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建筑材料网络社区

一代教育家朱九思在武汉病逝

只看楼主 收藏 回复
  • - -
楼主
  
导读
2015年6月13日下午,一代教育家朱九思在武汉病逝。朱九思,1916年生,1953-1984年历任原华中工学院副院长、院长、院长兼党委书记等职,为华中科技大学的建设与发展做出了特别重大的贡献。



朱九思被誉为“中国当代教育家”是当之无愧、名副其实的。因为,他在中国高等教育改革史上,书写了一段堪称可以载入史册的篇章。


1970年6月,。当时,知识分子是“臭老九”,在许多单位惨遭虐待和遗弃,他却把知识分子视为宝贝,自1972年至1980年,先后从20多个省市的500多个单位广揽人才600多名,为华中工学院的大发展储备了宝贵的人才资源。


1977年,,朱九思便在组织720多名教师对国内外一些重点大学教学、科研情况进行调研的基础上,,以学院党委的名义提出办好重点大学的三点建议,指出以前照搬“苏联模式”留下的弊端,表达了瞄准发达国家一流大学,创办综合性重点大学的迫切愿望。


由此,华中工学院成为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第一所大学,朱九思成为我国高校改革的倡行者。


1978年第一届全国科学大会上,朱九思的书面发言为《科学研究要走在教学的前面》,正是由于朱九思的理论勇气和改革实践的成果,华中工学院荣获全国“科学研究先进单位”称号。


1999年3月,朱九思在《大学生命的真谛》一文中公开亮明自己的教育观——大学生命的真谛是学术自由,追求真理。他认为,没有学术自由,只能培养庸才,培养不了具有高度创造力的人才。朱九思创办的高等教育研究所和《高等教育研究》杂志“非常具有影响力”。


朱九思在教育领域的贡献,不仅是提出了许多具有时代特色的教育理念,更为耀眼的是办好了一所他领导了30多年的大学,在理论与实践结合中探索了新途径。加拿大多伦多大学安大略教育科学研究院高等教育研究系RuthHayhoe(女,中文名:许美德)教授,曾与朱九思进行了三个半天的长谈,写出近3万字的研究报告,其题目为《朱九思——有远见的大学校长》。


朱九思的远见令人折服,譬如,早在1982年,他就提出要培养大学生的创造能力;1987年提出“教育要治本”,指出片面追求升学率像是一个怪物;1988年提出教育就是培养人,是培养人的全面发展,不是把人培养成工具……


走近朱九思,犹如走进了一座教育思想的宝库,他的专著《竞争与转化》让我爱不释手,用一天的时间一气读完,掩卷而思,一位老教育家对中国教育事业的那一份痴情,还有他那为中国教育事业跻身世界一流水平而求索不已的精神,令人肃然起敬。


文章转自微信公众号长江日报。


推荐
朱九思与华科的那些事儿


明朝高士朱升曾应朱元璋垂询提出“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方策,,将之改为“深挖洞,广积粮,不称霸”作为冷战时期中国的国策,而朱九思办华工,首先就是“高筑墙,广积才,多栽树”。“高筑墙”是守护校园,并且是筑很厚很高的混凝土墙,这既使华工校园环境相对安全,也为华工后来的发展提供了土地资源。“广积才”是在全国延聘教师,特别是引进有“问题”但学有专长的人才。这是朱九思办华工最具胆识而又最为成功的人才措施。“多栽树”则主要是绿化校园,美化校园,给师生员工提供良好的工作和学习环境。栽树还具有象征意义,因为栽树与育人、树木与树人是相通的。今日华工有“森林大学”之誉,朱九思功不可没!


1.朱九思与森林大学


1953年华中工学院建校时的条件非常恶劣,选址——武昌喻家山原是一片荒芜人烟、寸草不生的山地。虽然当时的工人们干劲很足,但还是有一部分学者忍受不了这里的环境而离开了。但李柱(教授)和绝大多数同事们毅然选择了留下来创业。在这种背景下,朱九思校长大力号召全校师生种树,不久校园里到处都能见到师生种树的身影,到处都是师生们劳动的号子和欢笑声。五十多年后,当年的幼苗长成了如今的参天大树,满校的大树便成了华中大一道独特的风景,颇为中外学者、友人称颂,“森林大学”的美誉便由此诞生。而在建造森林学校过程中,朱老先生还定下每砍一棵树都要校长亲自签字的规矩。


