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好人生有木有,没事跟着导航走!
河州城墙
文|幸福
临夏古称河州,河州的城墙,是古时临夏的城墙。
古代九州最早出现在神话故事,当时受视野的局限,古人以为天下有九州。汉代州郡建制,便已出现了州府,看国内以“州”命名城市居多。
有城就有墙,中国最著名的城墙应该是长城了,长城以北的区域,称为匈奴和西域,到唐时有了蕃称呼,这是多音字,一字两音的多音字。长城以南的广袤地带,统称叫做中原。长城,东起山海关,西至嘉峪关,也是跨度最长的一座城墙了。
有成语叫做“城门失火,殃及池鱼”,这里池鱼该是护城河的鱼,在古代的城郭,通常有护城来保护,因此,时人又把城围构造,统称为城池。
解铃当是系铃人。古城墙建筑为了安全防卫,都是固若金汤,易守难攻,识城者也是建筑城墙的高手,而且任何一座城池,都难免出现建筑时的闪失及缺点。《墨子·公输盘》记载的一位杰出的城墙建筑专家,就是鲁班。“公输盘为楚造云梯之械,成,将以攻宋。子墨子闻之,起于齐,行十日十夜而至于郢,见公输盘。”受聘于国公筑城坚守,据《左传·庄公十年》载,曹刿论战:“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的论述。春秋战国,群雄逐鹿,围绕着攻城略地而展开,讲究一鼓作气势如虎,后代更多是从文艺作品里领略到此番盛景。
在我最初的印象中,临夏古城墙该是在中心广场附近,民族商场以东的下菜市,萦绕在城市中心的小河,是否就是当年的那条护城河呢?红水河穿城而过,当然这也是个人的推断而已,想像到了当时河州城的镇边楼,还有曾经羁旅在河州的明代大学士解缙,当年登上镇边楼,感慨贬谪异乡的身世,蘧然触景生情,望秋水共长天一色,孤鹜与晚霞起飞。解缙登高怀远,捻须沉吟,不觉间已是感怀涕零,感叹道“几年不见南来雁,真个河州天尽头”。当时河州古城和镇边楼,在今天红水河为界以东的地面,尚为大片农家耕地田畴。
纵观解缙的一生,虽然在河州待的时间不长,但他在河州遗留下逸闻趣事,脍炙人口很多于民间存活。奉命编撰史书《永乐大典》,耳濡目染,饱学之士,人情练达,洞察世事,谙熟人道,自然多了几分豁达及洒脱。
河州镇边楼,也因为解缙的诗赋闻名天下。
临夏市中心广场,至今当地老人们还是习惯叫它南门广场,而非中心广场,中心广场的称谓显然带着后现代的色彩,城区没有中心不中心的说法,只有南北西东的地理方位之称,临夏还是有这样的称呼,东门、西门,这两个最为鲜明的称谓,留存得的较为原汁原味。
有城围必有护城河,现在中心广场以南的东乐桥和西乐桥,像两条旱船头枕一条鲜活的河——红水河,是不是就是远古遗留下来的护城河呢?河州自古至今,经过沧桑变迁,城池的疆域几经扩大,城北和城外、城南、城北,非常巧合地是它们都在市区,城北辖区往北,和北塬紧邻,从城墙东西走向看,城北名符其实,最有当年古城踪迹的地点。
