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建筑材料网络社区

华安新圩古街 古渡之下尽吐莲花

只看楼主 收藏 回复
  • - -
楼主
  

红瓦白墙,骑楼式建筑
一条因古渡而繁华的老街
与古渡见证了两岸人们的智慧与辛苦
浓缩着源远流长
底蕴丰厚的闽南文化

+++
印象漳州·古街巷弄」
这里是,华安新圩古街

边听边读

进位于华安县新圩镇的新圩古渡口,这里风景宜人,木栅栏道边绿树环绕,缓缓转动的水车,勤劳的古渡人雕像,吸引了不少四方来客。


凡有古渡,必有古街。沿着古渡拾级而上,一条长200米,宽3米,石条铺筑路面的骑楼古街,就出现在一片绿荫之下,暗红瓦片的屋顶,红黑相间的砖柱,静静地映入眼帘。


今年83岁的黄林新就在古街上的一家店铺里面,看着来往的游客。



黄林新老人是以前古街上最大杂货铺的合伙人之一,店铺里至今仍保留着20多年前的货物:船具五金、家居配件、陶瓷碗碟、学生水彩套件、作业薄等等。



每每看到这些,古街曾经的繁华总在黄老的脑海中浮现,「当时大家肩挑着来这买卖,人挤人、走不过去。有开布店、彩白店、糕饼店、开旅社。」


新圩地处华安县中部,位于九龙江北溪沿岸,是新圩镇镇区和新圩古渡所在地。一百多年前,当地村民面临九龙江的边坡地建成了圩场,由圩码头可以水路直达漳州、石码、厦门。历史上,新圩渡口是龙岩、漳平、永福、华安、安溪等地与外界交流的重要窗口、物资交聚地。


华安新圩镇镇政府办公室原主任苏景全告诉我们,曾任福建省委书记的项南由此走上革命道路。著名艺术家汤晓丹由此走上艺术殿堂。东溪窑也由此走向世界。


解放初期,上下游的物品,都要用双肩从古渡口挑进挑出,然后再通过木帆船运送,华安的物产也要经此运出。苏景全说,当年熙熙攘攘的人流物流,使这里热闹非凡,因而古渡口素有"小香港"之称。


苏景全是这么描述当年古渡口繁盛的场景,「明清至民国时期,每日停泊于新圩、岭兜古码头的和式木帆船达30艘以上,古龙溪县生产的大量瓷器、茶叶和农副产品经此水运海内外。」


后来随着时间的推移,漳华路的开通,华安也进入公路时代,古渡口逐渐没落了。


如今在古街,还有一座保存较为完好的新圩港务站,以前也叫航管站,是民国时期新圩渡口售票处。



新圩港务站

从小生活在古街的黄林新老人,对航管站是再熟悉不过了,「渡口以前是航管站,这条路住着水警队。水警是专门管理水上船的安全运行。上面有驻兵,土匪是不敢来抢。」


随着古渡功能的弱化,古街上的住户大多搬离了古街,黄林新老人也在儿女们的劝说下搬到离古街不远的一处新居居住。「古街好,我这门一开,很多人来泡茶,谈谈话。」老黄的不舍之情溢于言表,即便搬走了,每天老黄都要回到位于古街上他的店铺里坐坐,与仍住在老街的老伙计们聊聊古街曾经的繁华。


同样在古渡口长大、靠行船为生的黄吾田,在船上完成了娶妻、生子等几件人生大事。随着"五篷船"这一水路上的重要交通工具被陆上交通工具所取代,与船相伴四十多年的黄吾田也上岸定居了。




眼见着与自己相伴大半生的"五篷船"即将消失,黄吾田就萌生了制造"五篷船"船模的想法。如今,已80多岁的黄吾田老人每天都会制作船模,空闲下来也会来到渡口走走,看着渡口流淌不息的江水,眼神里透露着对渡口、对船的深深眷念。




对于黄吾田、黄林新老人们来说,古渡、古街不仅是他们生活、成长的地方,更是他们挥之不去的浓浓的回忆。「从小这里长大。我那第五的女儿在上海,她叫我去住,我住了一个月,不要了。还是家乡好,古街好。」


如今,新圩古渡口正被打造成华安县的旅游景点,规划范围包括这条百年老街。


古渡旁一排二层的红色博物馆,记录了从这里走出去的或曾经过到过的历史人物,以及"海上丝绸之路"的文物,博物馆里的每个物件都见证了古渡口、古街当年繁忙的景象,也浓缩着源远流长、底蕴丰厚的闽南文化。

(正文图片提供:赖明杨

视频底图:吴瑜琨


古街
档案

新圩,位于华安县中部。明清之际,九龙江北溪段,因江水长流,久而形成一小块冲积平原;民国十二年(1923年),林资铿组建华葑河公司,疏浚河道以通舟楫。各地商人不断到此盖屋设栈,形成一个圩场,故取名为"新圩"。新圩当时的贸易以米为主,并汇集邻近各地的土特产。市面虽小,却是华安历来出入的要冲之地。


总策划:阮开森
策 划:汪莉莉 翁 福 张祝发
统 筹:蔡少菁 李志军 赖明杨
史 料:蔡宇飞

采 写:胡小玲 赖明杨

杨毅君 余黎霞

编 辑:陈烨玲 胡小玲

播 音:悦 洋 婷 姝

后 期:张婷姝

监 制:孙 卫 刘丽贞

主办单位:
漳州市委宣传部
漳州市文广新局
承办单位:
漳州人民广播电台



举报 | 1楼 回复