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建筑材料网络社区

水泥厂老领导的二三事

只看楼主 收藏 回复
  • - -
楼主
  

我眼里的老领导

我叫冯守祯,是在1973年从部队退伍又回到平定县水泥厂工作的,1974年任水泥厂总务科科长。当时正是艰苦创业时期,老领导贾丕山是水泥厂书记,上边不给拨款,只好自力更生办企业。水泥厂全体职工在老领导贾丕山的带领下,早上七点到厂,除了上边开会,厂里开会以外,基本都是利用篮球场晒矿渣、晒煤、晒铁粉,为的是节省烘干的费用,节省开支。

老领导贾书记对国家对厂总是精打细算,勤俭节约,从来不浪费一分钱,这是全厂公认的。他自己的生活也是非常艰苦,从来不吃小灶,不搞特殊。每天都是晚上十点多左右找我吃饭,问我晚上食堂吃什么。我说抿圪抖,他说给我热点抿圪抖就行了。如果晚上食堂吃的是玉米面窝窝头,他就切上三个窝窝头(每个窝窝头二两面),浇上点干萝卜丝或用白菜烩一下就吃,并说他的胃口很好,这样就行了。我们炒的窝窝头他从来不吃,因为当时每个职工每月才供应三两油。

老书记郭涌,一上台就抓住产品质量不放松,他深知产品质量是企业生命线,只有抓好产品质量不放松,企业才能生存下去,所以他始终把产品质量放在第一位。在他的领导下厂里成立了质量管理小组,每个班(组)都是一个QC小组,职工下班后每天都要集中培训一小时。赵捆柱副书记讲课,每月考试一次,从厂里到班组层层抓质量,化验室起到了“眼睛”的作用。经过几年的严把质量关,郭书记、彭长安师傅多次到阳泉质检站和省质检站送检产品样本,325#水泥终于在1981年荣获了“省优质产品”称号。

郭书记为了解放生产力,减轻职工的体力劳动,狠抓现代化管理,以前厂里到东白岸村拉铁粉,拉石子、拉土全靠厂里的小平车;阳泉加工备件也是靠小平车拉去拉回,郭书记看到眼里想在心里。要想搞好生产就必须机械化,必须减轻工人的体力劳动,郭书记就抓汽车运输,刚开始买回一辆“老洋毛”旧汽车,经过厂里的技术人员改装修理后投入生产,后来又在地区批了两辆小嘎斯汽车,郭书记还亲自去西安、广州通过平定籍老干部的关系,购回3辆汽车(当时汽车是计划控制调拨物资)全部投入原料的拉运,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减轻了职工的劳动强度,水泥从年产1.8万吨提高到年产4.4万吨,给国家做了较大贡献。


老郭书记

我叫任纯智,是1976年后跟老郭(郭涌,以下同)的,老郭接老贾(贾丕山,以下同)的班后,老郭的思想和做法更开放些,所以在搞建设中明确表现出和别人的不同,老郭是“钱要花得好,花得美,要像样一点”。如办公大楼、化验楼、大门就要建得现代化一点,又得多快好省又得美观大方,所以三层办公大楼的门厅特别漂亮,二楼三楼的会议室是一层一个样,几十年都不落伍。

开支上要节约,既要美观又要省钱,因当时的同意煤矿是工业系统内的兄弟单位,所以我就和老郭经常到同意煤矿去找电线,找木头。老郭既是书记也是装卸工,有一次不小心把硫酸倒在身上,把鞋袜都烧坏了,他还是继续装卸直到任务完成,让人感到非常心疼。

在老郭领导下,水泥厂先后在1977年修大厅54平方米,开支5千元;修车间508平方米,开支4万元;1978年修车间1105平方米,开支8万元;1979年修围墙30米,1979年修车间910平方米,大楼540平方米,开支5万元;1980年修车间420平方米,开支3万元;1981年修建大门300平方米开支4万元。

