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建筑材料网络社区

清明节:千年来的一场大梦

只看楼主 收藏 回复
  • - -
楼主
  


点击上方“章黄国学”
可订阅哦


《清明节:千年来的一场大梦
作者:  史杰鹏

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

4
4


清明节,现在尽人皆知,但早先它并非一个节日,只是二十四节气之一。据《淮南子·天文训》记载,每年春分后的十五日,清明风至。古注解释说,这时万物皆“清洁而明净”,所以叫“清明”。

把清明发展为一个节日,源于寒食节。因为寒食节只比清明早一天或者两天,唐大历十二年(公元777年),朝廷干脆下令,将清明等同寒食,算是从法律上确定了它们之前如胶似漆的关系。在唐诗中,清明和寒食确实也是几乎不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


寒食节之由来,最有名的说法是和介子推有关。介子推这个人,是晋文公的死跟班。晋文公早年为了躲避追杀,四处漂泊,辗转各诸侯国达十九年之久,经常缺吃少穿,介子推都不离不弃。这倒罢了,有一次晋文公缺乏营养,介子推竟把自己大腿上的肉割了熬汤给他喝。但晋文公最后成功回国即位,遍赏群臣,独独遗漏了介子推。介子推赌气,就躲到介山里,隐居起来。

子推怒而去,抱木而燔死

晋文公醒悟到自己错了,派人去找介子推,介子推辞谢不出。文公下令烧山,想这下总该出来吧。谁知介子推有骨气,宁死不屈,为了怕自己软弱,烧死的时候,还死死抱着一棵树。晋文公很惭愧,亲自穿着丧服祭祀,又叫附近的居民都来参加,并且下令,此后谁都不许起火煮食,只能吃寒冷的。倘若这说法是真,介子推简直连累了周边的老百姓。
 


当然不可能是真的,因为正经史书没记载过。不过这世上向来是最离奇的故事才最有生命力,所以一下就传开了。也有人意见不同,认为寒食这天不举火,缘于古代有改火的习俗。


确实,据古书记载,古代钻木取火,不同的季节,要选用不同的木材。比如春天用榆柳,夏天择枣杏,季夏选桑柘,若用得不对,就会对人有害。唐代诗人韩翃的名诗《寒食》里说:“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榆柳斜。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就是描绘皇帝择榆柳之火以赐近臣的事。但这里依旧有个漏洞,如果每个季节都要改火,为何只有一个寒食节?这是无法自圆其说的。


所以,寒食节的具体由来,可以说并不清楚。学界有一种似乎比较可信的观点,说是和祭祀谷神后稷时,焚烧奉献的人牲有关。传说中介子推烧死的介山,有汾阴后土祠,还有稷山,乃后稷教民稼穑之地,为了哀悼那烧死的人牲,所以相约几天内不许举火。但这未免过于恐怖而无趣,而文人们都喜爱更传奇且带道德说教色彩的故事,所以在他们笔下,寒食总和介子推密不可分。


寒食吃冷食的习俗非常强大,到什么地步呢?据《后汉书》记载,山西太原的百姓,在寒食时期,竟然封灶达一个月之久,搞得老弱妇孺都吃不消,很多人因此得病死了。后来并州刺史周举到任,听说了此事,下令严厉禁止。三国时期,魏武王曹操还专门下令,凡不改掉这陋俗的,全部有罪。最终缩短了寒食期限,从一月改为三天。
 
寒食菜

但是就算三天,时间也不短啊!于是这习俗一直慢条斯理地拖着,拖过了南北朝,接着唐朝,接着五代,接着宋代。宋代的士大夫们,开始躲在温暖的房间里偷偷吃热的,虽然烟囱可能会泄露他们的秘密,但大家心照不宣,谁管得着?既然这样,大家都不吃冷的了吧,免得互相感觉虚伪。于是元朝以后,寒食这一习俗差不多就废弃了。如此一来,再称寒食,就显得名不副实了,于是,“清明”两字逐渐替代了它,大家都改称为清明节。

唐代寒食节

不像现在,大家觉得这个节日可有可无,在以前,那可是相当重要。唐代官方要连续放假四五天,还不满足,干脆又增长至七日,可以算黄金周了。如果那时商业发达,一定可以大大为国家贡献GDP。


