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嘴八舌说下港(上)
名称由来:
下港与泰山一体相连,据传下港远古时代是一片汪洋,如今高耸的山峰,那时只是一个个露出水面的岛屿。最初人们就在这些岛上繁衍生息,老死不相往来。有一天,玉皇大帝的小女儿碧霞元君驾着祥云出来游玩,看到终其一生在岛上画地为牢的人们,想到他们不可能像自己一样自由自在,顿生怜悯之心,就拔下头上的簪子扔了下去。簪子变成了细细长长、两头微微上翘的船。有了船,岛上的人们就得到了解放,以船为足,看到了大千世界的美景;以船为桥,内外互通有无,彼此交流,使这一带迅速繁华起来。当时最大的两个港口,北边的被称为“上港”,南边的则被称作“下港”。至今上港附近的山上仍有一块巨石被称做“链船石”,据说就是当时码头上系船用的。
建制区划:
考古发现表明,下港所在的泰山地区,大约在四、五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就有了人类活动的踪迹。新石器时代,大约在公元前四千年至公元前二千年,泰山地区相继出现了大汶口文化和龙山文化。进入文明社会后,下港作为泰山的一隅而载入史籍。春秋战国时期,下港处于齐鲁之交,秦时属济北郡赢县,汉魏晋属泰山郡奉高县,唐属乾封县,宋金属奉符县,明清分属泰安州、泰安县,清代开始在下港设置行政机构。清道光年间,泰安县署在上港、下港、下里三片置兴仁乡下梭地方,民国元年(1912),下港乡辖区属泰安县兴仁区下梭地方。
一九二八年春,泰安县改地方为区,下港乡属第四区所辖。一九四一年一月,,原上港、下港、下里三片属泰北行署祝山区。一九四三年三月底,上港、下港、下里三片属泰历县第五区,亦称下港区。一九四六年底,泰历县撤销,下港属泰安县第四区,一九四九年改称泰安县第十三区,后改为泰安县下港区。一九五八年春,撤区并乡,将下港区划为下港乡、下里乡、池河乡,同年十月,三乡合并成立为前进人民公社,后改为泰安市下港人民公社。一九八四年六月政区改革,下港人民公社改为下港办事处,下辖五个乡。一九八五年五月撤销泰安行署,泰安市升为地级市,原泰安市划为泰山区、郊区,下港办事处改为泰安市郊区下港乡(原石屋志管区划出)。二〇〇〇年,改为岱岳区下港乡,二〇一三年十二月撤乡换镇。下港镇人民政府驻地设在下港村,、经济、文化的中心乡镇之一。
下港镇辖四个管区,34个行政村,186个自然村,531个居民点,11203户,人口41672人。其中汉族41619人,回族53人(2000年统计数字)。34个行政村隶属4个管区,盘坡管区5个村:谷山村、木营村、彭家峪村、过马滩村、盘坡村、黄芹村;上港管区6个村:上港村、大林村、石河村、陈寺峪村、石槽村、西圈村;下港管区11个村:彭家庄村、勤村村、开山村、西祥沟村、东祥沟村、下港村、杨台村、东峪村、赵峪村、马蹄峪村、茅茨舍村;下里管区12个村:八亩地村、杨家庄村、上里村、下里村、水泉峪村、保家庄村、新庄村、朝阳村、小安门村、胡家峪村、周家庄村、黄峪村。
自然地理:
下港镇位于岱岳区东北部,北与济南市历城区、章丘市为邻,东与莱芜市相接,南与泰安市岱岳区黄前镇、祝阳镇相临,地理坐标为东经117°10′~117°23′,北纬36°10′~36°29′。全镇总面积155平方公里。
下港镇属泰山山区,中、低山与河流谷地交错分布,境内有大小山峰200余座,最高海拔940米,最低海拔185米,是泰山石集中分布区之一。地势北、西、东三面隆起,南北长,东西窄。气候属暖温带大陆性半湿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年平均降雨量850mm,全年平均气温11.8℃,最热7月平均23.1℃,最冷1月平均气温-3.5℃,全年日照平均2678小时,无霜期200天。夏季气温比泰安市区和济南市区平均要低3-4℃,是避暑旅游的好地方。
“下港镇”上期的介绍就到这里~
持续关注【下港故事会】专题,带给您不一样的美丽下港~
编辑、整理:下港镇宣传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