桐道堂古琴书房
宋宣和内府所藏“春雷”琴考析(一)
“唐琴第一推雷公,蜀中九雷独称雄。戊日设弦已施漆,信有鬼斧兼神工。选材酣饮冒风雪,峨嵋松迈峄阳桐。吴越百纳云和祥,‘春雷’亦见宣和宫……”这是清末琴坛巨擎湖南杨宗稷咏雷威琴之句。
从文献记载看,雷威生平所造的琴,以“春雷”为最。“春雷”曾经是北宋宣和殿万琴堂中的第一品,且又经历了金、元两代,著录颇详。这样的琴,如果今天犹幸存于世,无疑是一件极其珍贵的历史文物,是存世唐琴中的一件瑰宝。当然也可以说是一件举世无双的至宝了。
然而在传世古琴中,确有一些题名为“春雷”之琴,淘汰去一般常琴之外,值得探讨的对象有三,一在北京,一在旅顺,一在台湾。
↑旅顺博物馆↑
旅顺博物馆藏的“春雷”琴,在60年代初曾经送到北京,请当时的古琴研究会副会长、名古琴演奏家查阜西先生鉴定过,确认是唐代制品。1962年9月18日,查氏又到旅顺,对该琴经过了再次研究,写下了书面鉴定意见:“顷到馆得见旧藏两琴,其一曰春雷,漆糙均古,小蛇腹断,断齐而长,唐代物也。未必即宋内府原品,或民仿野斫,但时代绝不在五代之后……”1989年我在撰写《旅顺博物馆藏“春雷”琴辩》时,补充指出,这张唐琴的“春雷”题名及“沧海龙吟”大印均系重髹后所刻,原有字迹隐约而不能辩。因此,可以断定旅顺博物馆的“春雷”琴,绝非宣和百琴称最之物。
↑春雷琴↑
此外,还有两张号称宋内府原品的“春雷”琴,其一为北京琴坛耆宿、已故的汪孟舒先生旧藏,40年前余屡造访先生之庐摩挲抚弄之,先生曾以宣和故物相告,当时囿于见闻,未敢信其必然,仅确信其为唐物而已。
↑张大千↑
另一张则是我国著名老画师张大千先生的旧藏,70年代末,阅香港琴人唐健垣君所辑《琴府》,始知张氏亦藏“春雷”琴,且亦自诩为宣和万琴堂称最之品。张氏故后,琴归台北故宫博物院,业经专题展出过。由于对张氏琴知之甚少,且未经寓目,故在写旅顺“春雷”一文时,对汪、张两氏所藏孰为宣和旧藏,未能深入探索。去岁春,得香港琴人所贻台北《故宫文物月刊》59期,其中发表了南迁旧藏与新入藏之琴,得见张氏“春雷”的图形及有关介绍文章,文中对这张“春雷”全盘接受了张大千先生的论点,也接受了台北琴家容天圻先生肯定它为唐琴的说法。
如此,南北两地的两张“春雷”琴,究竟谁家的是宣和万琴堂故物?宣和故物的“春雷”琴是否尚在人间?就值得作深入的分析研究了。为了说明问题,兹不厌烦琐,爰就宣和皇帝的珍藏及其北来文物、名琴的流散情况与有关“春雷”琴的文献记述一一罗列出来,作一次较全面的分析研究,明辨是非,藉以与台北故宫同仁在文物鉴定方面,继朱碧山银槎、王徽之晋琴之后,再作一次学术交流并抛砖引玉。
一、宣和内府珍藏及其北上的概况
↑宣和博古图↑
在封建社会的皇帝中,好古尚奇,擅长书画而又妙知音律者,莫过于宋徽宗赵佶了。赵佶以至高无上的权威,搜求金石书画奇珍不遗余力。据《珊瑚网画录》说:当时赵佶在宫中设置有画院、书院、琴院和棋院,收罗天下百工能手以充待诏,为其研究作服务。流传到今天的《宣和博古图》、《宣和书谱》和《宣和画谱》,就是当时经其研究、鉴别和整理出来的金石书画著录书籍。而未及整理著录的文物,其数量也是难以胜计的。
