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建筑材料网络社区

博山陶瓷发展史--每个博山人必须了解的历史

只看楼主 收藏 回复
  • - -
楼主
  

        博山的陶瓷生产源远流长。据史载,宋代(公元960~1280年)这里就有了瓷器生产。根据城东北岭村窑神庙碑刻和对大街南首古窑址发掘考证,北岭村附近和大街南首一带,在宋代是盛极一时的窑场,烧瓷范围很广。大街南首窑当时已开始烧制“雨点瓷”、“茶叶末”釉产品,各种陶瓷器物的质地、造形、装饰等,基本与宋代的窑村窑相似,大部分是碗、盘、杯、罐、枕、盏等日用生活用品,造形一般都有淳朴和宏伟的气魄,朴实厚重,富有变化。


茶叶末釉


       釉色以黑釉、青釉为主,也有白釉以及用化妆土剔刻纹饰或白地黑花纹胎等装饰。其中,工艺成熟的青瓷叠花(印花),以浅浮雕方式将各种图案纹样巧妙地印制在碗、盘器皿的内部,釉色明快,线条清晰,具有简朴健美,流畅活泼的装饰艺术效果,可以和我国宋代著名的跃州窑产品相媲美。此外,还生产各种形象生动的雕塑品,充分表现了宋代博山陶瓷的高度工艺技术水平。


      元代,由于战争的原因,各地瓷窑大部遭到破坏,博山窑也没有大的发展。从明到清,前后四百多年,是博山陶瓷业的昌盛时期。明初,博山北部淄川县的磁村、坡地、万山等窑场,因元末蒙受兵燹和洪水之害,从此一厥不振。而博山藉其优越的自然条件,丰富的原料、燃料资源、制瓷技术的积累和进步,加之,自元(至元二年)以镇属青州府益都县后,城镇发展,当地居民逐渐增多,琉璃、煤炭、冶铁业相继兴起,又因“饮食之器,天下之大用”从而为陶瓷业发展创造了条件,很快发展成为这一带陶瓷业的中心。



     据考,当时的博山从城内到近郊,方园二十里,有十几家窑场争芳斗妍。其中北岭、大街南首、李家窑、山头、窑广、八陡、五龙、西河为主要窑场。时至今日,除大街南首、李家窑两处在清乾隆年间相继废弃以外,其他仍有生产。


     对于明中叶博山瓷城的盛况,当时地方官冯琦曾作过这样的描述:“颜神(博山)之山,厥土坟而埴,宜陶,陶者以千数,青(州)以西,淄、莱、新、益之间,斯一都会也。”这段话,一方面肯定了博山陶瓷生产到明中叶已经有数以千计的陶工,生产规模颇为可观;另一方面,又说明博山随着陶瓷业的兴旺发达,已是一个非常繁荣的工商业城镇。


      到了清代中叶,博山陶瓷继续得到发展。而且,不同地点的产品各具特色。乾隆《博山县志》记道:“瓷器出北岭、山头、务店、窑光、八陡、西河诸处,为器曰碗、曰钵、曰瓶垒、曰鱼缸醯(瓮)、曰壶、曰尊缶。”又说:“博(山)疏土宜陶,因地而异。务店宜瓮及盆,土性坚也;然不及曩时西河远甚。山头宜碗及杂器,土色亮也。八陡亦尝为之,而光不逮。八陡宜罐与瓶,其质坚也,以盛水浆,无渗漏焉。”由此可见,当时的博山已经形成了品种繁多的陶瓷集中产地。随着生产的发展,城镇中也出现了瓷器张列,窑货设市,商贾云集的繁荣局面。产品除销本境外,并大量外运,畅销本省各地和河北、河南、江苏、东北诸省。


      清末,由于封建统治阶级日趋没落,帝国主义入侵,博山的陶瓷业和其他手工业从此走向衰败,这座有着悠久产瓷历史的古老城镇也随之萧条。


       鸦片战争后,外国资本主义入侵,一方面自然经济基础遭到破坏,大批家庭手工业作坊破产;另一方面,商品经济的发展刺激了部分资本优厚的窑主或官僚资本发展陶瓷业,出现了官办窑厂和资本家兴办的手工业作坊。生产一度呈现畸形发展,但是,由于该地区先后遭到德、日帝国主义的侵略和统治,加之军阀、,大都是每况愈下,兴少衰多。


        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山东省工艺传习所总办黄华委古董商王子久在博山下河街设立工艺传习所,研究改良陶瓷生产。恢复了宋代的茶叶末釉,对白釉陶瓷的着色、烤花、彩绘以及仿古瓷的研究改良,都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1931年,,采用机械生产,以当地原料制造透明瓷器,为全省陶瓷工业历史上之创举。所制日用瓷、卫生瓷、电瓷品种达四十余个。据当时统计民营窑厂达129家,窑炉156座,产品行销本省及河北南部,尤以东北销路最多。


       “九一八”事变后,东北三省的销售渠道断绝,华北销路滞涩,窑炉锐减到90座,生产断断续续,难以维持。“七七事变”后不久,博山沦于日本帝国主义铁蹄之下,从此陶瓷生产落入日伪手中。致使大批手工业户和窑厂停产倒闭,工人颠沛流离,弃艺改行。至日本帝国主义投降前,博山的陶瓷工业大都凋零残落,濒于破产。


