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建筑材料网络社区

【帮家乡上头条】力洋村:栋宇云连 古韵悠悠

只看楼主 收藏 回复
  • - -
楼主
  

浙江东南第一豪宅,一进连着一进,楼房高耸入云

灰塑《独占鳌头》

记者崔引/摄

记者陈也喆通讯员杨古城/文

高深的院墙,厚重的大门,残缺的炮台,石质的枪洞,狭长的小巷……

力洋村给人很多不一样的感觉。它有着戴望舒笔下悠长又寂寥的雨巷,又密布着庭院深深深几许的大户人家。而历史上,它是烟熏火燎的战争之地。

这里有浙江东南第一豪宅;这里的先民们曾用炮火对付过海盗,也阻挡过太平军的北上;这里被誉为宁海县的“文化之邦”“衣冠之乡”……

这里留下过太多历史上的文化瑰宝。一天的步履匆匆,难以阅尽几百年的风雨沧桑。

沥水之北背山面海

车子驶向力洋村的时候,经过一大片幽绿的茶山。流经茶山的是一条大溪,名为沥水,自北向南奔流入海。

力洋村有几个“曾用名”,名字的变迁,也是村落历史与自然的见证。

第一个名字叫沥阳。因为村庄被沥水环绕,老百姓几乎都居住在沥水之北,古人称水之北为阳,所以它旧时被称为沥阳。

很久以前的力洋村,曾是一片汪洋滩涂,历经沧海桑田,海洋淤积成了开阔的洋畈,村庄也逐渐随之外移,因此当时,这个地方又叫做“沥洋”。

再后来,也许是老百姓简写得太多,干脆就把这里叫做力洋。力大无边,想来比文绉绉的“沥”要实用得多。

村里居住着胡、应、冯、叶等姓居民,其中以叶氏人口为最。力洋叶氏自清康熙至乾隆年间,陆续从茶山谷地岭峧村迁居于此。

岭峧村,距离力洋村8公里。《岭峧叶氏宗谱》记载,明正德初年(1506年),世居宁海东仓的南宋丞相叶梦鼎的12代孙叶友乌一支,迁居力洋村北8公里西仓溪之源的岭峧村。清康熙晚期(1722年),一支后裔分迁居力洋村东北角,与已迁此处的冯、应、胡等姓共居。

后来,叶家渔樵耕读,逐渐壮大。如今村里存留的古宅,多为叶氏望族所居。

迎日望月日月轮回

走在古朴的村庄里,一座白墙灰瓦的建筑映入眼帘。屋顶呈三角形,尖头耸入云霄。顶上还有一个灰塑的“月”字,真是精巧别致。

文保专家杨古城先生说,这样的建筑结构叫“山花”,犹如山间树梢开放的一朵野花,是宁海独有的建筑风格。

“你信不信,另一侧一定是个‘日’字。”杨古城先生说。

绕到另一面,果然,山花顶上是一个灰塑的“日”字。迎日望月,望月怀远,日月轮回中,力洋村的子孙们就这样繁衍生息。

山花后面,就是叶柱老师的家。一起随行的力洋镇文化站站长胡贤胜、力洋村副书记沈方何都说,叶老师是力洋镇的“宝”。

叶老师原本是一位语文老师,退休后,便静下心来研究力洋镇各个村的村史与文化,其中就包括力洋村。没有他,那些隐匿在角落里的历史,也许早已随风而逝了。

叶老师家在村东,早前门口有一条从茶山流汇的大水圳,两水抱村交汇。古村民居就鳞次栉比密集于这块缓缓高起的平坡上。而如今,这条大水圳已填补为水泥路。

打开低矮的门,一位气质清矍,身材瘦削的老人朝我们微笑。他就是89岁的叶老师。

叶老师拿出厚厚一摞用毛笔与钢笔写就的古村文化史,带着我们边讲解边走访那些古宅。

他提供的《古宅示意图》中详细地标注着,较为完好的老宅有12处,老井8处。除孙大奎宅外,都集中在老街之北、大水圳之西。

拐个弯,就到了这条自西向东的老街。老街长270米,宽7米,西段称为上街,东段称为下街。从明代起,这里就是村里的市集中心,如今仍有老店旧宅可寻。

浙东豪宅一路连科

力洋村依山靠海,。因此,力洋古村民居都有一套严密的防御设施:石城护村,院墙高耸,门户厚重,石窗坚固。还有石质的枪洞,三三两两地散落在石墙上,不经意间就会被忽略。猛然看到,那旧日的沉响犹在耳畔。

