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6日晚,“2017年度求是奖颁奖典礼”在复旦大学举行。北京大学、南方科技大学陈十一教授和哈佛大学、北京大学谢晓亮教授荣获2017年度“求是杰出科学家奖”。北京大学刘毅、林一瀚、杨玉超等获颁2017年度“求是杰出青年学者奖”。
陈十一的获奖理由是“作为国际计算流体力学领域的领军人物,在流体力学、湍流基础与应用研究等领域影响深远;同时也为中国工程科学及高等教育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谢晓亮的获奖理由是“在生物物理、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基因组学等领域无畏探索,所做出的极富创造力的工作不仅改变了人们对许多生物学基本问题的研究方式,也在祖国大陆为临床医学的转化应用取得了举世瞩目的突破性进展。”
香港求是科技基金会1994年由著名实业家査济民先生创立,秉持“雪中送炭”的宗旨,积极坚持和倡导“科学精神,人文情怀”的核心理念。1994至2017年,共有310位在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医学及工程信息等科技领域中有杰出成就的中国科学家获得基金会奖励。其中“求是终身成就奖”1位,“杰出科学家奖”28位、“杰出青年学者奖”169位、以及“杰出科技成就集体奖” 112位。
求是杰出科学家奖获奖人:陈十一
陈十一,流体力学家,1956年出生于浙江天台,1982年于浙江大学力学系获学士学位;1987年于北京大学力学系获博士学位。曾是洛斯阿拉莫斯国家实验室Oppenheimer博士后、约翰霍普金斯大学Alonzo G. Decker Jr. Chair in Engineering and Science、机械工程系主任。2005年起担任北京大学终身讲席教授,曾任北京大学工学院院长、研究生院院长、副校长。2015年1月至今,任南方科技大学校长。他是长江学者、美国物理协会会士、英国物理协会会士、首批“千人计划”获得者、中国科学院院士。
陈十一教授在湍流研究上做出了一系列贡献。90年代初打破了直接数值模拟中雷诺数的世界记录,相关研究成果被国际湍流界广泛引用;首次精确计算出湍流的标度指数和对流扩散过程的标度指数;提出了湍流中的映射封闭理论,这个理论成为燃烧和湍流扩散的重要理论与数值计算基础;提出了自然界中大尺度旋涡形成机理,解释了能量反积蓄;提出了湍流中的约束大涡模拟模型,得到了阻力和分离流的精准计算结果。2012年,陈十一教授在四年一届的国际理论和应用力学联合会上做一小时开幕式报告。
陈十一教授是国际格子Boltzmann数值方法的创始人之一,他和其合作者在1992发表的文章奠定了本领域的基础。格子Boltzmann方法结合了统计物理与流体力学的特点求解偏微分方程,可模拟流体力学及其它物理化学过程,实现高效率的并行计算,是目前国际上流体力学最活跃的研究课题之一。此方法已被广泛应用于各类工程问题中,包括能源与环境工程,传热传质,燃烧与多相流动,地下渗流与电磁场模拟等。陈十一教授和他的团队利用多尺度混合算法精确计算了有奇异性的流动现象,此项研究在微纳米流体流动、燃料电池、生物流动系统等方面得到了广泛应用。
求是杰出科学家奖获奖人:谢晓亮
谢晓亮,生物物理化学家,1962年生于北京,1984年本科毕业于北京大学化学系,1990年在美国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获博士学位。是改革开放后中国大陆赴美学者中受聘哈佛大学终身教授的第一人。
谢晓亮教授作为单分子生物物理化学、相干拉曼散射显微成像技术、单细胞基因组学的开拓者,在相关新兴交叉学科做出了创造性贡献,他培养的学生在世界四十多所著名大学任教。他不仅是生物物理化学基础科学研究的国际领军人物,近年来亦大力推动了无标记光学成像技术和新兴单细胞基因组测序技术在医学中的应用。特别是在中国,谢晓亮团队的工作已使得几百个新生儿成功地避免了他们父母的单基因遗传疾病。自2010年以来,谢晓亮教授兼任北京大学生物动态光学成像中心(BIOPIC)主任,往返中美之间。自2016年以来,他担任北京大学北京未来基因诊断高精尖创新中心(ICG)主任。
