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
刘立云,笔名娴雅,中学语文教师,中共党员,曲师大汉语言文学毕业。中国散文家协会理事,中华诗词学会会员,潍坊市弥水学会常务理事,寿光市作协会员,《东方散文》首批签约作家。
作品散见《中国教师报》《中国散文家》《中国劳动保障报》《星星文学》《山东文学》《齐鲁文学》《东方散文》《诗刊》《西风》《青岛日报》《潍坊日报》《寿光日报》《寿光文学》等各大报刊杂志。多篇散文、小说、诗歌获国家、省、市级奖励。
著有散文集《弥水流韵》,小说集《越过那条河》,诗集《在路上》。
刘立云
一提及山,人们总会下意识地和高联系起来,因此,称之为:高山。
寿光广袤的原野,一马平川,全是平原。人们空闲时,想短时间登山游玩,就得到相邻的青州呀,临朐呀,昌乐呀!等地,那里的山虽不是很高,但逶迤蜿蜒,苍翠起伏,那云雾飘渺,若隐若现的景观,真是美不胜收。
有山一般总会有水的灵动。高山脚下总离不开涓涓的溪流,那潺潺的水流声,清脆悦耳;或是一泓波光粼粼的湖水,那碧绿、明镜般‘的湖面,把整座重峦叠嶂的山映照在里面,彰显出山光倒影、湖光山色之美。有时,人们为了登高望远,或不辞辛苦登上五岳之尊,感受那“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美妙神韵;或不远几千里跑到省外的黄山、华山等著名的山脉,感受大山的巍峨带给的“无限风光在险峰”的壮观与豪迈。
每逢走在异域他乡的高高低低、弯弯曲曲的山路上,站在山顶望远时,多么渴望寿光也有一座如此魏巍壮观的山脉呀!其实,寿光也有一座属于自己的山,它叫静山。
很早就有萌动,想去寿光的静山看一看。今日清闲,急不可耐,驱车便向静山奔去。
静山座落在寿光市孙集街道孙集村西的一条沙子路北侧,当车停在村西,两脚刚迈下车时,热情的村民没等我开口,便满脸带着笑靥,诡秘地搭讪:“是不是去爬山的呀?”我笑笑连连点头。经村民指引,沿着不宽的沙子路西行不远,在路北一片整齐的田园菜畦中,看到一座微露头角,兀然而立的石块,那就是静山。
它静静地立在菜畦的畦埂中,像个卫士守护着田园;又像一位饱经风霜的老人,望着茂盛的一畦畦白菜、辣菜、大葱和周围郁郁葱葱的玉米,微笑不已。
我站在静山旁,仔细端详着它的表面,查看着它的每一条纹理,思绪万千。看来它是经受了岁月的洗礼,光秃秃的表面,历尽岁月沧桑。四条南北向的纹理,经过几万年的风风雨雨,仍然清晰可见。它东西最长处1.24米,南北最宽处0.7米,最高处距离地面只有0.6米。我仔细端详着这块像水泥块似的,极不起眼,还美其名曰“静山”的石头,疑心重重,便问正在一边干活的老人:“大爷,这是山吗?”老人毫不犹豫地回答:“怎么不是山?要是不是山,种地的早把它挖出来了。”据老人讲,这静山海拔只有48米,地表面虽小,但以下逐渐扩展庞大,深不可测。当年时,石面没有了,就来挖静山,但挖了四五米深仍不见底,人们心想可能此山不能动,便放弃了这次挖山行动。
至于它名字的来历,有个荒唐的传说:相传这山是一夜突起,后因一妇女抱着孩子回娘家,正好遇见此石,坐在上边休息时给孩子把尿,浇得此山从此静止不长,故,取名静山。
山,大多都以它的巍峨、险峻、挺拔而著名,像寿光这座海拔只有48米,小巧玲珑的山,全国少之又少。因此,吸引了不少游客,前来探奇。
曾记得唐代刘禹锡在《陋室铭》中写到:“山不在高,有仙则名……”的确,蔬菜之乡——寿光,近年来的飞速发展,绿色蔬菜,农业观光园,蔬菜发源地孙集街道的三元朱等,一年不知吸引多少游客前来观光、旅游,探宝、取经。,曾不止一次来到寿光调研、探究、指导,目睹绿色菜乡寿光的飞鸿腾达。你看,就连汉武帝也穿越时空,驻扎在当年躬耕陇亩过的巨淀湖,惊叹巨淀湖的发展变化之大;贾思勰,仓颉也纷纷穿越而至,在蔬菜基地、观光园、墨龙书院等,都留有他们的身影。我想,他们一定也到过静山,探讨它的奇妙。
静山虽小,但它名气不凡,它虽不是寿光的至高点,但它是寿光唯一的山脉,是山巅之最。它的奇与奥妙,让探测家不止一次到此勘察、探究,游人更是络绎不绝,它填补了寿光无山的空白。大概是物以稀为贵吧!寿光境内以它命名的路、街、小区还真不少,像静山路呀,静山嘉园,静山社区等等!可见寿光对它的厚爱之重。想至于此,它的形象在我心中立即高大起来。我低头望着眼前矮小的静山,还真为寿光有这么一座山而感到自豪。看谁还敢说,寿光没有山?
我一步踏上山顶,张开双臂,迎着夕阳,大声呼喊:静山,你是寿光的骄傲!
静山,在夕阳无限、秋风萧瑟中,非常安然地立在那里,不卑不亢地守候着寿光这一方天地,观望着寿光突飞猛进的发展变化。
我相信,寿光,一定会日新月异,越来越好;静山,也一定会在这里默默守候、见证一切。
2017年9月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