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老了容易怀旧,就连现在住在钢筋、水泥、瓷砖、马赛克的楼房里,也不由自主地回忆起,当年住的那砖瓦、泥坯的老房子来。进而又想到邯郸的老城墙、老城门、老城河和一些已经消失的老建筑物来。因为那些古老建筑既无钢筋、水泥,又没有一根铁钉,全是砖木、泥瓦结构,何况那砖雕、木雕、石雕和彩画,工艺精湛,风格独特,深深体现出我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悠久和魅力。所以,这民族之“根”,在我心里久久不能忘怀。
邯郸人都知道地委礼堂,其实那里就是原邯郸地委,前身是县政府,明、清时是邯郸县衙。小时候,和几个小伙伴去地委大院看过几次露天电影,那时的大门还是旧时留下来的,没变。两尊大石狮蹲坐大门两旁,高大的门楼有点儿像北京的天安门,大院里的建筑我就不清楚了。我的先祖王作砺在清朝咸丰年间授六品军功之衔,不断走动衙门,经他口述,世代相传,我才对衙门内的建筑布局略知一二。据说:大门上的建筑是鼓楼,鼓楼北是宜门,门内台阶上是县衙大堂,堂后是宅门,门内是二堂,堂北又一宅门,门内是后宅院,院北是后楼。县衙东部有县丞、礼、吏、柬、仓,稿案门政,县衙大厨房,东花园等。县衙西部有县衙帐房,签押房,兵,承、工、刑,四桐轩、西花园等。这些建筑,虽然都是青砖,布瓦的灰色建筑,但与百姓的民房不同,那种高大深邃的建筑群,既为百姓之禁地,又呈现出一种官府的威严,令人望而却步。现在已经很少有人知道,这里曾经有过一片老建筑和曾是邯郸的老县衙了。
县衙之西是文庙,因为我伯母李觉民曾在文庙内的女子学堂教过书,故我小时候进去过。当时大门前有一弧形的大影壁墙把大门围住,该墙东西各留一门,进去后往北拐进大门,里面很气派,好像进了皇宫。出于好奇,长大后多方查找资料,方知大门内的“三坊”,中为棂星门,东曰德配天地,西曰道冠古今。坊北为泮池,池北为戟门。门内正面大台阶上是高大庄严的大成殿,殿内供“至圣孔圣”和颜回、孟子等人。殿前东西两庑各供苗泽、孟古等历代在邯郸的清官,乡贤祠内供廉颇、蔺相如等历代邯郸的名人。大成殿后的大院是明伦堂,堂后是敬一亭。文庙东院宣讲署北是庄严的崇圣宫,正殿供孔子五世先祖,东西配殿各供程伯温,周辅成等先儒、先贤。文庙西院是教谕署。文庙整个建筑高大严谨,金碧辉煌,文化气息浓重严肃,令人油然起敬,故门前的东西一条街名曰“文庙街”,现已成了人民路的一段。
文庙之西,是一座小巧玲珑的“苗圃园”。园内以圃香亭为中心,假山、湖水、小桥、亭榭、游廊、杨柳、青竹、国槐等,古色古香。是清末邯郸名人王文山捐资而建。西临邯山书院,东临文庙,故这里是文人聚汇之地,他们在此吟诗、作画、是邯郸城内的一块文化宝地。
原先,邯郸城东门外,是一片广阔的田野,东南的田野里,突兀一座孤山,邯郸人叫“土山”,实是“邯山”。山顶有一座四合院式的庵院建筑群,院内带走廊的大殿前,是东、西两厢房,大青砖铺就的院子,显得十分雅静。坐北朝南月洞山门,上挂“邯山”二字的匾额。门前有二十多级的青石台阶,下台阶是一大广场,广场南端有一座古戏楼,庙会时,这里人山人海。东边不远处也有一座小土山,名曰“小邯山”。山上有草亭,山下有水塘,塘中有莲鱼,塘岸有草棚,。塘西有一茅草农舍小院,院南有竹篱田畦,院北有成行梧桐、榆桑。该园名曰“半园”。乃清末进士王琴堂表弟王文山私家园林,但他说:“此园为吾有,可吾乡父老皆可随意进园游玩,半为己有,半为众共,故名‘半园’。”此处可称得起,风景如画的邯郸城山水之名地,可是,现在这里成了高楼大厦,只有土山街和土山前街的街名,却不见了独具邯郸特色的“山寺”美景。
