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建筑材料网络社区

数代艰辛寻根 认祖归宗圆梦

只看楼主 收藏 回复
  • - -
楼主
  


数代艰辛寻根 认祖归宗圆梦

——福鼎点头镇垅田岙里李氏宗亲清流长校认祖归宗纪实

李升宝 李华坤


长校李氏大宗祠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慎终追远,追本溯源是中华民族的光荣传统,其子孙都十分注重根之所系、祖之所依,一代代承传和弘扬。无论身居何处,官居何职,贫富贵贱,离开故地多久,总是不忘桑梓之情。尤其历尽人生颠沛奔波之苦楚,无不寻求叶落归根,企求安归故里,不致使自己无安身之地,失去家园,这种恋乡恋土情结,数百年间,福鼎市点头镇垅田岙里村人总是耿耿于怀、萦系心间,解不开这个迷一样的情结。


        从20世纪70年代始,岙里人在浙江、福建各地的李姓乡村历尽艰辛寻根究底却毫无所获。由于先祖未留下祖籍地,只是相传先祖不是唐朝皇族一支,应是李晟一支。祖先是土德公。但不知在何方,给寻根造成许多困难。他们所到之处的一些村落,似是故乡,却又没有故乡任何相同事象,都难以认定。仅仅是相似,难有祖居地的共同点。然而,他们不放弃,坚守执着,一次又一次,一年复一年迈上新的寻根征程。


长校李氏宗庙


        2012年3月,岙里宗亲李赞校到连城县出差,在连城冠豸山状元祠里看到有关“李氏祖籍在宁化有金德公、木德公、水德公、火德公、土德公……”土德公祠堂在长汀等有关记述。他向岙里李氏会长报告这一情况后,,,决定一起到长汀走访考察,了解岙里李氏到底与长汀的土德公有无联系。2014 年秋,李范朝、李传华、李时桃、李观玲一行到长汀。在长汀李氏研究会李火才会长处座谈了解,他们说的“土德公”是与上杭“火德公”兄弟,所处年代不同,没有发现与奥里李氏有相似之处。后来又与李伍郎后裔长汀馆前族亲李春祥一起座谈,他提醒到:是否是从清流长校伍郎公裔孙外迁的西平忠武王李晟公后裔?因为伍郎公也是称“土德公”,这一信息使他们着实惊喜。于是,他们风尘仆仆、满怀信念,驱车直奔长校。长校村委热情接待了他们,请来伍郎公理事会成员和老村支书李春华一起座谈。他们拿出发黄的家谱与长校的族谱对照,发现有些相似。尤其是伍郎公第七代孙三四郎外迁失考,这便有了对接的依据。李时桃瞳眸突然放亮,喜极之至,从心底发出肺腑之言:“是,这真正是先祖的祖居地!”他说,“一进入长校地界,心里就有一种到了家的感觉,这也许就是族亲血浓于水的渊缘关系吧!”这一喜讯震撼着两地宗亲的心灵。他们也放下了那颗数百年悬着的心。终归找到了先祖,追寻到先祖的根,岙里村人欢声雷动。2015年3 月,岙里又组织了十几人到长校考察了解。于是,2016年春分之日,岙里李氏宗亲特地回乡祭祖,焚香点烛,缅怀先祖。向久违的先祖祭拜,按奈着那颗激奋之心,表达对先祖诚虔的敬意。


        2016年5月15日,长校伍郎公理事会派李春华、李志标、李林瑞等前往福鼎岙里回访,清流县客家研究会成员李升宝、李华坤一同前往核实垅田岙里李氏认祖归宗之事,对一些具体细节进行深入探讨。


        岙里属福鼎市,民国间属海屿。1995年归属点头镇垅田村自然村,临山面海。古时,人均仅有三分地,村人以渔业、种茶、耕田并举,生活艰难,多以番薯为主粮。为纪念先祖,置村始,即建有陇西堂。堂之四周居住李姓人家,后又建有与之相邻的李氏宗祠以及雷坛显应庙。每年对先祖进行隆重的春秋祭祀。春祭为三月初一,与长校七家屋祭祖相同。全村有1200余人。载入《福鼎县志》人物主要有生于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的李得光先生。他于民国12 年考取北平中国大学法律系。民国22 、蔡延锴等在闽发动的反蒋抗日运动。。闽变失败后,潜逃香港。解放后任农工党福州市委组织部长。1981年2月病逝。


        在福鼎,、李观玲等共同座谈商讨。大家认为,李姓是中华民族大姓,人口达亿,支脉繁多,散布全国各地。对远古脉络,无法一一厘清。对李氏一脉宗亲的追溯,只能从唐李晟始。这之前的历史,由史学家继续探寻,不在商讨之内。对历史源流应宜粗不宜细,以获心理平衡,互相认同即可,无需纠结细枝末节。本着这一主旨,我们各抒己见,并取得一致的共识。


