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建筑材料网络社区

宋徽宗画过它,苏东坡写过它|一只国宝级宋代建盏,看日本茶道传人如何用它「点茶」

只看楼主 收藏 回复
  • - -
楼主
  



© 原创优质出品 严禁复制转载


中国嘉德(香港)五周年

抟泥幻化—中国古代陶瓷专场




今天你用什么喝茶?


在日本静嘉堂文库美术馆,有一件来自宋朝的黑釉茶碗,被誉为“天下第一碗”


收藏者曾说:“这是天下名器,不是我配用的。”所以,一生没有用它喝过茶。


观众围观静嘉堂藏国宝曜变天目茶碗


曜变天目

日本静嘉堂文库美术馆藏


曜变细节


京都,大德寺。


这里是日本茶道的源头,也是日本茶圣千利休墓之所在。


南宋名迹《五百罗汉图》有部分珍藏于此,其中一幅恰以“吃茶”为主题。


画里,四位罗汉正相聚饮茶,细细看,他们手里捧的一个个都是黑色茶盏,茶托为朱色,与盏的比例恰到好处;侍立的童子左手执水壶正往茶盏里注水,右手则拿着类似茶筅的茶具在罗汉茶盏中搅打。


  南宋

 《五百罗汉图·吃茶》

  日本京都大德寺藏






《五百罗汉图·吃茶》局部




现藏于日本京都大德寺的《五百罗汉图》,是南宋明州(今浙江宁波)惠安院僧人义绍,从孝宗淳熙五年(1178)开始,化缘十年,委托画家林庭珪、周季常两人绘制,并舍入寺院的画作,总数达100幅。其中《备茶图》与《吃茶图》两幅画作生动反映了南宋时期江南地区寺院僧人备茶、饮茶的情形。




这样的“四头茶会”,在如今的日本茶道里仍然流行;而这种吃茶法,被称为“点茶”

 

时间回溯至九百年前,点茶之风在宋代盛起,一时间,下至平民上至帝王,人人都好这一口。

 

作为点茶中的主角,黑釉茶盏也随之流行,产自建宁府(今福建)的为其中最佳,时人称之为——“建盏”





|1|


宋人以为:天下之盏,首推建盏。


从存世珍品建盏来看,不少器底带字——“供御”、“进盏”,可见它们的品级是为进入宫廷。


宋代皇室们确实对建盏独有钟情。比如,宋徽宗


徽宗曾在《大观茶论》中说:“盏以青绿为贵,兔毫为上。”他甚至还在《宫词》中如此形容:“兔毫连盏烹云液,能解红颜入醉乡。”


兔毫盏,因其釉下密集纹饰酷似兔毫般纤细且闪闪发亮而得名,是建盏中最受青睐的主流典范,对当下影响也最为深远。


去年,临宇山人珍藏的一件南宋建窑油滴盏拍出1170.3万美元的天价,在此之前,建盏最高拍卖纪录的保持者一直是一件南宋建窑银兔毫束口盏——它在2011年伦敦苏富比拍出了约1200万人民币的纪录。


今年九月底,你将在中国嘉德(香港)五周年拍卖「抟泥幻化——中国古代陶瓷」专场预展中欣赏到一件国宝级南宋建窑黑釉兔毫盏,来自日本重要家族旧藏



〔 日本重要家族旧藏 〕

南宋建窑黑釉兔毫盏


日本茶道宗和流十八代

根津美术馆茶道具顾问

宇田川宗光 演示





南宋(1127-1279) 

建窑黑釉兔毫盏 配十三/十四世纪朱漆花形盏托

口径12.4厘米  来源:日本重要家族旧藏



细看这只黑釉兔毫盏,深腹束口,为建盏中最经典的器形。厚厚的黑釉润泽可人,沿着盏壁流淌下来,在接近圈足之处凝为泪珠般的垂釉。


“兔毫”,是建盏烧制过程中随机诞生的“惊喜”。顾名思义,盏上黑釉中密布着仿若兔毛般纤细的条状纹路,如密布的细雨、闪电,向同一个方向流淌。这是因为建盏的黑釉中含铁量非常高,高温烧造时,铁质不断聚集达到饱和,随着釉层流动,析出的铁矿晶体就形成了一丝一丝的形状。

