蒸笼,源于汉代,是汉族饮食文化的一朵奇葩。其中又以竹蒸笼以胜。独特的材质、结构配合着传统工艺,让小吃原汁原味,色香味俱全而饮誉全球。
传汉高祖时期,将军韩信为避免炊烟暴露军营位置,以竹木制作炊具,用蒸气蒸煮食物,是为竹蒸笼的起源。
而事实上,早在远古时代,人们已采用竹来制作各种用具,而蒸这种煮食方法,亦早在周代已有记录。
现代蒸笼渊源:东汉墓中的古代厨房壁画
作为一种古老的汉族手工艺品。竹蒸笼的种类主要分为青皮慈竹蒸笼和去青皮楠竹蒸笼。
慈竹蒸笼,四川,重庆、贵州、江西、湖南一带特有的竹蒸笼。
楠竹蒸笼
随着竹子和水汽的反映,带皮慈竹蒸笼会从竹青色变化到黑色。
而去青皮蒸笼在使用1月后,油慢慢渗透入竹子,颜色则会慢慢变金黄色。
慈竹不抗高寒,在全国分布不多,不适应做蒸笼制品,正逐渐淡出人们的视线。楠竹蒸笼是现今的主流。
楠竹,毛竹的一种,成林竹较厚。制作时需把外层用刀刮去,保留约半厘米的厚度制作。由于楠竹硬度较强,祛除外层后就不需要再做烤火处理。
传统工具:
竹刀
刀锋上厚下薄,以最薄身位置削竹。
手钻
竹枝加绳子。用时十字形摆放,拉动长竹令绳驱动短竹转动,短竹的钉便能钻孔。
竹夹
方便制作时定位
木枕
已有六十多年历史,用来制作工作台。
用原材料削出竹片等部件,绑接出轮廓。
操作手钻钻孔,动作很像拉二胡
把竹钉嵌入已钻好的小孔。
最后用竹刀把多余的部份去除。
蒸笼通常堆叠着使用。蒸笼架在水上,当水沸腾时,大量水蒸气会向上、汇聚,在盖子处不易散开,升高的气压便率先将最上层的食物蒸熟。
蒸笼,传统小吃背后的手作工具,
手工艺和设计,
像美食般,不断得到人们的关注,不断发展
文章来源:中华古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