    抗日战争胜利后,,此间,,横征暴敛,抓丁派款,强取豪夺,使博山陶瓷业又遭到极大破坏,到解放前夕,除少数窑厂苦撑残业,生产民生必需的碗、盆外,其他陶瓷则完全停产,整个行业一片凄凉景象。


     1948年3月,博山获得解放,陶瓷工业回到了人民的怀抱,博山陶瓷才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时代。,有计划地兴建了一批新厂,经过几十年艰苦不懈的努力,已逐步发展成为既有日用细瓷、艺术陈设瓷,又有电瓷、化工陶瓷、建筑卫生陶瓷、特种陶瓷和各种耐火材料的新型陶瓷生产基地。


 ( 现在,山东省陶瓷公司和淄博陶瓷产品采购供应站设在这里,负责对全省陶瓷产销业务的组织领导,从城内到郊区分布着五个省属陶瓷厂矿和30多个市属、区办、社队陶瓷企业,还有为陶瓷生产服务的花纸、包装制品厂及陶瓷专业学校。直接从事陶瓷生产的职工达一万余名。其中博山陶瓷厂有五千余名职工,年产日用陶瓷九千多万件,是我国目前最大的陶瓷企业,出口瓷占全市的一半以上。淄博美术陶瓷厂,是生产艺术陈设瓷的专厂,以产各种名贵色釉、彩陶挂盘、千姿百态的雕塑品、壁画等驰名中外。这两个厂技术精湛,品种丰富,吸引了国内外游人和贸易界人士,前往参观和洽谈业务的络绎不绝。可惜这段也成为了历史


     为了加快生产的发展,陶瓷职工大搞技术革命、技术革新,对落后的生产工艺进行了彻底改革,使生产逐步实现了机械化、半机械化、部分工序自动化、半自动化。随着生产条件的不断改善,工艺设备的不断更新和新技术、新工艺的推广应用,推动了生产的迅猛发展,据1980年博山地区主要厂矿企业统计,陶瓷工业总产值和日用陶瓷产量,比1949年分别增长二十八倍和五点六倍。同时,陶瓷的质量也逐步提高,产品种类繁花似锦。


    细瓷,自1953年批量投产之后,瓷质由粗变细,品种不断增多,1961年投入国际市场,至七十年代末,仅博山陶瓷厂、福山陶瓷厂两个国营企业的细瓷产量即达五千五百多万件。其中出口三千四百五十六万件,分别占全市日用细瓷和出口细瓷总量的51.1%和52.8%。尤其是七十年代,利用当地原料相继试制成功滑石瓷、色瓷之后,更加引人注目。博山陶瓷厂生产的乳白瓷,釉面光润,胎质细腻,白中泛青,采用釉下装饰,颜料渗透到胎骨,画面被一层透明外衣--釉层所复盖,晶莹悦目,永不脱落。宝石牌色瓷,胎骨坚致,浑厚端庄,以独特的风貌赢得了国内外人士的欢迎。为了向更高的水平发展,近年来又研究投产了高长石质鲁玉瓷、翠玉瓷、无光釉柘器、鲁翠瓷等新产品,使博山陶瓷别开生面,增辉添彩。


    陶瓷装饰艺术也出现了百花齐放的崭新面貌。技艺人员坚持走“古为今用,洋为中用”和“推陈出新”的道路,继承传统,大胆创新,不仅使湮没已久,沦于失传的雨点瓷、茶叶末釉等名贵色釉恢复了生产,而且创新发展了黑釉窑变花釉、硅锌矿结晶釉、红金晶釉、桔红斑纹、绿斑纹鲁花釉等新品种,以及30多种日用陶瓷新色釉,如“乌金”、“锦青”、“镨黄”、“兰绿”等。这些色釉与不同造型结合起来,形成了各种不同的特色:有的浑厚凝重,有的鲜艳明朗,有的素淡雅致,有的斑驳陆离。


   如今博山的陶瓷生产,在资质、釉色、造型、装饰等方面,都走出了自己的创新之路。产品品种多,质量高,既有普通日用细瓷、工业陶瓷、卫生陶瓷、建筑陶瓷,又有化工陶瓷、美术陶瓷、园林陶瓷,还有电瓷及各种特种陶瓷等。镁质强化瓷、乳白瓷、象牙瓷、鲁玉瓷、宝石瓷、鲁翠瓷、骨质瓷都是创新的日用细瓷。用雨点釉、茶叶末釉、兰钧、虎皮、兔毫等名贵色釉制造的美术陶瓷和刻瓷、雕塑、彩陶绘画等,既闪耀着博山陶瓷优良传统的光彩,又显现出现代工艺技术的成果。在陶瓷产品中有6种获国家轻工部优质产品奖,有15种获山东省优质(优良)、名牌产品证书。鲁玉瓷、乳白瓷等日用细瓷,、;立粉彩陶挂盘、刻瓷、雕塑工艺品,。


   在改革开放深入发展的新形势下,博山陶瓷工业将继往开来,攀登新的高峰。



举报 | 1楼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