 

若在阳光下高倍放大观察,这些流淌的“兔毫”晶莹闪亮,与润泽的黑色釉面交相辉映,耐人寻味。




南宋 建窑黑釉兔毫盏(局部)


真正的兔毫盏珍品该是怎样的?


如宋徽宗在《大观茶论》里所说,一是“盏色贵青黑”,二是“玉毫条达者为上”


烧制过程中,析出纹理的形状、长短、色泽、分布疏密以及清晰度难以预测,变化多端,温度、时间稍有不同,便可能得到千差万别的结果。


最难以把控的是兔毫盏中的纹路色泽。在微妙的烧成条件下诞生的兔毫纹理,有金、银、黄、褐等之分。“银兔毫”最为人所推崇,有些银兔毫在阳光下泛绿光,为佳品;更珍罕的是泛蓝光的,堪称兔毫盏中的极品。

 

这件兔毫盏就带有罕见的银蓝色光辉——黑釉呈青黑,釉面析出的兔毫纹,丝丝绵长,边廓清晰,毫色由金褐渐变至银蓝

 

泛蓝光的银兔毫形成条件极为苛刻,即便生成了,由于形态的不稳定性极高,很容易消散,像这样纹路边界清晰,更是难上加难。


在今人看来,兔毫盏于平淡中深藏韵味,含蓄古雅、沉静敦厚的风格,在宋代已经达到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境界,此后,历代黑釉瓷再也没有超越宋代建窑兔毫盏所达的高度。




南宋 建窑黑釉兔毫盏(局部)



|2|



极品兔毫盏为茶饮带来的,是全方位的美学感受。

 

当年苏东坡到杭州上任太守,在西湖葛岭寿星寺歇脚,净慈寺南屏谦师闻讯赶来拜会,便特意带了名贵的兔毫盏为其点茶。苏东坡留下诗句:“道人晓出南屏山,来试点茶三昧手。忽惊午盏兔毫斑,打作春瓮鹅儿酒。”

 

兔毫盏频频在两宋文人墨客的诗文中出现,不胜枚举。


陆游在《烹茶》中夸:“兔瓯试玉尘,香色两超胜。”


黄庭坚在《西江月·茶》里写道:“兔褐金丝宝碗,松风蟹眼新汤。”


在宋徽宗的画里,也能觅得它的身影。


台北故宫藏赵佶《十八学士图》卷,描绘了宋代文人高士品茶饮酒的雅集。画面中,几位小童备茶的场面很是生动,桌上摆的恰是一只只黑釉茶盏配黑漆盏托。一位小童左手持黑漆茶托,右手拿小勺正准备舀出碾好的茶末,往茶托上头的茶盏里放。再看仔细点,茶盏上一丝丝纤如兔毛的纹理,表明这正是兔毫盏。




宋 赵佶《十八学士图》卷(局部)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3|


这几乎是黑色美学的“黄金时代”。

 

彼时风行的茶文化,改变了人们的饮茶习惯,茶具的设计与审美也随之改变。最重要的,就是以建盏为代表的黑釉瓷美学兴起。

 

在晚唐、五代刚开始烧造之时,建窑其实和其他窑并无大异,同样以青白釉瓷器为主。到了宋代,才逐渐转而烧制黑釉件,尤其是茶盏


北宋皇帝将建盏作为隆重赐茶专用的茶具,并为君、臣、士大夫斗茶之用,但同时,建盏亦被一般老百姓日用,寺僧们常用以喝茶、托钵僧也用它化缘,这种情况是其他中国古陶瓷所没有的。


