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建筑材料网络社区

【濮阳网·全媒体】千年古镇正芳华 ——滑县道口长镜头

只看楼主 收藏 回复
  • - -
楼主
  




濮阳日报社网络视频演播中心  孙梦豪  蔡双 录制 


  说起滑县道口古镇,很多人都会联想到名闻遐迩色香味儿一绝的道口烧鸡。其实,道口的魅力,远不止于此。

  熟悉道口的人都知道,道口古镇号称豫北“小天津”。传说4000多年前,这里是黄河鲧堤上的一个古渡口,因摆渡人姓李,而被人们称为“李家道口”。隋大业四年,隋炀帝下令开凿京杭大运河,永济渠段流经古镇,使得这里的商贸逐渐繁荣,运河上每天往来于河南、天津的船只数以千计。到了1902年,道清铁路修通,这里又成为了连接铁路、公路、航运的“水旱码头”,四通八达的交通沟通了30多个城镇,所以有此美誉。


  3月13日(正月二十六),记者一行来到道口,近距离感受古镇千年的历史和今日的芳华。


不同风味的民俗



  第一站,我们来到了滑县民俗博物院。这里2005年5月18日正式对外开放,是河南省第一家以县级为单位的民俗博物院,展出的民俗物品有一千多件,大部分已经停止使用,还有一部分非常珍惜。展厅分为六个部分:婚俗、纺织、生产、生活、文化产业和木板年画。



  进入婚俗展厅,首先映入我们眼帘的是一红一篮两顶轿子,为什么有蓝轿子呢?导游介绍说,以前在滑县,迎亲当天,去时新郎骑着高头大马,返回时新郎则乘蓝轿,新娘乘红轿。


  在纺织厅,古老的纺车告诉我们,农民是如何把棉花变成布的。



  生产厅收集的所有东西都是生产工具。走进大厅,我们首先感受到的就是“耕”“耘”两个字,所谓一份耕耘一份收获,从这些生产工具上集中反映了我们先辈们的勤劳和智慧。太平车是这里的镇馆之宝,听介绍,这是馆里仅有的两个国家级二级文物之一,现在也只有在这里才能看到。这是豫北平原最古老的用牲口拉的运输工具,要四头牛才拉得动,也有六头牛拉的。它的特点是笨重而平稳,所以叫太平车。这种车主要用来拉粪、拉土、拉庄稼,也有用来拉人、娶亲的,在当时只有有钱人才能坐上太平车。



  生活厅展示的是滑县人居家过日子的生活习俗。厨房里,地位最高的是老灶爷的神像,其他的还有风箱、豆腐坊、水桶、编织品等等。




  依次看来,滑县还有很多民间工艺和民间绝活。眼前的这幅烙画《瓦岗寨全图》以隋末为背景,以瓦岗寨遗址为基础,全幅画面可一览全景远山近水,城内全貌,全幅作品画面长7.32米,高为0.6米,画面分为三个部分,城外远山近水,城内风光和城外沼泽水面,全图人物上千,房屋楼阁纵横,车马繁多,来往行人川流不息。这幅画是滑县农民画家韩自立历经三百多个日夜创作而成的,作品一经问世,立即得到好评,央视国际网站给予了报道。


千年记忆的画卷


  走出民俗博物院,我们所要了解的另一个承载千年记忆的所在就是大运河滑县段了。


  大运河滑县段又称卫河,是中国大运河的重要组成部分。据记载,隋大业四年(公元608年),隋炀帝征发河北诸郡县100多万民夫,在白沟运河的基础上进一步开挖,形成了隋唐大运河永济渠,北宋称御河,明代改称卫河沿用至今。此段现存原生态古河道8240米、古码头9座、古城墙3000余米、历史街区古建筑1000余间。丰富的历史遗存见证了昔日航运的繁荣,反映了运河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实体特征,、经济、文化、社会发展等提供了重要的依据,是中国大运河保存较为完好、内涵较为丰富的河段。



  资料显示,2013年3月,。


  2014年2月,、国家文物局联合公布为“中国历史文化名镇”。


  2014年6月22日,经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38届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审议,包括滑县段在内的中国大运河获准作为世界文化遗产荣登《世界遗产名录》,滑县,这块儿有着厚重文化积淀的土地也从此有了世界名片!