仅《靖康稗史》所收《呻吟语》中所述,就可知其大略。据该书载,当北宋覆灭之际,金人掳掠宫中文物乐器等,整整装了2050车运往燕京。运抵后,除去一半犒赏将士外,其余全部收入三库贮存。于是宣和内府文物奇珍自此流散于燕京,且有的竟经历了金、元、明、清一直在皇家之手。如战国时秦国的“石鼓”自汴梁运抵燕京之后,就一直陈列在北京的国子监,直到文物南迁为止。又如书画、青铜器留存于明、清宫廷中者也有相当数量。至于宣和内府所藏唐代名琴绝品,在元代有的深藏于内府,有的流散于民间,其中有相当数量被记录在元人的书中。这些材料,对于了解宋徽宗的嗜欲和金人对中原文物的贪得无厌、元代时期流散于北方的宣和内府珍品的遗存情况,以及今天研究宣和内府的“春雷”琴,都是非常重要的依据。
元代流散于京都之宣和内府的“春雷”琴,都是出自周密所写的《志雅斋杂抄》、《周密视听抄》和《云烟过眼录》三书之中。三书中所记的琴各有异同,版本也不一致,为了展示全貌,避免遗漏,今将三书不同版本分别并录于后,更将琴名标出以兹醒目。
1,美术丛书本《志雅斋杂抄.南北名琴》云:“‘春雷’、‘玉振’、‘流泉’并御府。不出户为‘寒玉’实腹琴浑木刻成。‘冠古’、‘韵磬’、‘秋啸’并录到伯几者。又有金儒斫‘鸣玉’者,在高彦敬家。‘万壑松’郭祐之。‘琼响’廉端甫。唐三慧大师有琴在廉端甫家。‘鸣玉’高彦敬。‘昙优花’毛沧州。‘玉壶冰’赵玉溪。‘间素’紫霞第一琴。‘玉鹤’、‘玉雁’皆宣和御府,后归金。‘大雅’、‘松雪’并赵菊坡。‘浮磬’赵节斋。,小百琴堂第一。‘存古’吴沂咏斋,今归张受益。‘万壑松’张受益。‘秋涧泉’杨守斋,今在王井西家。‘玉玲珑’杨伯修。‘百衲’雷威造,太平兴国七年赵仁济修,进入吴越王宫,今藏李公略,二十定得之。”
↑云烟过眼录↑
2,美术丛书本《云烟过眼录》云:“赵德润藏,琴则‘春雷’为第一,向为宣和殿万琴堂称最,既归大金,遂为章宗御府第一琴。章宗挟之以殉葬,凡十八年复出人间,略无毫发动。今又为诸琴之冠,盖天地间尤物也。……南北名琴,北人粘合文卿云:古琴绝品,皆聚于宣和,后悉归之大金。今散落现存者如‘春雷’,蜀人雷威作,赐傅初庵,可以为冠。其次‘玉振’,藏隆福宫。‘石上流泉’古篆书,不知作者。都下陈天赐家‘寒玉’,沈镣作。宋少卿家‘冰清’,唐郭谅作。乔仲山‘百衲’,雷威作,内外皆漆,吴越重修,恐即李公略者。‘秋啸’内府之物。‘秋塘寒玉’雷氏斫,唐承旨收。‘冠古’、‘韵磬’唐张越斫,在李学士家。又隋人赵耶利所斫二张在余家。”
3,古今图书集成本《周密视听抄.北方名琴》:“‘金儒’高彦敬。‘万壑松’郭祐之。‘琼响’廉端甫。‘玉壶冰’赵玉溪。‘大雅’赵菊坡。‘松雪’赵菊坡。‘浮磬’赵节斋。‘存古’张受益。‘秋涧泉’杨守斋。‘玉玲珑’杨伯修。‘间素’,紫霞第一琴。‘玉鹤’、‘玉雁’皆宣和御府,后归金人。‘春雷’、‘玉振’、‘流泉’并御府。‘寒玉’石腹琴混木刳成。‘冠古’、‘韵磬’、‘秋啸’儓成。‘奔雷’,。‘百衲’,太平兴国年赵仁济修今李公略得,云其家用物也。”
4,古今图书集成本《云烟过眼录》:“南北名琴绝品,昔聚于宣和,后归之残金,今散落见存者如‘春雷’,蜀人雷威作;‘石上流泉’大篆书,不知作者;‘廖玉’亦作‘寒玉’,江南沈镣作;‘冰清’,唐郭谅作;‘百衲’雷威作,里外皆漆,吴越重修,恐即李公略者;‘秋啸’,内府之物;‘响泉’即蔡邕所传开成至宝,少府监收,如列子样,雷威斫;‘秋塘寒玉’雷威斫,唐承旨收;‘冠古’、‘韵磬’,张越斫。”
上述不同版本的三种书中,虽记录略有出入且重复较多,却给人留下元代时期宣和内府旧藏唐琴在京都的流散情况,去其重出尚有30余张,至于深藏元代内府不为人知者,以及金人犒赏将士而流落异地之琴,尚不知有多少。仅就上述30余张唐琴来看,多系雷威、郭谅、沈镣、张越等名家之作,可以说应有尽有了,足见当年宣和内府搜求唐琴之多,绝不亚于书画、青铜器,而万琴堂之设,于此信可征矣!