上世纪六十年代开始,人们曾在福建水吉镇建窑芦花坪遗址进行发掘。此处龙窑一次可烧制十万件建盏,而这样的龙窑大概有几十条。令人惊奇的是,几十条龙窑烧制的器型几乎都是茶盏,可见时人对建窑茶盏需求量之大。


但一般的建盏与高层所用者有天渊之别,珍罕的传世珍品与一般出土器自然不可同日而语。



(传)宋 刘松年 《补衲图》(局部)

桌上倒扣着两只黑釉茶盏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那么,极致追究美感的宋代人,如何在饮茶过程中,最大程度地呈现建盏之美?来看点茶


有宋以前,人们喝茶普遍以水烹煮茶末。点茶,是宋以后兴盛的一种新玩法。


茶事自此时起,有了更多仪式感和美学意义。


审安老人《茶具图赞》




作于南宋咸淳五年(1269),线描宋代饮团饼茶常用的茶具,并以官职相称,加以赞文。这12种茶具即茶焙、砧椎、茶碾、茶磨、茶杓、茶罗、茶帚、茶托、茶盏、汤瓶、茶筅和茶巾。


点茶的程序是:碾茶(先炙茶,然后用干净的纸包裹,用槌敲碎,用碾轮碾细)、罗茶(把碾好的细末过筛,置于盒中待用)、候汤(煮水,讲究三沸)、熁盏(点茶前先须炙盏令热)、点茶(以小勺舀取茶末,在盏中调作膏状,以汤瓶冲点,边冲点边以竹制的茶筅或银制的茶匙在盏中回环搅动,即所谓“击拂”)。


点茶法始于唐,盛于宋,到明代随着团茶的废弃、散茶的兴盛而没落消亡。




日本茶道宗和流十八代、根津美术馆茶道具顾问宇田川宗光曾以这件南宋建窑黑釉兔毫盏演示点茶手法,足可见茶与茶器、点茶之间十足紧密的联系,及奉茶者的郑重。


- 宇田川宗光亲自演示点茶茶道 -

 






采摘下来的新鲜茶叶,会经过蒸、研、压模、烘焙等多道工序,做成一个个茶饼;正式点茶前,需要先浸泡茶饼,刮去表面油膏,再将茶饼用绢纸包好,烘焙,最后研磨成细末,进一步用筛罗过筛,留下最细腻的茶粉,置于盏中;盛有沸水的汤瓶直接在茶盏中分多次冲点,一边以竹茶筅在盏中搅打,打成后配上盏托饮茶。


由此延伸出的“斗茶”,更让喝茶成为一桩乐事。


人们聚在一起比试点茶功夫,提瓶端盏,品评茶汤,鉴赏茶具。黑龙江省博物馆藏佚名《斗浆图》,就记录了“斗茶”场面:中间一人正提起茶瓶倒茶,旁边两个品茶人,一位为壮年男子曲眉丰额,饮茶的姿势十分豪爽,另一老者端茶盏于嘴边,正在细细品味。旁边两位老者正在观斗,最边上的老者左手提着茶瓶,右手正在夹炭理火。


南宋 无名氏《斗浆图》

黑龙江省博物馆藏


那么,究竟怎么个“斗”法?


北宋名臣蔡襄在茶学专著《茶录》说:“视其面色鲜白,著盏无水痕者为绝佳。建安斗试,以水痕先退者为负,耐久者为胜。”


一是看茶面汤花色泽与均匀程度,茶筅不断搅打下,会不断产生白色“汤花”,纯白最佳,青白次之,再次为灰白、黄白;二来讲究“咬盏”,汤花浮面紧贴盏沿不退且久者为胜。

 

