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个追求利益最大化的时代,人们总是喜闻乐见那些高效率和低成本背后的巨大经济效益。
然而,就是在这样一个时代,我们迫切需要一种纯粹为了把事情做好而好好工作的欲望。
择一事,终一生,用一份这样的始终如一,守一门或古老或现代的手艺,守着我们原本就温柔敦厚的底子。
当越来越多的信息在告诉你这个世界借了多少机器的力时,还有一些人愿意花一辈子时间告诉你:
在上海,各行各业的新发展、新变化和新成就背后,有多少双手在精工细作,而手上又刻了多少时间。
▼
“我是陶瓷的儿子,是太湖之畔、屺山脚下高塍田里的一粒泥丸,泥土是我的灵魂,创新是我的生命。”
蒋国兴出生于“中国陶都”宜兴高塍镇一个普通的农村家庭,从小就浸淫在紫砂的清韵中长大,对陶土有着与生俱来的灵性。
以前,陶瓷厂制作好的大缸、大坛、各式盆盆罐罐,需要堆放起来,减少占地。而蒋国兴刚跨入陶瓷行业,做的就是这个堆缸的活计。堆缸是力气活,劳动强度很大,少一分力,缸就堆不上去。
至于全面接触陶瓷艺术,那已经是蒋国兴担任陶瓷批发站质量检验员的时候了。
蒋国兴创作的陶瓷壁挂《飞天云》
他一边工作,一边细心地观看紫砂厂紫砂艺人们在泥墩头上做茶壶;看均陶厂师傅做花盆、上釉水;看彩陶厂师傅做泡菜罐;看师傅们用手指贴花;看艺人们在做好的紫砂壶上刻花刻字。
所有这一切,在他的知识积累里,慢慢地形成了一个“大陶瓷”的概念。
从此,这条路,一走便一生。
▼
“如果你喜欢这份工作,就会融入到当中,班组一起工作很愉悦。榔头每天要敲几万下,枯燥的时候可以听听音乐,自我调节。”
沈国兴,是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金银细工”第六代传承人。
金银细工就是以金或银为主要材料,辅以其它配饰,经过精细雕錾,制成供室内陈设欣赏,并兼具实用功能的传统金属手工艺品。我国金银器制作工艺起源于商周,迄今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
很多人说金银摆件虽绚丽夺目,但雕刻金子的人却是寂寞的,而沈国兴这把铁榔头一敲就是30年。
沈国兴说,“我很敬畏这门技艺。”
在学艺阶段,从1987年到1997年,整整十年间,他每天做的就是凿、挑、拨、弹、扳,人物的五官细节、发丝、衣褶等细微之处全凭一刀刀、一锤锤刻画出来。几个星期,甚至几个月,才能完成一个作品。
十年练得心静如水,十年练就好手艺。
说到成功的奥秘,沈国兴常谦虚地说:“无他,惟手熟尔。”
▼
“拍摄这样一部系列纪录片,是受到了‘工匠精神’的感召。在当下浮躁的社会、喧嚣的都市里,能够心无旁骛沉下心来认认真真做事,以严谨的职业态度把工作做到尽可能完美的精神,显得格外珍贵。”
推动上海汽车行业发展、汽车行业创新标杆——徐小平;“工人院士”、中国制造“太空之吻”缔造者、载人航天工程总装战线上的领军人物——王曙群; 掌握100多种焊材焊接技术的“焊神”——张翼飞;中国点心制作最有影响力的领军人物之一,接待过60余批外国元首及国宾级要人的“中华金厨”——陆亚明;35年没有出过一个次品的航空“手艺人”、国产大飞机的“首席钳工”——胡双钱;口腔医生徐培成;还有眼镜巧匠蓝金康等。
16位上海工匠有着怎样的绝技高招,又揭开了哪些行业秘密?
他们讲述着怎样的动人故事,又如何用自身传递着“工匠精神”?
“匠人”需要以“技”养身,更需要以“心”养“技”。
我们倡导“匠心”精神,是希望在浮躁的社会中,放慢脚步,踏踏实实地做好每一件事。
专注是一种态度、一种习惯、一种能力,也是一种境界。
一些人,一些事,一些手艺,一些坚守,不记录下来,是会遗憾的。
今日推荐纪录片:
《上海工匠》
纪录片介绍
该片以点带面地揭示每个师匠、每个行业的学科带头人背后所代表的上海各行各业的新发展、新变化和新成就,在荧屏上奏响了一曲弘扬新时代“工匠精神”的颂歌。该系列为推广我国“”建设,以及讲好中国故事、发出中国声音起到了重要宣传推广作用,并进一步在青年群体中树立“工匠偶像”形象,营造“劳动最光荣”的社会氛围,以生动鲜活的电视画面和感人质朴的真人真事告诉观众,在上海有一批为国家、为城市默默奉献的“能工明师”,他们是共和国的脊梁,正是许许多多这样的普通劳动者,建造起了共和国的大厦。
《上海工匠》
9月4日-9日 20:30
上海广播电视台 纪实频道
倾情呈现
上海广播电视台 纪实频道
上海广播电视台纪实频道是中国第一家纪录片专业电视频道,致力于打造华语纪录片的领先品牌。
历经十多年的发展,纪实频道已成为独树一帜的电视文化地标,以丰富的节目形式反映广泛而纵深的历史、人文、地理、自然、社会题材,历年佳作涌现,获得多个国内、国际重要奖项,向观众展示富于时代气息的优秀节目、体现高品位的文化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