据《临夏回族自治州志》载:河州城遗址:位于临夏市北段,现临夏中学操场内、液压件厂东端留有两段古城残墙,分别为300米、230米长,用土夯筑而成,是明代州城遗留城墙。据明嘉靖《河州志》载:“东古城,州东二里,遗址尚存,近白塔寺,唐旧城也”,即现在折桥乡后古城村也;“西古城,州西三十里,周围城垣犹存,乃宋城也”,今临夏县新集乡古城村地;“北古城,州北一里,号曰蕃城,乃元城也”。以上三城。现均无遗迹。明洪武十二年,河州指挥使徐景截元城之半,向南扩展一里,设筑新城。弘治庚申守备都指挥蒋昂重修。新城周长9.3里,南北长2.5里,东西长2里多,四门楼相对,墙高5丈,厚3丈,池深2丈,阔3丈。共和国初期残存东北、东西、西南三角基址。“大明城砖”字样的城墙砖现藏于临夏州博物馆。
在漫长的城市化进程中,中心广场几经改造新修,而唯独没有伤及到这里,不能不说是一件耐人寻味的幸事。寸土寸金的现代社会,开发与保护,几乎是在同步进行,又在展开暗流涌动的拉锯战。
有趣的是,南门广场以洪水河为界,那该是城外的地界,城内在东门和西门的交界。
据老人们说,城外原先的确是有耕地,而城关镇又在现在东部市场下游,上下游的区别,是以大夏河的走向为序的。从这些凝固的地名里,我们不难能看的出来城市发展的扩张的足迹,那就是河州古城的中心位置,是不是最早在西郊更寥廓的地方呢?或者是现在临夏市枹罕镇的所在行政区划。
沿着这种思路一路寻访,总会有太多的惊喜发现。
据悉,现在临夏中学校址的学生宿舍楼,楼底曾有一段一百余米长的古城墙,高十余米,城墙上周围曾开辟有一座植物园,栽植满了花草树木。与临夏中学毗邻的榆巴巴拱北内,尚有一段残存的古城墙,高约数十米,或许是临夏目前唯一的可见的古城墙遗迹。
大夏河旧称漓水,在河之州,临夏和河州都留下了一条清晰的脉络。沿着这条线索,我们就看见大夏河历史变迁,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洪水后的一次次自然的改道,加上人力的屯河垦田,人们最初的愿望并非耕地,尽管城市耕地稀缺是实情,而商业进驻仍然是主要驱动力。
的确是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前河沿,就是一个河道萎缩的例证,和大夏河历史的沉积。如今在前河沿以北,还是有大河沿,等等小区的地名。
往外看远处的地方,便可以看到南龙山,像一道屏风围住了河州——我们生活在北山和南山的中间,逐水草而居,眺望临夏该是一片盆地,古人的诗意栖居,常常让人心怀感激。如今在万寿山看见山崖上留下一层一层的土层,梯级凝固的河水轻拍岸边水纹,几千年之前的那一片汪洋在我们,或者人类还是一条游来游去的鱼。
今年的斋月,我等待凌晨三点半,脑海里总是浮现出城墙,耳畔回响起大夏河的涛声,流水的沙盘。
这就是著名的河州,我们充满魅力的家园。有一位地质学家,是江浙一带的人,他研究的课题是西部的黄土高原,他对我说地壳成因说,不信的话你可以去看北山,那些洪水曾经走过的脚印。我觉得这些人为什么要找媒体,总是想到找媒体,假如他们不找媒体,那是因为媒体没有给他们什么有价值的东西。
长虹卧波,丹霞晚照,三道桥离新大桥有几百米左右。
前几天,走在北滨河中路,一个孩子走着走着,他突然问我:“如果不是为了对面住的人走路,这座桥是不是就不修了?”
我说:“也许。我想, 如果河对岸没有人的话,修这座桥那不是浪费了吗!”
