年间重新访得。此本即为原石重现后不久所拓,字迹较一般旧拓本清晰。第十六行楷模字,第十七行大选字不损,即世所谓大楷未损本,较为珍贵。
  此册页封面有马衡先生题签,每页上裱边有马氏隶书释文。册后缀马氏二跋:辛亥(1911年)十一月跋云,此碑系道光初年北平杨海琹于芦山荒郊中访得原石。据拓本可以补正宋代洪适《隶释》所录碑文中阙者三字误者五字。壬子(1912年)孟冬跋云,徐紫珊木刻双钩《樊敏碑》的底本号称宋拓孤本,实为覆刻,而此本方为原石拓。 

 




20.清拓三国谷朗碑

 

《谷朗碑》,三国吴凤凰元年(272)刻,墨拓,整纸裱轴。纵293cm,横108cm。马衡先生捐赠品。
  此碑额题吴故九真太守谷府君之碑,三国时期吴凤凰元年(272年)立于湖南耒阳县。碑文隶书古朴平淡,不事雕琢,有自然天成之趣,风格与东汉及曹魏碑版皆有不同,为三国名碑。碑阳左右空处曾刻谷氏后人题名及清乾隆时重修款字,先后均被凿去。
  拓本左、右上角有马衡先生题跋,称此本为祝君心渊贻赠,整幅全形尤属难得。并称赞此碑书法上承汉分,下开今隶,为分隶转变之时代。
  此本虽为已凿题名及重修款的晚清拓片,传世较多,然似此传拓碑头螭龙全形者则甚罕见,故马衡先生特加跋存之。

 



21.清拓南朝刘怀民墓志

 

《刘怀民墓志》,南朝宋大明八年(464年)刻,墨拓,整纸折装。纵53cm,横59cm。马衡先生捐赠品。
  此志原题宋故建威将军齐北海二郡太守笠乡侯东阳城主刘府君墓志铭,刻于南朝刘宋大明八年(464年)。清代晚期出土于山东益都,光绪十四年(1888)由王懿荣购藏,后又曾归端方、天津曹健亭等。今石已佚。由于刘宋石刻文献传世稀少,此志的楷书又以淳厚朴拙、格近《爨宝子碑》和《嵩高灵庙碑》而著称,故拓本为世所重。
  护封上有马衡先生题签。附存马衡跋稿一页。跋文内容为以此志所记刘怀民卒年考订《南齐书》之刘善明(怀民之子)传之误。
  此本淡墨拓,末行首字清晰可辨,字口肥润。与石归端方后流传的拓本相比要优胜许多,因此可定为清代初拓。鉴藏印章钤适存收藏金石文字印徐復适子审定之印凡将斋中金石文字马衡审定等。 

 




22.清拓西魏巩伏龙造像碑

 

《巩伏龙造像碑》,西魏废帝元年(552年)刻,墨拓四纸,合裱为横披。纵55cm,横116cm。马衡先生捐赠品。
  此造像碑刻于西魏废帝元年(552年)。因系民间造像,书、刻均不讲究,稚拙随意,因而有天真烂漫之气,为魏碑体之奇门。
  马衡先生民国十一年(1922年)一月廿一日跋云:魏正信佛弟子巩伏龙造四面像记,未见著录,不知石在何所。此本有刘燕庭喜海印记,当为刘氏藏石。碑题大魏国元年岁次壬申六月丁酉朔十一日丁未,按西魏废帝以大统十七年三月即位,依周礼废年号,以次年为元年,正值壬申……西魏末年石刻传世者极少,此碑之外,惟《秦徒卌人造四面像》一种而已。再跋云:《秦徒卌人造四面像》题三年丙子,为恭帝之三年。明年而西魏亡。前人多误为北魏道武帝天赐三年,因附正之于此。鉴藏印钤燕庭刘喜海印 

 



23.清拓隋义主都督诸葛子恒合一百人平吴越主陈叔宝纪功碑

 

《义主都督诸葛子恒合一百人平吴越主陈叔宝纪功碑》,隋开皇十三年(593年)刻,墨拓,整纸折装。纵123cm,横80cm。马衡先生捐赠品。
  此碑于隋开皇十三年(593年)四月十五日立于山东泰安。碑文楷书,结字扁方,笔画温润而含隶意,与名碑《龙藏寺》颇为近似,同为隋碑上选。碑名通常简称为《诸葛子恒平陈颂》。此本只存碑阳,无碑阴。碑文第八行字的部已不可见,当为清末拓本,故残泐已多。鉴藏印钤马衡审定凡将斋藏碑 

