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建筑材料网络社区

红旗下的蛋:我们在狼牙山盖了个穹顶

只看楼主 收藏 回复
  • - -
楼主
  

小贴士:本文阅读时间约5分钟

1965年

美国科罗拉多州南部

四个年轻人买下了一片荒地

盖了一个穹顶

好巧里面也有个叫Jo的

他们说,

“我们要建造一个新的文明,从零开始。”

"We are gonna build a new civilization from scratch."

而后更多的人从全世界各地来到这里Drop city

成为了这个艺术公社的一员Dropper

寻找真正的生活。

"It's for the true life."

Drop City

图片来自网络


————时光飞逝21年后————


2016年

中国河北狼牙山红色革命基地

三个年轻人

孙工是,唔,看起来有些成熟的年轻人

在一位当地乡绅李老板的后院里

召集了一群人

在村儿里盖了一个穹顶

"我们向往的这样一种工作和生活的关系,

在乡村的,劳作的同时,唱着山歌,打情骂俏” 

唔,听起来不太正经,嬉笑打闹其实也就。。。

探索我们向往的生活

photo credit to 低技术


这就是我们!

低技术实验室!

木哇哈哈哈哈~

咳咳 不好意思 潜水太久 让我冷静一下


 我们在狼牙山盖了个穹顶 

2016年8月,低技术办了三期工作营,在狼牙山东西水村乡绅李老板家的后院里历时三周,建造了一个直径8米4的网格穹顶。除了基础部分是由当地施工队,三爷爷工队协助完成之外,穹顶的主体部分由29个来自各行各业建造零基础营员完成。这里面有从业多年的建筑师,也有热爱动手的IT主管,有象牙塔里的大学生,也有博学多才的博士们,而无一例外是一群来自江河湖海不甘囿于厨房与爱的有趣灵魂(但,爱做饭的吃货们也不在少数……)


photo credit to 低技术

与已经成为历史的Drop City 不同,无论是结果还是意图都以过去式被评价,低技术的实践探索还是现在进行式,我们需要不断地回答反思着现实给我们,我们给自己提出的问题:

为什么要盖穹顶?

怎么盖的?

跟狼牙山有什么关系?

我们是谁?在其中扮演着怎样的角色?

而最重要的,低技术在这样的语境里想要表达什么?


这篇文章就和你一起,回顾低技术实验室的起点。

狼牙山Dome-Home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


不爱读文章的点这里 

低技术穹顶建造纪录片《劳动的快乐》

 时长8分25秒

Video Credit to 低技术


  “狼牙山”:解读乡土建造  

Alternative Rural Development

低技术/传统技艺


“建造对于建筑师来说就是充分发挥材料自身的优势与属性。这 一切源自这么一种预先形成的思想: 通过最简洁最可靠的方式来满足需求,使建成之物呈现出持久的外观,依据人体的感官、理性与本能来赋予它恰当的比例。建筑师的方法应当依据材料的本性、运用材料的方式、 所须满足的人类需求以及建筑师成长的特定文明来适度改变


这种理性一方面是一种集体的精神,不是个人行为; 另一方面它指向一种合理、合乎本性的建造方式,结果就是完美的形式。

——江嘉玮 何谓理性:维欧莱 - 勒 - 迪克与《建筑类典》

Was ist die Vernunft: Viollet-le-Duc und Dictionnaire raisonné

发表于 《Der Zug》Vol.4


狼牙山全景

photo credit to 低技术

狼牙山东西水村,这个在狼牙山景区入口脚下,沿公路形成的村庄聚落。主要业态是依托于景区在街两边的农家乐一条街,但其服务与形态都单一同质。

photo credit to 低技术

与很多已经空心化的村庄不同,东西水村还保持着它最迷人的烟火气。特产是烤全羊和柿子饼和各种果干儿。每到秋天,大家都纷纷晒起了柿子和红薯干,街边都红红黄黄,和它们一起晒太阳,心里暖洋洋的。

烤羊肉

photo credit to 低技术

晒柿干

photo credit to 低技术

作为中国乡建院的设计团队受邀进入这个村子之后,除了用当地材料与传统技艺去复活乡村原本的样貌,我们同时也在思考,除了对“乡土风格”的追求之外,在仿古的背后,乡土建造背后的逻辑是什么,乡村复兴的业态又是什么我们的答案是:低技术。

