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次。阿难。又汝今者妙净见精。为与明合。为与暗合。为与通合。为与塞合。若明合者。至于暗时。明相已灭。”
假使你能见之性在光明里头能够见东西,跟光明配合能够看东西,那黑暗来的时候你就看不见黑暗了,因为能见之性跟着光明跑了嘛。此见即不与诸暗合。那这个能见之性就不会看见黑暗了,事实不然哪,光明是现象跑了,黑暗来了我看到黑暗。云何见暗。他说那跟着光明跑了,你还会看得到黑暗哪?
“若见暗时。不与暗合。与明合者。应非见明。”
假使看黑暗的时候,你说我这个能见并没有跟黑暗两个结合,那么只有跟光明两个结合。“应非见明”,这个理论就错了。明来能够见明,暗来能够见暗。
“既不见明。云何明合。了明非暗。彼暗与通。及诸群塞。亦复如是。”
也是一样的道理。这一段论辩的问题我简单的讲到这里,大家自己研究一下,这不是随便讲理论啊,同修道见性有关。那么阿难听到这里怎么办呢?阿难又起来问话了,同我们一样,又举个手起要问话了。阿难起来,又磕个头,顶礼合掌。
“阿难白佛言。世尊。如我思惟。”阿难跟佛讲,好,照我现在听,他一边听一边自己在做功夫,在思想。他说照我现在想想:
“此妙觉元。与诸缘尘。及心念虑。非和合耶。”
他说照佛你老人家刚才讲我有点懂了,现在照我这样想想,“此妙觉元”我们这个本性很玄妙的,本觉之性这个生命的根源,“与诸缘尘”同世间的(身体也是外尘了)这些因缘,同我这个能够思想的想东想西就是心里所起的思念作用了,譬如我们大家眼睛闭到看,心理都在想,你也知道想。阿难现在说我那个知道在想的同这个思想不相干啊,“非和合耶”好象它两个分开的哟,对不对?你没有分开呀?那糟糕,那要吃点化学药品把它分化分化。你看看,你现在听话的,不是有一个能听话知道自己在听话的对不对?这个听话的和知道的不是分开了吗?分不开呀?分不开有问题。
大家就是没有经过好好的静坐,静坐了你就晓得有时候分得很清楚,这是妄想没有关系,知道妄想这个没有动过。阿难这句话你懂了,用功的人看这个经典就晓得不是讲理论了,你功夫不到这里,象阿难这个话就讲不出来。他一边他在听佛说法,当场就在习定就在试验。他说这个很妙能知觉的这个生命本源“与诸尘缘”同外面攀缘的这些尘劳烦恼及心念虑和我里头这个思想好象是分开的,不在一起啊。佛说:
“佛言。汝今又言觉非和合。”佛又抓住他一句话了,阿难并不是不对哟,不过是一点点进步。佛又一步一步把他带领向前面上进。佛又抓住他,说你现在又讲 “觉非和合” 认为这个本觉,自己能够知觉感觉这个本性不是因缘和合的作用。和合就是身体和思想这两个都是尘缘和合。
“吾复问汝。此妙见精。非和合者。为非明和。为非暗和。为非通和。为非塞和。”
同上面辩论一样,若非明和。则见与明。必有边畔。你说两个不和合,那么你感觉到自己,这是妄想,哎呀,我现在看到它,这个妄想它自己乱跑,我不理它,没有关系,那么那个妄想和你所知所见的它有一个边际了?必有边畔哪。汝且谛观。这个谛观不是眼睛看书啊,阿难还坐在那里听,用功啊。他说你仔细看,就是反观了。《心经》上说,照见五蕴皆空,内观,反转来看。
“何处是明。何处是见。”哪里是光明,哪里是见啊?我们张开眼睛看到光明,他说哪个是光明?我们看到光明的时候,我能看光明的在这里?还在脑里?还在光里那里?还在中间?
“在见在明。自何为畔。”光明那边是光明到这里为止,眼睛到这里出来两个才配合,他说如果是这样的话,总有一个边际在。两个手合拢来也有个边啊,有边嘛,不是没有边。他说总有边畔的,自何为畔。
“阿难。若明际中必无见者。则不相及。自不知其明相所在。畔云何成。”
他说阿难在光明里头你认为当我们看到光明的时候,说没有能见的精神在光明之内。“则不相及”,光明同我们的精神没有关系了。那么这种现象“自不知其明相所在,”即然同我不相干,我看光明的时候就不知道有光明啊。等于孔子讲过一句话: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所以一个人害了相思病的时候,或者是支票不兑现要坐牢的时候同害相思病一样,那个时候喝茶也不晓得茶味,吃菜不知道菜味。因为心性不在这里,同样的道理啊。自不知其明相所在,畔云何成。那中间怎么有个边际呢?