 




24.清拓隋首山栖严道场舍利碑

 

《首山栖严道场舍利碑》,隋仁寿四年(604年)刻,墨拓,剪裱册页26开半。每开纵32cm,横35cm。马衡先生捐赠品。
  此碑篆额题大隋河东郡首山栖岩道场舍利塔之碑,立于山西永济县。碑文记隋文帝布舍利于八十州,令全国造塔之事,由会稽贺德仁撰写。楷书工稳不苟,法度森严,启唐楷之先河。碑材满布砂粒如鱼子状,俗称鱼子碑。此本为晚清旧拓,高行名僧字顶部二点尚存。册后有马衡先生宣统辛亥(1911年)九月六日跋,考证此碑当立于隋仁寿四年(604年)十二月,订正清人孙星衍《寰宇访碑录》仁寿二年之误。鉴藏印钤凡将斋藏碑马衡叔平读碑记 

 




25.清初拓唐萧思亮墓志

 

《萧思亮墓志》,唐景云二年(711年)刻,墨拓,剪裱册八开半。每开纵29cm,横27cm。马衡先生捐赠品。
  此志为唐景云二年(711年)二月十五日刻。清乾隆年间出土于陕西西安。小楷书笔画瘦劲,姿态端秀,杨守敬评之为唐墓志中杰作。虽未署书者姓名,但已有专家指出其字体与颜惟真所书《武承规墓志》相似,或即颜氏一手撰、书。惜出土时已多土蚀漫漶。
  此本首行字不损,末行字未泐,为清中叶旧拓善本。封面有马衡题签。册后有马衡先生一跋,指出此志为颜真卿之父颜惟真撰文。鉴藏印钤静盦鉴藏马衡审定 

 




26.武氏祠·左石室画象题字

 

此册纵:27.2cm不等,横:49.6cm不等。朱翼盦及家属捐赠。
  此为清拓本,四册凡七十一开。
  武氏祠始建于汉建和元年(147年)。武氏石阙形制为双檐子母阙,各高3.4米,阙身、阙斗和基座部分刻有仙人、禽兽、青龙、白虎、朱雀、玄武、车骑人物等各种图案40余幅。第二册为《左石室画象》。石阙及阙铭现存山东省嘉祥县南三十里武宅山武梁祠石室,现为山东嘉祥武氏墓群石刻博物馆。
  黄易《小蓬莱阁金石目》著录。 

 




27.武氏祠·前石室画象题字

 

此册纵24.2cm不等,横50.1cm不等。朱翼盦及家属捐赠。
  此为清拓本,四册凡七十一开。
  武氏祠始建于汉建和元年(147年)。武氏石阙形制为双檐子母阙,各高3.4米,阙身、阙斗和基座部分刻有仙人、禽兽、青龙、白虎、朱雀、玄武、车骑人物等各种图案40余幅。第三册为《前石室画象题字》。石阙及阙铭现存山东省嘉祥县南三十里武宅山武梁祠石室,现为山东嘉祥武氏墓群石刻博物馆。
  黄易《小蓬莱阁金石目》著录。 

 




28.武氏祠·祥瑞图题字

 

此册纵:16cm,横:22cm。朱翼盦及家属捐赠。
  此为清拓本,四册凡七十一开。
  武氏祠始建于汉建和元年(147年)。武氏石阙形制为双檐子母阙,各高3.4米,阙身、阙斗和基座部分刻有仙人、禽兽、青龙、白虎、朱雀、玄武、车骑人物等各种图案40余幅。第四册为《祥瑞图题字》。石阙及阙铭现存山东省嘉祥县南三十里武宅山武梁祠石室,现为山东嘉祥武氏墓群石刻博物馆。
  黄易《小蓬莱阁金石目》著录。 

 




29.清拓《三希堂法帖》陆继善双钩本兰亭序

 

