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福建人
本文经网络孔子学院改编
图文 |经星球研究所授权转载
音 | 网络孔子学院 王 柯
音乐 | Dexter Britain
音乐来源 | Ardor
所有署名摄影师作品均由著作权人授权发表
早期中国农民的农具多由木石、生铁铸成
木石力量有限,使用不便
生铁器性过脆,容易折断
从唐代起
中国人开始大规模运用灌钢技术
铁匠们将生铁与熟铁盘在一起
反复锤炼之后
二者之间的碳分布趋向均匀,便成了钢
钢兼有生铁的硬度与熟铁的塑性
用钢制成的锋利农具,性能远超以往
于是每一户中国农民手中
都有了一套全新的钢制高科技农具
锄头、镰刀、斧头、犁
1300年前
唐朝藩镇割据,互相攻伐
中原汉族再次大规模向南方迁徙
福建大开发的转折点到来了
移民们手握钢制农具
将高山、河流、森林、沼泽一一“征服”
他们沿途砍伐丛林,修建山路
架设桥梁,穿越河网
(永安桥,位于柘荣县溪口村,修建于清代同治年间,摄影师@林文强)
▼
他们挖掘沟渠,排干沼泽
将荒野变为农田
(福鼎店下镇农田,摄影师@林民)
▼
他们拦截溪水,兴建水利工程
将福建四大平原统统变为粮仓
木兰溪下游冲积而成的莆田平原
在隋代还是一个长满蒲草的沼泽地
经过水利改造反而成为福建最发达的区域之一
闽江、晋江、九龙江冲积而成的
福州平原、泉州平原、漳州平原也同样如此
(木兰溪上修建的木兰陂,是中国古代著名大型水利工程,陂音bēi;摄影师@蔡昊)
▼
在耕作不便的山地
他们用高超的筑坝技术
投入不亚于北方修建长城的人力
开垦出近千万亩梯田
在尤溪县、柘荣县都可以看到
梯田一层一层地向山顶延伸
俯瞰有如密密麻麻的等高线
(宁德市柘荣县梯田,摄影师@林文强)
▼
耕地增加,吸引移民不断进入
盛唐时福建人口为10万户
宋代初年便上升为46万户
到了南北宋相交之际金兵南下
中原再次陷入战乱
福建人口已经多达130万户
从国内人口最稀疏之地转变为人口最密集的区域之一
他们往往整个家族数百上千人集体迁入
不但数量众多,身份的构成也更为广泛
既有衣冠大族、书香门第
也有下层贫民、贩夫走卒
在与当地土著居民的关系上
他们明智地选择了通婚
当他们的后代追溯祖先时
往往仍以北方籍贯为荣
至此
北方移民彻底改变了闽人的血缘结构、文化认同
无论你曾是官、军、世族、豪强
无论你曾是农民、罪犯、道士、和尚
无论你来自河南、江西、浙江
现在都是同一个身份
新福建人
福建也开始加速升级
他们烧制砖瓦
(著名的古窑福州闽侯文山窑,有几层楼高,人们站在由砖瓦铺就的阶梯上,再将砖瓦自上而下依次取出,近年来三坊七巷翻新用的青砖瓦大部分出自这里;摄影师@福建老邱)
▼
建造各式民居
包括土楼
(福建永定承启楼,建于明清,摄影师@刘艳晖)
▼
围堡
(福建安贞堡,建于清代,摄影师@牛奔)
▼
上千个村落从荒原中崛起
村落扩大,升级为市镇
市镇扩大,再升级为郡县
郡县扩大,又升级为中等城市
福州、泉州都在这一阶段变得闻名全国
(福州三坊七巷,摄影师@林大佺)
▼
另一方面
高山和支离破碎的地形
仍在影响着新福建人的日常生活
他们带着明显的唐宋中原口音
却又在各自的小环境中独自演化
分裂为更多方言
以至于相隔一座山、一条河的居民
也可能无法交流
这也造就了一个个文化孤岛
他们有各自的戏剧
除闽剧等五大剧种外,还有20多个小剧种
他们崇拜各自的神灵,多达1000多种
包括蛇、蛙、马仙、太上老君等等
在山间奇绝之处
他们修建起各类庙宇
(第1张为漳州灵通寺,瀑布从悬崖上飞流直下溅落在古寺之上,摄影师@张元锋;第2张为太姥山一片瓦禅寺,摄影师@李一鸣)
▼
民俗节庆也多得令人眼花缭乱
例如长乐三溪村的赛龙舟持续数个小时
直到晚上才进入高潮
又称龙舟夜渡
连城姑田镇的舞龙活动
龙身多达上百节,长度可超过500米
一次舞龙往往需要成百上千人参与
又称游大龙
(摄影师@林大佺)
▼
开路搭桥、兴修水利
建设梯田、村落、城镇
演化出种类丰富的语言、文化习俗
这就是新福建人的创造
但是
如果福建止步于此
它仍不过一个普普通通的省份
福建,还有更大的梦想
下期预告:《海上牧场》
(声明:本文图片及文字均来自微信公众号:星球研究所。经授权后方可转载。)
▼点击阅读原文,了解往期回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