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斯拉夫会所位于延安西路上,是为在沪的斯拉夫族群人员提供聚会交流,以及传播斯拉夫文化的一个场所。它是由一个1960年代的混合结构厂房改建而成,建筑面积1000平方米。设计师杨旭在尊重原建筑外观的基础上,根据会所的功能和会所多承载的文化功能,将内部改造成一个具有拜占庭建筑风格的场所。完成后的这个会所,受到了很多人的称赞。作为一个旧建筑的改造,它从设计风格开始就强烈地传递出了一种文化信息,同时也是一种用现代建筑手法对传统设计风格的致敬,体现了上海这样一个国际化大都市多元文化的历史传承。上海斯拉夫会所虽然是一个不大的设计项目,但却是一个很成功的设计。以下是设计师杨旭的设计笔记。
“帆拱”的架构
拜占庭可以理解为这样一种特质:它虽沿承了西罗马宗教与王权的政教合一,但由于疆域特殊性,形成了多地缘的文化大融合;它是在、宗教统治下的地域文化多元混合体,逐步形成自身的发展特征。建筑艺术领域中的“帆拱”(pendentive)是对古罗马”穹拱”一种地域性的变异及重新诠释。当罗马人用石块砌筑厚重的墙体来承载大跨度的穹顶时,拜占庭人却借鉴了巴勒斯坦人的构架传统——在四个柱墩上沿方形平面的四条边长做券,在四个垂向券拱之间砌筑一个过四个切点的相切穹顶,它的自重完全由四个券拱下的柱墩承担,这一结构不仅使穹顶与方形平面的承接过渡在形式上自然简洁,也将载荷集中至四座柱墩上,而不是由连续的石砌墙承重。若将罗马的万神殿与拜占庭的圣索非亚教堂相比较就会理解到“帆拱”这一特点。
接近圣索非亚
该项目的原有建筑是一座60年代的厂房(混合结构),共两层。为了让拜占庭特征的“帆拱”移植至现有厂房,就需要改造其原有建筑的空间构架及建筑结构。,同时对年代久远的部分框架结构加固处理。原建筑框架部分的跨距为6000×3900,。为了使“帆拱”的直径与穹顶离地高度之比尽可能接近圣索非亚教堂比例(直径32.6m /离地高度54.8m=1:0.59),又兼顾到改建过程中技术限定,最终我设计的穹顶标高为11米, 直径6米,两者之比为6/11=1:0.55,接近了圣索非亚教堂相应比值。
几何作图
设计中我们用几何作图法,尽可能地摆脱对电脑辅助作图的依赖。这与平时习惯性地用“非欧几里得”或“非线性几何”的自由形体制图过程恰好相反,前者是先有“非欧几里得”之狂想形体后,再依赖于电脑分析,不断调整最终得到一个满意的造型,这是一个偶然性始终伴随的设计过程;而斯拉夫会所从方案设计阶段起便以几何作图法为主,旨在通过理性的比例来推演出几何关系,在“帆拱”设计中,我们先将方形底座对角线视为直径,而后产生一个辅助的虚线圆,这样四个方形边长上便出现了四个半圆,再将它们垂立起来,通过四个切点形成了拱顶的平面直径??最终穹拱高度为3.04米, 它与直径(6米)之比为0.50,最大可能地接近了圣索非亚教堂的相应比例0.46(穹拱高15米, 直径32.6米)。
砌筑砌体构造
对材料构造方法的效仿。虽然今天我们很难用石砌方法完成建筑的主体结构,但还是在一些局部尽力用砌体构造去砌筑(特制的混凝土砌块),尤其在穹拱构架上,要求工人根据拱的双曲面曲率将每块混凝土砌块精心切割,与水泥砂浆共同承担起穹顶。虽然在砌块中加入构造钢筋,但穹拱还是依靠砌块自身承载。,部分采用了特制陶土砖与混凝土砌块相间而砌筑。
特制手工艺品
尽可能地去寻找特制的手工艺装饰材料,为拜占庭建筑中融入了波斯纹样的镶嵌工艺。我们同样选用了彩色镶嵌玻璃安置在帆拱的腰部及大厅的部分天棚。
整体空间完成后,在摆设上慎重考虑,禁止在中庭内放置任何雕像,。
转自《安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