 清拓《三希堂法帖》陆继善双钩本兰亭序,木面,乌金精拓,经折装,半开纵27.9cm,横15.3cm,四开。
  《三希堂法帖》,全名《御刻三希堂石渠宝笈法帖》,三十二卷,清乾隆十二年(1747年)梁诗正等人编集,宋璋等人摹刻。采自魏晋至明历朝法书。帖名隶书。该帖刻于《三希堂法帖》第二十六卷,有隶书签,钤有乾隆御览之宝避暑山庄印,单帖名为楷书陆继善双钩本书。有揭傒思题跋:右陆继之钩摹兰亭叙一卷,……”;有陆继善、柯九思、黄溍、董其昌等题跋;有陆继善印奎章阁鉴书博士敬仲书印黄溍等刻印。
  陆继善摹本,清宫旧藏,著录于《石渠宝笈初编》卷一,称宋笺本,刻于《三希堂法帖》第二十六卷,今藏台北故宫博物院。从跋文中可知,陆继善曾得唐摹兰亭三卷,陆继善所摹者是东昌高公物。陆继善曾从姚式、赵孟頫游,知双钩廓填法,陆继善书法,其用笔法度谨严,肥瘦适中,达到了既端重又秀媚两全的境地。其书法作品有摹《兰亭序》、跋赵孟頫《水村图》、跋赵孟頫《右军四事》、跋倪瓒《秋林野兴图》等。

 




30.清拓乾隆御题补刻明代端石兰亭图卷

 

 清拓乾隆御题补刻明代端石兰亭图卷,清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纵32.1cm,横1675cm。墨刻文字部分,使用御制墨拓,墨色乌亮,字口清晰;图绘部分,使用浓、淡墨双色套拓。
  此卷无引首,前隔水处钤:五福五寿堂古稀天子宝八徴耄念之宝天地为师三印。除在卷首刻乾隆四十五年御旨、乾隆皇帝御制诗并注释,尾刻大臣梁国治等人跋语一段外,其余体例与明益王重刻大卷《兰亭图》同。
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清宫得到了明益王重刻大卷《兰亭图》的残石十四段。乾隆皇帝为了使此帖悉还旧观,特颁下谕旨补刻明代端石兰亭图帖量度尺寸,剖原石十四段为二十八段。遵照内府拓本,凡逸去不全拓本,悉行摹补。”“益藩原刻之旧所缺定武本以石渠宝笈中所藏宋拓摹补。其《流觞图》遵旨令画院供奉臣贾全临仿补刻。” 

 




31.清拓《过云楼藏帖》定武兰亭序

 

清拓《过云楼藏帖》定武兰亭序,墨纸三开,经折装托裱,浓墨拓。半开纵29.7cm,横14.3cm
  此本收入《过云楼藏帖三集》,刻有乌丝界栏。帖中等五字已损,为定武翻刻本。末行尾刻子京父印印,另刻一半印。帖后刻明人华夏跋云:予家向藏兰亭十余种,以定武本为最。此本得之最晚,似更出定武之右。吴君婴能见而爱之,以海岳《潇湘烟雨卷》易去。云烟过眼,予何敢终据,尚有定武本亦差堪耳。
  《过云楼藏帖》,分为八集。帖刻历代法书,从智永真草千文至董其昌。光绪九年(1883年)顾文彬选辑。顾氏字子山,号艮庵,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进士,官宁绍台道,富收藏。此部帖,藏青纸面,上有隶书拓签标卷次。每集标题为古文,下有元和顾氏过云楼审定印

 




32.清拓《快雪堂法帖》領字从山本兰亭序

 

清拓《快雪堂法帖》領字从山本兰亭序,木面。擦拓,经折装,共三开,半开纵27.4cm,横13.4cm
  《快雪堂法帖》領字从山本兰亭传为褚遂良临本摹勒上石的,该本領字从山本兰亭为褚遂良临《兰亭序》,墨迹上石,原帖绢本,今已不知下落。孙承泽《闲者轩帖考》曾经记载,后入清内府,著录于《石渠宝笈续编》。这是又一种領字从山本,其前面加了一段兰亭序正本第十九,洛阳宫赐高士廉云云,所谓唐太宗题。此则是要表明,比传世的配有米跋領字从山’‘黄绢本还要嫡出,但实际上是更见蛇足。(王连起《快雪堂法帖》介绍)。《快雪堂法帖》領字从山本兰亭字比《郁冈斋帖》領字从山本兰亭瘦,两本题跋也不一样。《快雪堂法帖》領字从山本兰亭字多一横,字三点。《快雪堂法帖》領字从山本兰亭有董其昌题跋:曾入元文宗御府,柯九思鉴定,上海顾中舍从义家传第一本,为海内冠。,有御书之宝神品等刻印。
  《快雪堂法帖》,五卷。涿州冯铨辑,刘光暘摹勒。无刻石年代,因帖间有崇祯十四年(1641年)冯铨跋,所以摹刻时间应距此不久,最晚明末或清初。《快雪堂法帖》,得名于冯氏因贮王羲之《快雪时晴帖》而署堂名快雪堂。帖石经过迁徙,其拓本根据时间早晚和地点不同,通常分为三种:涿拓;、建拓内拓。在涿州用淡墨拓者称涿拓,在福建用浓墨拓者称建拓,在清内府所拓称内拓。现帖石在北海北岸快雪堂,嵌石于两廊。清(涿)拓《快雪堂法帖》,钤有乐善堂图书记印。