一、年代相同

        《长校李氏族谱》载:宋元祐三年(1088年)正月十四日,李伍郎从宁化会同里(即治平乡)下坪村迁居长校,为长校置村之始祖。长校六世祖十七郎生子二,长子三十郎在长校繁衍了近万人;次子三四郎外迁失考。此为长校伍郎开基之后迁往外地的第一人。从伍郎北宋康定元年(1040年)生到三四郎,相隔七世,而岙里李氏开山祖百八公生于南宋淳祐六年(1246年)与伍郎时隔206年。百八公父亲宜仁公、祖父可郎公。如果可郎公之父是三四郎,那么从伍郎到垅田岙里开山祖百八公相隔为十世,符合人类繁衍规律。


二、祖传相吻

        岙里李姓始祖是百八公。百八公先祖从何处迁来,无文献可证,也没有先祖留遗的任何传说故事。只是听长辈代代相传,说老祖宗是土德公。然而,长校伍郎公即是土德公。有文字记载,李晟公十世孙大郎生有九子:长曰一郎(又称金德),宋仁宗天圣年间生,由宁化会同里移居磨仓;次曰二郎(木德),宋仁宗天圣末年生,官任瑞金主薄,后徙居汀州(河田);三曰三郎(水德),宋仁宗景祐年生,以武职敕封广东百会头,而因家居焉;四曰四郎(火德),宋仁宗宝元初年生,由宁化会同里徙居江西虔化东龙马头发祖(今江西石城横江镇朱基村,这个火德与上杭火德相距200多年);五曰五郎(土德),宋仁宗康定元年生,宋元祐三年自宁化会同里徙居清流长校开基;六曰六郎(田德),祖居宁化下坪,其七、八、九郎分别各地发祖。有歌云:一郎宁化二郎州,三郎广东嘉应州,四郎东龙住马头,五郎长校屋桥头,六郎下坪守墓头。


三、辈份一致

        长校村李氏从伍郎繁衍至今,全村辈份在三十四世至三十九世为多。而垅田岙里从百八公至今,大多在二十六世——二十九世之间,加上伍郎至百八公共十世,即为三十六世——三十九世之间,相对吻合。


四、迁徙路线可信

        垅田岙里先祖为何会择定离故乡千里之遥岙里栖居?《岙里李氏族谱》称:先祖原居福州台江,而后辗转浙江处州(今丽水县)。末几,又重返台江,后经霞浦,再迁岙里定居。


        然而,古代交通相对闭塞的清流,有一条九龙溪经沙溪抵南平后直达福州的水道(九龙溪→沙溪→闽江),使清流成为闽西北的交通枢纽。凡物资集运、上省城赴考、经商,人们都选择这条水道。其时,清流是古汀州八县之中至为繁华之地。最早有文字记述的是唐朝即有舟楫通行。唐诗人张籍曾赋《送汀州源使君诗》“曾成赵北归朝计,因拜王门最好官。为郡暂辞双凤阙,全家远过九龙滩。山乡只有输樵户,水镇应多养鸭栏。地僻寻常来客少,刺桐花发共谁看。”这是九龙溪最早通航的左记。


        元代,福建行省平章政事,清流人陈有定为效忠元王朝,水运汀粮至京都,于是,开凿“闽水至为奇险”的九龙滩,以通舟楫。其时,清流境域的木材、土纸、粮食等土特产品都倚凭这条水道直通福州,而后转销江、浙、京津、安徽等地,并从福州运回食盐、布匹、药材及其他物资。汀州还在福州台江设立集商业、联谊、媒体、文化教育之功能的汀州会馆,为汀州八县县人抵榕提供膳宿和商货交流活动。长校七家屋先祖李熙春当年经营木材生意,常年往返这条航道,曾演绎出脍灸人口《虎口护银》的故事。依此推断,岙里先祖三四郎从长校迁居清流之后,或经商或受雇从九龙溪水道辗转福州,滞留台江,后迁徙处州—霞浦—岙里。清流境内有许多类似范例,如沙芜一带以撑船为业的船工,常年穿行闽江,便有一些船工滞留沿江的樟湖板,繁衍成一个村落。据《周宁县志》载,清雍正年间,虎冈、杨庄村杨氏祖先,由清流灵地杨元村迁居东洋后坂(今狮城镇下炉附近)引入铸锅技术,生产“东洋锅”畅销闽东北。成为周宁传统铸造行业。


        以上几点获得三方的共同认可,圆了岙里村数代人的寻根梦。岙里李氏裔孙回归到先祖怀抱,仿佛是伍郎降临的福祉,才有离散数百年之后子孙的大团圆。


        我们一行恪尽职守,不负众望联络了两地宗亲共同期盼的心愿,倍感心情的畅爽,足可抚慰伍郎的在天之灵。衷心期望李伍郎宗亲在今后的岁月里,加强沟通联络,共建和谐旺族。


来源:《清流县客家杂志第一期》

清流客家

微信ID:qlkjzs

投稿邮箱:58252673@qq.com


举报 | 1楼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