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日报记者辛义生 杜鹃报道:7年,犹如白驹过隙,青春,却已一去不返。弹指间,所有异国他乡经历的苦涩与喜悦,艰辛与收获,都随着丁玮娓娓道来的故事,沙漏般静静流逝了。
这几年,太重抓住国家“”建设的历史性机遇,加快技术创新和产品创新,使“太重制造”很快走进俄罗斯、土耳其、南非等“”沿线国家,60多台大型挖掘机和铁铲等矿山设备受到全球14个国家的青睐。故事的男主角丁玮,就是负责该公司销售给俄罗斯的设备安装及售后服务的。
丁玮今年46岁。2011年起,太重首台35立方米大型电铲成功出口俄罗斯,太重俄罗斯售后服务站随之建立,丁玮是首任站长。见上丁玮一面比较困难,因为每年他要在俄罗斯驻守260天以上。正当记者准备通过电话和微信视频的方式完成采访时,得知了他回国治疗腰伤的消息。
9月14日,在太重集团矿山设备分公司的装配车间,记者终于见到这位脸庞黝黑、身材壮硕的丁站长。当时,他正一步一拐和同事们查看要带到俄罗斯的安装备件。“在俄罗斯为当地客户服务,工作需要爬上爬下、来回巡视,每天干活超过十个小时,时间一长,腰椎间盘突出,疼得厉害。昨天刚拍了片子,还未做出诊治方案。”丁玮向记者解释了走路不畅的原因。
“我们的服务站建在一座孤岛,除了矿工,没有其他人。从北极机场下了飞机,到孤岛要坐15个小时汽车,其中很多是冻土路。”丁玮把记者思绪带到那遥远的地方。
“我们处于俄罗斯新西伯利亚,距离北极圈已经不远,即使是夏季最热时分,最高气温也不过十几度,冬季气温则能低至零下52度。冬天作业时,所有操作必须戴手套,否则皮肤一碰到金属就直接黏在一起了。”
极寒天气对机械部件的损害非常大,售后服务工作异常艰难。丁玮自信地说,能应对世界各地极端气候的挑战,才是太重装备脱颖而出的关键;能在极寒地区做好售后服务工作,是太重获得用户认可和赞誉的法宝。在这种极寒天气下露天作业,正是太重挖掘机的看家绝活之一。
6年前,在丁玮和队友的努力下,太重首台出口国外的大型矿用挖掘机设备比合同规定提前17天投入使用,而且运行良好,得到了矿方的一致好评,使得客户库茨巴斯煤业有限公司又采购了4台WK-35电铲,价值3亿元人民币。
金矿位置偏僻,购物需要开车去100多公里以外的小镇,没有充裕的外出时间。尤其难熬的是遇到极昼,丁玮和队友们根本没法入睡,他们就用换下来的旧衣服和防雨布自制成窗帘,靠着“冥想”在自制黑夜中休息。
“我们在矿上的集体宿舍生活,虽至深夜,但亮光还是从其自制遮光帘中透出来,我们只能把自己闷在被子里,强迫自己睡觉。”
丁玮笑着说话,轻松得像是叙述别人的故事。
在太重,像丁玮一样的人还有很多。太重人称他们为“太重制造”使者,也有人称他们是“”使者。
(编辑:王嘉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