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江,其因位置处剡江、县江之东而得名。它发源于奉化尚田镇南端与宁海县交界处海拔589米的薄刀岭岗。上游称白溪或排溪,在尚田镇孙家村汇入朱溪后始称东江,流经岳林、西坞,至江口街道方桥村与县江水合流,北至谢家村附近与剡江汇合注入奉化江,全长43.8公里,集水面积119平方公里。
东江,无论是其源头山的海拔高度,还是干流长度、集水面积及支流数量,都远逊于剡江和县江。但在它所流经之处,特别是其下游地区,古镇西坞、名山后文化遗址、白杜古鄞城、水乡方桥等独特的文化印记让人印象尤深。
东江边的西坞是一个因水而兴的古镇。北宋时已有邬姓占籍奉化,元末有邬姓兄弟吉甫祥甫迁居西坞。逐水而居,这是我国先民的首选。水提供了起居之便、灌溉之利、交通之捷。有一条河流,久而久之两边就会聚集起人们。小溪小河,会聚集起小村小镇,大江大河会聚集起大城大市。黄浦江造就了上海,钱塘江造就了杭州,甬江造就了宁波,县江造就了奉化。东江之滨,由于当年西坞始祖的慧眼,造就了西坞古镇。
坞者,船坞、码头也。这样的地名,本身就说明了其水运之发达程度。这种发达在清末民初被发挥到了顶点,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西坞骑都尉邬炳云、邬谟贤等乡贤,会同萧王庙的开明绅士孙礼潮等人,合资成立了通济轮船公司,购置了“仁康”、“济川”两艘汽轮,航行于西坞与宁波之间。
随着稍后的鸿庆商轮公司及“甬川”、“新鸿庆”等轮船的加盟航线,这个地处鄞奉平原南端的西坞,一时超县江航道的大桥和剡江航道的萧王庙(大埠),而成为奉化和台温地区与通商口岸宁波之间最重要的窑货中转枢纽,东江也由此成为超越县江、剡江的奉化宁波城际主航道。
因为当时,县江自大桥以下仅能通5吨以下船只,剡江从萧王庙以下也只能通20吨以下船只,而东江航道西坞以下可通行100吨级船只。
汽笛一响,黄金万两,快捷的新式交通工具,加强了西坞与外部更大的世界在贸易、人员、金融、信息等方面的联系,西坞因而一跃而为南通台温、北往宁波商贾云集的要冲。
奉化萧王庙泉溪治理工程
在上世纪20年代前后,由东河和西河相夹的弹丸之地,榨菜坊、染坊、罐头厂、碾米厂(据说其中的源康碾米厂1924年就开始用机器碾米,是奉化境内机器工业之最)、车行、轿行、药铺、鲜咸货铺、杂货铺、南货店、钱庄等作坊商号鳞次栉比。如南货店就有“允成”、“正大”、“时丰”、“晋泰”、“坤和”、“天生”、“孙元生”等,洋广棉布杂货店有“彩云楼”、、“新裕昌”、“宝生祥”、“恒康祥”、“同永泰”、“德泰”、“九华”等。就连新兴金融机构浙江地方银行,也在小小的西坞设立了分理处。
西坞一时因水运带动而成为繁华商埠,被人称为“小宁波”;但随着上世纪20年代末鄞奉(宁波至奉化)公路的开通,窑货开始分流到公路运输,西坞开始走向衰落。但是,西坞曾经繁华的历史,还是为今日留下了一些抹不去的痕迹。
我穿行在西坞古镇的老街老宅店铺,那临河的街市、众多的埠头和桥梁,及高高耸立有近百年历史的天主教堂,让人能嗅到了一种特殊的味道,这就是由它独特的浙东水乡风情、中国传统文化和近代兼收并蓄的商贸文化揉合起来的“西坞味”。引人注目的是,在原先的西坞客轮码头附近,还保留了一座典雅的三孔古石拱桥——居敬桥,它始建于明嘉靖十九年(1540),横跨东江,长31.5米,中宽3.6米,桥面有36级石台阶、36个石柱,石柱顶端分别雕刻有石莲花和石狮子,整座雄伟与精巧兼而有之,成为古镇西坞的一个文化地标。
名山后村处在介于东江和县江之间的水网地带。
名山是奉化境内西坞与江口交界处一座不高的孤山,在山的南面是属西坞的名山前村,山的北边是属江口的名山后村——这就是距今五六千年的名山后文化遗址。
