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建筑材料网络社区

夏坝仁波切讲授《修心日光论》(一)

只看楼主 收藏 回复
  • - -
楼主
  

介绍根本颂的基本情况

  

寂天菩萨在《入菩萨行论》中说:

暇满此身获得甚艰难,士夫义利即今能成办,

若于此时不勤作饶益,后时此事何从得圆满?

现在我们得到了极为难得而且意义重大的暇满人身,如果不充分地利用这样的暇满人身,来做令今生安乐、来世安乐的有义利事情的话,来世我们怎么有可能再次得到这么好的人身呢?

对于死亡和来世我们平常不大去想,因为害怕去面对。然而无论是否去想,是否相信,我们都不可能没有来世,也不可能没有来世的来世。因为我们的神识总是不断地延续着。我们只有证得菩提,才能结束由善恶业力所推的生死轮回,否则没有办法结束这一切。既然如此,我们只顾及今生的快乐,而不顾及来世的快乐,那是不对的。明天和来世,谁先来、谁后来,谁也不敢保证。

若问:你明天会死吗?你可能会说:“不会”。但你敢肯定明天不会死吗?不敢,没有人敢。因为死亡对我们来说太容易、太简单了。其实生命是非常脆弱的,经不起任何一个折腾。吃饭时正谈着明年、后年或是十年、二十年后的事情,饭后却一命呜呼的,有很多很多。死亡也不按年龄排队。有时年老者先死,有时年少者先死,有时中年人先死,有的刚出生不久就死了。从小和我们一起长大的很多人现在已经不见了,从小对我们有恩的很多人,现在已经不见了,再也不可能回来了。死亡不是遥遥无期的事情,它离我们很近。当我们一口气呼出去吸不回来的时候,我们已经到了死亡的面前。所以,活着的时间是非常宝贵的。我们在活着的时候,一定要做对自己、对他人、对天下苍生、对千秋万代的人有益,能够为自己、为他人带来快乐的事情,这是我们活着的唯一意义。

今天,我为大家讲授的是《修心日光论》。

在我讲过的众多显宗和密宗的法之中,我认为最主要的就是《修心日光论》。因为我们这一辈子做任何事情,无论是做生意、做学问、还是做官等等,不外乎是为了得到快乐,避免痛苦。没有一样事情不是为了快乐而做,没有一样事情不是为了避免痛苦而做。但是痛苦和快乐是什么呢?用金钱可以填平痛苦的坑吗?不能!权力能填平痛苦的坑吗?不能!事业、名声、地位能够填平吗?也不能!

如果金钱的多少能代表快乐的话,那么这世上最有钱的人应该是最快乐的,然而不是,最有钱的人可能是最痛苦的。如果有权力是最大的快乐的话,那么做一个国家的主席、总统、国王,应该是其乐无穷,然而不是,他们常常会很痛苦,很忧恼,天天为国家、为人民的事情担忧,心理压力非常大。如果名声越大快乐越多的话,那些非常有名望的艺人,应该是快乐至极,然而不是,他们也充满了痛苦,而且有不少艺人解决痛苦的方式非常极端,甚至会用一些我们常人难以想象的方式来解决他们的痛苦。所以,贫穷不是快乐,富贵也不是快乐。权力不是快乐,没有权力也不是快乐。

那什么才是快乐呢?内心快乐的感受,才是真正的快乐。

修心就是把内心不快乐的因素修改为令自己快乐、他人快乐、天下所有人快乐的因素。也就是修改内心的毛病,将其变成为功德。

为什么叫日光论呢?因为我们修的是菩提心。自私的对立面是利他,菩提心是利他当中最殊胜的利他。犹如日光普照的时候,一切黑暗不知去处,自然消失了一样,菩提心能令众生内心当中的一切痛苦不知去处,自然消失,尤其能令一切痛苦的根源——自私彻底消除,故称之为日光论。

