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建筑材料网络社区

荐 广州永不减去的风情——西关大屋

只看楼主 收藏 回复
  • - -
楼主
  



点击题目下广州万事通,一键关注

今日微信号力荐( 长按红色字复制

吃尽广州美食

EATGZFOOD


在广州,假如你不知道一部名叫外来媳妇本地郎的电视剧,那肯定会遭人白眼,这部横跨十几年岁月的长篇情境剧,讲述的是以一个三代同堂的家庭为核心的关于生活琐碎中的点点滴滴和家长里短,而剧里这个大家庭居住的地方则是广州最具特色的建筑——西关大屋,作为广州最为经典的历史记忆载体,承载着广州过去的古老面貌,传扬着广州变迁的精髓,成为广州向现代化都市发展中难得保留的绚丽色彩。



关于西关大屋


“西关大屋”具备以下三个特点:第一,它是砖木结构,而采用的一律是青砖。第二,大门采用可推移的“木趟栊”。第三,是采用图案色彩缤纷的“满洲窗”。

西关大屋是清末豪门富商在广州城西“西关角”(今荔湾区)一带兴建的极具岭南特色的广州传统民间住宅,被称为“西关大屋”。西关在明朝已成为广州城区的商业中心,十八甫在明代已逐渐形成。而西关角形成于清代同治、光绪年间,范围包括文昌桥、大观桥、泮塘、昌华园周围一带。西关大屋集中在宝华路、多宝路、宝源路、逢源路。后来又扩展到西关的其他地区,多为名门望族、巨贾所建。


西关大屋多为砖木结构、青砖石脚、高大正门用花岗石装嵌。其平面布局按传统的正堂屋,基本上纵深方向展开。其典型平面为三间两廊;左右对称,中间为主厅堂。中轴线自前而后,自南而北,依次为门廊、门厅(门官厅)、轿厅(茶厅)、正厅(大厅或神厅)、头房(长辈房)、天井、二厅(饭厅)、二房(尾房)。每厅为一进,一般大屋为二三进,形成颇多的中轴线。两旁偏间前部左边为书房及小院,右边为偏厅和、客房。客房顶为平台,供乘凉、赏月和西关小姐们七夕拜月(拜七姐)等。偏厅、客房后面为卧房、厨房等。庭园中栽种花木,筑有假山鱼池,颇为典雅清幽。


西关小姐

广州素有“东山少爷,西关小姐”的民谚,它描述了不同区域的聚落划分,也令“西关小姐”成为老广州的一个重要文化符号。

“西关小姐”这一称谓产生于清末,当时的广州西关地区自十三行建立以来,经济富庶,在今天荔湾区宝华路、多宝路、逢源坊一带豪宅林立、巨户云集,在这些名门望族所生活的西关大屋中诞生了一群千金小姐,坊间遂将清末民初至20世纪二三十年代居住在西关一带出身富裕的女子称为“西关小姐”。

晚清时节的西关小姐,其装束十分时尚高雅。由于小姐们家境富裕,其中又有不少接受过西洋教育,所以,她们在当时引领着时尚潮流,是当时广州最时髦的女性。


西关小姐与富有紧密相连,富女出嫁的故事也令人瞠目结舌。一位西关大宅主人周老十,将女儿许配给港商蔡老赞之子,他嫁女的嫁妆太多,甚至无法一一列清,最后周家就在册子上写了“不求人”三字,表示女方送去男家的物品一切俱备,可不求人。gzlzwycdyh



经典西关大屋推荐

1.耀华大街西关大屋区


文昌北路耀华大街是荔湾区为数不多经过整饰的西关大屋保护区之一。全长100多米。原为清代同治、光绪年间开辟的宝华西关大屋住宅区的一部分。街内房子多为西关大屋门面(趟栊、吊脚门、洋杂木大门)、青砖石脚的二层小洋楼建筑,也有一两间是传统清代单层高、大、深的西关大屋。街西端(耀华大街30号)有一栋漂亮的两层西式洋房,在街上问了几个人及一个从楼内走出的老太太,竟无人知道这房何人所建及建于何时,只看到雕花门柱上写有两行字“大利华批荡,合昌隆建筑”。


2.泰华楼


多保坊27号“泰华楼”是一处雅致的院落,我只是隔着木门望了它那么一眼,便一直惦记到现在。可惜去了两次,都是屋门紧闭,虽知园内有人,但任怎么叫门都不见出来,奈何?

泰华楼是清代探花李文田探花第的书轩。因此轩原收藏有秦《泰山石刻》宋拓本和汉《西岳华山庙碑》拓本,故取名“泰华楼”。



3.黄宝间石屋


广州现存3间石屋之一。严格来说,黄宝间石屋不应算西关大屋,因为这栋建于1910年的楼房是彻头彻尾的西洋建筑,当年建房的图纸是黄的哥哥从美国带回来的。

整栋房子由有凸凹花纹的大石头垒砌而成,窗户是西洋式的铸铁花窗,内部灯饰也都为西洋风格,楼前小院内布局属中西结合,最有意思的是墙上两组欧洲人头浮雕,一组3个头像,人物均作大笑状,却又笑得神态各异,非常生动。