2.朱九思与综合性大学


华中工学院建校初期并没有什么名气,跟当时的许多工学院也无法相比。但是30年来,朱九思倾注自己的全部热情和精力,发挥自己的全部聪明和才智,殚精竭虑,不断进取,带领华工党委和行政一班人,立足国情,放眼世界,敢于竞争,善于转化,奠定了华中工学院实力的基础,实现了华中工学院发展的重大战略转变,使新中国在院系调整背景下创办的这所工科大学迅速崛起,成为国内外瞩目的本科生教育和研究生教育并重、理工文管(现在还有医)多学科的综合性、研究型的国家重点大学。


1979年,朱九思出访了美国、加拿大和日本三国。那时候的华工,与西方国家的大学没有任何联系,走出国门,简直是“举目无亲”,一个海外校友都没有。两个半月的出访,朱九思受到了两大启发:一是发达国家的大学,都是教学与科研并重,甚至以科研带动教学。还有一个,即所有著名大学都是综合性大学。因此回国后,在理工科之外,他又先后设立了文科和管理学科,在任期内实现了从工科大学向理工文管综合性大学的转型。由于当时华工没有文科的底子,因此遭到了教育主管部门的反对,然而在这种情况下,朱九思迂回前进,广蓄人才,在上世纪80年代初期成立了哲学研究所、中国语言研究所、经济研究所和社会学研究所。仍力主将华科从单一工科院校转为向综合性研究大学发展。从现在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情况看,他的很多观念是超前的。



图为著名教育家朱九思先生(左)与人交谈


3.朱九思与人才培养


九思校长曾提出“学术自由,追求真理”的办学思路,这在当时的背景下是十分大胆的。之后,他又狠抓师资培养、狠抓科研、学风建设,大力创办新专业、号召“著书立说”,创办学生“第二课堂”以及提倡人文素质教育等,大大改善了学校的面貌,提高了教师的水平和学生的创新能力。


,教育文化战线成了这次灾难的重灾区。许多优秀的教师被打成右派,并下放到农村劳改。但是,,对“左”的错误,用各种不同方式进行了抵制和斗争,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为办好学校而奋斗。


这十年,原华中工学院完成的属于填补我国空白的重大科研项目有25项。特别是我们的老校长朱九思,,不止是独具慧眼地“广积人”,在那知识分子“臭老九”、人才如弃履的“左”祸年代,独具慧眼,排除阻力,从全国各地调进了600多名教师;更重要的是尊重教师、关心教师、信任教师、依靠教师,尤其是尊重教师在大学教育中的地位,充分发挥大学教师教书育人的作用。


他对于华工的教师尤其是教授,了如指掌,如数家珍;他对于华工教师教学和科研的成绩,备感欣慰;他对于华工教师在学术界的地位,看得颇重;他还采取许多措施,培养和提高师资。朱九思是以严格管理著称的,他批评过华工的不少行政管理人员,他却很少对华工教师说“不”。“尊师重教”也许在许多大学成为空话和套话,但在朱九思治下的华工,却是实实在在的真话和实话。


1984年12月,正在华工蒸蒸日上之际,华中工学院领导班子换届,68岁的朱九思不无遗憾地离开了党委书记和院长一身二任的领导岗位。他在华工领导岗位上工作了31年,带领华工党委和行政领导班子,依靠华工教职员工,使新中国在1952年院系调整中创办的这所大学取得辉煌。他是华中工学院的骄傲和光荣,华中工学院也是他的丰碑!


但是,朱九思却离任不离休,在华中工学院高等教育研究所即今教育科学研究院担任教授,从事高等教育研究,指导硕士、博士研究生,继续为华中工学院和改名后的华中理工大学、合校后的华中科技大学以及中国的高等教育贡献自己的热情执著和聪明才智。朱九思用自己的成就表明,他是当代中国富有远见的传奇教育家!


朱九思奠定了华中工学院,后华中理工大学,现华中科技大学的坚实基础。朱老先生值得每个华科人铭记!



【朱九思简介】


朱九思,1916年1月出生于江苏省扬州。


1936年,考取武汉大学哲学教育系,参加进步青年组织。


1937年10月,在武汉大学加入了中国。同年赴延安参加抗大(第3期)学习,。



1946年6月,任《冀热辽日报》(后改称《群众日报》)总编辑。







1949年1月任《天津日报》总编辑。




1949年8月任《湖南日报》副总编,后任总编辑。之后历任湖南省教育厅常务副厅长,华中工学院副院长、院长、党委书记。


1984年,68岁的朱九思离休。


文章来源于微信公众号华科生活圈。



举报 | 1楼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