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乡村十四夜,间间亮
◆ ◆ ◆
文 | 春 嫂
图:美食搬运
老母亲八十多岁了,自己无能为力,但每个月节却不肯落下。团粉有现成卖的,她非得叫大哥米买来,洗好晒燥,就差没用石磨自己磨粉。
其时现在月节有的小吃,吃不吃无所谓,唯独对团任何人都百吃不厌。只是它的工序太繁杂了,不大经常做。但在宁海我们东路角,这正月十四的团却是难省勿了。
裹团一般要叫上四、五个人,早的正月十二就开始。我们做女孩时裹团是走这家,往那家。有时会有人通知说:"xx家裹团只有一个人。”我们几个人连忙赶去。一霎时,咸的,斧头团,扁担团;甜的,凳团,元宝团,花团,纷纷呈现。团边搓的绳,羹藤绳、稻杆绳,名称一大堆,嘻嘻哈哈互相取笑着。
图:美食搬运
十二开始裹到十三夜,手骨捏酸。如果粉团冷一点的话,捏团就更加吃力了。所以粉团得用湿布捂着,还要不时保温。
昨天去朋友家小聚,带了十几个团。一桌人抢似的,不管团还滚烫着呢,都急急忙忙往嘴里塞,一连声说:"唔,好吃,好吃!”
"我还想吃一个。”
"对不起,没有啦!”
"咳,少吃多滋味,留点念想,口水往回咽吧。”
大家笑疯。
十四夜,间间亮。
傍晚,人们早早吃了饭,拉亮家里所有的电灯,拿着红蜡烛、香,到庙里去拜老爷。
自古有“十三点,十四拔。”之说,就是庙里点蜡烛。"十四夜,间间亮;挂起红灯笼,好相又好相。”
在老爷庙子点上蜡烛、香,拜了几拜,许了愿。蜡烛一双的,留一支,取一支回家;两双的,留一双,带回一双。这一路上有风,亮着的蜡烛带回家也有点不容易。一般把蜡烛放堂檐里壁(有放蜡烛、香的地方)。
以前家家户户都养鸡、养猪,用点着的蜡烛“喳……喳喳……”呼鸡进窝,鸡、猪窝也亮着蜡烛或灯。
寓意:老爷管顾,家庭平平安安,红红火火。
图:美食搬运
燀址界也是用庙里带回来蜡烛上的火,下面反些易燃的柴,一些垃圾,上面樟树枝,边烧边念:十四夜,燀址界,燀了址界发快。燀燀樟树梗,银子皇皇响;燀燀樟树叶,银子叠打叠;金银财宝燀进界,腌臜晦气燀出外。
樟树枝头劈哩啪啦响着,现在大多不烧了,用炮仗来代替,孩子们也不会念这个民谣了。
以前在十四夜对不大会生的果树用毛竹梢丝打,在果树上缚上红布条,两个人,一个边打果树边问,一个人站旁边回答,
"今年活生勿生?”
“活生啯。”
"生嘈点?”
"一千一万个。”
“生啦头勿头?”
"天一样头。”
(宁海方言意思是问果树:今年会不会生?会生的。生多少?一千一万个。生得大不大?像天一样大。)
哈哈哈,肚子笑疼。
别的果树不知灵验不灵验,据说橙树很灵,往年不会生的橙树,十四夜一打,当年见效。很多人这样说。
长得矮小的人,人们常会对他开玩笑说:“十四夜叫你妈把你拔拔长。”
现在十四夜果树都不打了,不知以后子孙后代们会不会知晓这些习俗呢?
贰
活读水浒看宋朝人如何过元宵节?