清明踏春
事实上除了吃冷东西之外,这个黄金周其他的玩头还是很多的。首先它占据了天时,阳历四月,南方早已花红柳绿,鸟啭莺啼;北方也杨柳依依,桃李杏都差不多开花了,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色。在屋里蛰居了一冬天,谁不想出外游玩?所以在这七天,郊外的风景区是人来人往的。
 
清明蹴鞠

有一部南北朝时的民俗书《荆楚岁时记》这么记载:寒食节期间,要画鸡蛋、斗鸡蛋、插柳、戴柳、蹴鞠、秋千,可见它的盛况。画鸡蛋、斗鸡蛋,我们南昌人把它移到了端午,称为“杠蛋”。插柳、戴柳,估计和植树节约略相似。至于蹴鞠、秋千,自然富贵人家才能有这雅兴。唐代的皇宫里到处挂满了秋千,宫里的妃嫔竞相荡之以为熙乐;斗鸡、蹴鞠,在唐诗中也屡有记载;此外,禁火、插柳、上头、踏青、扫墓、赛龙舟等风俗的描绘也比比皆是,总之,千载之后,都让人神往。
 
荡秋千

龙舟当然是南方水乡才盛行。宋代词人张先有一首《木兰花》词,专门描绘寒食那天的生活。词的上阙说:“龙头舴艋吴儿竞。笋柱秋千游女并。芳洲拾翠暮忘归,秀野踏青来不定”既描绘了赛舟,也描绘了荡秋千、踏青,真是热闹而浪漫,让人目不暇给。去郊外的秀野踏青拾翠,这样的日子,对官宦人家女子们来说,也非常难得,她们又不需要下地耕种,平时很难有这种亲近野外的机会。


当然最重要的活动还是扫墓。就我个人来说,一听到清明这个词,马上能想起坟墓,萧瑟荒凉,一点也觉察不到它的美好。清明扫墓的习俗,上古是没有的,至少儒家经典里没有记载。它什么时候开始出现,谁也说不清楚,反正唐宋已经很风行。
 
寒食上冢,亦不设香火

但扫墓仿佛也遵从禁火的习俗,宋代庄季裕《鸡肋篇》上说:“寒食上冢,亦不设香火,纸钱挂于茔树。其去乡里者,皆登山望祭。裂帛于空中,谓之掰钱。而京师四方因缘拜扫,遂设酒撰,携家春游。”不像今天那样烧纸钱,而是挂在坟边树上。还要爬到山上,把缯帛撕裂了,到处抛洒,大概是古代“聂币”的遗风,估计要有钱人才裂得起。

而扫墓既到野外,春游则是顺便的了。弃祭祖之悲伤,易游春之欣悦,心情如此的疾速转变,曾让最高统治者十分不安,唐高宗就曾下令,禁止在寒食节上坟,尤其不能容忍上坟之后再快乐出游,因为,这简直是亵渎祖先,是可忍孰不可忍。
 
但没有人真正听他的,大家都阳奉阴违,嗣后还都觉得理所当然了。扫墓和春游要分成两件事,那才是奇怪。
 
今天,寒食这名称只留在书本上,清明也早就变得可有可无,至少在城里是这样。直到前两年,国家才把它列为法定公休日节日,回想千年来它享受的优宠,仿佛是一场春梦。

部分图片来自于互联网
作者简介
史杰鹏

北京师范大学古籍与传统文化研究院副教授,作家,笔名梁惠王。

 专栏 · 主持 
卜师霞

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从事训诂学、词汇语义学研究。

特别鸣谢
书院中国文化发展基金会
敦和慈善基金会

公众号主编:孟琢 谢琰 董京尘
责任编辑:毕铮 李敏婧
美术编辑:孙雯 张臻
专栏画家:黄亭颖


章黄国学


师承国学大师章太炎、黄侃先生,
来自北京师范大学的国学微信平台。



北京师范大学章太炎黄侃学术研究中心

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古代汉语研究所

文章版权所有|转发请注出处

微信ID:zhanghuangguo




举报 | 1楼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