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建筑材料网络社区

人类的艺术在走下坡路吗?丨壹起读书

只看楼主 收藏 回复
  • - -
楼主
  

图片来自网络

壹读微信号:yiduiread


选自《文明的解析(下)》

已获得授权


文丨【美】查尔斯·黙里

译丨胡利平


从很多方面看,我们可谓生逢其时。正如我在序言里所说,时逢21世纪初,我们若选择生在此前任何一个年代的话,将会是愚蠢的。无论财富、健康还是人身安全,没有哪个年代能与今天相比。我们享受着过去10 000年人类一切文化流传下来的精华。

 

科学领域内继续产生伟大成就的种种条件得以保存。在自然科学领域,我没有看出对真理的信仰受到多大的损害。科学方法的结构是可以自我更新的。不仅重要的新工具和手段源源不断地出现,而且科学原理也不断完善并受到严格审视。如果衡量成就的方法是我用的那一种的话,即计算科学大厦上新添的砖瓦,科学成就的数量可能会继续下降。但如果衡量方法是看新发现对人类生活的影响有多大的话,没有理由认为科学成就会停滞不前。反倒有充足的理由认为,科学成就会越来越多。天知道!也许爱因斯坦讲述的宇宙和牛顿讲述的宇宙距离终极真理一样遥远。也许基础科学会发现巨大的新未知领域。

 


艺术则不同。

 

我认为,在四个方面的三个方面,即目标、自主权和先验物质,可以证明在20世纪的前50年里,产生伟大艺术成就的条件变得越来越不利。而且似乎不大可能证明,20世纪后50年中任何条件得到了改善。反倒很容易认为,一些条件更差了。

 

如果20世纪后50年产生成就的条件恶化的话,这意味着成就的水准也下降了。依照我使用过的衡量方法,艺术成就一直在下滑。至于这是否属实,仅凭1950—2000年这段时间还不足以做出判断。但我们可以揣测。1950—2000年期间产生的话剧、小说、画像、雕塑、电影或曲谱,200年后有哪一部仍会被视为重要作品?我只能想出少数几个,而且还信心不足。

 

也许我对已有的优秀作品太不熟悉。听说近几十年来,东欧一些作曲家谱写出了在音乐厅演奏的杰出乐曲。美国人至今几乎还没有听说过。听说20世纪的后半叶还产生了一些诗歌,虽然没有什么名气,其艺术水平却是炉火纯青。也许我过于悲观。1950年后创作的艺术品在拍卖行的价格不菲,而且一路扶摇直上。世界电影行业每年拍出上百部大片,吸引了成百万人买票观看。音乐行业推出成千首歌。新出版的书的数量前所未有。新技术不断提供了新的艺术表达手法的可能。为什么不能考虑一下以下可能:20世纪的后半叶有过一次小文艺复兴。各门艺术蓬勃发展,只是不合我的胃口罢了。

 

之所以一些艺术作品流传至今,是因为谙熟这种艺术的人对之赏玩不已,或口评,或笔述。一件艺术作品若要魅力不减,没有点真东西是不行的,也就是有可供专家思索、咀嚼、赏玩不已并令人心动的东西。


1950年后的西方世界无疑创作出了一批精彩的娱乐作品。我在此处用的精彩一词绝无贬义。动画片《辛普森》俏皮聪颖,电影《拯救大兵瑞恩》扣人心弦,《土拨鼠》是一则优秀的道德寓言。当今文化中,只有西方的流行文化值得我为之掏腰包。最精彩的小说比所谓的严肃小说家的作品更吸引人。最好的流行音乐比学院派作曲家谱写的任何曲子更有活力,更迷人。流行文化是一个鱼龙混杂的大杂烩,最粗俗的与最深刻的东西杂糅,有时混为一体,但质量往往是一流的。创作出一流作品的人如果生在另一个时代,很可能是又一个卡拉瓦乔,或勃拉姆斯,或拉辛。其余的十几个人水平之高,也许足以使他们在重量级人物名单里占有一席之地。

 

何不欣然接受精彩的娱乐作品呢?