下份巷6号的庭院里,有一块碎石不规则地铺就着,与周围的石板格格不入。叶老师说,这是太平军北上时留下的痕迹。

传说1860年,太平军北上时,曾有队部设在下份巷。那年的冬天很冷,太平军把屋子里的木质家具全堆放在庭院中,焚火取暖。因此,留下了斑驳焦黑的痕迹。

其实古宅里的每一处痕迹,深究起来,都是一段历史,一个故事。只是前尘往事,今人知道的不多了。

除了下份,、东上小份、西上小份、后上小份、上大份、上园、下新屋(安拙山房)、下新屋、石明堂、西园、孙家、冯宅等十二处古宅,均是笔力无法企及的苍劲之美。其中以“上大份”古宅保护得最完整,被称为“浙江东南第一大豪宅”。

上大份,占地2500余平方米,拥有5道朝南大门,东西两处炮楼,7个天井明堂,14座楼梯,两层硬山式四世同堂宅院。

这群古宅由国学生叶善瑗建于清乾隆晚期(1780年),曾居住过40余户人家、数百人口,是真正的大豪宅。

拐入幽藏在深巷内的冯宅,八字式阊门内的房主人早已迁出。牌位上还留着“皇清十八世万鹤冯公神位”的木牌,诉说着悠悠往事。

,是翻译家叶水夫的故居。随地散落着红妆、瓦罐,那么不经意,却是旧时家族鼎盛的一个缩影。

东上小份,又名“安汝趾”。正当我们一头雾水,不知所云的时候,教语文的叶老师讲解道:“这是一句文言文,使动用法,意思是使你平安。”

恍然大悟后,不得不钦佩先人对门户名字的讲究,没有大富大贵,也没有升官发财,只是让家人在进门出门时,仰头便看到一句“使你平安”,多么朴素的心愿。

来到后上小份,叶老师特意让我们上二楼欣赏一个“宝贝”。走上吱吱嘎嘎的木板楼梯,看到一张沾染些许灰尘的大床,其余什么也没有呀。

推开木窗棂,对面影墙上的灰塑,就这样不偏不倚地落在视野正中。好像打开这扇窗,就为了欣赏这堵影墙似的。而这堵影墙也专为这扇窗留着。虽然走在巷子里也能看到它,却只能仰视大概,看不周全。

原来,“宝贝”就是这个观赏视角独特的灰塑。图案的左侧是一株莲荷,右侧是一只鹭鸶。寓意为“一鹭莲荷”,谐音为“一路连科”。以前,这是一个家族最殷切的愿望,如今,这里是宁海的科举文化遗址。

祖辈的渴盼并没有落空。单是在清乾隆至光绪的170多年间,力洋村有宗谱可稽的科举上榜人士就有80余人,其中叶、应、胡、冯、孙姓出秀才、贡元30余人,当时叶氏宗祠前竖有12副旗杆。宗族前的旗杆越多,说明该宗族的贵族越多。

这一系列保护完好的古宅,一进连着一进,楼房高耸如云,所谓“栋宇云连”也不过如此。

同行的杨古城先生不禁连连赞叹,我们也像是爱丽丝梦游仙境般,徜徉在古宅与小巷之间,有些恍惚。

也许,那些令人赞叹的成排古宅与厚重的历史人文,在村人看来,是司空见惯,早已养成对美的抵抗力了。

而对于外人来说,那些滴水的屋檐,一栋连着一栋,美得像是浸染着春水的回文诗,幽谧精巧,又气势雄浑。

-专家点评

杨古城(文保专家,古村研究者)

力洋村,一度是宁海县连接象山县的交通重镇,村靠力洋溪故道(今71省道之北),在1958年至1961年间也曾是宁海、象山两县合并时的县政府驻地。全村有近千户人家,3000余口人,诗书传家,文风甚盛。

陪同探访古村的叶柱老师对逐渐冷落的叶家老宅十分牵挂,对尽快保护开发古村的呼吁十分强烈。力洋村被列为第二批宁波市历史文化名村后,叶老师和村干部都更有信心。我们在探访中看到“后上小份”古宅已在按原貌修复,村干部表示,县里也已采取了保护措施,并将其作为宁海东线文物保护和旅游开发的一处重点。村里制订修复保护计划,填没的大水圳也将会挖出,叶家的一批旗杆石要重新竖起,古村的部分老屋也已在逐步整修。重现历洋古村风貌的时日不会太远,保存一处古镇古村的根脉,留住一个地方家族文化的记忆,关联着一个国家和地方文化发展的前景。国家和省、市制定的“名镇名村保护条例”更是古村保护的护身符。

指路

[自驾]:

从宁波东上甬台温高速,宁海梅林下转宁海城东南线或215省道,村在力洋镇辖区内。

[坐车]:

可到宁海汽车东站,坐乡村中巴去力洋。

如何订阅宁海在线微信添加朋友→查找微信公众账号:宁海在线

添加朋友→搜号码:wwwnhzjcom

点击右上角→查看公共账号→添加关注

在宁海的小伙伴都会浏览www.nhzj.com

↓↓↓↓↓


举报 | 1楼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