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中秤,心中秤,行为自有天照,秤虽小,却可以称人心。
“瞧瞧这秤,翘这么高,肯定不会让你吃亏的……”说着,商贩将提纽换到拿着秤砣的右手上,左手将秤盘上的东西取了下来,放进买家准备的菜篮子里。买家则高高兴兴得,付了钱。曾经,秤是我们日常买菜购物里,最为常见的器物。
秤在中国已经使用上千年的时间了,是中国人独有的测量工具。由带秤星的秤杆、金属秤锤、秤纽、秤钩或秤盘等组成。杆秤一般都有两组刻度和秤纽,以适应不同量程。根据杆杠原理,离称钩近的秤纽能称更重的物体,俗称“大提”,靠左边一点的秤纽量程较小,又叫“小提”。不同于天平称重时必须准备一堆等重的砝码,秤只需用一只固定重量的秤砣,通过在秤杆上调整位置,既可测量出物品的重量。这是中国先人们的智慧。
戥(děng)子,又叫司马秤,又称等子,是秤的一种,用来称金、银、药品等分量小的东西,最大单位是两,最小到分或厘。一厘,相当于今天的31.25毫克。相对于日常用的秤,戥子的制作更为精致,用一个匣盒装着,确保精密。现在在很多中药材店里,还能见到。
秤杆上的铜钉叫作“秤星”。据传说,是根据天上的星宿演化而来,颜色必须是白色或金色。秤星头一颗叫“定盘星”,将秤砣挂在定盘星,空秤而悬,秤杆正好平衡,俗称“秤平斗满”。秤星共计16颗,前六颗代表南斗六星,后七颗则代表北斗七星,最后是“福、禄、寿”三星。用来告诫生意人要诚实信用、不欺骗,欺人一两失“福”;欺人二两则后人无“禄”(没官做);欺人三两要折“寿”。
日常用的秤,是以“斤、两”为分量值的,从秦始皇制定统一度量衡之后的数千年里,中国人一直沿用“一斤十六两”的计量方式。南宋数学家杨辉在他的《日用算法》(1262年)中编造了 “斤价求两价” 的歌诀。后有人演绎出了“斤秤歌”,或叫“斤求两价念法”、“截两为斤歌”、“斤下留法”、“斤秤流法”、“两求斤”。其歌诀如下:一退六二五;二一二五O……八五OOO……十五九三七五;十六一OOOO。俗语“一退(推)六二五”,“半斤八两”由此而来。
现在,秤基本被电子秤取代了,偶尔在偏远的地方集市上才能看到。在买卖的过程中,秤不仅承担了测量,完成了公平交易的基础。同时,在交易的过程中,高高翘起秤杆,还承担了中国人的人情味,让买家内心感受到了更多些的实惠。这不同于精准测量与计算下的金钱交易,在生意里,充满了人与人之间,温暖的情感与交流。
图片来源:互联网络
歡迎分享至微信“朋友圈”
接收、调阅往期资讯加微信公众平台:
『日用之道』微信號:riyongzhidao
关注平台,我们一起努力探索日用之道
点击菜单“日用目录”您可以得到相应资讯
寻日用之道,出适用之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