 


不仅施展才华令人愉悦,观赏才华的施展同样令人愉悦。

 

接触伟大作品令人兴奋,哪怕我们不能完全欣赏伟大作品的所有细微之处。一流作品有一种魔力,无论是品尝一位烹调高手烧好的一桌菜,还是观看一位内心压力极大的优秀运动员参加比赛,或是观赏任何精彩之作。面对这些成就,我们望洋兴叹。

 

动作难度越高,意义越重大,发挥出色的人的表演越好看。表演还含有风险和自我牺牲。这也是为什么没有哪项体育成就能像战争期间的英雄主义那样激起我们无穷的想象力。在科学领域,爱因斯坦提出的E=mc2公式成了一个偶像,不仅因为它代表了人类认知上的一次巨大飞跃,还因为它照亮了我们对宇宙本身的认识。在艺术领域,作家、画家和作曲家从事的是另一种复杂艰巨的工作:对我们自己解释自己。艺术家的成就达到顶峰时,超越了通常我们理解的人类极限。此前我曾借用“这怎么可能”的疑问表达我们对最辉煌的艺术成就的感慨。感慨还有另一层意思,不是提出疑问,而是表达一种自豪感:“有人做到了!”

 

这也是为什么只生产光怪陆离和雕虫小技式的娱乐产品的文化无法满足我们的需要。论财富,日常生活的物质享受,健康和寿命,我们可能胜过先人。,我们可能胜过先人。然而,一种文化若无力同昔日反映人类精神的最伟大作品相竞争,在某种意义上说,就是一种落后文化。正是看到了这种落后,吉本才把盛极一时的罗马帝国臣民称为“一个侏儒民族”。在人类历史上,一些文化垄断了人类最伟大的成就,其成就之高我们无法企及。知道这一点不免令人沮丧。倘若自己来自一种贡献了新的巨匠的文化,结果会令人鼓舞。

 

一种文化到底是如何演变的,我并不清楚。因为我在本书即将结尾时坚信,宗教是激发伟大艺术成就的不可或缺的因素。我既从广义上,又从狭义上使用宗教一词。每周日去教堂做礼拜不是我内心想的宗教一词的含义。甚至传统意义上的神学也不是。儒教和古典希腊学说本质上都是世俗的。看看它们产生的文化吧,然而两者都近乎宗教,因为它们阐述了人类在茫茫宇宙中的位置,明晰了对人类的奋斗目标——至善——的理解,制定了值得讴歌的人类行为准则。接下来我要解释一下宗教一词的狭义定义。儒教和亚里士多德原理以及世界上的其他伟大宗教都是供成年人信奉的东西,需要对真、善、美进行成熟的思考。精英艺术家和科学家若不思考真、善、美的文化,便不会产生伟大的艺术。

 

假设以上对历史的诠释是正确的。今天的精英科学家和艺术家不仅多为世俗者,而且往往敌视认为先验物质有价值的观点。故而有理由担心,今天的一些出色娱乐文化作品也许是我们能够看到的最佳产品了。伟大的艺术离不开灵感。而创作娱乐文化产品的人没有汲取这种灵感。

 


然而,过去几十年成立的东西,不一定永远成立。悲观的预测低估了一些真理的再生力量。

 

第一个真理是:伟大艺术作品对人类想象力的影响如此之大,时下知识阶层中流行的虚无主义难以持久。似乎可以有把握地预测,从现在起,用不了多少年,热爱内含表达真、善、美的巨大威力的文学、音乐和绘画作品的人会在世界一流大学的教师队伍里重领风骚,为大众对卓越艺术的讨论定下调子。不热爱文学、音乐和绘画所含的先验威力的人居然还有影响力,实在是怪事一桩。这乃是特定历史状况下的一个产物。今天回头看,不难理解。而这种历史状况犹如昙花一现,已呈败象。一旦完成转变,有艺术天才的孩子将再次成长为对伟大一词的含义有正确认识的成人。