 




33.清拓《滋蕙堂墨宝》領字从山本兰亭序

 

清拓《滋蕙堂墨宝》領字从山本兰亭序,木面,擦拓,经折装,半开纵27cm,横12.1cm
  《滋蕙堂墨宝》,清代汇刻丛帖,乾隆三十三年(1768年)惠安曾恒德撰集,帖名篆书。共八卷,所刻自唐至明,凡45种,按时代有唐代欧、虞、褚、颜等,宋代蔡、苏、米等,元赵、邓,明之董其昌等书迹。此帖模刻精善。是本和《快雪堂法帖》本及《郁冈斋帖》本都不是一本,三本比较,《郁冈斋帖》本字较肥,《郁冈斋帖》《滋蕙堂墨宝》本与《郁冈斋帖》本部分题跋、刻款文字同,都有范仲淹、王尧臣、米芾和米友仁等题跋、刻款;但两本字型及书法风格不完全一样。三本书法艺术当以《郁冈斋帖》本为优,《滋蕙堂墨宝》本次之。该帖其字不多一横,字三点。这一特点与《快雪堂法帖》本及《郁冈斋帖》本不一样。
  此帖刻于《滋蕙堂墨宝》。此帖字比《郁冈斋帖》本瘦。有范仲淹、王尧臣、米芾、米友仁题跋、刻款,并有内府图书之印御书等刻印。

 


 

34.清拓《耕霞溪馆帖》蜡本双钩兰亭序

 

清拓《耕霞溪馆帖》蜡本双钩兰亭序,锦面。擦拓,经折装,半开纵34.1cm,横17.5cm
  《耕霞溪馆帖》,清代汇刻丛帖,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南海叶应旸撰集。共4册,所刻自(三国)魏至明,按时代有魏钟繇,晋二王唐代欧、虞、褚等,宋代苏、米等,元赵等,明之董其昌等书迹。钤有等印。此帖刻于《耕霞溪馆帖》。其中有等十余字双钩,字中间空,没有填墨。有蔡襄刻跋蜡本双钩之法,世皆不传,惟唐翰林院所摹帖中用之,此兰亭盖当时拓赐侍臣者,卷尾三印曰翰林院文字、延资库之印;又有一时官吏署衔名;其详审,如此决不失真矣。莆田蔡襄题。嘉祐元年正月望;有翰林院文字印延资库印等刻印。

 




35.清拓《馀清斋帖》王羲之兰亭序

 

清拓《馀清斋帖》王羲之兰亭序,经折装,半开纵26cm,横15cm
  《馀清斋帖》收录晋、唐、宋各家书,明万历二十四年(1596年)至四十二年(1614年),休宁吴廷摹勒选辑,正帖十六卷,续帖八卷。此本兰亭序墨迹,后尾有元代人所题:臣张金界奴上进小字。是元人张金界奴敬献文宗物。曾归吴廷,《馀清斋帖》收刻此帖时,归在卷二王羲之名下。万历四十六年(1618年),此帖已归董其昌,其跋猜测此卷似虞永兴所临。陈继儒跋称为虞世南临。沿袭至今。吴廷刻时,尚无虞世南临之说。墨迹原件今藏故宫博物院,有宋濂等题跋;有绍兴等鉴藏印。

 




36.明拓《停云馆帖》薛绍彭书兰亭序

 

明拓《停云馆帖》薛绍彭书兰亭序,经折装,擦拓,纸墨古旧。半开纵279cm,横13.5cm
  《停云馆帖》十二卷,明代汇刻丛帖。所载自晋至元历代名迹。明文征明撰集,子文彭、文嘉摹勒。章简甫镌刻。刻石年月为嘉靖十六(1537年)年至三十九年1560年)。先后以23年时间刻了12卷,121石。十二卷本用隶书题卷首和题尾。石后归寒山赵氏、武进刘氏、常熟钱氏、镇洋毕氏、桐乡冯氏等收藏。晚期石残补配,后散佚。
  此帖刻于《停云馆帖》第六卷,隶书标题:宋薛道祖书五字;帖后有:弘文之印等刻印及绍彭二字刻款。此帖书法以圆笔为主,风格遒丽。