现在可以肯定,用不了多久,河的对岸边就会有新的楼群拔地而起,那是城镇化发展中的杰作。对于架桥修路,孙中山先生说:“民欲其围必先修其路,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条条通衢,将城乡紧密连接在一起。
我对城郭四周的勘查,像是受到的神灵的指引,使我们在无意间相逢。
2008年夏天,我们随团参观榆巴巴拱北,原临夏州青年外语协会会员、临夏州旅游局葛学忠创作的导游词,由导游员、临夏州旅游局导游赵娟讲解。听到这段精彩简练的讲解,在榆巴巴拱北后院,至今耸立的这段残垣断壁,更像是一座自然形成的土堆,荒草丛生,如果没有听到导游的有关介绍,很多人不会知道这就是当年河州的古城墙,还保存得那么完整,如今实属罕见,近代旧城改造和四合院结构的城内民居,历经了上百年时间的变迁,在临夏已经不多见了。
透过遥远的年代,将追寻的视线投向远古,这时一个清晰的形象逐渐地浮出水面,我心里禁不住一阵惊喜,在浩繁卷帙海洋中,依稀出现在我们眼前的传说人物,仿佛站在岁月的迷蒙深处。
功夫不负有心人,柳暗花明又一村。每次看见临夏古城墙,总让人感到莫名的兴奋,像是冥冥中的一种暗示,我一直喜欢神秘的体验,那么久违了的发现和感悟,对于文字的狂欢,渐次进入无以复加的感动。
站在古城墙脚下,一股幽远而浓重的热浪,将我彻底地覆盖了。耳畔清风习习,阵阵地掠过发梢,而我已听不见一点有声的声音,沧桑厚重的气息,将我淹没在历史长河的尽头。
这是一种潜心的感悟,再次归靠于心灵的港湾。初次的会晤,我充满了感激。
随后一年多的时间,我又多次寻访了葛学忠先生,他在繁忙的日常工作之余,收集整理了大量的文史资料,热心于临夏的历史名胜,这位毕业于北京外国语学院的本科生,在阿拉伯语翻译领域,有着极其深厚的造诣。在近十余年时间里,葛学忠已翻译出了近百万字的阿拉伯文学作品,其中不少译作见诸于《甘肃》等省级刊物,但更多的译作由于经费局促而没有付梓,暂时搁置在箱底。
经葛学忠多方打听与史料考证,得知这位为建筑城墙不惜献身的老人,伊斯兰教经名叫做阿里穆勒赞。然而,阿里穆勒赞究竟是什么人,在现有的正史上就像是查无此人,未找到其人,他只在这段传说当中出现,通过有限的文字传说,我们见到的这个人物形象还是显得有点模糊,线索到这似乎断线了。
榆巴巴拱北位于民主西路拱北巷,始建于唐贞观年间,属伊斯兰教中的嘎迪忍耶派,现有第十代当家人穆明芳主持教务。
榆巴巴拱北牌坊是仿古混凝土结构,八根红漆大柱支撑,飞檐翘角,阴阳瓦覆盖的彩绘建筑,门楣上方镌刻“榆巴巴寺”四字的立匾,牌坊下则用不锈钢管门拦隔,做为拱北正门。进入拱北正门,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净境院与前院之隔墙,青砖砌成,全采用仿古砖雕,顶部用翠绿色琉璃阴阳瓦,檐下有斗拱、滴水。斗拱下雕刻的则是尕德忍耶道堂的师祖祁静一撰写的《遗世宝训》。两侧墙面均雕嵌花卉、博古。门楼上砖雕四川保宁府拱北赠挂“仰止”及众教友奉挂的“清真妙境”匾额。“仰止”两个字寓意着所有的私心杂念到此为止,一心向主。门两旁则刻有“贯彻微尘非妙细,包罗宇宙岂宽弘”对联。门前设置着直径半米左右的黄铜香炉,供点香膜拜。墙面用各种图案分隔成六个正方形,其中雕有“松鹤鹿”、“福禄寿”、“农家乐”、“渔樵耕读”、“碧波荷花”、“万古长青”、“博古屏风”、“翎毛花卉”等造型生动,刀工精湛的砖雕作品。
进入净境院隔墙的太阳门,南面则是1982年修建的南八卦金顶与诵经殿,对面墙上的这组水泥浮雕,雕刻的五棵树名叫“娑罗树”,相传只有在正月十五的月亮上才能看见。这五棵树代表着伊斯兰教的五大功课,即念、礼、斋、课、朝,念是诵经,礼是礼拜,斋是封斋,课是交纳天课,朝是朝觐。
