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其明是改革开放以后最早开始收藏的浙商之一。从懵懂、启蒙到如今成体系的收藏,在他的经历中,可以看到内地收藏热兴起至今的发展过程。现在,徐其明拥有国内顶级的私人宫廷瓷器收藏。2011年中国国家博物馆举办“中国古代瓷器艺术展”,展出了136件(组)历代鼎盛时期的宫廷瓷器,其中有95件出自徐其明。除了宫廷瓷器,徐其明收藏的竹木牙角、家具、玉器也经常在国内重要博物馆和海外艺术机构展出。
徐其明的收藏开始于1990年代初期,随着沪杭高速公路的开工,老家慈溪上林湖附近出土了大量两晋、唐宋时期的越窑器皿。这些出土文物勾起了徐其明对陶瓷的兴趣,他常开车到慈溪周巷镇的古玩市场淘宝。当时,国内还没有拍卖行,这些兴起于民间的“鬼市”上却开始流传着各种关于“捡漏”、“祖传”的故事,令人眼花缭乱。市场上的东西也不贵。“两三千元就可以装满轿车的后备箱。”徐其明在接受《第一财经日报》采访时,回忆当年初入收藏领域的情景。
在最初的几年,徐其明买下了许许多多这样的瓷器。后来,随着企业的产品出口到世界各地,徐其明也慢慢有机会走出国门。他去大英博物馆、大都会博物馆,还有两岸故宫以及上海博物馆之后,发现这些机构馆藏的东西件件精美。随即,他在国外参加了几次拍卖会后,再回家看看自己满屋子的藏品,发现“它们在国际市场上的价格不过每件一两百美元,甚至都不够我一次出国的路费”。徐其明意识到,自己从前的这些收藏只不过是古代百姓的日用器物,根本谈不上艺术品。
现在,徐其明这样描述自己的收藏规模:“瓷器150件,其他宫廷珍宝150件。”显然,他没有将早期购入的大量瓷器文玩计入其中。“那些东西还在那里,有人到我这里来看,想要我就让他们拿走。”
回顾20多年的收藏历程,徐其明说:“收藏家有时就像苦行僧,行万里路,为觅宝求宝乃至追宝奔赴世界各地。”
“穿着不合体的蓝西装”
奔走于拍卖会
徐其明在收藏上的启蒙始于在海外的见闻,也源于与王世襄、耿宝昌的结识。“在他们的指点下,收藏的定位与思路逐渐清晰,决定从受过启蒙教育的瓷器开始真正意义上的收藏。”徐其明说道。
“宁吃仙桃一口,不要烂桃一筐”,“真、精、稀、新”,这两条出自耿宝昌之口的话,成了徐其明收藏的宗旨。“耿先生虽然没有为我掌眼,但在收藏理念上,他教会了我很多。”
紫檀画桌是他收藏的第一件宫廷文物,也被他视为自己走过最初阶段以后的新开端。那是在1995年,他听闻山东省文物商店有这样一件家具便花了30多万元买下。徐其明事后才知道:这个桌子是1962年流入这家文物商店的,当时买入价3万,这件事情差点导致文物商店负责人被撤职。只因为,在当时,3万元实在是一个大数目。
怀着找到珍品的初衷,徐其明开始奔走于国外各大拍卖会。2003年,来到欧美市场购买艺术品的藏家还很稀少。:“他穿着并不合体的蓝西装,戴着镶钻金表,每一次竞价都兴奋地挥舞着手中的塑料牌。”
徐其明确实会为那些巧夺天工的古董兴奋不已。但对于他这样白手起家的民营企业家来说,财富积累的不易又让他在拍场上更多了一份冷静。“很多人说我在拍场上买了高价瓷器。但其实我已经放了很多了。价格超过我心理预期的,我就会放弃。”徐其明说。
皇家之物与一个农民的缘分
徐其明的收藏以元、明、清三代御用珍玩为主,包括瓷器、家具、竹木牙角、玉器等赏玩之物。其中尤以官窑瓷器的收藏体系最为完备。而对于中国书画和目前在国内藏家中的热门话题“印象派”收藏,徐其明从未涉足。“一个人的精力是有限的,要收藏书画,还需要再投入一部分精力。”
徐其明的收藏中有五件元青花,因为“元青花存世量稀少,且是青花作为瓷器装饰纹饰真正开始成熟的时期,所以就多挑几件”。宋代五大名窑在中国陶瓷历史上非常重要,自然必须多挑几件;明早期永乐宣德成化的青花、颜色釉在中国瓷器史上也有重要地位,收藏的数量会多一些;近年受到市场追捧的清三代彩瓷,也均有代表作品作为瓷器收藏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他对晚明、晚清作品收藏的就很少,仅作为各个历史时期代表作品挑选一两件精品入藏。“在我的瓷器收藏体系中,各个时代每个重点是否都铺设到,远比数量重要得多。如果是重要时期的作品,则在这个点上尽量去展开一个面,形成系统内的小体系,比如明永宣时期的青花,各个器型、各种纹饰的品种收藏比较完满。”徐其明说。
现在,徐其明时常把玩的是一些小件器物,而更多的大件珍玩,徐其明也与它们很少相见。他将自己的一部分收藏放在海外金库以备参与展览,另一部分不定期在国内的博物馆举办展览。
那么,拥有那么多宫廷珍玩,对自己又意味着什么?“我从来没想过皇家的东西会到我一个农民的手中。”这个出生在农村,早年当过搬运工,后来白手起家的企业家现在将自己的成功归结于“机遇”和“努力”。因而,他尤其会被古代工匠们巧夺天工的技艺所倾倒。“以前的工匠能够静下心来,用时间来专心打磨一件器物。这些器物透出了他们的技巧、底蕴和气势,是一件件伟大的创举。”
平衡之道
单从藏品珍稀与精美程度来说,徐其明已是这一领域内数一数二的藏家。但他依然认为自己应该向港台的两个顶尖收藏机构敏求精舍与清玩雅集学习。“别看我们这里的收藏群体以千万计,这两个收藏群体分别只有一两百人,但他们收藏的品质与品位都是最上乘的,几乎没有不好的东西。”
采访中,徐其明在讲述自己的每件藏品时都将这件器物与那个时代的器型特征、工艺特点娓娓道来。“因为自己慢慢懂了,假货也从来不会被送到我面前来了。有时候,我遇到有人将假货送到我这里,我还能告诉他们如何将假货做得更真。”徐其明开玩笑道。
经商与收藏同样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与精力,如何平衡?企业家没有太多时间来钻研收藏的真假,这也让徐其明拒绝相信捡漏的故事,而是将自己的眼光投向那些信誉好的国内大拍,或是直接到海外拍卖行购买。“到大拍买就不太容易遇到假货,而且,没有50年到100年流传有序著录的东西,我也不会买。”近年来,因为国内艺术品市场随着价格飙升带来的浮躁与泡沫,徐其明更多地将眼光投向了海外拍场。如今,徐其明藏品绝大部分来自佳士得与苏富比每年春秋两季大拍,许多都是拍卖图录封面器物。
面对2010年以后国内出现的天价成交纪录,徐其明保持着一份清醒与冷静。“作为企业主,必须在热情和真正的收藏价值上找到平衡点,开始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构筑明清宫廷艺术瑰宝体系上来,与其花天价买一件,不如用同样的资金可以买好几件填补自己收藏体系中的空白,何乐不为?”
“收藏是一件长远的事情,何必只争朝夕?发现别人没有发现的重要作品,以合适的时机和相对较少的投入去收获心仪的藏品,这是收藏过程中最有成就感的事。”徐其明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