◆ ◆ ◆
文 | 刘传录
《水浒传》描写了众多的节日民俗,元宵节是着墨最多的,从偏僻的乡村清风寨到边关重镇大名府再到首都开封,三次元宵节全方位的展现了宋朝元宵节的民风民俗、风土人情。
宋朝的元宵节放假七天,书中大名府的元宵节是“照依东京体例,通宵不禁,十三至十七放灯五夜”,看来大名府和东京汴梁和全国都是放假七天,五天通宵达旦狂欢。
元宵节是宋朝人的狂欢节,全国上下到处是灯的海洋。书中展开了一个个狂欢的夜晚:(首都东京)四个人杂在社火队里,取路哄入封丘门来,遍六街三市,果然夜暖风和,正好游戏。转过马行街来,家家门前扎缚灯棚,赛悬灯火,照耀如同白日,正是楼台上下火照火,车马往来人看人。(大名府):“豪富之家,各自去赛花灯。远者三二百里去买,近者也过百十里之外。家家门前,扎起灯栅,都要赛挂好灯,巧样烟火。户内缚起山棚,摆放五色屏风炮灯,四边都挂名人画片,并奇异古董玩器之物。在城大街小巷,家家都要点灯。……州桥河内,周围上下,点灯不计其数。”各地州府还把自己最拿手的灯送到东京展览,州府的官员为了在京城展示自己的能力,进献自己精致出众的花灯。梁山劫去莱州进贡了五架灯,其中的“玉棚玲珑九华灯”就是“上下通计九九八十一盏”的组灯,仍然有四架灯到了东京,像这样的灯中的极品,在东京的花灯里肯定还有不少,再加上宫廷的灯,东京已是人间天上。冬至以后,开封府便开始雇人在御街宣德楼前搭建彩山架子,灯山上彩之后,“金碧相射,锦绣交辉”。还有临时搭建的“横三门”,上面大书“大观与民同乐”或“宣和与民同乐”字样,一派富足祥和的景象。
元宵节也是一个服装穿戴展示秀,其中全民戴花是一大亮点。宋江等人正月十一进京赏灯谋求招安,东京城到处“往来锦衣花帽之人,纷纷挤挤,各有服色”。柴进、燕青在东京酒楼上,“凭栏望时,见班直人等多从内里出入,襆头边各簪翠叶花一朵”,一位姓王的班直告诉他们:徽宗给每个班直“皆赐衣袄一领,翠叶金花一枝”,原来戴在头上的翠叶金花是进出皇宫的通行证。可以看出宋朝人元宵节是要戴花的,这在梁山好汉中是有所体现的,东京的中级林冲、徐宁都戴美丽的花,连大名府的侩子手蔡庆,生来爱戴一枝花,贫苦渔民阮小五“鬓边插朵石榴花”,燕青更是“鬓畔常笄四季花”,一年四季都戴花。宋江重阳节所作的《满江红》中写道:“鬓边不可无黄菊”,由此可知出席菊花会的众头领,每人都在鬓边插上了菊花。招安后的梁山好汉108人头上全部戴着御赐的金花,参加了皇帝的筵席。一朵小小的簪花,甚至成为上层社会身份的标识、等级的象征。《东京梦华录》说宋徽宗每次出游回宫,都是“御裹小帽,簪花乘马”,从驾的臣僚、仪卫,也都赐花簪戴。当时节日不同戴的花也不同,如:上元夜戴闹蛾、玉梅、雪柳;端午戴*;立秋戴楸叶;重九簪菊。元宵节戴花是以闹蛾、玉梅、雪柳为主,展示了宋朝对美的欣赏渗透到社会各个角落和民俗。
元宵节也是一个浪漫的节日,元宵灯会给未婚男女相识提供了一个机会,传统社会的年轻女孩不允许出外自由活动,但是过节却可以结伴出来游玩,元宵节赏花灯正好是一个交谊的机会,未婚男女借着赏花灯也顺便可以为自己物色对象。元宵灯节期间,又是男女青年与情人约会的时机。欧阳修(生查子)云:“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书;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辛弃疾(青玉案)写道:“众里寻它千百度,暮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就是描述元宵夜男女约会的情境,戏剧舞台上陈三和五娘是在元宵节赏花灯相遇而一见钟情,宇文彦和影娘在元宵订情。所以元宵节也可以说是中国的“情人节”。
