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二
三
四
1
一
二
三
四
与天地同造化。
五
第四章小目录
一
二
三
一
坐下存神入听,始而神不凝,息粗凡,不妨以数息之武火微微的一其志,定其神。如此片晌,神凝息定,然后将心神放开,惟存心于听息。如此久听,自然真阳日生,而玄牝现象。
我凝神以正,抱意以听,此亦阴阳之一端也。我一心以听,到凡息已停,不问他元炁动否,而元炁自在个中矣。
无息之息,真息也。不神之神,真神也。此心此神即与太和元炁相往还,所谓神炁合一而成丹也。我须于混沌中落出先天一点真意,以之翕聚元炁,是元神与元炁相交,而大道可成。
此个听息法,第一修炼良法。
初下手时,神未凝,息未调,神气二者未交,此当意念略紧,当即数息,此武火。
待神稍凝,气稍调,神气二者略交,但未至于纯熟,意念当略略放松,不似此前之死死执着数息,(当用听息),此文火,有意无意者也。
到凡气息、胎息见、真意生时,自然阴阳扭成一团,神融气畅,药熟火化,不期然而然。
用数息之法,以收敛心志,平居无阳之时,有此功法,可以把持自己的心不至于乱走。
数息(纯熟)而如无数者,方能保固真阳,招摄元炁。【3-3】
不必别寻奥妙,但于行住坐卧,常常调其呼吸(凝神听息),顺其自然。
其功不过些些微微以一点神光觉照之,不使神离气,气离神,即止念矣。不然,念起灭无常,将止不胜止。此似不止,更甚于制念,何也?盖神气一交,浑然在抱,即得本来真面,即是止念之正法。
学人欲归根复命,惟将此心放下,轻轻微微听气息之往来,如听至其气息似有似无,则凡息将停、胎息将现,而本来真心亦可得而现。
如不知听息以收心翕气,则神难凝,息难调,而心息亦终难相依。
此听息一法,真正凝神调息之妙诀也。
学人下手兴工贵凝神调息。欲归根复命以臻神化之境,亦无他修,只是凝神令静,调息令匀,勿忘勿助,不急不徐,使心神气息皆入于虚极静笃而已。此神息之虚即得感天地清空之炁自然入来,人之所以能参天地、赞化育,变化无穷,神妙莫测。
以凝神调息为主,心平则神始凝,气和则息始调,到得神气相依,玄关之体已立,此为大道根源,金丹本始。【70】
凝神调息,呼吸绵绵,不急不徐,神与气两两相合,凝于丹田之中,即炉鼎安立。
敛而至于气息若无,然后玄牝门开、元息见,此点元息,即人生身之本,能从此采取,庶得真精真炁真神。
凝神于虚,合气于漠,此个虚无窟子,古人谓:不在身中,却又离不得身中,此个玄牝门,不先修炼则不现象。【1-15】
内祛诸缘,外祛诸扰,凝神调息,忘机绝虑,一阳发生,道炁复返,炼丹始基。
神之不灵由于心之不清,炁之不壮由于息之不敛。【4-7】
只怕心不静而息不调,上下阴阳不相混合,此精所以日消也。
心无生灭则性可长存,息无出入则命可长保。【1-25】
人能凝神调息,守中抱一,铅汞相投,子母混合,复还本来,返归太朴,是谓根深蒂固、长生久视之道。
修炼之道,不外一阳。
而阳之始生,生于阴之已极。至阳赫赫在于至阴肃肃,不阴极则阳不生,以物穷则反,道穷则变,天地之理,不穷则不变,不久则不化,诗曰:水穷山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又曰:人做功夫,做到四方皆黑,无路可入处,方有入。生机在息机之中,生炁在息气之内,此天地人物不易之道。
切勿于静里修持不见乾元面目,遽尔下榻,不积则不成,日夜息气养神,虽无一点动机、一团生炁,然而其机则自此而萌,其端则自此而肇。静养之时,即是阳生之时,不过初始修炼,不大现象。
果能功无止境,学不中驰,久之而精出矣。又久之而神妙生矣。弥久弥芳者,此也。