再去看北金顶,正北则是1998年重建的北金顶墓亭与诵金殿。柱体东南面砖雕“一出中原”的安库勒道祖拱北;西南面砖雕“三出中原”的蟠龙山道祖拱北。这两个拱北象征尕德忍耶道统一脉相承,承前启后。柱体正北面,采用阿拉伯文艺术书法雕刻。(译文为:你们全体坚持真主的绳索,不要分裂)。券门两侧里外,均有精致镂空砖雕花卉山水、云纹和博古图案。
净境院南北对称的两座金顶墓亭内,各制有古铜色香木墓拱北一座。净亭门首悬挂“真一”匾额,两侧挂有“寂哉原根因三来,湛然本初无古今”的对联,净境院内植有松柏、榆柳、桃杏等苍松翠柏。
再往里面,就是临夏仅存的一段古城墙,断垣残壁之中屹立有一棵千年古榆倾诉着古寺饱经沧桑、斗转星移的历史,向人们讲述着一段被广为流传、古老动人的民间故事。
很久很久以前,皇帝为了坐稳江山,在繁华要地修筑了大大小小数不清的城廓。河州在那时是边塞重地,坐镇这里的官员接圣旨,马上命官兵围起长九里三的地方,夯土筑城。四面八方被征兵役来的数以万千的民夫,日夜拉土夯城,开窑烧砖,不同民族的兄弟们,从春到夏,冬去春来,身上晒脱了几层皮,脚上冻裂了多少口,可他们脚下的城墙,却怎么都筑不起来,城墙刚筑上去,转眼一块一块又塌了下来。就这样,断断续续筑城,眼看着几个月过去了,城墙建筑却毫无进展,回汉兄弟们累成了皮包骨头,城墙却不见上长高。
正当众人一筹莫展之际,有一天,城墙边上出现了一位银须白发的老者,他慈祥地望着一张张憔悴的脸,那些忍辱负重的匠人,无可奈何地蹲坐在城墙下面,面对日渐临近交工期限,束手无策。
老人为了他们不再受煎熬,于是走上前去,问道:
“小兄弟,你们遇到了什么困难,为何都在闲着?”
“城里城外的人都晓得,城墙修到西北角停滞不前,连续坍塌,无人可勘,的确事出蹊跷。老人家,如果你没事闲着的话,就不要站在工地上,让管事的衙役看见了,会说话的,你还是到一边去吧。”
“你们这里拿事的领班是谁?能告诉我吗?”
“问这个干啥,给你说了你也不认识……”年轻人有点不耐烦起这个老人,他仔细地打量了一下老汉,一幅矍铄的身子骨,瘦弱不堪,似乎强一点的风斗能吹跑,果真能使城墙筑起,依然是毫无把握。
“我当然有公干才找他,麻烦你快点告诉我,实不相瞒,小兄弟,我这里倒是有筑城的良策。”
听老人这么一说,当差的年轻人立刻呲牙咧嘴,不屑一顾地瞥了一眼,这个衣衫褴褛,要饭花子一样的老人,心里想,只听说孟姜女哭长城,把长城都哭倒了,你可不是孟姜女,我也不是万喜良。想到这里,年轻人嘻嘻地笑出了声。
这时其他正在树荫下瞌睡的当差,听到这一老一少的对话,忍俊不禁,也觉得可笑,索性都凑近身来,你一句我一句,七嘴八舌,跟着开始起哄了起来。
监督城墙建造的监工,这时耳闻功底喧哗,于是也从营帐里探出身,呵斥道:“你们这帮无用的奴才,不去干活,还在这里耍贫嘴,这个月每个人的饷银各自减半,工期延误,全部立斩无赦!”
听到监工怒语恶言,年轻的当差们赶紧纷纷退下,个个已是吓得面如土色,顿时全场鸦雀无声,没人再敢吱声半句。
这时,只见在场的老人,依旧是临危不惧,傲然站立在城墙下,一身长衫素衣,虽然洗得发白,确也是洁净整齐,神清气爽,一幅仙风道骨的模样。
目睹此番情景,原本一肚子的恶气正待发作,但见老人气宇轩昂,超然挺拔,不同于民间俗世常人可比,倒也耐下了性子,不敢怠慢眼前的这位老人家。
“老人家,此乃军事重地,闲杂人等且当回避,何故至此?今日莅临,不知老先生有何公干,还望不吝赐教指点。”官家毕竟身处宦海,胸次深怀城府,虽见有人擅闯工事,有所忤逆,但当着观望的众人目光,只能压抑着心头不快,说出了这些官场上客套官话,一在意欲嘲讽老人,二来倒也真想见识一下,这个大言不惭的人,究竟有几分能耐,我倒想领教一番。
没想到,老人一把倒是个爽快人,一句惊人:“城墙一天不完工,无辜的衙役死于非命,我老朽之身,不妨如此这般,不知道这样可否?”