“点茶之色,以纯白为上”,最好的汤花洁白如雪,与茶之“白”最为般配的,自然是黑釉茶盏。


建窑所出黑釉茶盏,胎厚,保温,汤花不易消散;“底深而微宽”,更易于发茶——这些都是青白盏所不及的。而依蔡襄而言,建盏黑釉兔毫又是其中最上乘之品:“茶色白,宜黑盏,建安所造者绀黑纹如兔毫,其坯微厚,糒之久,热难冷,最为妥用,出他处者皆不及也”。

 

纵观整个中国陶瓷史,建盏引领了一种别样的华丽。青黑之盏,虽不事雕饰,却如同墨玉一般,耐人寻味。



|4|



燃了数百年的建窑,终归还是熄了窑火,湮没数百年。

 

入元后,随着饮茶方式的再次转变,不但独特的点茶技艺逐渐失去地位,连同独具一格的黑釉茶具也随之式微,在历史的行进中销声匿迹。

 

索性,在日本一切还“封存”完好。


据传,日本僧人于12-13世纪从浙江天目山径山寺修禅学道后,将建窑黑釉瓷带回日本。从此,他们将珍贵的建盏奉为至宝,顶礼膜拜。而寺庙中以茶礼形式保留的饮茶方式,也流传至东洋彼岸,成为日本茶道文化发展中很重要的一环。



他们尤为珍视这些宝物的流传,在整个收藏过程中,罕见的建盏名品在皇室、将军、贵族、高僧的手中被代代递传,得以形成完整有序的流传,故而品相也能保存完好如初。

 

这也是为何所见传世建盏在日本最多的原因。

 

目前全球仅存三件完好的曜变天目(天目:在日本泛指黑釉瓷),均藏于日本,被奉为“国宝”。其中,最好的一件被视作“天下第一碗”,轻易并不展出。每每出现,都引得全球建盏爱好者前往。


从左至右:大德寺龙光院藏、藤田美术馆藏、静嘉堂文库美术馆藏


无疑,能够拥有极品建盏的家族也是非同一般的。

 

比如静嘉堂文库美术馆这件头号藏品曜变天目,自日本战国时代便开始传承,经历过稻叶、德川——这都是日本赫赫有名的家族,直到1924年,才被三菱集团第二代掌门人岩崎弥之助购藏;另一件藏于藤田美术馆的曜变天目,在江户时代已经为幕府德川将军家族收藏,1918年为藤田平太郎购买,才归为藤田美术馆的镇馆之宝。

 

预展中将要出现的这件南宋建窑黑釉兔毫盏,同样来自日本重要家族收藏。它的收藏者曾特别请日本茶道宗和流十八代宇田川宗亲自考察。

 

宇田川宗光现任根津美术馆茶道具顾问,对建盏的鉴赏拥有丰富的经验。在茶室“一枝窓”,他郑重用此盏奉茶,泛蓝的兔毫在光的折射下,变幻莫测,让人心生一分怀古的敬畏。



宇田川宗光郑重以此盏奉茶


与茶盏相配套的,是一个十三/十四世纪的朱漆花形盏托。


自宋以来,茶盏和盏托常常成对出现,然而在数百上千年的流传中,往往消失破损,或单独保存。像这样仍配合无虞的,实为难得。


六瓣葵花形托盘,棱角圆润,花口对称工致,中间起托杯,下承高圈足,优美素雅。胎体轻薄,内外无纹,具有古色与禅意。



在流入日本之前,它原本整体髹红漆,或许是为了更为长久地保存这件原配盏托,入藏日本家族之后,盏托表面又罩上了一层金漆


这也是日本向来的习俗,不少流入日本的中国古代漆盏托,都会罩上金漆,并有茶道留名。这件盏托的圈足内,就留有一处茶道字款“芳”。


南宋 建窑黑釉兔毫盏

所配十三/十四世纪朱漆花形盏托

 




除了建窑这样的典范,宋代各地的陶匠们也曾悉心钻研,如何制作出种类更加繁多的黑釉碗。

 