静坐已久,虽不见氤氲蓬勃,天机发动,只要无思无虑、不出不入,亦是我真一之炁蕴蓄其中,只是我后天气弱,不能冲举壮大,亦是我天真常在。
心息相依,口鼻之息混若无出无入,此即凡息停而真息现,坐到息息归元之候矣。学人到此不知向上层做去,往往探得此个真息初动速行下榻,不肯耐心静坐以练炁而归神,虽能保得后天色身,终不能见先天本来人也。
必再加锻炼,久久调和,务要敛尽明觉,一毫不用,如此浑噩久之,自然精化为炁、炁化为神,而先天一点真元现象,即玄关一窍大开。
(调息)略加收敛协调之意足矣,切勿气粗而按之至细,气浮而按之使敛,致令有形凡火烧灼一身精血。【1-11】
——丹经印证——
张三丰:调息凝神,凝神调息八个字,就是下手功夫。调息不难,心神一静,随息自然,心静息自调,静久心自定。忽然神息两忘,神炁融合,不觉恍然阳生,而人如醉矣。
李涵虚:陆潜虚曰,调息之法,自调心始。凝神之法,自调息始。心愈细,而息愈微也。真息动而真炁生,真炁来而命蒂生。复命之根,养命之源,护命之宝,诚在真息而已。
摘陈撄宁先生注解心斋心息相依大意:所谓听息,就是听自己的呼吸之气,不是听鼻中有什么声音,更不是专心死守鼻窍或肺窍,只要自己觉得一呼一吸的下落,不让他瞒过,这就算是对了。至于呼吸的快慢、粗细、深浅,皆任其自然变化,不用意识去支配他,听到后来神气合一,杂念全无,连呼吸也忘记了,渐渐的入于睡乡。
摘自田诚阳道长:所谓听息,就是听自己的呼吸之气,不加任何意念,不是去听呼吸的声音,只要随着一呼一吸的路线,慢慢似听非听的去做,这就算是对了。至于呼吸的快慢、粗细、深浅、长短,都要顺其自然变化,不要用意念去强行支配。听到后来,心息相依,杂念全无,连呼吸也似乎不存在了,逐渐也就到达入静的境界。
《庄子·人世间》原文:若一志,勿听之以耳,而听之以心。勿听之以心,而听之以炁。听止于耳,心止于符。炁也者,虚而待物者也。惟道集虚,虚者心斋也。
此揭示了中华道家心斋的高妙义谛。借用听息,可以进入心斋的最高境界。
听息需要把注意力集中在一起,不要胡思乱想。等到注意力集中起来之后,就可以用听字法诀。但又不是用耳朵去听,而是用心去听。这还是粗浅的说法,再深一层功夫来讲,也不是用心去听,而是用炁去听。到了这样的境界,耳听的作用早已停止了,心也与炁合而为一,没有后天知觉了。炁的本质是虚的,正因为虚所以才能容纳物体。只有道才能把虚集合在一起。功夫如果能够做到心同太虚,即是心斋的境界了。
一
二
三
从有知觉到无知觉这一暂时的过度阶段,与其说是用心听炁,使心和炁互相对立,不如说是以炁中的心,听心中的炁,使心与炁二者之间泯去裂痕、变为融合,即是心和炁同时在听、二者合而不分。此时虽然还是在说听,实际上已经不再着意于听,一切化为自然。成为自然的听,虽听亦是自然,是用无心而听了,因为此时心和炁已经合为一体了。
四
等到注意力集中在一起之后,就要注重“听”字诀了。
五
全部“心斋”的义谛,是由后天返还到先天,到此进入最高境界,已为先天。所以最后一步功夫,就要到先天境界之中去体会,虚与道合,是为得道。
《庄子·心斋》的义谛,在于直指大道。这已经超出内丹筑基所要达到的目标了,筑基之功只要达到第四步“心炁合一”的境界,就是筑基的最高层次,已经足够了。
最后一步“心炁入虚”,若无悟道功夫为基础,恐入空亡境地,反为修炼之大碍。
陈撄宁:《庄子心斋说》一段下手重要功夫,自古到今,凡注庄子者,皆未见有象我解释得那样明白。昔贤诗云:一言半句便通玄,何用丹经千万篇。即指此道而言。若后世所传鼎器栽接之术,麻烦之极,岂是一言半句就能领会?术则繁难,而道则简易,此术与道之所以分。
调息时之呼吸,如平时之听其自然?抑或深呼深吸,直至下丹田?答:听其自然,就是调息最好之法。不可用深呼吸,若常行深呼吸,非但息不能调,恐怕还要弄出毛病。
