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近日,浙江省衢州市水亭门街区的“鲜花风情小镇”成为江南旅游的热门之地。该小镇是由衢州旧城的水亭门、上下营街等老街区改造而成,在这里,千年的文化底蕴与现代的文化创新碰撞融合,让老城区焕发出了新的生机和魅力。鲜花丛中,写满历史的古建筑群,琳琅满目的精巧工艺品,让人垂涎欲滴的美食小吃,让它成为旧城改造的一大亮点。为此,“衢网作家”将推出系列文章,让大家感受水亭门街区“鲜花风情小镇”的鲜活形象。
一
去衢州,一定要到水亭门去看看衢江。
江南的名河——钱塘江,从开化县的源头走来,带着一股娟秀的小家碧玉,到衢州城西,与常山港、江山港和乌溪江融合,才有了一种豪迈的大江气势。每一段的钱塘江,都有一个属于地方色彩的名字。衢州这段,古称瀫水,当地的老百姓也称它为信安溪、信安江。到了唐朝武德四年(公元621年),唐朝长安政府派大将尉迟敬德在这里设立了衢州府,这段河,才被称为衢江。
因为有着这样一条宽广的河,人们可以通过它顺水而下,奔赴杭州,然后通过京杭大运河,直达京城。于是,衢州就成为江西、安徽、福建、浙江人流往来的重邑,四省通衢、江南重镇之名也就因此而起。
在1390多年的历史烟尘中,衢州与衢江,就在这城西的水亭门交汇,演绎着人世的悲欢离合。其实对于衢州来讲,水亭门只是六大城门之一,但因此门是离别之所,故也称航远门,格外让人关注。从这个城门离家,许多人一去便终老他乡,因此,这最后的一眼,水亭门也就成了最难以忘记的故乡。
我喜欢水亭门另一个响亮的名字——朝京门,似乎更有着深远的意味。在这衢州最大的登岸口,也是天下著名的三十六码头之一,守城的朝廷命官要进京进贡,或者听命差遣都要从这里上船,那些携皇命巡视的钦差大臣也在这里上岸入城。所以,对于初来者,水亭门是衢州给他的第一印象。
清光绪十六年暮春的一天,徐懋简带着京城的任命书来到衢州。他就是从朝京门进入衢城的,作为这座城的最高长官,西安知县徐懋简记录下了他第一眼看到的水亭街印象:“弦歌四起,绣壤交错,行旅出于途,商贾集于市,百工技艺,各守其业,心窃喜之。”这是怎样一种场景,莺歌燕舞,人流如潮,车水马龙,好一派繁华呀。
也许大家会认为这很平常,但如果我们来看下历史的话,你就应该对这种场景惊讶了。这一年,离第一次鸦片战争过去了51年,离第二次鸦片战争过去了31年。可能你会认为鸦片战争对衢州的影响不大,那么我再告诉你,这一年离太平天国运动刚刚过去23年。作为饱受太平天国运动创伤的衢州,在经过二十年的恢复之后,能够达到如此繁华,这不仅有衢州人的自强,更有衢州人的聪慧。
二
唐朝大诗人白居易在《岁暮枉衢州张使君书并诗》中,写下了他对衢州水亭门的记忆。
西州彼此意何如,官职蹉跎岁欲除。
浮石潭边停五马,望涛楼上得双鱼。
万言旧手才难敌,五字新题思有馀。
贫薄诗家无好物,反投桃李报琼琚。
诗中所述的望涛楼,有人说就是水亭门上的碧春楼,也有人说是浮石潭边的另一座名楼。但对于我们来说,这似乎都不重要了。不管是望涛楼还是碧春楼,它都是人们观赏衢江的重要场所。
唐德宗贞元初年(公元785年),14岁的白居易随父亲白季庚来到衢州,他的父亲白季庚是来当任衢州别驾(相当于刺史助理)。他们应该也是从这水亭门上的岸。当时的唐朝,在经历安史之乱后,国家在唐德宗李适的治理下,有了一番中兴的味道。跟随父亲来到衢州的白居易,也看到了当年衢州的繁荣。这种繁荣,应该从踏上水亭门的那一刻起就会发现,作为国家赋税的重要征收地,衢江之上,此时千帆竞渡,商贸如流。因为没有受到安史之乱的冲击,此时的衢州,正成为许多京城官员向往之所。贞元十年(公元794年)陆贽罢相过衢州,一出手就买田千亩,将此作为其重要的据地。
但是,在唐朝的时代,衢州还没有成为文化的重镇。好学的白居易,虽然能够在衢州享受到物质的无忧,但思乡的情愫不时的缠绕着他。15岁那年,他在水亭门送别友人时,所写的《江南送北客因凭寄徐州兄弟书》就表达了这种乡愁,“故园望断欲何如,楚水吴山万里余。今日因君访兄弟,数行乡泪一封书。”这不知是他第几次来到水亭门。在衢州侍父读书的白居易,最终在16岁那年,从水亭门登上了远行的商船,前往长安,以一篇《赋得古原草送别》,受到了当时大诗人顾况的赏识,从此诗名名扬京城。