谢晓亮教授是美国科学院院士和美国医学院院士。他多次获得国际大奖,包括阿尔伯尼生物医学奖,美国化学会Peter Debye 物理化学奖,美国生物物理学会Founders奖。截止2017年4月,谢晓亮教授共发表SCI收录科学论文210余篇。谢晓亮课题组目前在研究方向包含理论科学研究领域、技术研究领域、医学研究领域三个领域。
求是杰出青年学者奖获奖人:刘毅
刘毅,2012年博士毕业于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导师Ian Agol。2012年至2015年,于美国加州理工学院数学系任职Taussky--Todd讲师。2015年至今,于北京大学北京国际数学研究中心任职研究员。
刘毅在博士期间与导师I. Agol合作解决了上世纪七十年代J. Simon关于扭结群间映射有限性的猜想。他与V. Markovic合作,系统发展了Kahn--Markovic曲面构造方法在带边、指定同调类时的情形。2016年,刘毅证明了三维流形 L2 Alexander挠率函数的恒正连续性,及其渐近意义的次数与相关上同调类的Thurston范数之间的相等关系。此结果证明了李维萍和张伟平早先提出的连续性猜想,并肯定地回答了J. Dubois、W. Lueck、S. Friedl的若干猜测。迄今,他已在Journal of American Mathematical Society、Inventiones Mathematicae、Duke Mathematical Journal等国际顶尖或一流数学杂志发表多篇研究论文。
求是杰出青年学者奖获奖人:林一瀚
林一瀚,1983年出生,2005年本科毕业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化学物理系,2011年于美国芝加哥大学获得物理化学博士学位。2011年至2016年在加州理工学院生命科学与工程部及霍华德·休斯医学研究所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入选第十三批国家“青年千人计划”,2017年1月回国工作,现任北京大学前沿交叉学科研究院定量生物学中心研究员,同时受聘为北大-清华生命科学联合中心研究员。
林一瀚主要从事定量单细胞生物学研究,致力于发展前沿的定量单细胞分析技术、探索复杂基因网络的运作规律和设计准则,以期为疾病诊疗提供新思路、新药物靶点。他通过发展创新性的单细胞操作与观测技术,在单细胞水平上发现了全新的动态基因调控机理,为进一步探索与疾病相关的基因调控网络提供了新的技术和研究思路。相关论文发表在Nature、Science、Molecular Cell、Molecular Systems Biology等国际期刊上。
求是杰出青年学者奖获奖人:杨玉超
杨玉超,1984年出生。2010年于清华大学材料系获工学博士学位,2010至2015年在美国密西根大学安娜堡分校从事忆阻器与类脑计算研究,先后任博士后、高级研究员。2015年8月加入北京大学信息科学技术学院,任助理教授、博士生导师,并入选中组部“青年千人计划”。
杨玉超的研究集中在类脑计算方向,主要在神经形态器件微观动力学解析及其行为调控、规模化集成、系统功能演示等方面取得了一些原创性进展。通过原位手段解析了不同体系神经形态器件中的微观离子输运和权值调控机制,设计实现了高连续性、高线性度电子突触,实现了基于金属纳米颗粒的自演化网络,并面向阵列集成研制了多种具有抗串扰的器件等。代表性工作发表在Nature Communications、Advanced Materials、Nano Letters等期刊上,被引用2400余次,4篇文章入选ESI高被引论文,研究成果受到美国自然科学基金网站、BBC新闻、ScienceDaily等网站报道。作为负责人承担北京市科委“脑科学研究”专项课题、国家自然基金面上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青年科学家项目等研究。
北京大学教育基金会
来源|求是科技基金会 人民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