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君约否?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君知否?
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
暗尘随马去,明月逐人来。
君见否?
这几句诗皆是描写同一节日——元宵节
欢
度
佳
节
元宵
早在秦朝就已经有了正月十五日,正月半或月望这种说法,西汉以来更受重视,武帝彻曾于正月上辛夜在甘泉宫祭祀“太一”。隋以后称元夕或元夜。唐初受道教影响,称元夕为上元,与盂兰盆节(中元)、水官节(下元)合成三元。唐末偶称元宵。宋以后称灯夕。
现今普遍称为元宵。元者,岁之始;宵者,夜也。故称元宵。
元宵习俗
闹花灯
《东京梦华录》中记载:每逢灯节,开封御街上,万盏彩灯垒成灯山,花灯焰火,金碧相射,锦绣交辉。京都少女载歌载舞,万众围观。"游人集御街两廊下,奇术异能,歌舞百戏,鳞鳞相切,乐音喧杂十余里。"大街小巷,茶坊酒肆灯烛齐燃,锣鼓声声,鞭炮齐鸣,百里灯火不绝。
猜灯谜
灯谜最早是由谜语发展而来的,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它是一种富有讥谏、规戒、诙谐、笑谑的文艺游戏。谜语悬之于灯,供人猜射,开始于南宋。 《武林旧事·灯品》 记载 : " 以绢灯剪写诗词,时寓讥笑,及画人物,藏头隐语,及旧京诨语, 戏弄行人。"元宵佳节,帝城不夜,春宵赏灯之会,百姓杂陈,诗谜书于灯,映于烛,列于通衢,任人猜度,所以称为"灯谜"。
吃元宵
“元宵”作为食品,在中国也由来已久。宋代, 民间即流行一种元宵节吃的新奇食品。这种食品,最早叫“浮元子”后称“元宵”,生意人还美其名曰“元宝”。古时“元宵”价格比较贵,有一首诗说:“贵客钩帘看御街,市中珍品一时来。帘前花架无路行,不得金钱不得回。”北方“滚”元宵,南方“包”汤圆,这是两种做法和口感都不同的食品。
走百病
“走百病”,也叫游百病,散百病,烤百病,走桥等,是一种消灾祈健康的活动。元宵节夜妇女相约出游,结伴而行,见桥必过,认为这样能祛病延年。
走百病是明清以来北方的风俗,有的在十五日,但多在十六日进行。这天妇女们穿着节日盛装,成群结队走出家门,走桥渡危,登城,摸钉求子,直到夜半,始归。
迎紫姑
紫姑也叫戚姑,北方多称厕姑、坑三姑。古代民间习俗正月十五要迎厕神紫姑而祭,占卜蚕桑,并占众事。传说紫姑本为人家小妾,为大妇所妒,正月十五被害死厕间,成为厕神。每到迎紫姑这一天夜晚,人们用稻草、布头等扎成真人大小的紫姑肖像,与夜间在厕所间猪栏迎而祀之。此俗流行于南北各地,早在南北朝时期就见于记载。
送花灯
简称“送灯”,即在元宵节前,娘家送花灯给新嫁女儿家,或一般亲友送给新婚不育之家,以求添丁吉兆,因为“灯”与“丁”谐音。这一习俗许多地方都有,陕西西安一带是正月初八到十五期间送灯,头年送大宫灯一对、有彩画的玻璃灯一对,希望女儿婚后吉星高照、早生麟子;如女儿怀孕,则除大宫灯外,还要送一两对小灯笼,祝愿女儿孕期平安。
正
月
十
五
名人轶事
汉文帝:下令将正月十五命名为“元宵节”的人。
汉明帝:下令点灯敬佛,百姓挂灯,是赏花灯的创始人。
汉武帝:正月十五祭祀天神的倡导者。
东方朔:成全元宵姑娘,元宵节里最浪漫的人。
杨素:破镜终重圆,成人之美的人。
田登: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的人。
贾似道:第一个制作灯联的人。
一起猜灯谜
黄绢幼妇外孙齑臼(打一词)
无边落木萧萧下(打一字)
画时圆,写时方,冬时短,夏时长(打一字)
黑不是,白不是,红黄更不是。和狐狼猫狗仿佛,既非家畜,又非野兽;诗不是,词不是,《论语》也不是。对东西南北模糊,虽为短品,也是妙文(打一词)
二行一体,四支八头,四八一八,飞泉仰流。(打一字)
一对湘江玉并看,二妃曾洒泪痕斑。汉家四百年天下,尽在留侯一借间。(打一生活用品)
阶下儿童仰面时,清明妆点最堪宜。游丝一断浑无力,莫向东风怨别离。(打一玩具)
答案揭晓:绝妙好辞,日,猜谜,日,井,筷子,风筝。你猜对了几个?
图文编辑:王天语
责任编辑:栗菲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