传统石墙

photo credit to 低技术

说到低技术建造,大家往往想到的都是传统建造技艺。在传统技艺中,低技术往往被简单地理解为“低”技术含量,但这样的理解过于片面。传统技艺之“低”在于它的高”效,低技术与高效率的杠杆作用,以局限的技术和材料,在当代的环境下,直面现实问题,给出解决方案。经过时间不断优化,凝结了大多数人智慧,被精炼为最有效率,可操作性强的低技术。以石墙为例,在交通不便,水泥还未普及之前,狼牙山最易得的建筑材料就是漫山遍野的石头,而在人工费用远低于材料费用的当时,这种慢工出细活,将材料用到极致的结果,则是我们看到的传统石墙之美。它是以当时材料难得,人工便宜的现实产物

当我们去思考关于现代的乡土建造时,就需要考虑在人工费不断提高,而建筑材料更便宜易得的今天,“乡土风格”是否不再是唯一的标准,乡村建设是否有别的方式。


  “盖了”:工作营促进城乡互动  

Promoting Urban Rural Integration

低技术/共同建造


记得在藤森照信的《天下无双的建筑学入门》里读过一段关于日本换茅草屋顶的描述,常常是整村出动,一起给需要换茅草的那家帮忙。乡村建造亦是如此,是一个集体的活动,其本身是维系村民这个集体的活动。而这种共同建造的传统,却渐渐被商业社会的规则取代。在城市中则更是如此。分工详尽的社会,每六个里面就有一个背井离乡的流动人口,远离了自己的社会网络,大家都在社会中孤立无援的奋斗着。

人们喜欢在乡村旅游,不仅仅是爱风景如画,远离雾霾的大自然,也更是怀念乡土中的人情味和烟火气。而同质单一的农家乐并无法满足这样的需求,是一次性的消费行为。而替代方案,不仅要让城里人来村里消费,而是参与到乡村式的社会生活里,从建造开始。

穹顶第一层试搭建

photo credit to 低技术

低技术工作营是两方需求的互补:乡村需要建设可持续建筑和业态,城市需要对生活真实的体验和建立与他人的联系。工作营,邀请对建造零基础的久居城市的人,来到乡村盖房子。在城市与乡村各取所需的情况下,提供了真实生动的乡村体验,也在乡土建造中探索了新的可能。城乡原本同根同源,人与人的差别也不是一纸文件就可以区别的。工作营的体验就像是村庄生活中那些最普通的日常:相互帮忙换茅草屋,照看孩子,农忙时轮流收麦子。共同建造,是社会网络中的个体将彼此视为一个利益共同体的行为。一方有难,八方支援,不需是高尚的道德品质,而只是对自身利益的本能保护。

工作营的愿景是可以成为联系城乡,共同建造的纽带,不去区分城市和乡村,只是各方参与者都拿出自己的资源和劳动力,乡绅提供了土地,建材,收获了新型乡土经营模式;营员们提供了他们的劳动力,创造力,收获了充实快乐的体验;社会作为一个整体,得到了更紧密的人际与城乡关系。

和泥 火箭炉的制作

photo credit to 低技术


  “穹顶” :低技术的载体 

Geodesic Dome: Embodiment of Low Tech

低技术/网格穹顶


由富勒Buckminster Fuller,这个在他的时代十分”高“科技的建造技艺,却成为了低技术的最佳载体。

短程线穹顶的划分方式

图片来自网络

用最少实现最多

Do more with less

在可变化的参数背后是十分简单而高效的逻辑,是用最少实现最多, 这与乡村匠人们的逻辑不谋而合。以现代可持续的材料,用最少的时间,材料,重量,人力,去实现最大的空间和效用。

穹顶骨骼外观

photo credit to 低技术

模块化可预制

Prefabricated Modular Design

建造的模块化,大大降低了人们的参与门槛,使任何没有经过建造经历的小白们,都可以参与到建造过程中来,使得建造成为建筑连接人的最重要一个环节。

预制好的三角模块

photo credit to 低技术

开始组装搭建

photo credit to 低技术

穹顶建造流程图

photo credit to 低技术

公众可及的技术

Public Accessibility

值得一提,富勒曾根据网格穹顶设计了一个叫做Dome-homes的系列,是为了应对1944年美国的战后住房危机Housing Crisis,可以用轻质,可拆卸,预制的模块化建筑造福千千万的美国民众。颇有着“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使命感

与大理石立柱一排排的政府建筑不同,低技术是属于大众的,通过技术让大多数人可以拥有可以自食其力,保持温饱的力量。Low Tech Empowers people. 网格穹顶也作为开源技术在很多网站上可以根据个体对空间的需求,材料的大小,去计算所需尺寸和建造指南。网格穹顶计算网站:http://acidome.ru



个性化定制 因地制宜

Individualized Design


网格穹顶也具有极大的适应性,在不同的环境中,根据不同的环境和材料,个体对与空间的需求不同,在可复制的基础上,因地制宜。

穹顶结构分析图

photo credit to 低技术

内覆盖建设中

photo credit to 低技术

室内装饰也可以根据各地的乡土风格而不同。

photo credit to 低技术

photo credit to 低技术

photo credit to 低技术photo credit to 低技术

photo credit to 低技术



  “我们” 穹顶留给乡村,带走天长地久的友谊

Building Community through Construction

“低技术工作营最美的风景是人。

——孙萌萌是个金句狂魔的分割线——


“我们”是谁?

