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记忆中,第一次对水泥的认识,源于1974年秋收后到1975年麦收前的那一段时间。那时,在全国农业学大赛、大搞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大好形势鼓舞下,长安县组织了约10万人参加西干渠建设大会战,目的就是修建一条从长安县石砭峪水库到县境内蛟河的人工水渠,主要用于旱季抗旱和雨季排涝。当时由于没有现在这么多、这么先进的现代化施工机械,一切都是靠人力来解决,施工工艺就是先用人工挖出一条倒“梯形”的河道,再用石块砌底和砌帮,靠着南高北低的自然地势,每隔200米左右挖一个储水池,便于抽水上岸。可惜这么好的一个工程,由于当权者的愿望脱离实际,建成后基本上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成了一个劳民伤财的烂尾工程,记忆中好像只应用三、四次。当时筑底和砌帮时,对石块进行灌缝和勾缝用的砂浆,就是用当时长安县水泥厂生产的“翠华山牌”水泥和陕西省耀县水泥厂生产的“秦岭牌”水泥配制的。那时的水泥包装袋都是牛皮纸制作的,质量非常好,施工现场的民工为了使用方便,图省事,就用铁锨将水泥袋拦腰扎断,不按照拆线程序进行拆袋,使得本来可以再次利用的水泥袋刹那间变成了一堆废物。好在当时国家具有很好的废旧物资回收利用政策,每斤烂牛皮纸可以卖到5分钱,我就利用下午放学后的时间,去工地上捡拾一些被民工丢弃的烂牛皮纸袋,积攒下来后用架子车拉到公社的废品收购站去卖。记得有一次最多的卖了5块多钱,我用其中的一块二毛五分钱买了两本当时最流行的小说《西沙儿女》和《闪闪的红星》,这是我第一次掏钱购买文学书籍,也是第二次接触长篇小说。之前阅读的第一部长篇小说是在小学四年级时,看过一本由著名作家李云德所著,描写解放初期解放军支持东北辽南孤鹰岭铁矿恢复生产、支持前线和矿工生活的《沸腾的群山》。
第二次与水泥的接触在1997年初中毕业时,跟随在黄峪沟水库(周边五个村联合修建的)担任副总指挥的父亲,到水库工地进行劳动锻炼,实际上也是为了给家里多挣几个工分,减轻一点父母的负担,给自己上高中挣点学费。在工地上自己年龄最小,看在父亲的面子上,指挥部领导让我给抬石头的民工过磅,就是每人每天必须抬多少重量的石头才能完成任务,才能换来满分的10分工。在工地上接触最多的就是石头,除过石头就是沙子和水泥了,沙子就地取材,就从河里直接捞取,水泥则需要到附近的水泥厂去凭指标购买。记得有一次父亲回来告诉工地总指挥,说县水泥厂没有水泥可供,要到西安市水泥厂购买。父亲去的时候是骑着自行车去的,单趟近60里,回来时坐的是拉水泥的大卡车。卸车时我看到牛皮纸包装袋上印的是《钟楼牌》水泥,摸摸水泥袋还是热的,开始还以为是太阳晒了才热的,但父亲说出厂时就是热的,是才包装好的就拉回来了。当时由于我那些可怜的父辈人,对水泥生产和应用一无所知,以为只要出厂就能用,加上工程紧,也不经任何检验就破袋使用了。有了袋装水泥,就有了牛皮纸水泥袋,工地领导就让我在过磅间隙把破烂的水泥纸袋收集起来放在一堆,等有来运水泥的汽车了,拉到公社的废品收购站卖了,弄点小钱,给大伙们稍微改善一下生活。由于每天收拾烂水泥袋,我的小手就很快被碱性很强的水泥蚀得退了一层皮,那时候我才知道水泥是有蚀性的。看到了民工沿着峻峭的山路,用脊背将50公斤重的水泥从水坝底部背到水坝顶部的艰辛,也可能就是那次劳动锻炼,使我有了走出农村,到外边工作的念头,也使得自己在后来高中阶段的学习变得更加刻苦努力。
1981年8月,,国家恢复高考招生以来第二个考上学校的中专生。村里的老支书从公社开完会顺便捎回了我的录取通知书,信封上印着“国家建筑材料工业部 洛阳建筑材料工业中等专业学校”字样,打开信封,看到自己被该校的“水泥工艺”专业录取,当时也不知道水泥工艺专业是学啥的,将来干什么工作,就想着可能就是造一些电杆、楼板等东西,反正只要不在农村务农,能出来总比在农村强多了。8月29日一大早,我和我最亲密的三位同学一起,从长安农村踏上了奔赴九朝古都洛阳学习水泥专业之路。到了学校,经过老师和师兄的介绍,才知道水泥工艺专业就是学习怎样生产、检验水泥的,根本和电杆楼板不着边。后来在校期间,先后去了河南平顶山水泥厂、南阳的武汉军区空军水泥厂、湖北荆门的葛洲坝水泥厂等工厂实习,参观过也见识过当时的蛋蛋窑、立波尔窑、机械化立窑、干法中空窑、湿法长窑,生料磨和水泥磨全是清一色的球磨机,冷却机有多筒的、单筒的、篦式的冷却机等。对我震惊最大的就是在1983年秋天,我和几个同学搭火车去了趟葛洲坝,亲眼见证了用我们实习的那个厂生产出来的大坝水泥修建的葛洲坝工程,我们去时主体工程已经完工,坝顶上已经有公路通车,中间还有一层通火车,最下边的自然是长江航道了。