 




37.清拓《安素轩石刻》宋高宗临兰亭序

 

清拓《安素轩石刻》宋高宗临兰亭序,木面。纸墨古旧,经折装,半开纵32.cm,横15.1cm
  《安素轩石刻》,嘉庆元年,歙县鲍漱芳辑,漱芳字席芬,自署安素轩,此刻自唐讫明,皆以墨迹摹勒上石,无卷数次第,每册帖名隶书安素轩石刻。道光四年,其子治亭、约亭刻成;江都党锡龄摹刻。
  此帖刻于《安素轩石刻》,单帖名隶书宋高宗书;行间有界栏,刻款:绍兴十九年夏五月临赐陈康伯;有陈璠宝刻款;绍兴庚午九月初五日臣陈璠宝藏。及许有壬刻跋;有刻印:曹溶私印御书之宝绍兴陈氏珍藏太史氏有壬章等。此帖书法笔法婉丽洒脱,自然流畅,颇得魏晋书法神韵。宋高宗(11071187年),名赵构,南宋开国皇帝,曾被封为康王。,然精于书法,明代陶宗仪《书史会要》称:高宗善真、行、草书,天纵其能,无不造妙。其书法影响和左右了南宋书坛。传世墨迹有《草书洛神赋》、《千字文》等。

 




38.清拓《懋勤殿法帖》康熙皇帝临兰亭序

 

清拓《懋勤殿法帖》康熙皇帝临兰亭序,锦面。乌金精拓,经折装,共四开。半开纵30.4cm,横17.9cm
  《懋勤殿法帖》二十四卷,历代丛帖,帖名隶书。始于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由沈荃等奉旨摹勒上石。历时四、五年完成。所收内府收藏拓本及自夏禹以来明代米万钟以前历代帝王和名人法书,其中还有康熙御书御临法帖。康熙皇帝临兰亭序帖,30行。御跋12行,均为行书。该帖刻于《懋勤殿法帖》第六卷(第六册),其书法也完全出于董其昌的路数,柔美中涵有博雅的气度。

 




39.清拓《快雪堂法帖》兰亭十三跋

 

清拓《快雪堂法帖》兰亭十三跋,木面。擦拓,摹拓俱佳。经折装,一开纵27.5 cm,横26.8cm
  此本刻于《快雪堂法帖》,并钤有乐善堂图书记印,为墨迹上石。该帖为赵孟頫书真迹。此为元武宗至大三年(1310年)秋,赵孟頫北上大都时,在运河舟中观看孤独和尚送给他的定武本《兰亭》后,所书十三段跋语。日期是从九月五日至十月七日。赵孟頫在船中漫游历时一月有余,途中无事,拿出独孤本兰亭拓本,时而读帖,时而临写,时而题跋;对书法上强调用笔结字,赏鉴中注重纸墨拓法,等等;凡有心得体会,一并写出,先后写下十三段跋文,并于十月三日临写一遍兰亭;后人称之为兰亭十三跋。原帖赵孟頫十三跋已烧残,《兰亭十三跋》真迹的全貌只能从《快雪堂法帖》的拓本上得见全貌了。该帖书法有挺拔刚健之美,因此《兰亭十三跋》受到后人的重视。赵孟頫兰亭十三跋有多种,唯《快雪堂法帖》本为真迹。

 


 

40.清拓开皇本兰亭序

 

 清拓开皇本兰亭序,木面,有王存善题签隋开皇兰亭宋拓本。白纸挖鑲,蝴蝶装,共三开,半开纵24.8cm,横13cm
  此本因有开皇年号而名,与定武一系,行书,28行,行间有界栏。开皇本有两种:一本帖尾刻开皇十三年十月,另一本帖尾刻开皇十八年三月二十日。此帖未见宋人著录。字迹不清晰,笔势卑弱。应是后人以别本摹勒。此本兰亭序尾刻楷书开皇十八年(598年)三月廿日钤有重光笪在辛江恂高氏收藏小麓珍藏马曰璐小玲珑山馆西箴等印。

 




41.清拓颍上兰亭序

 