在白居易离开衢州341年后(公元1130年)的一天,孔端友带着他的族人登上了水亭门,他怀揣着宋高宗赵构的圣赐“赐孔氏宗子寓衢,权以州学为家庙”。作为孔子的第48代孙衍圣公,孔端友知道自己暂时是回不到山东曲阜,那里已经被金兵所占领。衢州,就暂时作为自己族人的一个落脚点吧。他不知道,这一个暂时,竟成了永远,最终成就了孔氏南宗。
落魄衢州,是孔端友的不幸,却是衢州的大幸,江南的大幸,儒学的大幸。这批孔子后人的到来,使衢州乃至江南的文化开启了辉煌。特别是元世祖忽必烈于至元十九年(公元1282年),孔洙让爵于北宗之后,大批的孔氏后人融入平民之中,使儒学文化在江南得以快速繁衍、创新并得以发展。一批儒家学子,在学而优则仕之余,另辟商业之途,他们从水亭门出发,载着四省通衢的货物,前往杭州、京城乃至全国,成为了影响历史的中国十大商帮——龙游商帮。
水亭门,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都见证了龙游商帮乃至浙商的辉煌。
汪江渔在他的文章里这样描述当时水亭门的场景——“近水城楼街口横,茶堂客栈展旗旌。车接人潮商铺旺,充耳算盘珠玉声。”从古人描写水亭街的诗中,不难管窥这条昔日繁华的商业景象。水面,千帆林立,沿江数里,货船、客船、渡船、花船、木排,沿江排列;岸上,作为闽、浙、赣、皖四省商贸重镇的古衢州商品呑吐主要口岸可谓是“北往南来泊此间,装船缷货不知闲。”;街中,日客千商,弦歌四起,绣壤交错,百工技艺,各守其业。随便拈几个百年“老字号”就可知家底,邵永丰的前身“徐大丰”烧饼店、“大昌”绸布庄、 “裕和”南货店、“ “同德堂”、“仁寿堂”、“戴沅昌”……
水亭门,已经成为衢州经济文化的窗口,它不仅立于衢江之畔,更在文字之中。
三
作为衢州城市的地标,水亭门在衢州历史的长河里安静地沉浮,就像那浙西大草原上的青草,在四季里生死轮回。它提醒的不仅是衢州,它提醒的更是我们要如何对待一个历史标志的建设与保护。
对于水亭门建设的历史记载不多,曾被人称道的是光绪十七年(公元1891年)那次。衢州的最高长官知县徐懋简响应百姓要求,重建因火灾而消失的水亭门城楼。经过一年的努力,该工程顺利完工。当衢州的百姓来到水亭门前,看到矗立于水亭门上的碧春楼,看到了衢江之畔这一标志性的建筑,相信有人是落泪了。《衢县志》这样记载落成当日的盛况:“落成是日,城乡士民,相与扶老携幼,观瞻叹赏。”
一直以来,衢州都是全国赋税的重要源地。因此,水亭门,也成为了江南商贸之重要码头。然而,世事无常,随着沿海城市的兴起,海洋文明冲击了江河文明。工业化的发展使便捷的公路、铁路逐步成为运输舞台的主角,小亭门的没落也就成为了历史的必然。千年的衢江水浩浩荡荡,载着历史的车轮奔流而去,也带来了泥沙逐渐抬高了河床,船运功能已经日渐衰弱。曾经见证水亭门繁华的江边吊脚楼,也在城市化的推进和防洪堤的建设中被一一拆除。衢州,作为四省通衢的要道,也因为陆空交通的快速发展,失去了重要中转站的地位。
但是,衢州并没有停止发展的脚步。化工、机械、建材、黑色金属冶压业和造纸行业一直稳步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只是,对于水亭门,对于衢江,一时沉寂了。
每天,只是在傍晚的时候,会有一些跳广场舞老人来到这里,也许这里有他们童年的记忆,那是一种美好的梦。
有老人说:这里不会再繁华了。
四
:“一座城市需要一个标志,像晨钟暮鼓一样时时刻刻提醒人们如何生存。”
当许多城市都开始对原有的一些历史文化街区进行开发时,衢州又一次将目光聚焦到了水亭门。
2010年,浙江大学跨文化研究所所长、浙江大学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吴宗杰教授带着他的课题组来到衢州,对市区水亭门街区开展了地毯式的人类学田野调查后,提出:“水亭门街区是衢州历史文化的一个缩影和沉积,是衢州千年文化史的鲜活见证。保护水亭门,就是保护衢州古城文化的根基!”