“彼暗与通。及诸群塞。亦复如是。”也是同一个道理。
“又妙见精。非和合者。为非明合。为非暗合。为非通合。为非塞合。若非明合。则见与明。性相乖角。”
假使说光明跟见性不相合,能见之性跟光明的现象乖角,两个是相反的,等于牛角一样一边向东一边向西,两个配不拢来,我们就看不见东西了。如耳与明。了不相触。等于耳朵与光明不相干,耳朵不需要光明的,眼睛需要光线,耳朵并不需要光线,他两个可以不相干。
“见且不知明相所在。云何甄明合非合理。”
所以能见之性同光明境界里头,你都搞不清楚,这个里头“甄明”你怎么样选择分析清楚光明跟我们见性的关系合理不合理?他说你根本就搞不清楚。
“彼暗与通。及诸群塞。亦复如是。”
下面有一段我们今天把它讲完,阿难。下面是结论很重要。
“汝犹未明一切浮尘。诸幻化相。当处出生。随处灭尽。”这要圈起来要背来啊。
“幻妄称相。其性真为妙觉明体。”这是佛的直指人心见性成佛之路。他上面给阿难的分析,用逻辑的方法把他围剿一翻,头都把他搞昏了,他头脑搞不清楚,没有那么高的智慧。下面一直来了,单刀直入。他说阿难,你还不懂啊,你还不明白,
“一切浮尘”世界上一切这些物理世界的现象,都是幻化的,都不实在的。你看这个建筑,水泥钢筋的建筑实在吗?不实在的,幻化的、人为的,一个梦一样做出来的。三十年前,三十八年三十九年,我们从这里来,谁到这个地方?胜义路这一带是荒地,都是泥巴地,田地。那个时候我记得那个时候人家拿一点地,二十几块钱一平要不要?说疯了?拿这些话来我们谈。现在你看就不同,水泥钢筋,做梦一样起来,千万年以后算不定这里又是空的。一切都是幻化,
“一切浮尘,诸幻化相”,世间一切皆是幻。
“当处出生,随处灭尽。”譬如我们眼睛嘛,抬头看见前面现在有个东西,哎,回去看书,前面这个东西没有了。当处出生,随处灭尽,当下即生即死。“幻妄称相”,这个幻境里头的妄相叫做现象,那个看见幻象这个本性真为妙觉明体。无体无谓这个叫做妙觉明体。
“如是乃至五阴六入。从十二处。至十八界。因缘和合。虚妄有生。因缘别离。虚妄名灭。殊不能知生灭去来本如来藏。常住妙明。不动周圆。妙真如性。性真常中求于去来迷悟死生。了无所得。”
进一步,叫我们分析自己,五阴就是色受想行识,六入就是六根眼耳鼻舌身意,十二处(眼耳鼻舌身意色声香味触法),十八界(六根六尘中间叫十八界)。换句话现在佛在分析我们心理的作用生理的作用同五阴,这个不详细讲了,大家都知道。六根十二根尘十八界都是因缘和合所生,虚妄有生:幻相。
“因缘别离,虚妄名灭”,活几十年在这里,人生真是啊,我们想想好象几十年的事就在眼前。最近常常看到别人的小孩玩,我想我的小时候也是那么动的啊。哎,已经不知道了,算不定明天就告假了,再见了。几十年就是虚妄有生,“因缘别离”因缘分离了,“虚妄名灭”,你觉得死亡了,也没有真的死亡,不过这个幻相变去了。所以现在的电视电影你就看到了,打开一看就有,看完了一关了没有,再打开倒转来一看又有,“虚妄有生,虚妄名灭”。
“殊不能知。生灭去来。本如来藏。常住妙明。不动周圆。妙真如性。性真常中。求于去来。迷悟死生。了无所得”。
你不知道,可惜你不懂啊,没有悟道,不知道这些现象界的生生死死,生灭就是生死;去来:昨天、今天、明天,去年、今年、明年,过去、现在、未来,这是时间上的,都没有,即没有过去也没有未来,也没有现在,因为说一声现在就过去了,说未来已经变现在,又过去了。但是你说那么空吗?不空啊,它都在这里。所以“生灭去来,”。自体、自性没有动过。“本如来藏”,如来藏是本性。“常住妙明”:它缘起性空的,因为缘起性空它没有动过,常住妙明。“不动周圆,妙真如性”:如如不动,所以在密宗呢,北方叫不空如来。如如不动。“不动周圆,妙真如性。周遍圆满”,自己的本性无所不在,可惜你忘记了自己的本性。所以自己的本性使我们的生命能生死来去的自性的真如妙性,无所谓无常也无所谓常。“性真常中”(真如妙性),这个真常中求它生死来去,说几时开悟?本来都没有迷过悟个什么?谁迷了?本来没有悟嘛,你不要求悟啊,自然就不迷了。你本来都很好,你看那一边叫门外,等一下出这个门下电梯都回家,大家都晓得,可见都没有迷过嘛,都清楚得很。妙真常性,本未曾迷何曾有悟啊!“求于去来,迷悟生死,了无所得”所以六祖悟到道时: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本来空,所谓空不是没有,那个是本性。那么佛在告诉阿难这一段,因缘自然和合境界讲到这里,下一次开始他是详细分析生理和心理作用为什么是本性的功能。那是下一次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