二、关于“春雷”琴的流传
从以上记载中可以看出,30余张唐代名琴中,声名最为显赫者莫过于“春雷”琴了。“春雷”除数见于周密的记述外,在元代及以后之人的记述中也多次出现。综合有关文字,可以清楚看到它的来龙去脉,这也是其余30张唐琴不能与之相比的,是“春雷”琴在宣和万琴堂中的地位使然。现将有关记述,分列于后。
1,《琴史续》:“万松老人者楚材之师也,尝从楚材索琴,楚材以承华殿‘春雷’及种玉翁《悲风谱》赠之。”(此亦见耶律楚材《湛然居士集》)
↑耶律楚材画像↑
2,《琴书大全》:“春雷琴,左丞相耶律铸。‘素匣开寒玉,乌龙出秋水。长到夜深时,恐乘云雾起。’”
3,《云烟过眼录》:“赵德润藏,琴则‘春雷’为第一,向为宣和殿万琴堂称最。既归大金,遂为章宗御府第一琴,章宗挟之以殉葬,凡十八年复出人间,略无毫发动。今又为诸琴之冠,盖天地间尤物也。”
4,《云烟过眼录》:“南北名琴,北人粘合文卿云:古琴绝品,皆聚于宣和,后悉归之大金。今散落现存者如‘春雷’,蜀人雷威作,赐傅初庵,可以为冠。”(《琴书大全》为张梦符云)
5,《甘水仙源录》称:“金有名琴二,曰‘春雷’,曰‘玉振’,皆在承华殿。贞祐之变,‘玉振’为春(邱长春)所得。”
从以上记述中不仅看到它的流传过程,而且可以明确这样几个问题:“春雷琴为宣和内府称最之品,是盛唐雷威所作。入金后为明昌内府第一琴,蓄之于承华殿。章宗用以殉葬,被埋藏于墓穴中18年,复出人间后,并未发现损坏又进入元内府,尔后又被赏赐出来,前后归耶律楚材、傅初庵。楚材将其赠与万松老人使用,以后复归耶律铸,最后归赵德润所有。“春雷”琴在宋、金、元三代的流传情形大致如此。
按《金史》载,金章宗在位19年,卒于泰和八年(1208年);子嗣位五年,至宁元年(1213年)被胡沙虎所杀。其庶兄嗣位改元贞祐,二年(1214年)三月燕京被元军所围,厚赂蒙古后,中都解严,五月金廷迁都南京(汴梁)。三年(1215年)正月燕京军乱,二月蒙古攻克中都,金宫室均被焚掠。元军攻克中都后,蒙古主仿辽旧族,得耶律楚材,处之左右,每征伐必命卜,谓太宗曰:此人天赐我家,尔后军国庶政当悉委之。据《元史》载,太宗时拜楚材为中书令,太宗后之三年(1244年)卒,年五十五岁,赠太师,广宁王。后有谮楚材者,谓天下贡赋半入其家,太宗后命近臣麻里札覆视之,唯琴阮十余及古今书画、金石遗文千卷。楚材死后其子铸嗣领中书省事,时年二十三岁,中统二年(1261年)拜中书左丞相,至元二十年(1283年)冬坐事囚阿里沙,遂罢免,仍没其家赀之半。二十二年(1285年)卒,年六十五岁。
以上述史传资料来看,贞祐之变,当元人焚掠金宫室之际,“玉振”琴被丘长春所得,而同在承华殿的“春雷”却没有提及,尔后又被耶律楚材所得,因此可以证明“春雷”琴当时确在章宗墓中,故免遭战乱之失。它入章宗墓中18年复出人间之时,已是元人入中都后的第11年,即元太祖之末年(1226年)左右的事。
耶律楚材得“春雷”琴与转赠其师万松老人使用,均发生在元太宗及太宗后统治的十七年当中(1229-1245年)。楚材是元太宗的宠臣,又精于弹琴,太宗获“春雷”琴赏赐给他乃情理中事。据《琴史初编》称,耶律楚材学琴于弥大用、苗秀实、万松老人等,他对苗秀实的琴,谓“如蜀声之峻急,快人耳目”。
↑万松老人画像↑
