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建筑材料网络社区

蒙求 129 王充阅市,董生下帷

只看楼主 收藏 回复
  • - -
楼主
  


後漢王充,字仲任,會稽上虞人。家貧無書,甞遊洛陽市肆,閲所賣書,一見輙能誦憶,遂博通衆流百家之言,仕郡,為功曹。充好論説,始若詭異,終有理實。以為俗儒守文,多失其真,乃閉門潛思,絶弔慶之禮,戸牖墻壁各置刀筆,著《論衡》八十五篇,釋物類同異,正時俗嫌疑。刺史辟為從事,轉治中,自免還家。肅宗詔公車徴,不起。【凤麟按:见《后汉书》卷四九。】

◆前漢董仲舒,廣川人。少治《春秋》,孝景帝時,為博士,下帷講誦,弟子傳以久次相授業,或莫見其面,盖三年不窺園,其精如此。進退容止,非禮不行,學士皆師尊之。武帝時,舉賢良對策,為江都相,事易王。王,帝兄,素驕好勇,仲舒以禮義匡正,王敬重焉。治國,以春秋災異之變,推陰陽所以錯行。求雨,閉諸陽,縱諸陰,其止雨,反是行之。得所欲。公孫弘治《春秋》,不如仲舒,希世用事,位至公卿。仲舒以弘為從諛,弘嫉之,乃言之於上,使相膠西王王,亦帝兄,尤縱恣,聞仲舒大儒,善待之,凢相兩國驕主,正身以率下,數上書諌争,教令國中,所居而治。及去位,不問家産業,以修學著書為事。朝廷有大議,使使者就問之,其對皆有明法。自魏其武安侯為相而隆儒,及仲舒對策,推明孔氏,抑黜百家,立學校之官,州郡舉茂才孝亷,皆其發之。以夀終于家,徙茂陵,子及孫皆至大官。【凤麟按:见《汉书》卷五六、《史记》卷一二一。】



王充



王充(公元27年—约公元97年),东汉唯物主义哲学家、战斗的无神论者。[1]  字仲任,汉族,会稽上虞(今属浙江)人。王充年少时就成了孤儿,乡里人都称赞他对母亲很孝顺。后来到京城,进太学学习,拜班彪为师。

王充以道家的自然无为为立论宗旨,以“天”为天道观的最高范畴。以“气”为核心范畴,由元气、精气、和气等自然气化构成了庞大的宇宙生成模式,与天人感应论形成对立之势。其在主张生死自然、力倡薄葬,以及反叛神化儒学等方面彰显了道家的特质。他以事实验证言论,弥补了道家空说无着的缺陷。是汉代道家思想的重要传承者与发展者。

王充思想虽属于道家却与先秦的老庄思想有严格的区别,虽是汉代道家思想的主张者但却与汉初王朝所标榜的“黄老之学”以及西汉末叶民间流行的道教均不同。《论衡》是王充的代表作品,也是中国历史上一部不朽的唯物主义哲学著作。


人物评价

编辑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攻之者众,而好之者终不绝。

章太炎:汉得一人焉,足以振耻。至于今,亦鲜有能逮之者也。

胡适:中国的思想若不经过这一番破坏的批评,决不能有汉末与魏晋的大解放。王充哲学是中古思想的一大转机。他不但在破坏的方面打倒迷信的儒教,扫除西汉的乌烟瘴气,替东汉以后的思想打开一条大路;并且在建设的方面,提倡自然主义,恢复西汉初期的道家哲学,替后来魏晋的自然派哲学打下一个伟大的新基础。(《王充的论衡》


轶事典故

编辑


市肆博览

(王)充少孤,乡里称孝。后到京师,受业太学,师事扶风班彪。好博览而不守章句。家贫无书,常游洛阳市肆,阅所卖书,一见辄能诵忆,遂博众流百家之言。后归乡里,屏居教授。

翻译:

王充少年时死了父亲,家乡人都说他对母亲很孝敬。后来到了京城,在太学学习从业的本领,拜扶风班彪为师。王充爱好广泛,浏览而不拘泥于某些段落和句子。他家穷没有书,经常去逛洛阳街上的书店,看人家所卖的书,看一遍就能背诵,于是(他)广泛地弄通了众多流派的学说。后来回到家乡,退居在家教书。



董仲舒



董仲舒(公元前179年-前104年),西汉广川(河北景县广川镇)人,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唯心主义哲学家和今文经学大师。汉景帝时任博士,讲授《公羊春秋》。汉武帝元光元年(前134),武帝下诏征求治国方略,董仲舒在著名的《举贤良对策》中系统地提出了“天人感应”、“大一统”学说和“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为武帝所采纳,使儒学成为中国社会正统思想,影响长达二千多年。其学以儒家宗法思想为中心,杂以阴阳五行说,把神权、君权、父权、夫权贯串在一起,形成帝制神学体系。

他提出了天人感应、三纲五常等重要儒家理论。其后,董仲舒任江都易王刘非国相10年;元朔四年(前125),任胶西王刘端国相,4年后辞职回家,著书写作。这以后,朝廷每有大事商议,皇帝即会下令使者和廷尉前去董家问他的建议,表明董仲舒仍受武帝尊重。

董仲舒一生历经四朝,度过了西汉王朝的极盛时期,公元前104年病故,享年约75岁。死后得武帝眷顾,被赐葬于长安下马陵。


人物评价

编辑


《汉书》:董仲舒有王佐之材,虽伊、吕亡以加,管、晏之属,伯者之佐,殆不及也。

《儒家文献资料汇编》:仲舒把儒学发展到一个新阶段,是儒学史上的重要人物,为发展儒学做出巨大贡献。

皮锡瑞:“董子传《公羊》,《春秋繁露》所载,皆言经义,且皆与《公羊传》合。是董子之于经学,尤为专门名家。”



人物轶事

编辑


三年不窥园

董仲舒,自幼天资聪颖,少年时酷爱学习,读起书来常常忘记吃饭和睡觉。其父董太公看在眼里急在心上,为了让孩子能歇歇,他决定在宅后修筑一个花园,让孩子能有机会到花园散散心歇歇脑子。

第一年,董太公一边派人到南方学习,看人家的花园是怎样建的,一边准备砖瓦木料。头一年动工,园里阳光明媚、绿草如茵、鸟语花香、蜂飞蝶舞。姐姐多次邀请董仲舒到园中玩。他手捧竹简,只是摇头,继续看竹简,学孔子的《春秋》,背先生布置的诗经。

第二年,小花园建起了假山。邻居、亲戚的孩子纷纷爬到假山上玩。小伙伴们叫他,他动也不动低着头,在竹简上刻写诗文,头都顾不上抬一抬。

第三年,后花园建成了。亲戚朋友携儿带女前来观看,都夸董家花园建得精致。父母叫仲舒去玩,他只是点点头,仍埋头学习。中秋节晚上,董仲舒全家在花园中边吃月饼边赏月,可就是不见董仲舒的踪影。原来董仲舒趁家人在赏月之机,又找先生研讨诗文去了。

随着年龄的增长,董仲舒的求知欲愈见强烈,遍读了儒家、道家、阴阳家、法家等各家书籍,成为儒学大师。



有客老狸

有一次,董仲舒放下帷幕讲课,有个客人来拜访,董仲舒知道他并不是一个普通的人。客人又说:“要下雨了。”董仲舒便和他开玩笑说:“住在巢里的知道刮风,住在洞里的知道下雨。您不是狐狸,就是鼷鼠。”客人就变成了一只老狐狸。



举报 | 1楼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