《修心日光论》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科判。第二部分是修心的根本颂,即《修心七义》的根本文。这个根本文为伽喀巴大师所作,伽喀巴大师是噶当派一位非常有名的大德。在他之前虽有《修心七义》的教授,但没有立成文字,只是以耳传、口授的方式讲授。伽喀巴大师把它立成文字,形成了这样的《修心七义》。第三部分是根本文的释义。《修心日光论》是《修心七义》的解释当中最为重要的解释,非常有名,人们称之为修心大耳传。在六百多年前,一位非常伟大、非常了不起的佛学家,文殊菩萨的化身——宗喀巴大师,开创了格鲁巴的教法,使当时非常衰落的藏传重新恢复兴盛。宗喀巴大师的弟子非常多,当时西藏几乎所有有点学问的、愿意学佛学知识的法师和高僧大德,都到宗喀巴大师的门下,拜其为师,在他那里听受佛法。

宗大师的弟子中,在修心方面最有心得的有两个:一个是京瓦洛泽坚赞,再一个就是南喀贝大师。《修心日光论》为南喀贝大师所著。后来有很多《修心七义》的解释,都是以南喀贝大师的《修心日光论》为依据,然后再进一步解释的。为什么会如此呢?因为南喀贝大师的《修心日光论》是非常可靠的。他是在宗喀巴大师面前直接受教,作笔录,依据笔录编成此书。所以,《修心日光论》与其说是南喀贝大师的教授,还不如说是宗大师修心讲记的整理。因此非常有加持力,而且内容也非常好。

 

第一篇 本法传承及教诫殊胜

一、顶礼文

《修心日光论》的开篇是顶礼文。

顶礼归依至尊具大悲心诸位大德直至永远!恳请一切时处悲悯摄受于我!

写顶礼文是为了消除撰写此书的一切违缘,具足一切顺缘。以往很多大德的著作当中都有,尤其是从梵文翻译成藏文时,顶礼文几乎是少不了的。梵文的原文里面也有这样的顶礼文,就是“南无布达亚”,或者“南无布达菩提萨垛亚”等。这说明在印度的时候,已经有此规矩。

顶礼的对象是谁?诸位大德,即自己的上师。数量有多少?拜过的所有的上师都在其中。

他以慈悲为材料,营造出菩提心的舟筏,扬起六度四摄的巨帆,伴随无有懈怠的精进风起航,带领有情渡过轮回大海,抵达一切智的如意宝洲,,我顶礼于的足下。

,意思是说佛祖像经验丰富的船长一样,他用大慈大悲的木材,打造了一艘菩提心的大船,以六波罗蜜和四摄作为风帆,在精进之风的鼓动下,带领众生渡过轮回的大海,到达一切种相智的如意宝洲。

弥勒、无著、世亲、坚慧,文殊、龙猛、圣者寂天,金洲之王、吉祥阿底峡师、仲敦巴与三昆仲等,我也分别一一顶礼。

接下来是对传承上师的顶礼。佛祖圆寂之后,有代代相传的传承。比如佛祖圆寂后的第一年,以阿难陀为首,五百位罗汉对做了第一次结集;在佛祖圆寂一百二十多年之后,又进行了第二次结集;然后再过几十年之后,做了第三次结集。总而言之,在当中,无论是汉传,还是藏传,公认的有三次结集。

其实佛祖在世的时候是有文字的,佛祖的一些讲说也有文字记录。但不是主体,主要还是靠背诵记忆。现在的团体当中,还保留这种背诵的传统。比如说,每个月的十五日和三十日各有一次诵戒。诵戒按律仪规定一定要背诵,不可以看书。当年这些大德背诵能力非常强,尤其是做结集的这些人,都不是一般的弟子,是得到阿罗汉果位的弟子。他们有非常深的静虑,只要听过一次之后就能记得住。其实这个事也不用太奇怪。听过一次就能记得住的人很多,比如青海大学曾有一位叫杜尼佳的老师,只要是听过一遍,他就能一字不差地记住。我的记忆力不算是太好,但是读三遍之后,也基本上能记得住。这不是什么太难的事情,主要是看你这方面是不是有锻练。尤其是修完了静虑之后,心性一旦定了下来,记东西是一件比较容易的事情。阿难陀因为一直侍奉佛祖,听过佛祖讲过的所有的经典,因此所有经藏的部分由阿难来结集。但是,大乘不是由声闻弟子传承下来的,而是由文殊菩萨、弥勒菩萨和金刚手菩萨等八大菩萨结集的。金刚手就是大势至菩萨,他是结集密法的主要菩萨;文殊菩萨是结集空性见、中观见等见解方面的最主要的菩萨;弥勒菩萨是结集菩萨广大行、菩提心、菩萨地和道等修行内容的最主要菩萨。其中最主要的还是弥勒菩萨和文殊菩萨。尤其是在般若宗,也就是显宗,把弥勒菩萨和文殊菩萨作为八大菩萨的代表。因此大乘后来出现了两个派系:一个是广大行的派系,一个是甚深见的派系。