 

对未来的悲观预测还低估了善于思考的人对人类存在这一根本问题的探索。“为什么世上有成果,而不是空空如也?”人人都无法完全回避这一问题,即使是在它最不受重视的时代。另一个问题是:“什么是有意义的一生?”很难在宗教范畴以外思考这类问题。由于传统宗教思想接二连三地受到达尔文、弗洛伊德和爱因斯坦的打击,一些知识分子不再在宗教范畴内思考这类问题。不过有理由认为,这一现象也会是昙花一现。

 

自启蒙运动到20世纪末的这段时期最终很有可能会被后人视为人类的青春期。在这段时间内,人类失去了童年的单纯,对外部世界有了更深的认识。和未成年的青少年一样,人类行为草率,以为只有自己高明,前人都错了。达尔文若是对的,阿奎那之说可以休矣。弗洛伊德若是对的,《尼各马可伦理学》必错无疑。然而,青春期是短暂的。刚走出青春期的成年人发现,上辈人更聪明了。随着新世纪的降临,这种情况也许正在发生。

 

很多年前,我尚在大学读书时,第一次接触了禁制令。当年上的很多课,已经记不清了。但对课堂上的一些片断,至今记忆犹新。当时给我们上哲学导论的老师叫迪莫斯,是个柏拉图式的老学究。他用了两三节课的时间讲述自由意志,逐一介绍了不同哲学家对这一风险四伏的问题所持的观点。临近结束时,他讲了下面这段话:“你们现在知道大哲学家对自由意志都说过什么了。也许你们想知道我是怎么想的。”他略微停顿了一下,随后轻快地说,“我认为,既然我们每天的所作所为显得我们好像有自由意志,为何不信其有呢?”不出他所料,学生哄堂大笑。日后我重新思索他的这番话时,方意识到老师并不只是说了一句逗笑的话,而是向我们提出了一个问题的公案,一个让我们冥想的问题。人类的一举一动显示,自由意志似乎是存在的。我们从中能悟出什么呢?

 

我再问一遍我的问题:在历史的时空上,人类对自己在宇宙中的位置思考最深、并坚信宇宙中有自己的位置的时候,也是他们最富于创作力、把文化推向极致的时候。我们从中能悟出什么?

 

这不是一个三言两语就能支吾过去的问题。我们试图找到这一问题的答案,深知由于人类自身的局限性,我们对未来的预测必然带有悲观色彩。然而不懈的追求毕竟是取得伟大成就的精神支柱。你我之辈可能画不出提香的画,作不出德彪西的曲子,但所有不甘虚度一生的人,都参与了同一恢宏的事业。

 

这一恢宏事业一没有什么必胜信念,二没有傲慢自大。撰写这本介绍人类成就的书给我留下的难以泯灭的印象不是伟人取得了哪些成就,而是伟人取得成就的方式。有些人和他们在公众脑海里的形象相吻合(更多的人不吻合)。但就其工作方法而言,他们更像是一个忙着手里活的工匠,一心想不出错。每出一点差错,都懊悔不已,返工重做。为了使自己完全满意,他们锲而不舍。

 

中世纪的石匠雕刻出了用于装饰辉煌的哥特式教堂的怪兽状滴水嘴。有时,他们的作品位于教堂的上端,或藏在飞檐后面,或人的视线不及之处。在地面上无论站在何处,都无法看到这些滴水嘴。然而石匠们仍然精心雕刻,哪怕知道一旦教堂完工,脚手架拆除,他们的作品将永远不见天日。据说,他们雕刻的作品是为上帝看的。千千万万个类似的故事构成了人类成就的故事。


《文明的解析(上、下)》
本期推荐书目


作者: 【美】查尔斯·黙里

出版:中信出版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译: 胡利平


壹起读书,壹读君认证的好书推荐。壹读君读过了,觉得有价值,你读了,相信也是一样。


举报 | 1楼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