一个喜欢快人耳目的琴人,在选择古琴上无疑是倾向于坚清激越的一类,而对于重实温劲之音的雷公琴,可能就不被入选了,这或者是耶律楚材乐于将万琴堂称最的“春雷”赠与万松老人使用的一个原因,这与耶律铸“长到夜深时,恐乘云雾起”之句是非常吻合的。
耶律铸的诗作于中统二年(1261年)他拜左丞相之后,是时“春雷”琴已从万松老人处再次回到耶律氏家中,是非常明白的,只有毫无历史知识的人,才会妄说“春雷”在万松老人墓塔之中。
至元二十年(1283年),耶律铸坐事罢官被籍没其家私之半时,“春雷”琴自然又入元内府收藏,所以不久才有被赏赐给傅初庵之事。傅初庵名立,字权甫,德兴人,刻意经学。其舅祝泌,著《皇极元元集》。至元中以泌书上,累官集贤院大学士,卒谥文懿,学者称之为初庵先生。傅初庵收藏“春雷”琴的时间多久,无从考证。但从周密记录“春雷”琴归赵德润收藏的时间推断,似应在至大三年(1310年)之前。
因为《云烟过眼录》中,记录了当时许多书画家的收藏,高房山收藏的全部精品也在其中,而高房山卒于至大三年。从行文来看,周密作著录之时高房山犹健在,故在称谓上与鲜于伯几等人完全一致。所以1283年至1310年的28年间,是“春雷”琴归傅初庵之后又归赵德润收藏的具体年代。而1310年距明军攻进元大都燕京,已经不到60年了。这张宣和殿万琴堂称最的琴,在宋、金、元的200余年间,其流传之绪,是如此清楚的。
三、宣和内府“春雷”琴应具有的特点
从以上关于“春雷”琴流传的文献记录中可以明白地知道,只有具备三个方面特点的“春雷”琴,才是昔日宣和殿万琴堂称最之物,否则,它就是后世所作的冒名之器。其三个特点是:第一,必须具有雷威琴的用材、制作与音韵的特点;第二,必须具有殉葬后重新出土留下的痕迹;第三,它还必须具有盛唐的时代风格。如果三者俱全,它当然就是那张“天地间尤物”了。今据已经掌握的文献记载与所见传世盛唐之琴,分别叙述其特点于后。
(一)“蜀人雷威作”的问题
1,雷威琴在斫制上的特点。陈拙《琴书》说:“明皇返蜀(756年左右),诏雷俨充翰林斫琴待诏。父子工不绝……又有雷威、雷俨,或云霹雳乎,皆雷氏一门也。”《东坡志林》说:“唐雷氏琴,自开元至开成世有人,然其子孙渐志于利,追世好而失家法,故以最古者为佳,非贵远而贱近也。”东坡《杂书琴事》中记开元十年造的琴说:“琴声出于两池间,其背微隆若薤叶然,声欲出而隘,徘徊不去,乃有余韵,此最不传之妙。”这里说明,雷氏第一代是盛唐开元之世的人。雷威是第一代,属于开创家法的人之一。什么是雷氏琴的家法,就是在琴面板背后纳音的位置处“微隆若薤叶”。雷威作的琴,其腹槽纳音处应具有这个特点。所谓“薤”,《尔雅.释草》说:“薤鸿荟。(注)薤,似韭菜之菜也。”它是一种草本植物,今俗称藠头,鳞茎可供食用入药,叶子为中空的半圆柱线条形状。就是说雷威琴在微隆的纳音上再挖出一条凹下的半圆沟。这样,既没有增厚琴面影响发音,又使龙池凤沼出口空间较为狭隘,令琴箱共鸣之音不致迅速散开,增加了含蓄余韵的作用。
↑薤↑
2,雷威琴在选用木材上,也有它的独特之点。《嫏女瞏记》说:“雷威琴不必皆桐,遇大风雪中独往峨嵋,酣饮著蓑笠入松林中,听其声连延悠扬者伐之,斫以为琴,妙过于桐。”说明雷威选取琴材最大特点,是以峨嵋松之良材做琴,部分使用桐木,这样做的琴比全用桐木做的还要好。按,松木脂厚而节多,显然不宜于制作乐器,而峨嵋松能妙过桐木,自应属白松、云杉之类,非黄松、红松之属是显而易见的。
