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山白岳之间,山灵毓秀、民物丰饶,在这片历史悠久、文风盛行的地域孕育出的徽州文化博大精深、独具特色。其中,徽雕艺术尤为独树一帜。
歙县棠樾牌坊群
早在明清时代,徽州众多的雕刻能手便以他们的勤劳和智慧,在金石、碑刻、版画、墨模、琢砚、嵌漆、竹刻,乃至建筑雕饰等方面,给后人留下了珍贵的艺术瑰宝,尤其是木雕、砖雕、石雕这三朵奇葩显得更加灿烂夺目。砖、石、木三雕作品遗存范围之广,遍布古徽州一府六县,随处可见,历经明清两朝达500余年。
精雕细刻 异彩纷呈
行走于徽州的古道窄巷,置身于天井,目及之处,几乎遍施雕刻。楼上楼下,月梁、额枋、斗拱、雀替、榫饰、钩挂、裙板、窗格、栏杆、轩顶等无不雕花缀朵,琳琅满目;乃至床、榻、椅、柜、桌、案几等家具之上亦精雕细刻,美不胜收。其布局之工、结构之巧、装饰之美、营造之精、内容之丰、内涵之深,莫不使人叹为观止。徽州木雕与徽派民居相依相存,是古民居的重要组成部分。
徽州木雕
徽州砖雕作为建筑装饰,遍及徽州城乡的民居旧宅,门楼、门罩、飞檐和柱子上,都有雕刻精美的砖雕装饰。明代砖雕以浮雕为主,间以减地浅刻和阴刻线,风格古朴。到清代时,砖雕艺术日臻成熟,多综合使用圆雕、透雕、浮雕技巧,所表现的画面也日趋繁复,层次丰富,极具地方特色。
绩溪县太极湖村门楼砖雕
在具有2200多年历史的“古黟”之地,山上多产“黟县青”大理石。这种青石饱经云雾浸润,石质坚硬细密,是石雕的天然佳材,现存完好的徽州古民居石雕大都取材于这种石料。古老的徽州石雕艺术,将石料雕刻成特有的艺术形象,为今人研究、借鉴和学习前人的文化艺术成果提供了极为珍贵的文物资料。尤其是作为文房四宝之一的歙砚,更令文人墨客爱不释手。
徽州石雕
徽州竹雕工艺可分为根雕、竹节雕和贴黄雕。竹根雕是利用竹根的形状、节疤和较厚的竹根节壁进行雕刻,技法以圆雕和立体雕为主,造型多为具有雕刻特征的人物、花鸟、山水摆件。竹节雕是先将竹节制成臂搁、笔筒、香筒、茶叶筒等器物,然后在这些器物的壁上作深浮雕和镂空雕。留青雕是在竹材皮层上雕制装饰纹样,又叫浅刻、皮雕。
文风鼎盛 互融互通
徽州雕刻艺术是在古徽州雄厚的文化基础上产生、变化、发展起来的,与徽州的自然环境、科学技术、经济体制、社会组成、宗教伦理、文化思想等因素组合成相关矩阵,并在各种因素的交叉作用下,形成徽派雕刻独特的艺术风格。
歙县徽商大宅的木雕
徽州从明清开始一直是江南的经济文化中心之一。徽商的兴起导致徽派建筑、徽雕、陈设用品等需求增大,阅读书籍、插图及绘稿在明代大量出现,刺激了雕刻艺术的蓬勃发展。徽商在经济活动中形成的官、儒、商三位一体的商业体制和新的价值观念,直接影响着徽州雕刻艺术的风貌。
安徽黄山方氏宗祠牌坊
徽州历史上人文鼎盛、人才辈出,许多艺术家身兼数职,既雕刻竹、木、石雕,又兼工版画、漆器等,无所不能,蜚声于世。例如,明代休宁县杰出的画家丁云鹏善画能刻;寓居上海嘉定的徽派雕刻创始人朱鹤松及其子朱小松、孙子朱三松,并称为“朱氏三松”,他们精于绘画、书法、雕刻,并广收门徒,后来均成为清宫造办的雕刻大师,对推动中国的雕刻艺术发展起到了不可磨灭的作用;还有吴元满、李流芳、李希乔、方洁等,不但会雕刻,还兼精诗书画等,他们经常聚在一起相互交流切磋,取长补短。
徽派雕刻艺术创作基本上是现实主义的,它通过丰富的民间艺术语言,以独特而精湛的雕刻技巧、生动活泼而雅俗共赏的形式及群众喜闻乐见的题材内容,并通过以形、光、空间关系组成的视觉形象,揭示了五彩缤纷的现实世界,热情而形象地反映了百姓的思想感情,因而深受群众喜爱,具有长久的艺术生命力。
黟县卢村志诚堂木雕楼
徽雕是历史的遗存,承载了许多历史信息。徽雕展示的深刻的社会内容,不仅体现了儒家文化的本质精神,更具有民间传统精神的原始生命力。在美学价值方面,徽雕的表现内容和形式都十分清晰地体现了儒学伦理为中心的美学思想,以仁爱为核心,以忠恕为本,强调“礼”的行为规范,体现了重人性、重人情、重慈爱的美学主张,重视审美中的情感体验与道德伦理的自然融合。
呈坎村宝纶阁(罗东舒祠)
中国历史文化名村——呈坎村就是徽雕美学思想的生动体现。位于呈坎村的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贞靖罗东舒先生祠,集建筑、石雕、木雕、彩画之大成,可谓徽雕艺术博物馆,充分展现了徽文化的魅力。呈坎村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完全折射出了徽州乃至中国明清时期政经、文艺、科技的灿烂光辉。
作者简介
曹篁生木雕作品
百骏图(局部)
黄杨木雕《荣归故里》
更多精彩内容,尽情关注《中华瑰宝》杂志2017年9-10月合刊(总第14期)。
互动问答
古徽州有哪些著名的雕刻家?
留言参与互动问答,即有机会获赠近期《中华瑰宝》杂志一册!
本公众号所发表的文章,版权归《中华瑰宝》杂志所有。欢迎分享,如需转载,请联系本公众号授权并标注来源。
联系邮箱:zhhgb2016@163.com
长按下方二维码,购买杂志并关注更多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