元宵节也推动了小说故事情节的发展。元宵节在书中都是对梁山集团发展起到转折作用的,宋江杀死阎婆惜逃亡,幻想在主流秩序内解决问题,清风寨镇元宵节刘高捉拿宋江,把宋江排出主流秩序,也把花荣、秦明等朝廷赶出了主流,这是梁山人员一个质的变化。大名府的元宵节元宵放灯来发展故事情节的。梁山为救卢俊义公然打开了宋朝的北京,毫无悬念的被列为四大反贼之首,引出了童贯和高俅亲率朝廷精锐讨伐梁山的事情,对梁山来说是一个巨大考验,大败童贯和高俅成为梁山的全胜时期。东京元宵节引出了李师师,梁山的招安找到了最近的路子,为梁山集团回归主流打开了一扇门,也为梁山事业悲惨的结局拉开了序幕。
叁
红尘经年忆元宵
◆ ◆ ◆
文 | 闲云野鹤
记得老家乡下有句古话“大年三十夜的火,元宵十五夜的灯”。
意思是大年三十吃好年夜饭,开始守岁,家家户户要在大堂前架起木柴,烧得“噼里啪啦”的,预示来年红红火火。
元宵节只有两件事,一是吃元宵,也就是糯米做的团子,二是点灯。当年奶奶健在,叔伯兄弟都是一起过节日的,图个欢乐与喜庆。伯母婶婶们早就准备好了糯米团子,中午时分,用大铁锅将水烧得滚滚的,煮糯米团子必须少少的下锅,多了会粘在一起。兄弟姐妹早就拿着碗筷,欢呼雀跃,急不可耐了,伯母就一个一个的给我们捞团子,几个不懂事的大哥先捞着吃了,后面弱小的弟妹们馋得直敲碗,可是等轮到我们了,哥哥姐姐第一碗吃光,又挤上来,此时,哭闹声、敲碗声和大人的呼唤声,此起彼复,场面相当混乱。我很不理解,每天都“之、乎、者、也”凡事都讲礼数的父亲,这时却站在那里笑哈哈着。
本来元宵节也称灯节,各地寓意也不尽相同。我们这里更是有些离奇,元宵吃好等到天黑,就拿出准备好的蜡烛,从大堂开始,依次是房间、厨房、粮仓、厕所、猪窝、鸡舍、牛棚,还有村前水塘、田堘、地坎等等,传说这些都有专职神仙管理,称之为“家神”。反正点得整个山村是一片灯火辉煌,甚是壮观!
听老人们传教,正月十五,司职人间的各路“家神”要开始清点去年所得财物,所以要给他们点上灯烛,而且人们都要早点睡觉,不要惊扰“家神”,以免清点失误。最难忘的是奶奶每次拄着拐杖,亲自监督爸妈以及兄弟姐妹们,怕我们有不规范的言行,得罪各路“家神”。所以态度必须虔诚,嘴上必须念念有词,无非是“保佑这,保估那的”。年复一复,流水光阴,如今亲人多已作古,我们兄弟姐妹也是劳燕分飞。陈年旧俗也随人事而变迁。回首当年,细细回味,却原来,锅碗瓢盆敲出的是天伦之乐;灯花烛影点亮的是愿望之心。今夜元宵已近,惟有点亮心灯,遥拜亲人安好!
听老人们传教,正月十五,司职人间的各路“家神”要开始清点去年所得财物,所以要给他们点上灯烛,而且人们都要早点睡觉,不要惊扰“家神”,以免清点失误。最难忘的是奶奶每次拄着拐杖,亲自监督爸妈以及兄弟姐妹们,怕我们有不规范的言行,得罪各路“家神”。所以态度必须虔诚,嘴上必须念念有词,无非是“保佑这,保估那的”。年复一复,流水光阴,如今亲人多已作古,我们兄弟姐妹也是劳燕分飞。陈年旧俗也随人事而变迁。回首当年,细细回味,却原来,锅碗瓢盆敲出的是天伦之乐;灯花烛影点亮的是愿望之心。今夜元宵已近,惟有点亮心灯,遥拜亲人安好!
图:李明龙
作者:春嫂 闲云野鹤 刘传录
责编:徐多素
设计:大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