结束了两年半的求学生活,在1984年春节过罢的3月份,我被分配到了西安市雁塔区水泥厂。当时有好多同学、朋友都羡慕我,说一个学水泥专业的,能分配到西安市区,实在是机会太好了,很难得呀。当时确实很高兴,现在看起来就有点悲哀了,如果当时能到大点的水泥厂好好学习、干上二十年,我想我也不会是现在这么个工作状况。在雁塔水泥厂的21年半时光里,我从一名配料岗位工、磨机喂料工、控制组检验员慢慢成长为一名水泥工艺专业的技术员、助理工程师和工程师,先后在厂磨机车间、化验室、基建科、技术科、生产科、质量管理办公室等部门从事过配料操作、磨机喂料、质量控制检验、画图设计、描图、计量管理、能源管理、质量管理、质量体系管理、企业管理等多项工作,使自己的知识技能和人生阅历得到了较快的丰富和提高。那时候的“雁塔牌水泥”在西安市场上可是一吨难求的,是西安建筑市场上仅排在耀县水泥厂的“秦岭牌”之后的第二大品牌水泥,是国家优质产品银奖获得者,是连续五年的全国地方旋窑水泥企业质量评比前三名的标兵单位,是省政府命名的省级先进企业和质量效益型企业。2005年下半年,由于公司和个人的各种原因,我离开了我为之奋斗、奉献了我人生最美好青春时光的西安雁塔水泥公司,踏上了下岗失业找工作的人生苦旅,此时我最喜欢的歌也由《小草》变成了刘欢的《重头再来》,从“没有花香没有树高,我是一棵无人知道的小草,从不寂寞从不烦恼,你看我的伙伴遍及天涯海角……”变成了“心若在梦就在,天地之间还有真爱。看成败人生豪迈,只不过是从头再来……”在这段最悲惨的日子里,我曾经在陕西时代经纬认证咨询公司等企业从事过短时间的质量管理体系和环境管理体系认证咨询、管理工作,都以专业不对口而失败。原以为我这辈子可能与水泥厂、与水泥工艺专业再无接触的机会了,缘分尽了,谁知在2007年和2009年应朋友之邀,先后两度进入了西安祁连山水泥有限责任公司,又重新端起了水泥这个饭碗,担任公司总工程师这个纯技术活的角色,为该公司的技术改造、评定西安市名牌产品、环保验收、生产和技术管理也做了许多实实在在的工作。
2008年10月,经朋友推荐,我通过了北元化工的面试,在2009年11月份正式进入北元化工,成为了北元化工水泥有限公司的一名外聘师傅,也算是水泥有限公司最初成立后的14人之一,该是元老级的人物了吧。那时候已进入冬季,安装和土建工程基本上处于停工状态,水泥装置区到处是沙堆、土梁、壕沟、地坑,以及未完工的各种建筑物。四大主机只有一线的生料磨安装了近半,回转窑、煤立磨和水泥磨还都不见踪影。由于当时工程停工,白天主要的工作就是审图,编制规章制度和开车计划等文件,晚上值班时就是夜间巡查,防火防盗。有一次巡查到一线制成成品库时,看到为了赶工期,施工单位在成品库内放了三堆炭火,感觉整个成品库内都是热浪滚滚,不由得再三提醒看护人员注意防火和煤气中毒。到了2010年3月,盼望已久的回转窑才陆续运回,直到4月份才完成回转窑筒体合拢,终于在9月份熟料系统烧出了北元水泥的第一批熟料,11月份产出了北元的第一批水泥;2011年9月二线水泥磨部分投产运行,12月份熟料部分投产运行。从进入北元到现在,我一直在生产技术科,先后负责水泥生产工艺、能源管理体系、计量管理体系、质量管理体系、特种设备、技术管理体系和科技创新、效能监察、生产许可证、安全生产标准化、安全文化建设等方面的工作,基本上把自己多年来积攒下的知识和技能都应用在了水泥公司的生产管理上,其中的辛酸苦辣也只有天知、地知、我知。
随着这几年国家经济发展增长速度的放缓,水泥等行业也出现了前所未有的产能大过剩,国家也在积极倡导和引导水泥、钢铁、煤炭等行业进行企业的转型升级。北元水泥作为一个行业里的中型企业,发展前景还是被看好的,资源优势、地理优势、人才优势、经营优势还是相当巨大的。与年轻人相比,尽管我辈已失去了年龄优势,在工作中也出现了记忆力减退、反应迟钝、技能落后、观念老化等问题,但我们同时也具有年轻人所不具备的知识面广、技能多样、技术专长、管理精细的经验、经历和人生阅历,在工作责任心、细致和精致、能力和毅力、追求完美、讲求系统的实际效果上远胜于他们。老骥伏枥,雄心犹在,不需扬鞭,当自奋蹄,正像水泥一样,虽然早期强度增长慢了,但靠着外加剂的激发作用,还能在后期强度和其它性能改善方面发挥作用。先天不足,后天可补;体力不支,智力可续,唯有在工作中不断夯实知识根基,开阔目标视野,提高思想境界,激发工作灵感,才能无悔于、无愧于自己为之奋斗多半生的水泥行业。
(文/水泥有限公司 边新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