老人俯首贴耳,在官家低语一阵,却使得对方大惊失色。
老人到底说了什么,以至于让众人感到不可思议,甚至觉得荒诞不经?原来,老人是说让人们把他埋在城墙里,这样城墙就不会塌。但人们却不忍心这么做,认为无济于事。
西北墙却怎么也筑不起来,眼看工期就要到了,各个心急如焚,这时那位老人拄着拐杖又出现在面前,执意让回汉兄弟们把他埋入城墙,大家在没有办法的情况下,怀着对老人家无限的敬意,照老人的吩咐,用一口缸扣住坐在西北角城头,面朝西方坐着,大家心情格外沉重。值得欣慰的是,城墙像自己长了腿,一尺一尺筑起来却没再下塌,人们惊喜地发现,老人拄过的那根拐棍,从城墙半腰里钻了出来,枝叶越长越大,转眼间长成一棵大榆树。而且西北角的城墙比别处的高出三尺,新出现了25个垛眼。
直到这时,人们才恍然大悟,扣在城墙内的老人是一位圣人。正是那位人人所敬仰的榆巴巴。人们为了表示对他的怀念,便在紧挨着城墙的西北角上,修了这座榆巴巴拱北。
现在河州及外地汉族等群众,坚信榆巴巴有求必应,也不时前来吊祭,祈求护佑。
临夏文史研究专家、已故学者马效融先生,曾在其著作《榆巴巴寺的建筑艺术》中,这样写道:
榆巴巴寺位于临夏市古河州城垣的西北角,是河州最早的一座拱北,因而又称“城角老拱北”。
这座拱北为伊斯兰教尕德忍耶道统道祖阿里巴巴显灵遗迹。据民间传说和尕德忍耶文献《清真根源》记载:古时候修建河州城,只有西北角边筑边塌,官员苦役均束手无策,有位童颜鹤发的长者,在城外高处观看了许久,对筑城负责人说:你们赶快准备两口大缸,把我扣在缸内,埋在城土中,便可筑起。众人无法可施,只好按长者吩咐去做,果然把城墙筑起来了。奇怪的是,事后有些人竟真看见这位长者策杖上了北塬,而且一夜之间,这座城墙突然升高了三尺,计廿五个垛眼。
回忆起事前,众人曾问过长者来历,老人说:“他来自麦加,以后城墙上长出了什么,就依此称呼他。”后来,城墙上长出了茁壮的榆树,群众就称之为“榆巴巴”(巴巴,是贤者之意),为了答谢和纪念他的恩德,便在城跟榆树下和他驻足观望的地方,建造南北两个陵墓,时常瞻仰。汉族和藏胞也时有来此焚香膜拜和煨桑祈祷者。
在这里,马效融先生对榆巴巴拱北建筑艺术,在《榆巴巴寺的建筑艺术》中的文字,对榆巴巴拱北的建筑艺术风格,给予了逼真而生动的描述:
北有古式出檐大客厅,西南两侧各建两楼房,均为传统砖木结构,木雕精美,彩绘辉煌。中西合璧,浑然一体。
进入净境院,别有洞天。松柏苍翠、繁花争艳、香烟缭绕,静谧肃静、涤人尘俗。南墓亭(八卦金顶)建在原来城角榆树遗迹旁,前有诵经庭,后映大影壁。回廊,卷棚,歇山两端,鸱吻取势,翘角飞檐,檐下斗拱伟叠,梁栋间斜牙、花墩、玲珑剔透。
墓亭与前庭相通。主体为六棱筒柱体,体巅围以城垣,镌有廿五个垛眼,象征当年奇迹;上为飞檐翘角六卦亭楼三起,顶端宝瓶插天,光彩夺目。雕刻短檐,阴阳瓦、瓦当、滴水,用斗拱衬托。
综观榆巴巴寺整体建筑群,规划完美,布局精当。运用木雕,砖雕、水泥雕、石雕、各显特色,巧夺天工;融合古今中西建筑手法于一炉,匠心独具,天衣无缝;充分显示了地方民族特色与伊斯兰教内涵的深邃。
备注:合作事宜请联系导航哥(微信:daohangge930)
【商家黄页】——本地优质商家全在这儿了!点击“阅读原文”查看商家资讯和活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