黄宝间石屋位于文昌北路敬善里东端,敬善里本身也是一个旧屋较为集中的巷子,巷中的屋子多有趟栊和吊脚门,不过未经修缮,一派没落景象。相比之下,黄宝间石屋因为一直由屋主的后代居住,保护得较好,更显其华贵。


4.小画舫斋


小画舫斋座落于龙津路逢源大街21号,为木偶剧团的办公地点。几间灰色的青砖建筑和圆孔门环成的一片安静而别致的院落,院内一棵大树遮荫蔽日,树下有剧团的工作人员双手持一根通电的铁线将整块泡沫切削成各种造型的偶像,切削的动作优美而随意,如舞蹈一般。

据其主人黄景棠《倚剑楼诗草》记述,小画舫斋落成于光绪壬寅(1902年),因园内有画舫建筑而得名。


5.龙津西西关大屋建筑保护区


位于荔湾区泮溪酒家南侧,范围东起龙津西路,西至原西关上支涌,北起逢源沙地一巷,南至三连直街。

其中,逢源北街84号为全西式三层小洋楼,是民国初年英商广州汇丰银行买办陈廉仲的旧居,现为荔湾区博物馆。房内现为出售工艺品的商店,门口园内那株生于假石山上的老榕颇有意思,整个景称作“风云际会”。风云际会旁是一私家码头,旧日,陈廉仲的家人就是从此上船,沿“一湾溪水绿,两岸荔枝红”的荔枝湾,前往珠江边的海角红楼游水,或者就让船漂于水上,吃一碗艇仔粥。


逢源北街84号旁边还有一西洋豪宅,非常气派,据说是陈廉仲的哥哥陈廉伯的房子,现为单位家属楼,只可远观,无法入内。

逢源北街87号为蒋光鼐先生公馆旧址、市文物保护单位。

逢源北街82号西关民俗博物馆为复原的典型清代西关大屋(部分恢复),此处要收门票5元,虽然房子是新的,但还是值得一看,因为可藉此了解旧西关大屋的布局,另外里面也陈列了不少旧日的工艺品、生活用具及资料图片,其中那块清代“平同积雪”云石画挂屏,还是有些特色的。

另外,逢源大街8号是清代较典型的正间和左右偏间的青砖石脚高檐深宅西关大屋;逢源沙地一巷一带的房子则是民国初期纯西式的洋楼。



6.十五甫、十六甫西关大屋


宝华路南段两侧的十五甫、十六甫等处也有不少古民居,其中,十六甫东四巷14号为一颇具规模的宅院,现在是幼儿园。十六甫东街15号的华林街老人娱乐室,是一座楼房式的老宅,内部保存得较好。十六甫西四巷内,并排立着几间式样相仿的旧式楼房,一楼大门为传统的“三件套”——吊脚矮门加趟栊再加大门,二楼阳台是满州窗,细部还有雕花,最东面那家大门最好看,吊脚矮门上有精细的雕刻,向门内望,是一排镶彩色玻璃的隔断。


7.龙津西路骑楼


位于龙津西路55号,门内没什么可看的,景观在屋外。

西关的街道最近都在整饰,而且是按修旧如旧的原则,但不是我势利,现在人的手艺真是跟过去没法比。青砖是用仿古磁片贴的,缺少质感;窗框上的雕花太粗糙;甚至墙线都没画直。所以当我走到龙津西路的骑楼下时,眼前忽然一亮。那雕花,那细致,就像掉进一堆玻璃球中的一颗宝石。



8.南华西西关大屋群


虽然西关大屋最早出自西关,但现在广州保存最完好的西关大屋却不在西关而在海珠区。其中最集中的是南华西街。这条街的骑楼也非常有特色。目前,南华西街是内控的广州历史文化保护区。

南华西街面积0.4平方公里,有77条自然街巷,其中50%的民居是老房子,10%是清代民居,可以说是广州老房子最集中的地方。最具代表性的民居建筑是敬和里20号,距今约有150年历史,房内随处可见做工精细的木雕、图案精湛的花窗以及灰塑,但是很少人有幸亲眼目睹。因为这么多年来,屋主一直拒绝外人进入,保护街坊,只有一次破例让一些领导和专家进去过。



9.龙导新街大屋群


龙导新街虽然不长,却集中了6座建于150年前的大屋。相对于其他地方,这里的西关大屋内部保护得也非常好。尤其是龙导新街20号,里面的格局都没变,阁楼上的掩窗也完好无损,连二十四孝图都还在。

据说,龙导新街6座大屋的建造人叫苏德。他起初在街口开设“苏德和堂”,经营茶叶生意,鸦片战争后开始发达,于是在46岁决定享受人生,为自己起大屋。

除了6间大屋,龙导新街还有一座带花园的西式洋房,占地面积有680平米,是民国初年苏家后人兴建的。

苏家的房子后来多卖给了外姓,只剩下一座中式古屋里还住着苏家后人苏英煜。



无论经历多少风霜雨雪,西关大屋始终以其浓郁的古香特色坚强地矗立在广州的现代化进程中屹立不倒,任凭广州发展得日新月异,满满的一如当初的古朴,这份难得的坚持,值得每一个人为之敬仰。我相信,无论世界如何发展,西关大屋的气息都会永远存荡在人间,永远刻在人们的心里~~~


转自 荔枝湾游船十三行国旅



素材来源于网络,版权属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会及时删除。


举报 | 1楼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