遗址的发现起因于上世纪80年代村砖瓦厂的取土。起先几年,对砖瓦厂就地取土时零星石器的出现,村民们并没有引起足够的注意。直到1986年,村民们在两米深的土层中发现了更多的石器、陶器,于是有人警觉并上报当地文物部门。1989年底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奉化市文管会共同进行了发掘,发现了陶罐、打磨精致的石器等大量文物,其中发现的人工夯筑土祭台,在江南史前考古中尚属首次。经鉴定,这些出土的文物属新石器时代。
“这里属河姆渡文化遗存,是良渚文化的堆积层,遗址年代上下限距今6000年至3500年”,专家的结论将奉化有人类居住的历史前推了2000年。璀璨的名山后文化,丰富了河姆渡文化的内涵,增加了河姆渡重生父母的发展环节,奠定了奉化是吴越文化的重要发祥地之一的地位。
现在的名山后村,北有水网沟通东江和县江,在远古这里是一片海涂和浅浅的海面,名山后人就是这样依托名山,面向大海,渔猎耕樵,过着原始的与世无争的生活。
奉化县江城区防洪工程
白杜在东江最后一道支流金溪边上。这个如今已沦为一个村的地方,却曾是宁波历史长河中最早、最不可缺少的重要一环。
在夏朝,约距今4200年前后,当华夏大地大多数氏族还处在原始公社制的部落联盟时期,名山后人的后裔——居住在以奉化白杜为中心的浙东地区的古越氏族,瓦解了原始公有制,率先建立起了奴隶社会的实体——堇子国,白杜是堇子国的都城。
清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载:“夏有堇子国,以赤堇山为名”。堇子国是一个疆域狭小的诸侯国,比照现在的行政体制,大概就是一个小小的县级诸侯而已;但从它的实质来说,与中原诸国处于同等的文明时代。
公元前472年左右,春秋五霸之一的越王勾践起兵灭了堇子国。古堇地成为越国的直属领地。公元前222年,秦国统一中国,在堇子国故地设立鄞邑,把堇子国旧都白杜里定为县治。这在《汉书•地理志》就有明确记载。
宋宝庆《四明志》这样记载:“奉化,会稽郡鄞县地。今县东白杜里有鄞城山,山下有广福院,旧云鄞城院,即古鄞县治所也。”
此后到隋文帝开皇九年(589)古鄞县并入句章,县治迁至小溪(今海曙区鄞江镇)的811年间,、经济、文化中心就在今奉化白杜村一带。就此意义说,要论宁波的历史,必先论古鄞,而论古鄞历史,必溯源奉化。
白杜有古鄞邑城隍庙遗址,到唐代奉化析离单独设为明州下属的一个县,又在县江之西的县城建了城隍庙。奉化境内的两座城隍庙,证明了从古鄞邑到奉化城的历史变迁轨迹。
在最近的20年间,文物部门在白杜周边,不断发掘到大批秦汉时期的古墓葬。如在南岙林场考古工地,在50000平方米的山坡上居然发现了120多座两汉至晋的古墓葬;密度之高,是迄今为止浙江省规模最大的东汉中晚期墓葬。
在墓葬中出土了大量的刻有各种图案、花纹、文字的墓砖及陶制的下水管道等建筑材料;并发现汉武帝第六次币制改革时产生的五铢钱;除少量石器、金属制品、木质漆器以外,还有大量造型生动,富有个性创意的陶、瓷器具;而出土的汉陶俑,神态平和,身着交领袍子,衣长及膝,与史料记载如出一辙。
其中南岙一座东汉熹平四年(175)墓,全长13.8米,高约3米,由前、中、后三室组成,墓中出土的一批精美青瓷器具有划时代意义,其中一件越窑绳索纹青瓷罐被列为国家一级文物,把我国生产青瓷的历史向前推进了200年。
在清水塘发现的古代冶炼场的废渣,为众多古墓内出土的铁剑、铁釜、铜镜等金属器的来历提供了佐证。这么丰富的考古成果,从另一个角度,确证了白杜就是夏朝时堇子国的都城,与秦汉时期会稽郡下的古鄞县治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