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建筑材料网络社区

解密溪口 探索下坝圩

只看楼主 收藏 回复
  • - -
楼主
  

 点击溪口同乡会关注

解密溪口 | 探索下坝圩

原创 | 罗东亮

图 / 文 | 罗先生

【 序 】

  大洋坝今农贸市场的前身是大洋坝圩,再前身是下坝圩。如今知道下坝圩的人就寥寥无几了,历史上的大洋坝下坝圩在什么位置呢?当年又是怎么一个熙熙攘攘圩场情景呢?鲜为人知,极富神秘……


  欲知“坝下圩”的历史,先了解罗氏家族的迁徙与大洋坝村名的由来。

  翻回大概五百年前(元朝),谱载,大洋坝(今溪口镇大洋坝村)罗氏始祖讳纲,号千四郎,原籍汀州宁化县石壁村,同兄弟五人随父赟任广东归善县令。任满解组,因避元末之乱,迁入上杭县城东来苏里。后长兄千一郎之孙文海公开基上杭县角龙乡;次兄千二郎任福州府教谕,升广西陆川县尹。致仕居湾坑黄乾头;三兄千三郎居石铭小汤湖、苏屋坑,支分广东河尖县;五弟千五郎开基白沙镇嫩洋村。公游于胜运里大洋坝,见其山川秀丽,因领家属居之,乃为大洋坝罗氏始迁祖。

  大洋坝罗氏开基一世主千四郎公,携家眷由黄潭河下游沿河而上寻找新的繁衍发展之地,历经数年行寻觅来到杭川来苏里黄潭河的牛皮石(一种灰色的花岗岩石,几万年以来,被河水冲刷后大面积的流水线状的石块就像一群群大水牛过江的脊背),看到风景秀丽,阳光充沛,水资源丰富,决定定居创业。

  大洋坝罗氏家族客迁历史最早定居于“牛皮坝”因为溪口著名的风景石“八石之一”牛皮石而得名(今称旧宅,老房子的意思)——后因水患搬到赖浦排“形容梯田一排排,高低错落有致,整齐,所种的农作物又长势茂盛蒲茫”(今祖祠位置)后裔发展人口较多时往今.中方队渐迁。村名得来:明朝年间有,一年连日大雨中方村背头(哉公凹)山体滑坡,大面积的泥石流覆盖了灌洋河和北坑溪交界的河堤,时间长了,这里长满了芦苇荡子,当清晨太阳出来的时候最早照射在这块芦苇荡子,在波光粼粼河面的反射下,整个河坝金光灿灿,就起名为大阳坝。一只沿用到清朝,后来因人才辈出,罗氏家族四海经商,经商赚回大量的的大洋(银元),全村上下添田置房,村名也就就改名为“大洋坝”,寓意发财致富的美好愿望,该村名一直沿用用至今。因利用水上交通运输的优势设圩场贸易(取名坝下圩,因发大水被冲毁今大洋坝圩后重建数次,逢农历一、六圩天)


探索坝下圩


  蔚蓝的天空,映衬着昔日波澜壮阔的黄潭河,大地显得那么静谧而安详。黄潭河静静地流淌……千百年来击打着岸边光滑的石板,摇曳着河湾里青青的水草。在河道大洋坝境内历史上有个圩场叫“坝下圩”……(地处溪口溪洋公里列宁大桥边“星聚堂”这个沿河的水口处)。民国十八年苏维埃时期在这里是“闽西列宁小学”学堂,1929年8月,时任红军前敌委员会秘书的,,因小学教师不足,便自告奉勇的协助小学的教学工作,担任过多种科目的代课教学,留下了光辉的足迹。

  黄潭河见证了“下坝圩”的一切,历史的变迁这里已经没有了当年的模样。又好像一切都没变,那方水土那方人依旧源源生息。变的是这里的人气(如今这里已经变成部分农田和胶合板厂、纸厂残留的破旧厂房)。昔日人声鼎沸,朝气蓬勃,轰轰烈烈,敢开风气之先的气场不再存在;不变的是这里的风物,以及世世代代居住在这里的村民,依旧独领风骚,依旧勇立潮头,干练、意气风发。

  当我们追寻在大洋坝星聚堂(下坝圩旧址)探索这一当年杭东的商贸集镇。环顾四周,这种历尽沧桑、物换星移的感觉早已袭上心头。

  经过探访多位罗氏家族老前辈,在他们的记忆里或他们在更上一辈人的流传转述中历史故事中可以串联臆想历史里“下坝圩”在那个特定时代的场景:一种穿着长衫马褂的人群,车来船往……

  一条鹅卵石铺就的弯弯曲曲的道路显得狭窄而逼仄,穿过青瓦架子的圩场,抬头所见商铺都是风雨剥蚀的门窗,显得斑驳,有的墙体已经歪斜,裂开了口子;人们对这些似乎见怪不怪,视而不见,过着该过的日子,春风荡不起半点涟漪。