 清拓颍上兰亭序,锦面,挖镶裱,蝴蝶装。四开。墨纸半开纵24.1cm,横9.9cm
  颍上兰亭与黄庭经合装一册,为翻刻。本幅兰亭叙文二十八行,末刻兰亭叙唐临绢本,并永仲墨妙笔精等印。
  颍上兰亭相传在安徽颍上县城掏挖南关井所得,故名。其出土年代应不晚于明正统九年(1444),刻有兰亭序唐临绢本七字。帖石的另一面刻黄庭经,有思古斋三字,因名思古斋黄庭 
  颍上兰亭在明清新发现的兰亭拓本中,有较高的地位,实际上只是一种临本,全帖缺29字,从字偏旁刻为三点,字竖笔歪斜等特征看,其与領字从山本有渊源。領字从山本崇山峻領字上加,为,其特点包括:字撇笔不出头,字草字头下刻一小横笔,字是三点水旁,字耳字边中为三横等。原帖涂改字迹处,或空白,或无涂改字痕而直书后改字。
  颍上兰亭快然自足行末,右侧刻小字,偏旁脱失。颍上本原刻字顶上一方折笔,甚为清劲,翻刻则差矣。在兰亭帖的十四、五行下部之间,常常出现一个字。原是梁徐僧权压缝书名,时间久了仅存僧字,镌刻时就照刻下来。
  思古斋是元人应本的斋号,他所藏的黄庭经拓本,是元祐续法帖中所刻,颍上兰亭也是元代镌石。有墨妙笔精永仲刻印,永仲是米芾的朋友蒋永仲。
  拓本钤至宝徐氏珍藏雪峰印信灵蛮东涌等印十方。

 




42.清拓唐文皇临兰亭序

 

清拓唐文皇临兰亭序,清拓唐文皇临兰亭序,乃清人签题得名。锦面,挖镶裱,蝴蝶装。四开半(本幅三开)。墨纸半开纵27.8cm,横14.2cm
  钤黄云之印仙裳系纳孟詹栖霞仙馆黄云(半印)、旧樵栖霞仙馆珍藏稧亭等印。
  是本末刻兰亭叙正本赐潘贵妃,因世传曰赐潘贵妃本,实与薛稷本为同类。刻绍兴神品御书之宝宣和希善之珍子孙永保等印。封面题签唐文皇临兰亭叙。幼海题籤。附刻朱熹伪跋一段,署淳熙壬寅岁淛东提举常平司新安朱熹记。又郭则沄《调寄接连环》一首,署己卯冬,郭则沄郭则沄印。

 




43.清拓兰亭序

 

清拓兰亭序,拓本刻有王晓印,称王晓本。后刻赵孟頫兰亭十六跋。经折装。拓本十七开半,兰亭二开半。墨纸半开纵30.2cm,横13.7cm
  此本稍旧拓,尚有末三行,中间只裂痕。近拓则尾石失去。朱翼盦题签旧本兰亭叙。定武传刻本。坿明潘云龙摹吴静心本兰亭竝赵跋。翼厂。朱氏题跋感言:宋南渡兰亭家刻一石化身千亿,欲于数百年后定为某本某本,其难固也。覃溪考订矜慎,犹不能无误,是以君子贵阙疑也,予谫陋无闻,顾尝从事于此。文句耐人寻味。

 




44.清拓翁方纲缩临兰亭

 

清拓翁方纲缩临兰亭,系定武缩临本。木面,剪方挖裱,蝴蝶装。二开,摹并题三开。墨纸半开纵7.3cm,横4.8cm
  钤古虞之印张古虞泽仁等印。
  是本署款刻乾隆壬寅冬十月二十日北平翁方纲以定武落水本笔意订正万松山房本摹此。封面题签覃溪先生缩临兰。道光丙午闰夏为古虞词长兄题。米问。前幅吴咨篆题神融方寸四字,识云古虞仁弟以翁覃谿先生缩摹稧帖见示,为题四字而归之,庚戌三月吴咨识于湖客舍,并钤吴咨印。翁方纲、刘石庵、宋葆淳、张维屏、叶梦龙等题刻数段。末页裱边有汪士骧墨跋一则。
  翁方纲解释其缩临兰亭初衷时云,李宓《万松山房缩临兰亭》颇有行次位置之移失,偏傍点画之讹,因此用定武兰亭落水本笔意审正重摹,临写之际逐行逐字为之推算改正,凡改定四十余处,而后成之。宋葆淳认为,此本虽云更正本,而实规模定武。

 





请扫描以下二维码关注 沙龙公众平台,更多精彩等着您!






举报 | 1楼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