3,雷威琴的音韵特点。《琴苑要录.碧落子斫琴记》说:“唐贤所重,惟张、雷之琴(雷绍及雷威、张越也)。雷琴重实,声温劲而雄;张琴坚清,声激越而润。”《陈氏乐书》:“然斫制之妙,蜀称雷霄、郭谅,吴称沈镣、张越。霄、谅清雄泥细,镣、越虚鸣而响亮……凡琴高响者则必虚干,无温粹之韵,雷氏之琴其音宽大复兼清润。”《渑水燕谈录》说雷琴“音极清实”。《六一居士诗话》说雷琴“其声清越,如击金石”。《西溪丛语》说雷琴“声韵雄远”。《茅亭客话》说雷琴“岳虽高而弦低,虽低而不拍面,按之若指下无弦,吟振之则有余韵。非雷氏者筝声,绝无韵也”。这些记载虽没有明确是针对雷氏某人之琴而言,但为雷氏琴的特点。雷威之作,自当兼而有之,更何况他是西蜀雷氏第一代制琴人之一,他斫的琴正在“最古者为佳”的范围以内。雷威的音响特点是重实温劲、清雄沉细,高音区发音也应当有清润宽松、温粹韵长的特色。《茅亭客话》所记,不过说明雷琴的松灵特点。所有这些,也是宣和殿万琴堂“春雷”琴应有的特色。
(二)“章宗挟之以殉葬,十八年复出人间”的问题
“春雷”琴由章宗墓复出人间的历史背景、流传情况已如前述。即使这张琴盛以琴匣,未与泥土相接,入土又仅仅18年就复出人间而未遭受到明显的损坏,但它毕竟封闭于墓穴的潮气之中18年,必然要或多或少地留下一些受潮痕迹,这是物理作用使然,真是“略无毫发动”才是怪事。
不过漆表未受损坏且依旧完整如初,只有少许受潮的痕迹,未经指出是往往不为人注意的,故元人才有“略无毫发动”之说。今从考古发掘的漆器来看,初出土时的器物犹十分完好,随着出土日久,干燥程度的增加,器物便开始变形,待完全干透时,器物皆扭曲变形,而漆皮则皴皱不堪。今采取脱水法,使之潮干,保证了器物的原状。
60年代初,山东省发掘了明初鲁荒王墓,其墓内殉葬品中有一张南宋制的“天风海涛”琴,被埋藏于地下500余年,琴面基本完好,而琴底已开裂,漆胎亦有剥落,底板向里翻卷,已经是无法修复的琴了。而仅仅埋藏于墓穴中18年的琴,其损坏程度与500余年者相比自有天渊之别,这也是很自然的。琴的木胎皆厚于杯盘等器,且有一层厚鹿角灰漆胎敷在木坯之上,自然不会发生扭曲干瘪的现象,但从鲁荒王的“天风海涛”琴来看,出土的琴,在琴底面会有受潮的痕迹,这也是物理之必然。
↑天风海涛琴↑
出土的琴,在声音上发生变化,也是物理使然。南宋赵希鹄在《洞天清录.古琴辩》中说:“古之爱琴者殁,则戒子孙藏之塚间,或用石匣者,复出而为世用,多是声沉阗阗然,盖受土气多,湿气盛耳。……浦江一士大夫家,发地得琴,长大有断纹,绍兴间献之御府,为巨珰所阻。曰:‘此墟墓中物,岂宜进御?’遂给还其家,至今宝之。虽声带浊,而以作广陵等大曲,愈弹久而声方出。”可见出土的琴,声音也必然发生变化,何况雷威的琴本来就属于重实温劲一类,再加以“声沉阗阗然”,所以“春雷”琴音更达不到“快人耳目”的要求,自然就不能当耶律楚材之选。惟其有“愈弹久而声方出”的受潮原因,所以耶律铸“长到夜深时”之句并非仅仅针对“雷琴重实,声温劲而雄”的特点而言。
从发掘品来看,漆器的变化主要发生在干燥以后,愈干燥,则受潮湿侵害的痕迹愈益明显,琴则腹槽内部也可能发生某些变化。不经修理,声音永远不得恢复,这些也是宣和殿万琴堂“春雷”琴应有的特点之一。
(三)“春雷”琴应具有的时代特点