2013年,衢州开始启动“水亭门历史文化街区”建设项目,经过统一改造、全面整治、完善配套、文创融入等,至2016年,水亭门街区终于再现了千年古城神韵,它形成了包括城墙遗址、周宣灵王庙、神农殿、天妃宫、陈弘墓、、杨氏民居、周明基故居、徐氏宗祠、、阜成纸庄、财神殿、周王行宫、宋井、太白井等组成的盛大博览的历史遗存,它还与文昌阁、信安湖有机地融为一体,一塔、一阁、一楼、一门、一江,构成了衢州最核心的儒学文化景区。
2016年8月,衢州市又用8000余盆、600多个品种的鲜花,将这里布置成“鲜花风情小镇”,让古街区充满生态的活力,达到了花美、街美、人美的极美境界。
就是在那个初秋的午后,我随着人流穿过下营街、、黄衙巷、宁绍巷以及进士巷那些细长幽深的小巷,来到了被精心装点过的水亭门。
随着天王塔上的风铃声,我从衢江的信安湖出发,沿着登岸码头,步入水亭门,开始“鲜花小镇”的寻访之旅。满眼处,繁花似锦,美轮美奂,三步一花,五步一景,有种让人置身于花海的梦幻。踩着那些被历史打磨过的台阶,一起登上碧春楼,看一看白居易当年遥望的江涛,听一听远行者对故乡的呼唤,还可以站在楼上,俯视下那条久负盛名的水亭街,看看古代与现代气息交融之后,它所焕发出的靓丽风采。
穿过水亭街,如果抵不住那些小贩的诱惑,就坐下来,好好品尝下衢州的美食。歇好了,然后一脚踏进地标式建筑——天王塔。“自古离乡多眷恋,。”这是老衢州人对天王塔的深情写照。离开天王塔,,可以沿着江滨走,一路往东,一眼就能见到巍峨矗立的文昌阁。文昌阁,是衢州每位读书学子必去的场所。站在文昌阁上,举目远眺,可以看到“远树寒烟古渡头,一竿深处碧潭秋。此中乐意君知否,点点苍波起白鸥。”下了文昌阁,走近衢江,去感受下白居易在《忆江南》中忆起的衢江:“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这宽广的江面,有个好听的名字——信安湖,它曾被现任的浙江省委书记赞叹过:“水城畅想三江汇,总把信安比西湖”。
吴宗杰教授说得对,“陈旧的”街巷,远不如现代化的马路宽敞耀眼,我们为什么还要花费如此多的时间与精力去钩沉?答案是不言而喻的:一座城市的历史不仅写在史书里,也写在这些纵横交错的街巷里。街巷里的历史很生动,这是现代城市的一条记忆之路。而通过这些街区的再造,可以焕发强大的历史文化生产力。
人择水而居,城依江而筑,一切都是为了生存。紧伴衢江的水亭门,在历史中变迁,不正演绎着衢州乃至中国人民的生存之道吗?
去衢州,一定要去看看衢江边的水亭门,感受下生存的变迁。
——————————————————
“衢网新语”投稿联系方式: 425379397@qq.com
在本微信号发表的文章均有稿费,欢迎大家评论。
请关注“衢网作家”,请各位朋友帮忙推广
请长按图片“衢网作家”标识—选“识别二维码”—进入点“关注”—可选看“历史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