我有一位老姑,就是著名相声演员康达夫的母亲,住在南关路西。小时候每次去那里走亲戚,总能看到南关南头的“南沙门”(邯郸的老人们都这么叫。在现在和平路和陵西路交叉口的南面)。那时,我在表叔康达夫的带领下上去过,各种建筑,眼花缭乱,我真的闹不清都是什么。随着时间的推移,长大以后,出于对邯郸历史的热爱,这里的建筑时常出现在我的脑海里,但还是闹不清。直到2014年三月,有幸在《邯郸晚报》上看到耿长安,封俊两位邯郸历史研究专家的一篇《湮没在历史深处的邯郸古观四士堂》的文章,才知道“南沙门”原来叫“四士堂”。该建筑的两个阁门,将南关街南头分成“丫”叉形,东阁门正冲城南门,是邯郸城的南北要道。西阁门偏西南,直通南大路(现邯山南大街与劳动路西段一带)。“四士堂”坐北朝南,门前有一影壁墙,门楣上挂一“四大士堂”鎏金字匾,进拱形大门是一大院,院北为三座大殿,中为地藏王殿,东西配殿供十殿阎罗。中殿西北有一“奶奶庙”,供送子观音,庙两头的假山缝里藏有小泥娃娃,供婚后不育妇女拜观音许愿后,拿一小泥娃娃藏在腰里,回去后生小孩。后院正殿是“大慈大悲观音殿”,是“四士堂”的主体建筑。建在两米多高的台阶上,金碧辉煌,殿内正中供观音菩萨,文殊菩萨、普贤菩萨分供两旁。墙壁上绘有“万佛法会图”。殿前有东西厢房,东厢房是救济贫困,经常舍粥的慈善机构,“逢春善社”。西厢房是文人们修身养性的“在理会”。从该院西门进去,上十多米高的台阶后,迎面是吕祖和关帝两殿,殿内各供吕洞宾、关帝真君。殿西是一座钟楼。楼东拾级而上,过一门便是气势非凡的魁星楼,楼内供左手捧斗,右手提笔,右腿向右弯勾,左脚踏在鳌上“独占鳌头”的魁星。沿魁星楼旁之梯向上攀登,是文昌阁,阁内供文昌帝君。秀才、举子们都登上这里参拜,求得更高的理想功名。文昌阁是“四士堂”的最高点,凭栏远眺,古城、丛台、紫山、滏水、田野、村庄尽收眼底,美如图画。再看脚下,整个建筑群富丽堂皇,雕梁画栋,亭台楼阁,鳞次栉比,布局严谨,庄严雄伟,金碧辉煌,令人惊叹而拍案称绝。可惜这一壮丽的建筑群,在上世纪五十年代全部被拆除,消失得无影无踪。
在城北的北门外,学步桥北,北关最北头,有一座“玉皇阁”,与南关南头的“四士堂”在一条中轴线上,南北对应。阁上的玉皇爷大殿也是雕梁画栋,金碧辉煌,犹如神话中的凌霄宝殿,殿下拱形阁门直通北京。这一大的古建筑与“四士堂”一样,也在上世纪五十年代全部被拆除。
最后还想提一下鲜为人知,更古老的建筑,那就是南门里的“市桥”。据《邯郸县志》记载:“市桥在南门里,赵王立桥于此,下有铁柱,铁牛,令市者集于其上。”可见此桥建于战国,赵风独特,历史悠久。在当时多是木桥,砖桥和石桥的两千五百多年前,邯郸能建“令市者集于其上”的大铁桥,实乃冶铁之都,真了不起!
除以上几处外,邯郸城还有“社稷坛”、“先农坛”、“观音阁”、“东明观”、“大财神庙”等古老建筑,数不胜数,可惜这些珍贵的,价值很高的古建筑都不存在了,现在的邯郸人既没见过,也没有听说过。作为一个老邯郸人,我在怀念故乡的同时,很想把老祖先们智慧的结晶介绍一下,让人们更加了解邯郸那雄厚的文化底蕴,更加热爱邯郸这座历史文化名城。
来源:邯郸晚报《新闻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