江西的吉州窑,烧出了木叶纹、玳瑁纹和剪纸贴画的黑釉花盏;北方的磁州窑、耀州窑也模仿出了银色的曜变斑点;另外,河北定窑、四川广元窑等,都有仿建窑的茶盏产出。对于黑釉盏的个性美,匠人们竞相争奇。



此次抟泥幻化——中国古代陶瓷”专场预展中,你还能看到另一些风格的黑釉茶盏。其中,有四件即出自吉州窑,拙朴的风格透露出自然造化之美,正合禅宗“无所矫饰,浑然天成”的境界;另还有两件铁锈花小碗,来自北方窑口。


这六件黑釉茶盏均来自“也可清心——香港私人藏茶器具”系列,传承自香港同一收藏家,均品相完好,值得珍藏。


南宋  吉州窑黑釉碗

口径11.6厘米


南宋  吉州窑黑釉褐彩梅梢月纹盏

口径13.8厘米


南宋  吉州窑黑釉褐斑盏

口径16厘米

南宋  吉州窑黑釉剪纸贴花朵梅纹盏

口径15厘米


金  黑釉铁锈花纹小盏

口径9厘米

北宋  黑釉油滴盏

口径13.5厘米


耀州窑中黑釉制品鲜为人知,且传世数量不多,专场中还有一套北宋耀州黑釉托盏,盏与托是为原装,釉色、釉光、包浆等一致统一,托杯与盏相交处的痕迹也十分吻合。


北宋  耀州窑黑釉托盏一套

通高 10厘米

除了黑釉茶盏精品,另外要特别介绍的是这件珍罕的青白釉葵花形台盏


宋 青白釉葵花形台盏一套

通高11.5厘米


盛唐时期,金银器制作艺术达到顶峰,每每成为陶瓷器、漆木器等的模仿对象。到了宋元时期,等级禁限不再严格,民间金银器的数量也一时陡增,造型、装饰被模仿得更多,成了时代器皿制作的核心。

 

这件青白釉葵花形台盏就是典型模仿金银器的例子。在金银器中,台盏是高级酒具,以陶瓷放其形制制作的台盏,造型精妙,秀美挺拔,五瓣葵花纤柔娇媚,与滋润的釉色浑然一气,尽显宋式优雅。尤其胎质细腻洁白,坚实致密,釉色闪绿,莹润如玉。






南宋 青白釉葵花形台盏一套


青白瓷葵花形台盏一组两件,是为原装。盏呈五瓣葵花状,下承喇叭状圈足。内壁五道阳筋隔出五个花瓣,外壁压印凹痕,与内壁阳筋对应。盏托造型与盏相呼应,亦作五瓣葵花状。,盏足恰卧其中。台墙印刻覆莲瓣纹,突出饱满,具高浮雕效果。此器胎薄体轻,迎光可透。釉色闪绿,莹润如玉。造型秀美与滋润的釉色浑然一气,尽显宋式优雅,正可谓冰清玉洁,明净莹澈,饶玉是也。


北宋  白釉花口台盏一套

通高 12.5厘米

北宋  钧窑天蓝釉托盏一组

通高7.5厘米


本文参考资料:

__________________

建盏珍品的研究_陈显求

宋代茶画艺术研究_孙晓燕

天价建盏的历史成因_汤米

宋代建窑兔毫盏探析_刘鹏

建盏赴日特展考古记事_曾凡

建盏的美学特征及美学意义_金晓霞

宋代黑釉建盏的盛行及其釉彩特征_周亚东

浅论宋代建盏与茶文化之关系_罗移峰

唐物天目-茶盏在日本的传播_林蔚文

惠世天工-中国古代发明创造文物展_浙江省博物馆

特此鸣谢




预展:9月30日-10月1日

拍卖:10月2日-10月3日

地点:香港会议展览中心(展览厅5BC)

港湾道26号(近港铁湾仔站A5出口)



________________


特约编辑:付玉婷

出品:林梢青



ART一点

现已开通评论功能

留言分享你的感受



举报 | 1楼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