老郭重视现代化,老贾重视修路,所以工人有“郭涌汽车,丕山路,王守信的面面不出库”的说法,水泥厂1977年建烘干车间时,老郭每天都和工人干在一起,吃在一起,看不出哪是书记,哪是工人。元旦之际正值浇顶,他和工人们一直干到下午三点才吃午饭。在老郭的领导下,全厂工人齐心协力,使水泥由年产1.8万吨发展到年产4.4万吨,利润逐年提升,成为全县利税大户。在此期间,在老郭书记主持下先后建起了县二中后面的、水泥厂北面和上城南营的职工宿舍,职工生活得到极大改善。

 

对贾书记的回忆

我叫王文智,我和冯守祯、任纯智都是上世纪70年代初进入平定县水泥厂工作的。当时厂里到处是杂草丛生,厂区没有围墙,周围都是东倒西歪的铁丝网,实际上连一个大户人家的庄窝都不如。办公室、化验室、仓库等等只有十眼窑洞,一个瓦房;主要生产设备只有一个立窑、一台球磨机、一台粉碎机;生产运输工具就是平车,铁锨、铁镐等普通工具。原料库有四个平库,两个生料库、两个成品库、一个烘干房(用来烘干铁粉、水渣),因为只有一台磨,只好替换着用,一年只能生产几千吨水泥。从1970年贾丕山书记调入厂后,由于国家对“五小”工业的重视,加之贾书记的不辞劳苦,多方筹集资金,新建了职工宿舍、食堂、原材料库房,重修了围墙,水泥厂才有了一个工厂的模样。这些变化都是领导带头,全厂职工积极参加义务劳动的结果。贾书记为了搞好生产,不顾自己的多种疾病和严重的脉管炎,吃住在厂里,白天忙碌在各个生产现场,及时解决生产中出现的问题,从而保证了生产进度;晚上在休息之前,还要到每个班组车间,甚至职工宿舍找工人座谈,了解职工生产生活中存在的问题,然后他才会拖着带病的身体和有严重脉管炎的腿回到办公室休息。休息之前,他总是把身体靠在椅子上,把腿放在凳子上,让腿和脚的疼痛减轻点,这样过一段时间才能上床休息。

贾书记原是搞经济的,他有一定的经济头脑,对水泥生产却是个门外汉,只知道个点滴皮毛,但他有一股钻劲,有一股不耻下问的精神,他虚心向技术人员学习,向老工人学习,很快懂得了水泥生产的知识和工艺流程,乃至机械设备的使用及管理,能源消耗,产值产量提升的方法,做到了心中有数。从人员的合理分配使用,设备的维修费用,原材料合理管理,都做到人尽其才,物尽其用。窗户的玻璃要安几块,合几平方米,用几个钉子他都会精打细算。他就是这样一点一滴的算计,生怕有一点浪费。他硬是将一个人员少,设备旧,技术弱,条件差的水泥厂,打造成了一个生产优质水泥的模范企业。因此,全厂职工给他送了个外号叫“铁算盘”。

为了改变水泥厂“一进大门两脚泥,一遇刮风全身灰”的现状,贾书记没有少费心,他感到柏油路面好,但当时的柏油(沥青)却不好找,只好到交通局找交通局长协调,因为当时物资短缺,主要公路都不够用,在厂内搞绝对不可能。所以几次都没有搞到,要用柏油修路那简直比登天还难。但他并不气馁,想尽了一切办法与交通局软磨硬泡,协作终于取得成功,解决了在厂区铺路的所有材料。柏油路铺好后,他又发动工人在两旁栽树,这样就有了路面平坦,绿荫葱笼的厂区柏油路。因此工人顺口就将此路叫成“丕山路”。

说明:“郭涌汽车,丕山路,王守信的面面不出库。”是水泥厂上世纪70年代的顺口溜。“郭涌汽车”指的是曾任书记厂长的郭涌为解决企业的运输问题,历尽千辛万苦为厂里改装汽车一辆,购买5辆新车,解决了厂里运输问题的往事;“丕山路”指的是曾任书记的贾丕山为解决行路难问题,带领职工自力更生硬化厂内道路之事;“面面”指水泥,当时的水泥供不应求,所以从库管员王守信的手里拿到水泥是非常不容易的。(冯守祯 任纯智 王文智)






举报 | 1楼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