注:当功夫到一定水平时,在每一次功修中,也都有炼精化气、练炁化神、炼神还虚之全程功夫在内。这一点请十分注意,而非仅仅是这一年是筑基、下一年练精,下一年是练炁,再一年练神。
张三丰《玄机直讲》:静功在一刻之中,亦有炼精化炁、练炁化神、炼神还虚之功夫在内,不独十月然也。即一时一日一月一年亦然。
坐下闭目存神,使心静息调,即是炼精化炁之功。
回光返照,凝神丹穴,使真息往来,内中静极而动,动极而静,无限天机,即是练炁化神之功。
如此真炁朝元,阴阳反复,一番,自然风恬浪静,我于此时将正念止于丹田,即是封固火候。
到此乃是真空真静,打破虚空,与太虚同体,为炼神还虚之功。年月日时,久久行此三步功夫。
李道纯《中和集》:初关身不动,炼精化炁。中关心不动,练炁化神。上关意不动,炼神还虚。心归虚寂,身入无为,动静俱忘,到这里精自然化炁,炁自然化神,神自然化虚,与太虚混而为一,是谓返本还原也,长生久视之道,至此尽矣!
陈撄宁《答止火》:炼精化炁,乃以元神练元精。练炁化神,乃以元神练元炁。炼神还虚,乃以元神自练。炼神就是止火(止后天的心火、意念),不见一点火性。若不肯止火,则炼神功夫即无下手处。
上乘功夫,本不分段落,一刻之中如此做法,一日一月一年,亦是如此做法,三年五年十年,亦是如此做法,所以称为直截了当、简易圆融也。
田诚阳静功之三层次:
一身静,身体不动谓之身静。能够坐得住,坐得轻松。
二心静,念头不动谓之心静。用听息法,做到心炁合一,心中不起念,心无念,此为静功之中层。
三意静,不知有我谓之意静。功夫做到无念,还不彻底,此时心中还知有“我”存在,更进一步,逐渐做到忘记自我,入于混混沌沌的境界,什么也不知道,似乎跟睡着了一样,并且也不做梦。此时当然不知有我存在,进入“忘我”的境界。做到忘我才是真正的入静,此为静功之高层。
身不动练精,心不动练炁,意不动炼神。
一般人讲静功,最多讲到“无念”,“念头不动”,只是达到中层次而已。而且强调用意念,不忍割舍意念。
注:心息相依神气相依,息不用调而自调为真息。
神气相依,无需作为,神自然成先天不神之神。
神炁合一,先天一炁自来。
一箭三雕,身心两利,性命双修。我们中华祖先圣贤真是何等的大智慧!无以复加!!!何须弃自家金玉,捡拿他外家玻璃当宝贝?!!!
三
吾道教人,必以心光目光了照丹田,是千真万圣返本还源,归根复命,滴滴归源之正宗。
打坐时,虽不离有形之丹田与眼光心光、口鼻呼吸之息,切不可死死执著丹田,凝目而睹,用心而照。惟虚虚的,似有似无,不急不缓去行。
凝神于脐下,离色身肉皮不远,此即不内不外之说。以意凝照于此,但觉口鼻呼吸之气一停,而丹田之炁滚滚辘辘在于内外两相交接之处纽成一团,直见氤氤氲氲、浑浑沦沦、悠扬活泼之机,一出一入,真与天之元炁两两相通于无间。生精生气生神即在此处。
凝神于脐下一寸三分之地寻出这个虚无窟子以纳天气于无穷。
我能于无事之时,无论行住坐卧,总将一个神光下照于丹田之处,务使神抱住气,意系住息,神气恋恋,两不相离,如此聚而不散,融会一团,日积月累,自然真炁冲冲,包固一身内外。
一守有形之中,回光返照,注意规中,于脐下一寸三分处不即不离。
一守无形之中,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静中观喜怒哀乐未发气象。
始也以有形之中,用有为之守,所谓“静中看喜怒哀乐未发之中作何气象”。
终则以无形之中,用无为之守,所谓“凝神于虚无一窍,实无虚无窍,与太虚同体”者是。
【未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