时代特点,是鉴定任何古代文物必须首先注意的问题,就是要看它具有什么朝代的风格特点,其风格特点是否与所说的时代相符合。因为不同时代的制作,有其独具的特色,与其以前及其以后的制作都迥然不同。即使同为唐朝的制作,如雕塑类的造像与陶俑,其初唐、盛唐、中唐、晚唐各个历史时期的同类作品,亦均各有不同的特点。其间的区别,在行家里手面前是可以一望而知的,今天对于唐代的古琴,也能做到这一点。至于区别唐朝及其以后朝代的制作,其不同的时代风格就更加明显了。
今天如果有某一张名曰:“春雷”的琴,在发音上即使是九德兼全的上品,甚至仿佛还是“峨嵋松”所斫,只要它不具备盛唐琴的时代特点,它就绝对不可能是宣和殿万琴堂称最的那一张。因为它不是盛唐琴,自然不会是“蜀人雷威作”的了。时代风格特点是经过仔细观察、掌握了标准器而后加以比较发现的,所以说“没有比较就没有鉴别”,这是鉴别古琴、也是鉴别一切事物的标准。以唐琴来说,在传世唐琴中,首先发现了中唐宫琴,继而又发现了晚唐宫琴。如北京锡宝臣旧藏的“大圣遗音”、清宫旧藏的“大圣遗音”、上海吴金祥旧藏“九霄环佩”,其腹款都是唐肃宗元年的“至德丙申”四字。三张琴的形式不同,但均造型浑厚,琴面弧度略具半椭圆状,栗壳色漆,鹿角灰胎,蛇腹断纹中现小牛毛断纹,其最为独特迥异之处,是项与腰两处上下边沿做圆。这是因为琴面漫圆而肥厚,而项腰皆内收至肥厚处,将上下楞角做圆,使上下边线相对集中,以协调肩尾两侧的厚薄。
在琴额下的底板,则由轸池向凤舌一侧斜出,以减薄额的厚度,这样处理,使浑厚的琴身略少蠢笨之感。这是中唐琴的标准特点,凡与之相同的唐琴,无疑都是中唐琴。如今藏湖南省博物馆原李伯仁的“独幽”琴,其腹款为唐文宗元年“太和丁未”四字,其造型在浑厚程度上发生了变化,其琴面弧度为弓形,漫圆而浑厚之象已失,开创了以后琴面所取的弧度。因而在琴面项、腰两处呈圆楞的特点没有了,而底面的两处依然是做圆了的,额下也仍然是斜坡的,其髹漆工艺无一不与中唐之作相同,这是晚唐琴的标准器,凡与之相同的唐琴显然都是晚唐器。
从中唐、晚唐琴来看,它们的变化主要是琴面上项、腰楞角的圆与不圆,也就是琴面弧度、近两侧厚度上的变化。掌握了两者的变化特点,再看诗梦斋旧藏的“九霄环佩”琴,其造型的浑厚程度犹过于中唐之标准器,且腹内纳音作凹下之半圆沟状,其为西蜀雷氏第一代人之作无疑,其为盛唐开元间之作可知矣!把它作为盛唐琴、雷氏第一代人所作的标准器,是可能不错的。
↑九霄环佩琴↑
“九霄环佩”琴髹黑罩栗壳色漆,鹿角灰胎,灰胎下有黄色葛布底,发小蛇腹断纹,龙池凤沼皆作扁圆形,琴面为桐木斫,底为杉木制,池沼口沿镶桐木条一周,接口于右侧当中,琴背项、腰边际的圆楞经重修虽已发生变化,而原来做圆的痕迹宛然可辨。据其形制与腹槽特点,这张“九霄环佩”为盛唐雷氏之作,是早经前人论定了的。该琴为伏羲式,通长124.5厘米、肩宽21厘米、尾宽15.5厘米、厚5.4厘米、底厚1.5厘米。这是盛唐第一代雷琴的时代风格与髹漆工艺的特点。
未完待续
——— 桐道堂古琴书房 ————
桐道堂古琴书房 我的古琴书房
回复“书房”,了解并联系我们
回复“老师”,获取老师简介
回复“课程”,了解古琴课程
回复“桐道斫琴”,感受最传统的斫琴工艺
欢迎联系我们:
品琴 之 道
授 琴 之 学
斫 琴 之道
传播传统古琴文化
体悟绵长千年的
人文意趣
桐道堂
古琴书房
电话:021-64315597(14:00后拨打)
地址:建国西路130弄4号(底楼前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