低技术实验室!

我们是做什么的?

唔,

简单说呢:


如果你是一个被城市所困的有趣的灵魂,

我们带你去村儿里盖房子去~

如果你是村里有地有钱的甲方,

我们带人到村儿里给你盖房子去~


对吧,因为,他说:“广阔天地,大有作为”

图片来自网络

来点个名:

孙久强 陶虹屹 马超 李文斌 周静微 张舒钰 李光 鲁雯泋 何积智 黄婉萍 杨欣然 李智兴 严晓辉 张洪伟 王翊加 吴越 吴建光 谢文德 王桦 许梦娇 汪骁琦 凤金辉 李士彬 杜思寒 王玮琪 李光 张空野 孟斯 段舒健

低技术工作营第一期部分合照

photo credit to 低技术

低技术工作营第二三期部分合照

photo credit to 低技术

再来个官方介绍

低技术工作营(LOW TECH LAB) 简称 LOW作为城市与乡村之间的连接者,以低技术为理念,为乡村提供在地性、可持续性的解决方案来激活乡村,同时以工作营的形式给城市中的人们带来丰富的乡村体验。在这里,一群有意思的人们,发挥创造力,通过劳动,创造了价值的同时,真正的用双手抓住了真实的快乐。

快不快乐!真不真实!

photo credit to 低技术


“我们”和穹顶就像是 鸡生蛋 与 蛋生鸡 的关系。

我们一群人建造了穹顶,而穹顶也把天南海北的一个个个体连接在了一起,成了“我们”。虽然没找到人生中的真爱,但实打实地交了一群志同道合的伙伴。低技术朋友圈儿也从狼牙山走向世界,去法国跑马拉松,去美西公路旅行。

王博 孟老师来村里“学术考察”(搬砖)

photo credit to 低技术

“低技术到此一游” 于 美国西部的马蹄湾 帆布包是低技术本体

photo credit to 低技术

而留在李老板家后院的穹顶,迎来了更多热爱乡村,想要回归自然生活的人们。上次有家人,一住就是一周。

一起盖穹顶的朋友们,又一起回到狼牙山过了圣诞节?~2016.12.24

photo credit to 低技术

看完是不是也想邀上三五好友,去狼牙山穹顶里,回归真实,探寻真正的生活呢?


  写在最后  


从一开始做低技术工作营的时候,与很多人一样,都从字面上去理解,与高科技相对的低技术,一定是那种“好清纯毫不做作“的返璞归真的技术,或是纯粹指的是技术含量之“低”。但经过了一年来这些项目,穹顶竹桥同济参数化工作营之后,对“低技术”这个命题作文的解题思路也丰富了起来。


低技术背后一种高效的逻辑,其中”低“指的是用最少实现最多。

低技术一定是降低使用门槛的,无论建筑/产品有多高科技,力学运算多么复杂,它的使用逻辑和体验是低门槛

而更重要的是,低技术,是属于这个时代大多数人的技术,是由底层向上的,公众可获取的,。我们将狼牙山的穹顶命名为Dome-Home也希望它可以延续富勒在设计网格穹顶时,“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使命。


最后引用一段刘家琨老师谈论低技策略的文字,与大家共勉:

“无论城乡,无论其最终的形态结果如何不同,但方法是一样的,即如何直面现实、利用现实,甚至反扭现实,尽可能地使有利的条件和不利的因素都转化为设计的依据和资源,最终“超越现实”。

__《刘家琨再谈“低技策略”——以西村·贝森大院为例》


参考文献:

1.《刘家琨再谈“低技策略”——以西村·贝森大院为例》原刊于建造技艺http://www.archcollege.com/archcollege/2015/08/20266.html

2.Drop City Wikipedia Page

https://en.wikipedia.org/wiki/Drop_City

3.江嘉玮 何谓理性:维欧莱-勒-迪克与《建筑类典》


版权声明

文章版权归低技术工作营所有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欢迎转发,未经原作者允许禁止转载,转载请联系原出处。


举报 | 1楼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