  下坝圩依山面水而建,虽是弹丸之地,集市却是三县通洲。三条街,分别是:横街、直街、沿河街。街巷两边都是一字儿排开的店面。食杂店、剃头店、缝纫店、打锡店、补锅店、小吃店,旗幡猎猎。油盐酱醋、豆腐米酒、京果海味、五金日杂、鸡禽家畜、犁耙辘轴,样样齐全。街上人头攒动,摩肩接踵,叫卖声不绝于耳。在墟场一角,人们簇拥成一个偌大空间,逗猴子、打陀螺、缠毒蛇、老鬼马祥……杂耍功夫了得,引来阵阵掌声。世态百相,尽显繁华。据老一辈人说,最繁盛的时候,河里的小船有300多条。正是这些船只,承载了下坝圩“盐上米下”的景况。

  杭东大洋坝下坝圩与广东大浦县链接潮州一河直通。自古以来,一河三地之间有商贾贸易往来。一脉黄潭河水穿过杭东全境,从下坝圩贯穿注入汀江,再汇成韩江。在陆路交通不甚发达的年代,水运是人们经济生活最主要的交通工具。据罗氏族谱考证,下坝圩自清朝同治年间末即先圩开埠。特别是民国近代以来,海境大开,山里人迫切需要外面的食 盐、铁钉、洋油、绸布,而山外人又迫切需要大山出产的木材、大米、黄豆、土纸、药材等,依水而生的下坝圩,靠着古旧的码头,勇敢地承担了这一转口贸易的重任。谱载有罗忠泰先生历史见证他从凡夫俗子悄然转身,便从怯生生的后生哥,十几年之间变成了腰缠万贯的大老板。

  一个个沉重的铜板,叠加了下坝集镇的辉煌。

  一个个锃亮的铜板,滴满了下坝先辈的汗渍。

  从潮汕沿汀江逆行而上的食盐,在黄潭河启岸,一包又一包,在岸边堆成了人头高的堡垒。食盐要运到沿黄潭河各个商号出售才能变钱,下坝圩人就迈开了双腿,光着膀子,拿副扁担落索,各挑四大包,每包40斤,穿行在下坝圩到杭东的迢迢路途中。其中挑担的路从大洋坝、蛟洋、古田到大池一路 来回一趟都得4天工夫,回来时,再挑回各地的大米和土纸。好在每隔十里路都建有茶亭一座,累了可以坐下来歇歇,喝口山泉水,吃顿自带的草袋饭充饥……

  一时,下坝圩风云际会,炙手可热,大红大紫,成为杭川东路人家心向往之的油缸钵。

  一些精明的生意人,特别是来自江西樟树开药铺先生和虎岗、大池河洛的山货人、还有广东仔各色人等,都到下坝墟买地皮,置房产,开商铺,搞批发,赚个盆满钵满,富甲一方。

  岁月的斗转星移,历史的沧桑巨变,溪口历史上以水路运输为主的交通贸易模式逐渐被现代的公路交通运输所代替,往日繁华黄潭河码头贸易逐渐萧条,直至无踪可觅。大洋坝下坝圩再经历了多次河水泛滥灾难后(特别是丙子年发大水导致最基本的余留老建筑连墙摧毁)几次艰辛的移址重建圩场,移逐步演变成今天我们所看到的大洋坝农贸市场。家乡的往事在记忆里“新陈代谢”,回顾历史,认识历史,让家乡情结在心灵深处永存!

策划/编辑 | 溪口(厦门)同乡会

热门荐读(点击标题阅读)

印象溪口 | 胶合板厂(怀旧篇)

欢度重阳:孙辈间舒适的爱

一根竹竿钓深山老林的小溪鱼

印象溪口 | 割松香(怀旧篇)

溪口同乡会祝大家国庆快乐,顺颂秋祺!

印象溪口 | 秋色无埂(怀旧篇)

金秋十·一 我们回溪口可好

不该遗忘的角落:溪口院洋坑游记

溪口革命老区之“凹头”基点村游记

溪口“无人村”之上坪头游记

五一游记:溪口无人村之上锦坊

溪口革命老区无人村之林家斜游记

溪口无人村之“犁头山”游记

古官道:灯笼岭

客家讲古 讲述你我身边的故事


本微信公众号开通「讲古」栏目,是为了讲好溪口人自己原汁原味的故事。乐观、积极、亲切又动听,传递着正能量,引发广大溪口同乡和关心溪口的朋友们热切关注。

客家讲古,讲述你我身边的故事。溪口故事,从这里讲起。

欢迎投稿:6474403@qq.com

服务热线:18950002006



举报 | 1楼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