  申遗的成功使华北平原这一神秘的河段与道口这座因河而生、因河而盛、因河而荣的古镇以新的身份再次引起世人的关注,以自己珍贵独特的历史风貌和博大精深的文化内涵焕发出勃勃生机,沿岸居民在享受日新月异的过程中呈现出前所未有的自豪和自信。



  道口古镇因水运通达、商业繁盛而成为明清至民国时期的豫北重镇,古镇沿河而建、因河而兴。记者看到,现存的一面街、顺河街、大集街等历史街区,古屋比邻、商铺连绵、巷弄穿错。徜徉在古色古香的街巷里,处处都可领略到古镇昔日的繁华。


  位于街口的义兴张烧鸡老店可谓久负盛名了。据县志记载,张家烧鸡铺自清朝顺治年间就在道口经营烧鸡。几经改进,形成一整套精湛的技术和工艺,其烧鸡以香味浓郁、色泽鲜艳、造型别致而声誉大振,生意日益兴隆。张炳为了不忘义友授技之恩,遂取“义友济兴”之意,将烧鸡铺字号定名为“义兴张”,由张氏子孙世代相传。



  道口同和裕银号旧址位于道口镇大集街西段路北,其建筑始建于1915年,原有房屋100余间,占地2余亩,分前(南)后(北)两院,现存前院东西厢房及南临街楼。



  道口同和裕银号由民国时期知名豫商王晏卿等人创办,业务涉及存放、款汇兑,兼营商业。依托当时的水、陆交通地位,该银号的开办为“同和裕”开展金融活动、建立金融网络奠定了基础,是“同和裕”早期的金融联络、商业活动、信息联络的中心,也为当时道口金融和工商业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大王庙依运河而建,系明万历十八年(公元1590年)由天津盐业、绸缎业等八大商家集资创建。殿宇古朴典雅,设计构造科学严谨,是河运祭祀河神祈求平安的场所。作为因运河而产生的重要祭祀建筑,大王庙正殿中供奉着谢、黄、张、李、朱五位大王,其中四位是我国历史上与治水有关的先贤,反映了运河对于地方文化的深远影响,从而成为运河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道口粮仓位于道口镇五星村原省直属粮库院内,始建于1953年,高约8米,外直径11.9米,青石墙基,青砖白灰垒砌,环形建筑,攒尖屋顶,上覆青瓦。粮仓现存两座,自东向西排列,粮仓西北部有一青石垒砌的运粮通道通向运河。



芳华依旧的古镇


  


  道口古会是古老的传统民俗及民间宗教文化活动。每年的正月二十七、二十八、二十九这三天,道口古镇以另一种形式引世人瞩目,每年的这三天这里都要举办"火神庙会"。人们为避免火灾,以这种方式祭祀火神,表达了劳动人民一种辟邪除灾、迎祥纳福的美好愿望。虽然数百年过去了,如今早已不需要娱神祈福,但"火神庙会"却神奇地保留了下来。"火神庙会"举办期间,到处人如潮涌,传统节目有河西高跷、军庄秧歌、背阁、抬阁、八卦秋、武术表演、竹马、莲花灯、火龙、花船等,男女演员盛装上阵,从脸谱到服装,无不体现了浓郁的传统文化色彩。



  正会开始的前夕,在道口镇副镇长侯志红的带领下,记者来到了道口镇五星村北辛店街,看到村民们正在火神庙前排练担花篮和高跷。村委会主任张麦旺是村里火神庙会的总指挥,他告诉记者:“五星村有近5000人,庙会已有300多年的历史了,总共分秧歌、旗袍、花篮三大表演,下分总会、响器、小唱会、武术会、背阁会、后勤六个部分,加起来得有上千人。上辈传下来一直都是集资办会,少的十元二十元,多的三万五万也不限,所有集资款都上墙公布,最多的一次集资60多万元。”



  杨德海老爷子今年76岁了,从20岁开始背阁,一背就是50年,看起来身子骨还硬朗得很。说起每年的庙会,他兴奋不已:“全道口街就数北辛店人多,过去演会是为了祈求平安幸福。现在,大伙儿生活条件都好了,大家都有福啦,你看大家的脸上都是喜滋滋的,演会就是为了乐和乐和,这都得感谢党的好政策啊!”



  3月14日(正月二十七),是古会的第一天。记者走上街头,上午10时左右,街上已是人山人海,各路表演队伍纷纷走来。这场面,顿时令人置身于历史与现实的交融之中。滑县,这个地处中原大地的粮仓,早已甩掉贫困的帽子,正大步迈向小康。如今的道口,既有小镇的古老与厚重,又有现代新区的青春与活力。特别是古运河畔,那落成不久的一汪碧波粼粼的西湖,更使人觉得她芳华依旧。



  文/郑迎军  胡新会  图/杜庆荣  




来源:濮阳日报社新媒体集团

本期编辑:刘迪

审核:王晖


举报 | 1楼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