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兴地处太湖西南岸,
湖汊塘港纵横交错,
桥梁成为农耕时代百姓须臾不能离开的交通锁钥。
长兴古石桥之多,
在地名中可见一斑。
20世纪末撤乡并镇前,34个乡镇中以桥命名的就有天平桥乡、畎桥乡、便民桥乡、鼎甲桥乡、长桥乡、包桥乡、观音桥乡,至今还有洪桥镇、虹星桥镇是因桥而名的,至于以桥命名的村落更是难以计数;长兴还流传着一句关于桥的谚语:“高,高不过天平桥;低,低不过塌水桥;短,短不过跨塘桥;长,长不过五里桥”,可见桥梁与古代百姓生产、生活的密切程度。
随着现代社会交通方式的嬗变,这些石桥慢慢失去了原有的功用,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野,甚至成了部分人眼中的累赘。以古镇泗安为例,镇区中心原有一座建于清道光年间的十分雄伟的“高桥”——顺兴桥,单拱石拱桥尤如彩虹横卧于泗安塘上,连接着繁华街市的两端。在泗安高桥之上发生了很多故事,咸丰年间,太平军曾与李鸿章的淮军激战于桥头;1943年苏浙军区的“老虎团”“雪夜攻泗安”取得大捷,也是攻克桥头碉堡进入镇区的。许是交通之需,1973年终于一炸了之,代之为一座水泥桥;另外,镇区范围内的平桥、城隍桥、望春桥也先后消逝。环顾今日江南古镇,目前皆把“小桥、流水、人家”的风貌作为江南水乡最重要的特征,相比之下,千年古镇泗安显然缺少了这种韵味,乡人如今谈起总是感慨万千、叹息不已。
自上世纪七十年代开始的短短数十年间,长兴县域内数百座古石桥包括天平桥、林城桥、跨塘桥、新塘桥、图影桥、五里桥、紫金桥、州桥、甫里桥等知名桥梁在内,已经在现代化的进程中走入了历史,甚至没有来得及留下身影。所幸残存于田地乡间的石桥虽然饱经沧桑,至今还有220来座幸存,承载了对厚重历史的寄托。比如上泗安村,在村中蜿蜒而过的泗安溪之上,依次横跨着寿星桥、塌水桥和太平高桥,与古码头、石板道一起,成为了千年古村落的重要历史名片。至于县级文保单位中的光阳桥、锁界桥等,更是当地新农村建设中最靓丽的一道风景。
笔者在走访古桥的三年中,对古桥的认识在不断地加深:
首先,这些石桥是很好的历史遗存。长兴保留最早的石桥起始于两宋,如石佛桥、三登桥有明确的南宋纪年,渎南桥、圣堂桥等十多座桥梁具备典型的宋元古桥特征,谢庄桥、龙凤桥、庙港头桥等明代桥梁,与太湖溇港一起构成了世界水利灌溉工程遗产的重要组成内容;清代、民国的石桥更为普遍,而同时期的其他地面建筑则基本消失在现代人的视线中。
其次,这些石桥是古代建筑艺术的瑰宝。石桥的类型既有如大乌桥、小乌桥、清仙桥那样精美的石拱桥,也有涵盖了六墩七孔、四墩五孔、两墩三孔和单孔诸如畎桥、高宁塘桥、泥桥、初康桥那样的梁桥;桥梁石材既有明代早期以前江南地区常用的武康石,也有明代以后用太湖青石构筑的清仙桥、接香塘桥、包福桥等,更多的是以花岗岩为石材的多姿多彩的石桥,还有如金鸡桥那样用乱山石堆砌而成的山区涧桥;许多桥梁比如唐翁桥、狮子桥还保留了精美的石雕,反映了不同时期的建筑风格。
再是,这些石桥往往与当地地名文化紧密联系在一起。以桥名为例,如丁家渚塘桥、白阜蒋家桥、大卢桥、施家桥、李家桥等很多以姓氏来命名的桥梁反映了原住民的信息;而诸如“太平”“永福”“安乐”“年丰”“丰年”“茂盛”则普遍反映了旧时百姓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类似“广济桥” “圆通桥”“圣堂桥”“关王庙桥”“观音桥”“祠山庙桥”等则体现了古代百姓崇尚道佛的传统。
其四,这些石桥蕴涵了许多历史文化信息。比如鼎甲桥、胥仓桥、五孔拦羊桥、生圣桥所传承的民间故事,精彩生动而耐人寻味;前渚桥、浣东桥、大路桥等,仍能依稀反映出古代交通要道的原貌;寿星桥侧分别镌有明代孙家兄弟和清末泗安士绅姓名的两块桥碑题刻,以及徐庄木桥那样刻有捐建人姓名的石碑,充分体现出古代“架桥铺路”义举的传统美德;永丰桥、蒋埠桥等十四座桥梁还镶嵌着一句句隽永深刻的对联,让我们可以品鉴古代文学艺术的独特魅力。
为了让人们能够更好的知晓古石桥、认识古石桥、保护古石桥,让现存的古桥尽可能多地继续雄立乡间、卧波如虹,从而留住乡愁记忆、传承传统文化,将以“漫谈长兴古桥”为题,陆续介绍各乡镇的古桥梁以飨读者。
下次
小编将以图文结合的方式
讲述古桥背后的故事
有兴趣了解的点个
作者:船长(版权归作者所有,转载请联系我们)
编辑:雯雯酱
审稿人:雪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