广大行是弥勒菩萨从佛祖那里听受,然后传授于无著菩萨。无著菩萨大概出生在公元四百年左右。他修弥勒菩萨的法修成了之后,现见了弥勒菩萨,在弥勒菩萨那里直接得到了大乘广大行的法。无著将此法传授于他的弟弟世亲菩萨,世亲菩萨传授于坚慧菩萨或者叫安慧菩萨,然后代代传授下来,直到圣解脱军,然后是解脱军、清净军、调伏军和寂护大师,再由寂护大师传授于狮子贤,狮子贤大师传授于大孤萨黎,大孤萨黎传授给慈氏,也就是将宾达,再代代相传到金洲菩萨,金洲菩萨传授于阿底峡尊者,这是广大行派的传承。

甚深见是由佛祖直接传授给文殊菩萨。文殊菩萨不是人,是一位天神、十地菩萨。他直接传授于龙猛菩萨,也就是龙树菩萨。龙树菩萨出生于公元前一百五十年左右,。龙树菩萨传授于圣天菩萨,然后代代相传,由佛护到寂天菩萨,寂天菩萨就是《入菩萨行论》的作者。再从寂天菩萨传授于艾哇达利瓦,艾哇达利瓦大师传授于金洲菩萨,再由金洲菩萨传授于阿底峡尊者。

在此需要说明的是:金洲菩萨在空性见解上持的是唯识见,而不是中观见。在修自他相换菩提心方面,专门以《入菩萨行论》来讲。金洲菩萨一直劝阿底峡尊者持唯识宗的见解,阿底峡尊者因为尊师的原因,虽然不持唯识宗的见解,但也不批评。因为在空性见解上,阿底峡尊者明显殊胜于金洲菩萨。但是从修菩提心的传承的角度,阿底峡尊者把金洲菩萨尊为非常非常有恩德的人。他一说起自己具恩上师的时候,就把金洲菩萨作为最主要的上师。因为他的菩提心的传承是从金洲菩萨那里得来的。

阿底峡尊者公元1040年前往西藏。到了西藏之后,在阿里地区住了三年,之后到西藏中部拉萨的涅塘等地,于1054年圆寂。阿底峡尊者在藏地有很多弟子,其中最主要的就是仲敦巴大师。仲敦巴大师不是出家人,而是在家的居士。但是仲敦巴大师的学问和修行的境界非常高,对佛法的贡献也非常大。最后阿底峡尊者把这个菩提心的修法只传授给了仲敦巴大师。仲敦巴传授于三昆仲,三昆仲是仲敦巴大师主要的弟子,也是阿底峡尊者的弟子,分别是博朵瓦大师、慬哦瓦大师和朴穹瓦大师。他们三位比仲敦巴大师小一辈。这里并没有把所有传承上师的名字点出来,主要把在菩提心的修行方面有贡献的一些主要大德的名点了一下。

能将各位大车的道轨,明析不混善作教诫,那是浊世第二宗喀巴,我敬礼于文殊大师的足下。

对大德们的车轨,能够非常明晰地分辨而不混杂,并善作教诫的就是浊世的第二宗喀巴大师,我顶礼这样的文殊上师足下。最后作者在此专门对宗喀巴大师作了一个顶礼。

从印度到西藏所有大乘佛法分为两个大马车的车轨。古时的大马车车轨,就像现在所修的高速公路一样,是最主要的道路。能够像开创大马车走的路一样,建立的理论体系,一位是龙树菩萨,一位是无著菩萨。

龙树菩萨开创的车轨主要是空性见方面的,即诸法体空、甚深的智慧方面的;无著菩萨开创的主要是菩萨的广大行,尤其是慈悲心和菩提心方面的理论。前者称为甚深见的车轨,后者称为广大行的车轨。一个是见解,一个是行为。




举报 | 1楼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